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绝技心意把图文教程
《少林心意把》

《少林⼼意把》《少林拳谱》记载:少林⼼意把是少林寺武僧秘不外传的保守套路,其特点是内外兼修,⽓贯全⾝,锐注四梢,发声⽽起势,落⾳⽽着凹,起时柔,⾏时刚,落时顿吼,重如发炮。
观其形如虎出洞,视其⾏姿如蛟龙,落⾜声暴如炸雷,殿宇震摇浓⽓腾。
练成此功夫,⾄少须时⼋秋,亦称“少林神把”。
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强则中国强!天下武术宗成,名侠剑客⼀流。
我武古今功夫,⼼怀家国兴亡!练法预备势:两⾜并⽴,两臂下垂,五指并拢,掌⼼向⾥,掌指向下,⾝胸挺直,⽬视前⽅(图1)。
运⽓:⾃然呼吸,⽓沉丹⽥,定式3息。
(1)摆头抱拳:抬左脚向左开半步,同时两掌由下向内向上画弧,然后往外、往下撩打、变拳抖肘,抱于腰间,拳⼼向上,头向右摆(图2)。
(2)追风连掌:两脚碾地,体向左转90度,左腿屈膝,右腿蹬直,两腿成左⼸步,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前猛推,掌⼼向前,右掌屈肘端于腰间,掌⼼向上,⽬视左掌(图3)。
上动不停,抬右脚向前上成右⼸步,同时右掌向前推出,掌⼼向前,左掌收回腰间(图4)。
接上动作,抬左脚向前上⼀步,使两腿成左⼸步,同时左掌向前猛推,掌⼼向前,右掌端于腰间,掌⼼向上,⽬视左掌(图5)。
(3)跳步阳把拳:抬两脚向前踮跳⼀步,左脚落右脚前半部、⾜跟离地,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两掌变拳,由前随⾝向后撩,然后左拳向前滚臂屈肘上冲,拳⼼向⾥,右拳屈肘抱于腰间,两腿微蹲,⽬视左掌(图6)。
(4)跳步甩把拳:抬右脚前震脚(响亮),落左脚右侧;同时两拳由前向后侧栽击,两腿半蹲,⽬视前⽅(图7)。
(5)右提把栽捶:抬右腿向前提膝:同时两拳由下抖肘向上撩打,然后右臂架前,拳头向左,左拳沉肘亮于胸前(图8)。
接上动作,右脚下落左脚前⼀步,抬左脚向前震脚(响亮),与右脚成并步,同时开⼝宏发⿐⾳(嗯—),两拳由上向左侧下⽅随⾳猛栽,两腿半蹲,⽬视前⽅(图9)。
(6)左提把栽捶:抬左腿向前提膝,同时两拳由下向上提把打,然后左臂架肘悬拳,右臂屈肘平胸亮捶(图10)。
少林心意把——精选推荐

少林⼼意把少林⼼意把少林⼼意把⼼意把,少林秘不外传之功,⼜名锄钁头,少林僧⼈寓武于劳作之中⽽悟出的⼀门上乘功法。
具体形成时间不可考,宋时已著名于世。
仅⼀⼤势和⼏个侧势,⽽练⾄融会贯通,⼜可化⾝千万,可谓变化⽆穷。
⼼意把讲⼼意、重实⽤,是少林门中真正的内功拳、禅拳。
⼼意把实则练⽓练柔劲,旨在⾏⽓⼊膜,充实肌体,以达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强⾝。
其诀在空,即⾝空、⼼空、⽬空。
⼼空则⽓闲神定,⽆所思、⽆所畏;⾝空则腾挪辗转⾃如;⽬空则⽆敌⽆我,⾃然御敌于⽆形。
⼼意把功成,即达忘我、⽆念、了⽣死之⾄⾼境界。
⼼意把为少林⽆上之内功,最上乘之技法。
亦令天下英雄神往不已。
张三丰、周侗等皆得益于⼼意把之⼀式⽽悟禅拳之妙,或开宗⽴派,或技惊天下。
少林⼼意把歌诀⼀⼼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篮掌宜吐,起落⾝法随意变。
起如举⿍提⼝⽓,发“嗯”声落如分砖。
运⽓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
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猿跳⼭涧。
⼆⽓运百会达涌泉,⾏输丹⽥昆仑转。
通往中脘到膻中,三合以上抵劳宫。
⽓从两⾜向上提,⽓达周⾝⽤呼⽓。
起如举⿍低颚吸,落地分砖⽓呼出。
左右起步循环跳,亮翅展⾝腾丈余。
初练每时三⼗六,⽉后九九⼋⼗⼀。
天天如⼀千⽇连,功到⽓随⾛遍天。
