转载 张庆贺 行性 大师 简介
[VIP专享]曼生十八式
![[VIP专享]曼生十八式](https://img.taocdn.com/s3/m/9ff868bbe009581b6ad9eb15.png)
曼生十八式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曼生壶系列之——石瓢壶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
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冶自记。
”二、曼生壶系列之——井栏壶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读萧红慈《医行天下》笔记

大约是09年的时候,听一个广播节目——《国学堂·梁冬对话萧红慈》,当时就被萧红慈萧大侠的独特风格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也知道有《医行天下》这本书,但是碍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没能够拜读之。
现在终于将它读完了。
如释重负,庆幸自己此刻才将他拿出来拜读,因为当初的话恐怕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现在有了一点点中医学的知识),但是书对于我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下面是读书的一些笔记,有摘录,也有我的一些感想(蓝色字体)。
1,乐后圣(释新德)作《医道》。
2,我一个人治疗了一千多病人,有时一天治一百多个,几乎每天都从早晨一直治疗到半夜,而且90%的病人都有显著疗效。
除了各类痛症,我还治了一批耳聋,耳鸣患者,最多是一天治疗十几个,绝大多数都有显著效果。
(功德无量)3,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心最重要!4,中医有道,大道至简!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6,声音是有颜色的。
7,天台宗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
十法界可简单的理解为十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8,识文断字方可为医,身心安歇是福康。
人生只要让身心处在一个轻松自然的如如之境,像在辽阔的空气中;也无所谓进步或退步了,因为进步或者退步都在道中。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日子怎么过都好,触目遇缘都是妙喜清欢。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善)。
修到无修,证到无证,材才是无上境界。
9,恰如《医学源流论·医非人人可学论》所言:“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所以,非聪明之人,非渊博通达之人,非虚怀灵变之人,非勤奋善记之人,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
10,针刺与推拿两法,一锐一钝,一快一慢,一刚一柔,二者相合,医之道也。
11,朱增祥《错缩谈》12,倾听你身体的声音。
心意把

心意把心意把共一个母势(撅头把)十二大势,其名目有:亮翅把、反身劈把捶、进步劈把捶、移身把、斜势把、顺势把、反身推苍把、撩阴把、腾挪把、展翅把、推苍把、虎扑把。
心意把只有单势练习形式,无套路,直线往返练习。
但小洪拳、金刚拳等多种拳术套路皆是修习心意把前的必修课程。
心意把以化繁为简,故仅为十二单把。
此为少林派秘不外传之技。
少林寺白衣殿壁画正是心意把的演练图。
心意把历来是少林寺武僧们所渴望学到并掌握的护法秘技,但由于此法势绝妙无比,杀伤力惊人,加之得法不易,所以历来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传授时也是慎之又慎,反复甄选。
目前能将心意把练到第六把者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也叫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
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编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
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
”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上被脚踩出了四十八个深深的脚坑。
据前任方丈德禅、行正讲,这些脚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
