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用完整版)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苏轼的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苏轼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评价。
5. 拓展延伸:(1)比较苏轼与其他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格。
(2)谈谈自己对苏轼思想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针对这些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注重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苏轼与其他文学家的创作特点。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五单元《黄州快哉亭记》。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快哉亭周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
教学时,需重点讲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难点: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课文译文;3. 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苏轼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同时纠正发音和语气。
3. 课文翻译:让学生根据课文译文,自行翻译课文,遇到难点时教师给予讲解。
4.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如“亭者,停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
5.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品质,如面对困境时的乐观、自强不息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体裁、作者;2. 课文难点词汇和句式;3.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根据课文译文,自行翻译课文;3. 完成相关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并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课文翻译1.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例如,在翻译“亭者,停也”时,教师可以解释“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及“停也”的意思是“停下来休息的地方”。
黄州快哉亭记(上课用) ppt课件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 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 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 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称快世俗。
ppt课件
使动用法,使……称10 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 从:带领,使…跟从
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 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飒 风声
“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 披 敞开
人共者耶?”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
当: 对着,迎着。
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 盖:副词,大概 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 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 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pp憔t课悴件 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8!
第一段
出: 流出 始:才
江出西陵,始得 肆大:水流阔大 南:名作状
ppt课件
3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 苏轼 苏辙
ppt课件
4
• 【作者和背景】
• ▲苏辙,字 子由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
• 自号 颖滨遗老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
• 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
• 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 苏洵 、其
• 兄 苏轼 ,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解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解释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景。
2. 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运用朗读、讨论、解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文中的描绘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解读,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工具书。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等。
《黄州快哉亭记》讲课教案37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黄州快哉亭记》讲课教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黄州快哉亭记》教案汇编《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基本阅读第二课《黄州快哉亭记》教材简析: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
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
2.文章主旨: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
议论则层层递进。
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
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
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教学目标:1、了解文体特征;2、能筛选信息,并疏通文意;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文体与作者:①.了解本文文体“记”。
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②.简单了解作者。
3.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4.初步感知①.填空:快哉亭涉及了三个人,分别是、以及,三个人的共同点是。
(帮助理解主旨)②.“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二、再读课文,重点研讨1、从以上七个句子入手,整理出文章的脉络、思路,了解作者的感情。
2、深入探讨“快哉亭”命名的原因。
3、文中第三段为什么要引用宋玉《风赋》中的故事?三、拓展与小结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
(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 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黄州快哉亭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勾画出生僻字词,查找其含义。
3. 讲解: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快哉亭”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六、课后作业:1. 背诵《黄州快哉亭记》。
七、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黄州快哉亭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
八、教学资源:1.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2. 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
3.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注重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测试与考试
自我评价与反思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以客观的方式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检测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让他们对 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激发 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进行及时 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学
习策略。
建设性反馈
详细描述:介绍黄州的历史背景,快哉亭的由来和意义,以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文解析
总结词:逐段解读
详细描述:逐段解析课文,从文章结构、语言特点、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互动
总结词
讨论与思考
详细描述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高课堂 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 问题,加强课堂互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作业布置
总结词
巩固与拓展
详细描述
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重点段落、写读后感等,帮助学生巩固所 学知识,并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 苏轼及其作品的已有认知,为 后续教学做铺垫。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授课教师:
2024-01-01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一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壹、国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二)二苏评价
(三)苏氏兄弟之台楼阁记
(四)三苏比较
貳、课文深究
(一)内容鉴赏
(二)结构分析
附注─注明写作时间与作者
奔放肆大(第一变) 其势益张(第二变) 与海相若(第三变)
记建亭之缘起—张梦得谪居齐安,建亭览观江流胜状 点出命名者与亭名—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叙建亭与命名之由来
描述江流三变
命名之意涵
写景
怀古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夜则鱼龙悲啸 近观
远眺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烟消日出,渔樵之舍,皆可指数
曹操、孙权之所睥睨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议论─快与不快之因
引言
「快哉”的典故
借楚王与宋玉之对话,说明
风无雄雌之异 人有遇不遇之变
阐述
强调人生之忧乐取决于本身际遇,与风(外物)无关 正面─内心坦然,不以物伤性,何适而非快 反面─内心不自得,何往而非病
參、形音义比较
肆、重要修辞举隅
伍、延伸学习
(一)金圣叹的“不亦快哉”
(二)超然台记(节录)苏轼
(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四)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五)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陸、历届统测试题
【D】1.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文中的旷达自适心境与下列何者不同?
(A)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潜饮酒)
(C)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
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
苟
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白居易我身)
(D)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夜游宫)【解析】(D)表现出作者年已老迈,而报国的雄心却十足旺盛。
语译:(A)只有江上的清风,耳朵听了就是悦耳的音乐;山间的明月,眼睛看了就是悦目的景致,撷取它既无人干涉,享用它也不虞匮乏,这就是自然界的无尽宝藏,也正是我和您现在所共享的啊。
(B)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望见南边的庐山,觉得山岭与我都悠闲自在。
傍晚时分,山间云雾格外秀丽,鸟儿成群结伴飞旋回巢。
此情此景中,似乎可以体会到天地间和谐自然
的意趣,想要辩说,却已心领神会,不需语言表达了。
(C)上天赋予的命运厚薄各自不同,就放开心胸任由际遇困穷或显达。
际遇若显达,我就作大鹏鸟,展翅飞翔,飞到接近天空的地方;际遇若困穷,就当一只小鹪鹩,只要在林中找到一截树枝可栖息容身,我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能够体认这个道理,就算外在身体困顿,内在心志也不会穷匮。
(D)我曾经期望在万里外的异域立功封侯。
可是有谁了解呢?如今我已经两鬓斑白,但报国建功之心并未泯灭。
【B】2.下列文句“”中的语词,共有几个不是自谦词?
(甲)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
(乙)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丙)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丁)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甲)“不佞”指不才,谦称自己没有才华与能力,即“我”的意思。
(乙)“先祖父”称自己已过世之祖父。
(丙)“执事”原指君王左右办事的人,此指秦穆公。
不直言秦君而称执事,用以表示尊敬。
(丁)“寡人”指“寡德之人”,乃君王自谦之词。
语译:(甲)所有我贤能的志士们,和我的亲朋好友,大家要秉持仁孝的心,见义勇为,奉公守法,来发扬民族的特性,这就是不才我写这部史书的目的啊!(乙)想想六国诸侯的祖先们,当年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尺寸大小的土地。
子孙对此却毫不珍惜,随意拿来送人,就像丢弃轻贱的杂草一般。
(丙)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知就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胆敢请您来攻打吧!
【A】3.下列含“其中”的文句,何者没有语病?
(A)这批古董来历完全不同,其中以这一件瓷器年代最早
(B)这群民众全都七嘴八舌,其中以这一位特别沉默不语
(C)这场意外造成全数死亡,他也是其中一个幸免于难者
(D)这次征才全无适合人选,你刚好是其中一个合格的人
【解析】(B)既然“全都七嘴八舌”,怎么可能会有“沉默不语”之人。
(C)既然“全数死亡”,怎么可能会有“幸免于难者”。
(D)既然“全无适合人选”,怎么可能会有“合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