⼼意把⼜⽈锄镢头也叫镢头把,镢头把也是少林寺独有的⼀种桩法。
由其演变出⼗⼆⼤式,此桩法为⼼意把之母,动作看似单调⽽招法实⽤,朴实⽆华、刁狠猛毒,出⼿⽆情,技出绝妙,它是⼼意拳之母,虎捶⼀类之髓,被称为:“把头中之王”。
此把看似⼀式,但其变化莫测,可应⼲变万化。
⼼意把内静外猛、刚柔相济,虚实相⽣⽽变化⽆穷。
呼吸与动作配合,起把时发⿐⾳“⼝母”⾳,向下落把时发“咦”⾳。
静如狸猫,动似猛虎,讲究起把物必落。
⼼意把的基本桩法有两种练法:其⼀:侧⾝(顺⾝)半蹲桩,步型似虚步,双⾜距离⼀脚左右,两膝相合拢,重⼼在后腿上,两膝半屈,挺胸塌腰、悬顶沉肩,左脚在前则左⼿护于裆前,左肩对前进⽅向,右脚右肩均向前,右⼿护于裆前,左⼿握拳护腰,⽬视前⽅(如图锄镢式)。
练底盘功夫、长内功内劲——少林心意把

练底盘功夫、长内功内劲——少林心意把“太极奸,八卦滑,最毒毒不过心意把”,少林心意把一直是少林寺秘不外传的绝技,历代武僧皆以单传亲授的方式传承,即使在少林寺里也只有极少数人掌握。
我老师的师傅释行性(张庆贺)法师讲,心意把又名锄镢头,是少林寺僧人在劳动时,借鉴锄地、掘土、摇辘轳等动作,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
心意把仅一大式和几个侧式。
只要练好一式,领悟其中奥妙,就可以变化无穷。
练心意把重在心意,讲求实用,不尚花架,是盘练心意、气力的无上法门,不能仅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架子,要“外练筋骨皮,内养静气神”,内外兼修、集技击养生为一体。
秘谱云:“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
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
”少林心意把有三十六种变化,以练底盘功夫、增长内劲为核心,集功、拳、力、意为一体。
现在少林拳遗留的心意把有锄镢把、山河把、连环捶、富贵不断头以及起落把等几套拳把。
常说的十二把有起式把、左右把、翻身把、地盘把、腾挪把、十字把、推仓把、扫泼把、起纵把、展翅把、亮翅把、跳跃把。
少林拳有三十六把,除以上十二把架势外,还有鹰捉、虎扑、斩手、探海深望、正把、斜把、赶马三捶、白猿洗脸、燕子取水、锁喉等,一左一右化为七十二种打法。
心意把的练习特点是集步法、身法、破法、打法、内劲、气功、桩功、轻功、硬功、练力于一身,虽练习者用尽毕生精力,也不易达到最高之境界。
释行性法师讲,练习心意把没有两年以上内功基础是不能练习此技的。
若习练过早,容易出病,对身体不好的人来讲,是不可练习的。
心意把基本桩功练习要求提膝扭腰,左拳右掌,脚弓发力,脚尖上钩,用钩崩之劲,力贯足弓,上、中、下齐用,腰催力发,可发敌于丈外。
心意把练习要求全身配合,攻防兼备,呼吸配合,哼哈发声,嗯咦倒人。
练习外形一领一追,一手攻一手防,追风赶月不放松;一腿提,一腿撑,脚踩去意刮阵风;腰要拧,胯要松,身体配合,缠坠裹扣,提拉对挣。
然其变化虽多,则一理通则百势皆通。
少林行桩功--心意把的基础功法

少林行桩功--心意把的基础功法行桩功是少林镇寺名拳“心意把”的基础功法。
通过行桩的练习,可使周身上下骨挺筋伸,劲力贯通。
在实战时可达到发力稳健沉雄,势不可挡。
正如拳谚云:“打人如走路,打人如拔草。
”一、马步行桩法1.面朝南站立,双脚左右分开比肩略宽。
身体正直,下颌内扣,双眼向正前方平视。
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2.双腿向下弯曲,下蹲成四平马步桩,同时双手握拳收于腰侧。
然后缓缓吸气,吸气同时双拳变掌用力前推,推至双臂快要伸直时,闭气,静止用力前推5秒左右。
3.然后缓缓呼气,呼气同时双掌变拳,缓缓收于腰侧。
4.接着,左腿略微上提,左脚紧贴地面经右脚跟后侧向右进步,身体重心全部落在右脚上。
左脚落实后,整个身体180度旋转,变为面朝北站立。
双腿仍保持四平马步桩姿势。