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流传内功的。
道光年间,河南一位巡抚久慕少林之名,来到少林寺,坚持要看少林绝技,寺院无奈,只得选派几个武僧为其演练。
但练武是官方明令禁止之事,过后寺里怕这几个武僧因断点续传罹祸,就令他们分别出逃。
其中有一个海发和尚,在少林寺中精研心意把,他和弟子湛谟等逃到了偃师境内的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这里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海发、湛谟和尚便在这里潜心修炼心意把,从而把这一宋代流传下来的少林秘功练到了最高境界。
据行性法师之师吴山林讲,到了石沟寺以后,湛谟为了练功,十二年夜间睡觉就睡在一个长条凳上。
吴古轮五岁出家少林寺,拜湛谟为师,取法名寂勤,后随湛谟到石沟寺习武,开始跟着湛谟的弟子们学些入门功夫。
张承翥——延承书香世家的书、画、篆艺术欣赏

张承翥——延承书香世家的书、画、篆艺术欣赏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四川著名书画篆刻家张承翥的艺术品欣赏。
张承翥,1960年出生于成都书香世家,自号太瘦生、半闲居士,斋号九方斋。
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书法、篆刻、绘画及诗书文章;书法初学颜真卿楷书十余年,后学篆书于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行书学王羲之、苏轼、米芾,草书学祝允明,篆刻以师法秦汉为主,曾摹刻秦汉印200余方;绘画喜宋代花鸟及宋元明清山水;喜欢清雅淡然的画风。
《清风徐来》张承翥2016年出其作品集《一心二用》由四川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作品集是作者近年来所创作的绘画、书法、篆刻的一次较全面的展示。
《一心二用》张承翥收入作品集里的散文随笔也是首次面世,其文采斐然,挥洒自如,既严谨深刻,又风趣幽默。
其中有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审美的见解; 有对以往生活的回味,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乐趣。
风定溪如镜32cm×32cm还有为其祖父,杰出的教育家张重民先生纪念碑铭文(著名学者林思进先生撰文)所作的详尽注释与译文,是一本学术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集,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书画功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潇洒旷达的生活态度,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文人情怀。
《心经》张承翥张承翥老师的艺术生涯,是从书法开始的。
六岁习书,几十年如一日,如今书法对于张老师而言已经是内化于心,深入骨髓的本能了。
在他的作品里,清新隽秀的小楷,工整有力的篆书,行云流水的行书最为多见。
每一种书体都有各自的时代特点,也有张老师自己的独特风格。
尤其是扇面和印拓所配之精致小字,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也看出张老师是一个极为耐心细致的人。
梅在绘画方面,张老师可谓全才。
中国画,油画,水彩,甚至雕塑都有所涉猎。
但是最终,张老师还是选择了走上传统的道路。
山水,花鸟,人物在他笔下都有许多精彩之作,就像他在《一心二用》一书当中写的那样:“追求那种逸笔草草而余韵无穷,精致典雅而生机勃勃;不求形似而神气完足,不事铺张而简淡疏朗;幛于粉壁能使室雅,置于几案能使心清;写意即意趣盎然,笔工则精深入微。
“性博士”张竞生的传奇人生

“性博士”张竞生的传奇人生作者:何世顺来源:《新天地》2012年第02期张竞生不仅是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也是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发起爱情大讨论第一人,还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忏悔录》的第一位中译者,中国第一个提出逻辑学学科概念的学者。
然而,在“文革”中,张竞生却躲过了武斗,意外地被“忽略”了。
张竞生1888年出生在广东省饶平县大榕铺村。
他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时,因为带头剪辫子和闹学潮被开除,后来在革命党人推荐下,前往新加坡见孙中山先生。
此后他人读京师大学堂,并接触当时的汪精卫等革命党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汪精卫亲自写信给孙中山,推荐张竞生担任南方议和团的秘书。
1912年,张竞生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派到法国留学。
张竞生1919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次年回国,他向当时的广东省长陈炯明上书建议实行避孕,结果被子女成群的陈炯明斥为“神经病”。
张竞生在1921年10月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系教授。
在此期间,张竞生出版了《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书,宣扬由科学与哲学组成的“美的人生观”和他的美学思想。
让他一生都饱受争议的事也发生在此时期。
1926年初,张竞生在《晨报副刊》刊登启事,征集个人性史。
后从征稿中选出7篇,附上序跋和各篇批语,编成《性史(第一集)》,于1926年4月出版。
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出版不到半年,即首先在南开大学遭到查禁。
重压之下,张竞生追回已付印的《性史(第二集)》,但形势恶化已难扭转,各种假冒张竞生之名的盗版《性史》四处泛滥。
张竞生因《性史》得了个“性博士”的花名。
1926年张作霖占领北京后,张竞生离开北大南下上海,先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教务长,后来与潮商合作创办《新文化》月刊和美的书店,因受当局查抄迫害,仅半年就被迫停刊关门。
后来书店关门,张竞生到杭州避暑,又被当时的浙江省政府扣留,罪名是“到杭州来宣传性学,蛊惑青年”,幸得友人相助后保释出狱。
1929年张竞生再赴法国。
色字头上没有刀:读《性史1926》

色字头上没有刀:读《性史1926》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钝刀,让张公身败名裂,背负恶名。
《性史1926》并非张竞生的性事自传,而是通过广告征集来的稿件,每篇文章后张公都加上了按语,对性事进行评点、分析和探讨。
这部书,张公称之为“科学及艺术的书”。
不过,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钝刀,让张公身败名裂,背负恶名。
1926年,张竞生出版《性史1926》,四个月后,便在天津遭到查禁。
《性史1926》被目为色情作品,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学者潘光旦等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已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还有更多人口诛笔伐,张竞生从此背负“淫虫”恶名。
1949年后,他写作了多部哲学著作,但在“文革”时,他被扣上了“反动权威”的帽子,遣往乡下劳改,最终在“牛棚”里突发脑溢血去世。
即便如此,《性史1926》仍然流传了下来,今日再版,与读者相见。
对于张竞生来说,色字头上还有另一把刀,这是一把手术刀,解剖性事,戳破伪装,传播新知。
这样的行为,虽当时饱受抨击,但现在来看,它产生了深远影响。
用李敖的话说,张竞生当时被视为“文妖”,但时代的潮流到底把“文妖”证明为先知者。
多说无益,且取一段来读读—譬如有夫对妻说:“我看今夜你怎样对付我呢!”女子此时不免脸一红,但此时女子应当向其丈夫热热湿湿地亲一深吻,并应说:“恐怕你连战皆败啊!”此时情况何等美丽,周围空气又何等热烈;若女子面一红就走避了,则变成何等寂寞无聊了。
故只知羞涩而不敢大胆,与只知大胆而毫无羞涩的女子同样欠缺自然的美感……这是张公写的按语,情趣盎然,如今为人妻者很少会脸红,张公所说的对待性事的态度却并不过时。
我看这本书,在情趣之外,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时人对性自然的追求与接纳,他们的胸口涌动着热血,礼教、道德、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失效。
细想之下,色字头上哪有刀?如果有刀,也只是在人们心里而已。
教授

-副教授
姓名:潘永達
學歷: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信理神學博士
專長:信理神學
姓名:艾立勤
學歷:義大利羅馬額我略大學倫理神學博士
專長:倫理神學
姓名:鍾安住
學歷:義大利羅馬拉特朗大學倫理神學博士
專長:倫理神學
姓名:曾慶導
學歷:美國威士頓耶穌會神學院神學博士
專長:信理神學
靈修神學
-專任教師
姓名:胡淑琴
傳教學系碩士博士、候選人
專長:傳教神學
姓名:聰慧法師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系學士
專長:佛教概論
姓名:李裕慈
學歷:中國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
專長:[天主教劉英芳本土化專業福傳員
公益信託]執行秘書、福傳實習
姓名:葛素玲
學歷:美國國際聖母研究學院
(羅馬聖母大學)聖母學碩士
專長:亞洲基督論
女性神學(研究所)
姓名:蔣祖華