5.接着,缓缓吸气,吸气同时双拳变掌缓缓用力前推,推至双臂快要伸直时,闭气,静止用力前推5秒左右。
然后呼气,双掌变拳收于腰侧。
接着左脚经右脚跟后侧向左进步,落实后身体面朝南站立。
然后吸气,双拳变掌缓缓用力前推。
如此反复练习。
左右脚互换练习。
练习要点:1.左脚向右经右脚后侧向右进步时,动作要缓慢,不可以快,身体重心可略向上挺起,但上挺动作幅度不可过大。
2.当左脚接触地面落实后,身体由左向右180度旋转时,动作也必须要做到缓慢,不可过快。
3.缓缓吸气与双掌缓缓用力前推要同步进行。
二、弓步行桩法1.双脚并拢站立,身体正直,下颌内扣,双眼向正前方平视。
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双腿缓缓向下弯曲,同时左脚缓慢地向身体正前方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
同时双手握拳缓缓收于腰侧。
3.紧接着左脚前脚掌用力向下踩,左腿屈膝前弓,右腿伸直,成弓步桩姿势。
然后缓缓吸气,吸气同时双拳变掌随身体前移缓缓用力前推,当推至双手臂快伸直时,闭气,静止用力前推5秒左右。
4.然后缓缓呼气,呼气同时身体重心向前移至左脚,右脚经左脚内侧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以右脚脚跟着地,同时双拳变掌缓缓收于腰侧。
心意把

心意把心意把共一个母势(撅头把)十二大势,其名目有:亮翅把、反身劈把捶、进步劈把捶、移身把、斜势把、顺势把、反身推苍把、撩阴把、腾挪把、展翅把、推苍把、虎扑把。
心意把只有单势练习形式,无套路,直线往返练习。
但小洪拳、金刚拳等多种拳术套路皆是修习心意把前的必修课程。
心意把以化繁为简,故仅为十二单把。
此为少林派秘不外传之技。
少林寺白衣殿壁画正是心意把的演练图。
心意把历来是少林寺武僧们所渴望学到并掌握的护法秘技,但由于此法势绝妙无比,杀伤力惊人,加之得法不易,所以历来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传授时也是慎之又慎,反复甄选。
目前能将心意把练到第六把者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也叫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
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编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
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
”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上被脚踩出了四十八个深深的脚坑。
据前任方丈德禅、行正讲,这些脚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
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流传内功的。
道光年间,河南一位巡抚久慕少林之名,来到少林寺,坚持要看少林绝技,寺院无奈,只得选派几个武僧为其演练。
但练武是官方明令禁止之事,过后寺里怕这几个武僧因断点续传罹祸,就令他们分别出逃。
其中有一个海发和尚,在少林寺中精研心意把,他和弟子湛谟等逃到了偃师境内的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这里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海发、湛谟和尚便在这里潜心修炼心意把,从而把这一宋代流传下来的少林秘功练到了最高境界。
据行性法师之师吴山林讲,到了石沟寺以后,湛谟为了练功,十二年夜间睡觉就睡在一个长条凳上。
吴古轮五岁出家少林寺,拜湛谟为师,取法名寂勤,后随湛谟到石沟寺习武,开始跟着湛谟的弟子们学些入门功夫。
心意把实战应用 挤劲的实战应用

心意把实战应用挤劲的实战应用挤劲是太极拳的基本技击方法,是太极十三式之一,也是太极拳技击八法之一。
挤劲是一种进攻的劲路,发力点主要在身、背、肩、肘、臂和手等肢体的外侧。
它以螺旋缠丝劲为主,以腰为轴,以身体催动手臂由内向外旋转逼迫对方,抢得进攻重要位置,致使对方的接触点遇到螺旋劲被化解分开,使其丢掉重心失去平衡而跌倒。
挤劲含有�挤的意思,可用单手臂外侧挤,也可将另一只手放在前手臂脉门上或大臂处,两臂合力由内向前向外挤。
发挤劲时,手臂要成弧形�开撑圆,做到虚领顶劲、精神贯注、心气下沉、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合裆松胯,肘部要略低于手腕。
发挤劲时手臂不可伸得过长,如果手臂伸得过长,挤劲发力时着力面就会减小,进攻之力很容易被对方化解掉,或被对方引化跌倒。
所以用挤劲时一定要保持立身中正、上下合一。
挤劲发力时还必须要近得对方身体,只有贴近对方身体才能充分发挥出身、背、肩、臂、肘、手和腰腿的整合之力。
挤劲是向一个方向的挤发,是一种横排劲,发劲时要有黄河之水泛滥之势,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要将对方连根拔起,使对方重心被破坏无法抵抗而跌倒。
但是要想用挤劲将对方连根拔起,还必须做到发力时手梢节向上领。
发挤劲时还要做到下盘稳健、灵活,上身中正、放松,内含�劲,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挤劲在运用时如果加上步法会威力更大,发人的效果会更好。
但是在运用步法时脚下进步一定要迅速、灵活,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贴近对方身体,踏进对方中门,同时后腿迅速蹬地,拧裆转腰,催动身体带动手臂旋转,将对方挤发出去。
在进攻对方时上步要深远,前脚落地要踏实,后脚蹬地重心前移和挤劲发力要快,使对方猝不及防。
进攻上步动作慢或动作过大、身体倾斜、手脚快慢不一,都容易被对方觉察而受制于人。
拳论上讲:“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
”所以进攻时一定要做到步到身到,上下合一,内外一气,一进无有不进,一退无有不退,四肢百骸皆随,只有这样才能将挤劲发挥到最佳。
心意拳16处练法

心意拳16处练法1,一寸之法:寸是步也,步要急快,成其寸也。
我们知道,寸劲是武术中一种劲法,心意拳当然也有。
这里的“一寸之法”并不是纯地指“寸是步”,而是指心意拳的寸步和寸劲。
心意拳的寸步,这种步法快,古谱曰:“远上一丈步为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杀路近去眼前一寸中。
”“寸步快,以寸为先。
”这是足上的“一寸之法”。
但手也有寸劲,这种劲因为离敌人近,所以发力也快,其杀伤力也更强,这是心意拳手上的“一寸之法”。
所以,单纯地将一寸之法说成是“寸是步也”是不全面的。
也有的将一寸之法说成是“一存之法”,当然有些牵强附会了。
2,二践之法:践是腿也,腰要勇猛,成其践也。
我们知道,践和踏是同义词,人们常说“践踏”就这个意思。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践之法”理解成心意拳在演练进步时脚用力向前向下踩踏的行为。
当然,践是用腿上的劲,腿要健壮才能有劲。
心意拳在演练或者动意时的踢,踩仍要用脚。
有人单纯地把“践”说成是腿是不是全面的。
心意拳古拳谱上有“马踏虎践”之说。
但真正动意时还是既要“腿要勇猛”,还要速度疾快才行。
踩而践之,才能练而有力,击敌必胜。
3,三躦之法:躦即身也,身要强半壮,成其躦也。
此处所说的“躦”,是指人的身体向上或向前冲即为躦,是指心意拳法在进攻敌人时身体呈螺旋状前进。
拳谱上说:“脚起而躦,脚落而翻;不躦不翻,武艺不管。