姓名:黃錦文
學歷: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博士
專長:朗尼根神學方法論、拉內神學
姓名:葉佳豔
學歷:澳洲若望保祿二世
婚姻與家庭研究所碩士
專長:倫理神學
姓名:趙秋蒂
學歷:國伊斯蘭宗概論
姓名:潘貝頎
學歷: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碩士
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道學碩士
專長:台灣與台灣教會歷史
1998年,任法管學院耶穌會會院院長。
2005年始,無官一身輕,繼續在神學院及台北牧靈中心授課,寫些文章,登在台港天主教刊物上。暑假期間也到東南亞各地講些聖經課。
學歷:義大利羅馬宗座聖經學院聖經學博士
西班牙戈密亞大學神學碩士
專長:聖經(舊約)
大公主義
論文寫作方法
姓名:穆宏志
乌以风:问学补记(马一浮弟子1970年追述)

乌以风:问学补记(马一浮弟子1970年追述)问学补记予从马一浮先生学近三十年,每次拜谒,见先生庄穆和蔼,使予肃然起敬,及闻议论,时悦我心。
归后省思,辄将有悟入处笔之于书,年久成帙,未敢示人。
晚岁始加修订,于一九五五年乙未携呈西湖座前请正。
先生欣然亲为修删批改,定名《问学私记》授予。
携归天柱后,即请旧交江植庭君抄一副本寄呈湖上,此外传抄者仅有蒋苏庵蔡禹泽二本。
文化大革命时予家被劫,予妇惧,乃将先生手订本付之一炬。
迨予下放返潜,悔恨莫及。
后闻先生所藏及苏庵抄本,亦被“红卫兵”扫去,是否尚存人间不可知。
一九七〇年庚戌山中闲居,偶有追忆,更得数十条,录存于《学赞》之后,以示不敢忘先生教诲之德,作先生平日言行之鳞爪补记可也。
公历一九八一年十月以风于安庆师范学院智海楼,时年八十予早年在北京大学,专治西方哲学,得闻康德、黑格尔之说,自以为有所领会。
海内名师宿儒亲近颇多,但不知有先生。
一九二八年戊辰,应单不庵先生约来西湖,任文澜阁编纂。
次年接邓伯诚先生(邓为杨仁山弟子,在北大讲《中论》)由京来书,嘱予在杭一谒先生,并附书相介。
是年秋八月,予持邓先生介绍函,谒先生于延定巷。
先生居陋室,服布衣,道荣美鬓,神情庄穆,令予肃然起敬。
入座,先生问予治何学,予答治哲学。
先生又问曾否涉猎中国学术,予答从学校业师学、略知门径。
先生乃为阐述中国学术源流大概,着重指出:为学须先识仁,此是学术大头脑,不可放过。
本源即明,然后随分用力,方有受用,切不可以知解为能事,专在语言、文字一边谈天说地,与自己身心了无干涉。
予闻之,恍然若失,顿觉过去所学、业师所教,未有义理圆融如先生所论者,中心悦服,别后弥坚,因愿尽弃所学而以先生之教为师,从此问学请益,在杭数年,未尝间断,先生随机指点,亦未尝有倦意。
领会先生之学,因得日积月累,渐有进益,常思予今生若不遇先生提撕教诲,将枉过一生,孤负了自己。
一九二九年己巳秋杭州居士林举行法会,请肇安法师讲经,先生被邀参加观礼,予亦随侍听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张庆贺行性大师简介原文地址:张庆贺(行性)大师简介作者:少林传统功夫禅武行性大师(张庆贺)是少林寺禅武医的正宗传人,继承了少林精髓禅武医,是清末吴古轮(寂勤)大师的第三代禅武医传人1931年11月10日(农历辛未年十月初一)出生于巩义市鲁庄乡赵城村一个贫苦农家。
童年时,饱受人间坎坷。
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不幸离开了人间,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在众乡亲的帮助下把他抚养大的。
14岁时,他在参驾店遇到了隐居于此行医的少林寺南院金刚寺住持淳全大和尚,被其收为徒。
淳全大师手把手的教他参禅、习武、学医。
他勤奋好学,日有所进,遂成名师。
学成之后,他便长期以行医为生。
1951年,淳全大师为使其继承频于失传的少林寺南院禅、武、医之精华,把他推荐给清末最后一位打出少林寺山门的寂勤大师之俗子吴山林。
身情绝技的吴山林大师见其心诚,遂倾囊将少林寺南院秘不外传的禅、武、医传授给他,使之成为掌握了少林绝技的一代宗师。
行性大师自14岁步入医坛以来,在长达6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曾应邀走乡串户为群众看病,1959年,曾任卫生队长,1962年还任过中收卫生院院长。
在行医期间,他心系群众疾苦,以治病救人为已任,为无数病痛患者治愈了创伤,解除了痛苦。
他勤于钻研,一生不懈地研究少林禅门医理,发展并充实了少林寺南院独具特色的食疗、气功推拿、点穴导引及通窍治疗等绝技,并利用这些技艺治好了众多的疑难杂症。
少林寺的德禅大师,晚年因重病瘫痪于床上,正是在他十年精心的医治下才得以长寿。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琳身患癌症,在诸多大医院医治无方的情况下,是他的妙手使其生命得到了延长。
行性大师不仅治愈了众我国内疑难杂症,还治愈了意大利、韩国、日本及台湾同胞的许多重病患者。
作为少林寺南院传统武术的正宗传人,行性大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苦修少林武功。