”所以单纯地说“身要强壮”是不行的,身体强壮不等于武艺高强。
也有的人将躦字说成钻。
因为是用在拳法上,而不是用在工具上,当然应是足旁的躦而不应是金字旁的钻了。
4,四就之法:就即束也,上下束为一,成其就也。
这里“就”有二种意思:一是“就”有往前的意思;二是“就”有束缩的意思。
往前就是进攻,束缩就是準备进攻和防守。
拳諳上有“长身而起,束身而落”和“就如蛋”的说法,这就是指心意拳的“就”5,五夹之法:夹剪之夹,即穀道上提,两股夹紧也。
这个“夹”有夹剪之形和夹剪之力两种意思。
所以拳谱上说:“夹剪之力牮柱之势。
少林心意把歌诀

少林心意把歌诀练拳不练把,等于瞎胡打;宁教十趟拳,不教一个把。
把,指的是心意把。
少林心意把历来是少林寺武僧们所渴望学到并掌握的护法秘技,但由于此法势狠招毒、绝妙无比,加之得法不易,所以历来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传授时也是慎之又慎,反复甄选。
目前能将心意把练到第六把者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歌诀一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毛蓝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
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
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
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歌诀二气运百会达涌泉,行输丹田昆仑转。
通往中腕到膻中,三合以后抵劳宫。
气从两足向上提,气达周身用呼气。
起如举鼎低颚吸,落地分砖气呼出。
左右起步循环跳,亮翅展身腾丈余。
初练每时三十六,月后九九八十一。
天天如一千日连,功到气随走遍天。
心意把是心意气力的无上法门。
重在心意,讲求实用,绝非流于形式架子,心意把致最高境界即达到了忘我,无念,了生死的无上境界,其要诀在于空,身空,目空,心空见分晓气闲神定,无所思虑,无所谓惧,身空则腾挪辗转自如,目空则一切不在眼里达到无我无敌的境界,即所谓无虑也。
心为聚气之根源,心气不聚全颰气息涣散。
不求力则力无穷,不冲气则气自冲。
求力则无力,求气则无气。
静中动,松中紧,身心静,自然动。
九分静,一分动,上松下实,上灵下稳。
稳静起落,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静能生万物。
风格特点及要领心意把又名锄镢头。
仅一大式又可演变成十二大式变化,重在心意,并非流于锄镢头的的架子。
它势法简单,讲求实用而不尚花架,是练心、意、力、气的无上妙法。
“心意把虽仅一式,但变化莫测,可应万变。
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求浑身百节滚身而起。
如起把练法;滚身而起,束身劈打,踩脚而落,内提外随,内外合一,动静呼吸相配合,灵活敏捷如龙腾虎扑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格特点及要领心意把又名锄镢头。
仅一大式又可演变成十二大式变化,重在心意,并非流于锄镢头的的架子。
它势法单调,讲求实用而不尚花架,是练心、意、力、气的无上妙法。
正如秘谱中云:“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镢把般;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心意把虽仅一式,但变化莫测,可应万变。
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求浑身百节滚身而起。