为了回报少林寺,将在吴山林大师那里学来的少林禅武医绝技又传给已入寺为僧的门徒德建、吴家子孙南方并孙子、孙女诸人。
行性大师的禅学、武学、医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修行高深,一生医人无数,从不收取费用,他把少林武功绝学心意把演练出八百多把,随心所欲由于他常年为人看病,帮助别人,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经常用气功为患者治病,消耗元气过渡,废寝忘食,积劳成疾,晚年身体不好,78年得肝硬化,后来自己治愈。
2004年7月16日2时10分,行性大师(张庆贺)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解读行性法师-记少林寺禅武医文化传人张庆贺在中国诸多佛教寺院中,若论在海内外知名度最高,当属少林寺。
究其根源,一则因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主流禅宗的祖庭,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开创祖庭的史实家喻户晓;二则源于"中国功夫出少林"、"少林拳法甲天下"的美誉,拳以寺名,寺以拳显。
然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数十年间,少林寺留给人们的景象却是那样的破败凋零:残垣断壁,荒草槲坡,牛羊出没,游人罕至,看门和尚衣冠不整,问津者寡。
七十年代后期,"十年浩劫"结束后,党的宗教政策使少林寺得以再生。
当时东方佛学泰斗、国家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为重振少林,从四川江油请来海灯法师做寺院住持,对当时少林寺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愈加使人感到少林寺后继无人。
八十年代初电影《少林寺》热映之后,使少林寺的影响又一次波及全球。
由于旅游业的推动和武术热的兴起,少林寺在省市财政、旅游部门的巨额投入下逐步修葺一新,游者如织;寺周围的武校更似雨后春笋,生机勃发。
武校都是民间习武之人所办。
所习武术大都是历经多年演变、在社会上流行较广的套路,以及国家体育部门整理推广、易于竞技的标准套路。
少林寺内是否还有真功夫?寺内是否还有高人?还有没有属于少林寺独有的少林文化?什么是少林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疑问使诸多少林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和旅游者感到茫然。
其中持否定态度的人,恐怕不是少数。
《少林寺》等影视作品的演绎、蒙太奇和票房价值导向之特性,更使世人对少林文化曲解日甚,积重难返。
笔者出于多年从事外事、旅游工作的情结,特别是出于对少林文化的偏爱,对以上疑问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
直至一九九八年有幸结识了隐居深山僻壤的行性法师和德建合一大和尚,这些疑问才云消雾散。
行性法师,俗名张庆贺,河南嵩山人士。
十几岁起入少林寺下院拜淳全大和尚为师,学医习武,后又拜少林寺名誉方丈德禅为师,得法名行性。
在随淳全习医多年后,经淳全举荐,投在少林寺吴山林大师门下,成为山林大师的关门弟子。
吴山林之父吴古轮,法名寂勤,是清朝末年少林寺拳法掌门、少林禅武医文化的集大成者。
当时清政府严禁少林僧人习武,古轮公为延续少林传统文化一脉,打出山门,还俗山野,报志将少林绝学传于后人。
吴山林大师自幼禀承父志,成为古轮公第二代传人。
遵先父"要把少林绝学还给少林寺"的遗命,山林大师中年回少林寺收徒传授功法,培养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
行性法师淳朴敦厚,悟性很高,跟随山林大师修禅、习武、行医二十年,深得乃师真传。
山林大师晚年将衣钵传于行性,于是他就成为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第三代传人。
由于文化大革命等特殊背景,山林大师过世后,行性法师隐居山野,一生只收了两个衣钵弟子。
一九九九年秋,行性法师在少林寺住持素喜大和尚的见证下,将衣钵传给少林寺僧德建合一。
其传承正文如下:"自清末少林正宗拳法掌门人吴古轮法号寂勤打出山门,将少林秘笈《心意把》及少林传统精髓《擂台战术》、《少林医学》、《禅学》传于其子吴山林,恩师又传于我,一九八八年门徒丁洪本法号德建跟我学禅、武、医至今已十年矣。
现将此传续于德建为吴古轮师公第四代传人。
古轮公第三代传人张庆贺(行性)题记。
少林寺当代住持素喜。
公元一九九九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庆馀堂庆贺书"一、修禅先修心我和行性法师于一九九八年相识,至2004年7月17日,法师圆寂,六年间多次晤面。
或许是缘分,第一次见面就颇有心心相印、相见恨晚之感,很快成了莫逆之交。
法师为人谦和,不善言辞,在贫困山村隐居多年,粗衣素食,以精湛医术济世救人。
附近百姓大多领教过他的高明医术,却无人知晓他是身怀绝技的禅武高人。