如起把练法;滚身而起,束身劈打,踩脚而落,内提外随,内外合一,动静呼吸相配合,灵活敏捷如龙腾虎扑一般。
动作说明预备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竖项,两手贴于两侧裤缝,掌心朝后,咬牙叩齿,目视左方(图1)。
撅头把身体左转90°,屈膝下蹲,左脚前点成左虚步两膝相扣。
同时,双手左拉右坠,分别护于裆部和心部,拳心朝里(图2)。
左脚前点后前跨一步,右脚随之勾脚提起。
同时,左拳提于胸口,右拳绕过左小臂上拉至右耳处(犹如提篮)。
拳心朝前,左拳变掌立掌朝前推,口发嗯声(图3)。
右脚前落,左脚跟步,下蹲成弯套弯步(两脚掌、脚跟着地,两膝相扣),与此同时,左掌变拳上提,两拳呈锄头势,随右脚下落双拳劈下,拳眼朝下,口发嗯声,犹如农夫锄地,俗称锄地把或撅地把(图4)。
注:此把为心意把之母,由此可又演变出十二大势,又叫十二把。
一、亮翅把右脚前点,双脚向上,向前纵起。
与此同时,双拳变掌在左胸前交叉后向两侧分拨,身体落下(图5、6)。
二、反身劈把捶以右脚跟为轴,起身右转,转身同时,双掌变拳上举至左肩上方,待身子转足180°后,直身下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膝相扣。
在身子落下的同时,双拳用力劈下(图7)。
三、进步劈把捶右腿勾脚提起,双拳上提至右肩上(图8)。
左脚下落,右脚随即向前跨一步,左脚跟步蹲身成弯套弯腿。
与此同时,双拳顺势用力下劈,拳轮朝下(图9)。
四、移身把身子左转,左腿勾脚提起,左拳变掌随转身向外拨掌(图10),身子转足180°后,左脚向前跨一步,右脚跟上,直身下蹲,成右丁步。
与此同时,右拳经头顶划弧下劈,拳轮朝下(图11)。
五、斜势把右脚跺地向后退一步,身子右转成右弓步,左拳翻腕下拉,拳心斜朝上,右拳翻腕上提至右肩上,拳心朝后,目视左侧(图12)。
六、顺势把身子左转90°,成左弓步,两拳变掌,左掌经腹前划弧向前穿出,掌心朝上(图13)。
右脚向前跨一步,两掌在胸前交叉,掌心朝上(图14)。
上动不停,右脚下落成右弓步,两掌翻掌,右掌向前穿出,掌心朝下,左掌收于腰间,目视前方(图15)。
七、反身推苍把身子左转180°,成左弓步,随转身左掌上架,右掌立掌推出(图16)。
八、撩阴把右脚前跨一步,左脚跟上成弯套弯腿。
同时,左掌成虎爪经体前划弧上举复置头顶,右掌变虎爪抓裆,掌心朝前(图17)。
九、腾挪把身子右转180°,右脚倒退一步,仍成弯套弯腿。
转身同时,双拳上提至左肩上方然后劈下(图19)。
左脚前上一步,右腿勾脚提起,两拳上提至右肩上,如锄地状(图20)。
右脚跺地,左脚前伸,身子直落,两拳随之劈下(图21)。
身子由左腿支撑站起,右脚勾脚提起,随起身双拳由下向上提打(图22)。
右脚落地,左脚跟步蹲身成弯套弯腿,双拳随之劈下(图23)。
十、展翅把以左脚为轴,身子右转180°,随转身双拳劈下(图24)。
左脚点地,身子纵起,双拳变掌在胸前交叉后向两面分拨,落地后成并步,左拳在膝前击右掌(图25、2 6)。
十一、推苍把左脚后退一步成左弓步,两掌向右、向上、向下划弧,置于腹前时,左脚蹬地成右弓步。
与此同时,双掌由腹前向前上推掌(图27、28)。
十二、虎扑把身子左转180°,右脚支撑,左腿伸直下蹲,双掌随转身由上往下抓(图29)。
身子蹿起,两虎爪前抓,身子下落(图30、31)。
反势结束身子右转180°,左腿勾脚抬起,右拳上提置于胸前,拳心朝下,左拳上提置于左耳侧,拳心朝外(图32)。
左脚落地,双拳劈下(图33)。
少林心意把歌诀:心意把歌诀乃师爷庆贺公传给德建,曾在少林与太极杂志上发表过一段,后在《嵩山访禅记》一书中首次向世人全部公布。
一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
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
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
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二气运百会达涌泉,行输丹田昆仑转。
通往中脘到膻中,三合以上抵劳宫。
气从两足向上提,气达周身用呼气。
起如举鼎低颚吸,落地分砖气呼出。
左右起步循环跳,亮翅展身腾丈余。
初练每时三十六,月后九九八十一。
天天如一千日连,功到气随走遍天。
少林释家锤把十要少林释家锤把秘山门的里十要诀一要身以滚而起身进脚手飞而出打人不见拳掌影三节日月技绝奇二要动静四梢齐心动挥动丹田起气催身抖似虎龙力气汇拢发怪声三要畅脏五行闲金木水土火归一自然地理论五行五行生气论武术五行归一气催动力四两可拨千斤动此法即指气位调气血丰满威力雄四要身沾八条论起落退反的收进纵法加入其八验起横落顺一条线收如伏猫纵放虎反身护后似武仙左右遇敌速侧身退则到放八优圈利则猛进驱虎豹良机方施鹞翻山五要步法妙如神寸步过快测五步寸步相距三尺近短兵相接生死拼站步相距五尺远过步相距两弓准快步距身丈八尺边腿带脚前平飞测步连腿带脚蹬众围困刻跳出来六要手足妙法传少林拳法妙在拳手法出领起截施当胸直出如闪电曲而不曲直非直起手打人手不见筋梢发起壮手势伏出领手难躲闪顺起顺落为截手如同鹞下把林钻束身束翅推后手仿似燕子寻水源单手双手交互施近起右肘冲向前发手撩阴打下拳足法更妙有七法起翻落进踢踩钻五行归一气合脚前后弹踢全身空步步足足不听声唯有恨脚踩地鸣行如猛虎飞如龙七要手足双进法手与足合战相依以手为奇实可夸进法手足身三协气顺勇疾狠稳准六法交战实灵验气指交占多用智顺指久练体自然勇指决策要果断疾指战法快如电单指击敌心要狠辨明阵势寻穴眼轻而不出绝把手莫对歹徒把艺传八要顾开截追法四法协调威力大顾法护前后左右莫忘上下遭敌打开法左右硬松开借筋之劲伸收活左开里抽右抽外或拳或掌要甩开截法身手言面心行动表情合而分道本无相,弘之在人。
练心意把时要明三节、四梢、阴阳、五行、=,先将气调顺,排除七情六欲,演练要来回一线,不受场地限制。
主练心、意、气、兼练下盘、轻功和身法、步法。
如快步,即一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原地翻身,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移闪腾挪,进退疾缓随身变。
心意把虽然仅一个大式和几个侧式,但变化莫测,,身随意转,可应万变。
发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浑身百节连贯,滚身而起。
如起把的练法,束滚身而起,摇膀,拧腰,横身,肘不离肋,七扭八圪了(圪了音ge liu ,嵩山地区方言,即弯转扭曲之意),旋着转;内提外随,内外合一,束身劈打,如龙腾虎奔之势。
心意把练到高深境界,已不宜再与人动手争胜了,因它使的都是内力,伤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武德不佳之人,不能练心意把,否则伤人伤已,大违佛门慈悲之心。
少林武术被称为禅武如一,倘若不以佛学为基,以禅为本,则练武之时,必定自伤其身。
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
如果所练的只不过是拳打脚踢兵刃暗器的外门功夫,对自身的危害无非是受些暗伤、硬伤,筋骨受苦而已,只要身子强壮,尚可抵御得住。
但如练的是少林上乘功夫,若每曰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容易戾气深入内腑,越陷越深,导致走火入魔,痹烩任何外毒入侵都要厉害百倍。
少林上乘功夫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心意把亦是如此,所以必须有佛法和禅心为这化解。
只有佛学禅宗修为越深,对少林功夫的领悟才能越多。
心意把产生渊源河南这块地方,特别是登封一带,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兼以人民生活比较艰苦,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坚毅沉雄、刚直骠悍的民风,民间练武之风相沿成习,历久不衰。