其淡泊、深邃、安贫乐道的个性可见一斑。
我是怀着对少林禅武医文化的渴求向法师求教而来,寒暄几句就直入正题,请法师诠释对禅武医的体悟。
法师沉吟片刻,便开宗明义:我的恩师吴山林一生教过数十名徒弟,大都是随师习武三年五载。
我追随恩师二十年,继承了禅武医绝学的衣钵。
我的本事小,一生只收了德建和吴南方两个徒弟。
在少林寺周围诸多习武之人中,跟随恩师行禅的,可以明确地说,只有我们这一支。
我小时候只读过一年书,文化水平低,对少林禅学的理解都是跟随师傅逐步体悟的,只能说是个人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要讲,禅不是迷信。
恩师和我都是信奉佛法,依佛法修自己的心性、品德、善行。
但我们心里明明白白,佛在自心,不在天上,这是佛祖讲的。
佛祖是圣人,不是神,是后人把佛祖尊为神,就像现在农村一些老人把毛主席尊为神一样。
我和恩师从不相信世上有神祗鬼怪。
我跟随恩师行禅,修的是行意禅,也叫菩萨行。
禅武、禅医都是行意禅。
禅是人们修持个人心性、品德、智慧的一种方式;禅是一种超于自我的心境。
禅是自然的、自在的、光明的、美好的,经过持之以恒的修持是完全可以体悟到的。
恩师教我:禅为心宗,修禅先修心。
首先要持戒律,洗心性,正品德,积善行。
要常怀一颗平常心、自然心、慈悲心、济世心。
行禅最难的就是修自己的心性,佛教术语名称叫树禅念、禅观。
可以这样讲,修禅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佛教讲护法伏魔。
护法,首先是自己依法修行;伏魔首先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我们都是凡人,经常受凡事困扰。
修成菩萨不易,但做事一定要有一颗菩萨心。
心存恶念的人绝对修不了禅,因为恶念是禅念的大敌。
行意禅专修禅武、禅医,皆与"行气"有关,只有心静如水,空灵自然,古井无波,忘我无我,才能意气合一,进入禅的境界。
一个人心存魔障,品行不端,绝对不可能开启禅关,也就根本谈不上领悟禅的奥妙了。
我的恩师收徒,首先是观察他的道德品行,其次才是其他条件。
学习少林禅武医绝学,第一要有端正的心性,要有忘我、无我的境界;第二要有坚强的毅力,要耐得清贫、寂寞,要有遇到困难不回头的决心;第三要有较好的悟性,能够举一反三,开智生慧。
这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就不易,三条齐备更是难上加难了。
当年寂勤公历经周折,打出山门传授功法,用心良苦,而真正能承传禅武医绝学之人却一直少而又少,这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十年代,恩师被请回少林寺教了三年拳法。
那时他曾把少林功夫中最上乘的功法"心意把"的一些架势传给了一些武僧。
但后来他发现这些武僧中有心术不正、武德不良之徒,便愤然离开了少林寺。
现在外面有人说会"心意把"就是当时山林恩师在寺内教拳时传的一些功架,是表面上的几个动作,根本没有传"心意把"的心法和气化,还没有进禅武的门,远不能称其为"心意把"。
我收德建和吴南方为衣钵弟子,一直根据他们练功的火候和悟性,将我一生所学和体会逐步传给他们。
这是经过多年观察决定的。
德建为人诚实,厚道,品行好,能吃苦,习武学医有毅力、有悟性。
为了专心致志地继承禅武医绝学,出家持戒,经常在山上苦修,吃苦不用说,也受了不少委屈,有时也有各种诱惑,他都承受住了,这些磨难对他是很宝贵的,心性得到了磨砺。
这对于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很难做到的。
恩师生前嘱咐我要把少林绝学还给少林寺,我如今把一生所学传给德建,对师命算是有个交待了。
德建功底很扎实,火候差不多了,但还要持之以恒的修持。
得功力难,但弃之易。
希望少林禅武医一脉能在他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吴南方是恩师的曾孙,寂勤公的玄孙,由于种种原因,吴家的传人隔代了。
就像我前面所说,传承禅武医绝学需要很深的缘分,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了,也不是想教谁就能教得会。
南方根基好,为人、悟性、吃苦精神都和德建相像,只是这些年在农村种地,一家老小要靠他养活,生活比较困难,练功受了影响。
这两年和德建在一起切磋的时间多了,进步比较快。
善莫过于行孝报恩,为吴家培养一个传人,是我的一个夙愿。
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有劳疾,他们师兄弟团结互助,我很欣慰。
行性法师所言传承顺序,经过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先生考察取证,其祖海发乃少林寺第二十六代住持,永化堂开山宗师无言道公十三代孙。
海发之拳技乃承无言道公之七代孙玄机和尚。
而海发后的传序情况见下表:(见后续)二、禅机即气机我向行性法师请教所修行意禅之特质,法师言简意赅:"禅机即气机","行意"之"行",是指行气,行动。
"行意"之"意",是指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