民间多练少林派武功,历代都有武术高手。
清朝初年,朝廷为防止人民反抗,严禁民间习武,惟独少林寺院的僧众仍暗地练武不辍。
他们为了避开清廷的查究,习武活动改在夜间秘密进行。
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也叫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
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编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
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
”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上被脚踩出了四十八个深深的脚坑。
据前任方丈德禅、行正讲,这些脚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
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流利内功的。
道光年间,河南一位巡抚久慕少林之名,来到少林寺,坚持要看少林绝技,寺院无奈,只得选派几个武僧为其演练。
但练武是官方明令禁止之事,过后寺里怕这几个武僧因断点续传罹祸,就令他们分别出逃。
其中有一个海发和尚,在少林寺中精研心意把,他和弟子湛谟等逃到了偃师境内的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这里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海发、湛谟和尚便在这里潜心修炼心意把,从而把这一宋代流传下来的少林秘功练到了最高境界。
据行性法师之师吴山林讲,到了石沟寺以后,湛谟为了练功,十二年夜间睡觉就睡在一个长条凳上。
吴轱轮五岁出家少林寺,拜湛谟为师,取法名寂勤,后随湛谟到石沟寺习武,开始跟着湛谟的弟子们学些入门功夫。
当时湛谟的弟子都是藏在窑洞中练心意把,而练把最后须发声,声音吸引了年幼的寂勤,就好奇地爬在门缝偷窥。
他爱武成癖,悟性奇高,久而久之,在窑洞里面正儿八经练习多年的人尚示窥门径,而在外面偷学的他已经开悟,对心意把已颇有心得了。
海发、湛谟和尚得知甚奇,便把这孩子叫来,见其根骨资质奇佳,令其试着演练,果然颇得其法,于是开始正式教授之。
寂勤从此一练四十年,不仅得心意把真髓,还学得少林各种嫡传拳械及功夫,技艺精绝。
当时很多人想向他学心意把,但寺规不许外传。
同治末,寂勤因俗家后继无人,于是他打出山门,并带走了古传少林拳法秘笈。
后将绝技传于其子吴山林,使少林绝技后继有人,对少林武术在民间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4年,寂勤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石沟寺寺僧说,寺院北侧那几孔古窑洞就是当年海发、湛谟的练功房。
在访问周围村民时,他们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海发、湛谟、寂勤等武僧在石沟寺练武的传奇故事。
什么湛谟“过河不湿鞋”、寂勤“夹石成粉”等。
道光时,在石沟寺练武的海发、湛谟一系武僧,后来成为少林寺武功的重要继承者。
海发、湛谟之后的寂勤、吴山林、贞俊、德根、张庆贺、德建合一乃少林寺近现代重要的少林武功传人。
三十年代,贞绪和尚任少林寺监院之时,曾把吴山林请到少林寺教了三年拳。
那时他曾把心意把的一些架势传给了一些武僧,后来发现这些武僧中有武德不良之徒,就愤然离开了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