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逸翎 112017316002126 “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合集下载

蓝瓶子实验

蓝瓶子实验
锥形瓶
水/m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号
50
2号
50
3号
葡萄糖/g
氢氧化钠溶液 亚甲基蓝滴数 蓝色消失时间
2
2ml30% 10
1
2ml30% 10
结论2:通过上述实验现象说明溶 液碱性越强,蓝色消失时间越短
【实验二】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
锥形瓶
水/ml
葡萄糖/g 氢氧化钠溶液 1号 2号 3号
亚甲基蓝滴数
蓝色消失时间
50 2 2ml30% 10
《蓝瓶子》实验
湖溪镇中 郭蓉美
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 2、不同因素对实验快慢的影响 等实验过程与操作 。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作用 2 、通过观察亚甲基蓝和亚甲基白 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学习 观察方法,体验对比实验法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温度计、 锥形瓶三个、试管3支、橡皮塞、量筒 (50ml和10ml各一个)、秒表2块、胶 头滴管、酒精灯等 药品:0.1%亚甲基蓝、葡萄糖、蒸馏 水、30%NaOH溶液 、 20%NaOH溶液
五、蓝瓶子实验的影响因素 1.葡萄糖的加入量 2.溶液碱性的强弱 3.空气的量 4.亚甲基蓝的量
5.溶液的温度?
实验五现象:振荡后迅速变蓝,然后 迅速褪色,振荡周期时间明显加快。
结论5:实验五现象说明在一定温度 内溶液温度越高,蓝色消失时间越短
六、本实验注意事项
1、NaOH的用量不能太多,否则,溶 液变黄失效,NaOH浓度太高也会使 葡萄糖还原能力过强而导致无法变蓝。 2、水浴加热至40℃左右,水温不能 太高。否则,溶液变黄失效。 3、混合液静置较长时间后也会变成金 黄色而失效

实验五趣味实验三则蓝色振荡冰袋与固体汽水

实验五趣味实验三则蓝色振荡冰袋与固体汽水

趣味实验三则:蓝色振荡、冰袋与固体汽水一、实验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本实验趣味实验的原理及其操作。

熟练各仪器的操作以及其中各种技能手段的的运用,试着去发现问题并体会其种种乐趣,感受我们的化学生活,生活化学。

二、实验原理1. 蓝色振荡亚甲基蓝的水溶液呈蓝色,在碱性条件下,葡萄糖可把它还原为无色,搅拌条件下空气会把无色产物(亚甲基白)氧化为蓝色,蓝色又被还原为无色,如此反应,实验能多次重复。

如果有酚酞试剂滴加的话,我们会发现颜色变化中还会多了红色与紫色。

原因是当溶液在碱性条件下时,滴加酚酞试剂滴加后溶液显红色。

所以:①当葡萄糖可把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时,由于溶液显强碱性,此时溶液呈红色;②搅拌或略微震荡条件下空气会把部分无色产物氧化为蓝色,由于紫色与蓝色相混,由于颜色的混合效应,我们将看到此时溶液显紫色③剧烈震荡后,将会有更多的无色产物被氧化为蓝色的亚甲基蓝,这时由于蓝色过深,将会遮掩酚酞的红色,结果我们将会看到溶液呈蓝色。

2. 便携式化学“冰袋”硝酸铵、氯化铵等铵盐,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该种便携式“冰袋”可应用于需简便制冷的场合,如外出郊游时,对饮料与食品的保鲜、制冷。

该实验主要是通过观察NaSO4·10H2O, NH4NO3, (NH4)2SO4混合后的制冷效果以及添加NaHSO4混合后的制冷效果,从而进行比较。

3. 固体汽水由于液体汽水运输昂贵,携带不太方便,因此我们根据液体汽水的配方及其生产流程略微改变一下,就是将其中的加压压缩CO2变为临时释放CO2气体。

其中实验药品很多跟实际生产中原料相同,有香精,蔗糖,柠檬酸,色素等。

其制备主要原理是将碳酸氢钠分散在明胶溶液中,然后烘干,接着于各种所需药品(香精,蔗糖,柠檬酸,色素)混合,饮用时取其部分,置于饮水器皿,倒入水溶解时柠檬酸会与碳酸氢钠反应,进而放出CO2。

蓝瓶子实验

蓝瓶子实验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 波粒二象性在20世纪初被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提出
⌛️
蓝瓶子实验是验证光波粒二象性的重要实验
• 实验由德布罗意提出
• 实验通过观察光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图案来验证光的波动性
蓝瓶子实验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蓝瓶子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蓝瓶子实验对科学发展的启示
蓝瓶子实验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 实验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 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蓝瓶子实验强调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 实验为理论提供证据,推动科学的发展
• 实验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蓝瓶子实验揭示了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
• 实验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法,拓展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 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CREATE TOGETHER
DOCS
蓝瓶子实验的技术创新与改进
蓝瓶子实验的技术创新
• 实验采用光纤、激光等新技术
• 实验改进了实验装置,提高了实验精度
蓝瓶子实验的技术改进
• 实验优化了实验方法,提高了实验效率
• 实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蓝瓶子实验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蓝瓶子实验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 实验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 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证据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蓝瓶子实验:探索光的波粒二象性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原理

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原理

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原理1.引言蓝瓶子实验是一种简单而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观察蓝瓶子溶液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步骤,并解释其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2.实验材料-蓝瓶子溶液(包含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试管-实验台-比色皿-手套、安全眼镜等实验防护用品3.实验步骤1.在实验台上准备好碘化钾溶液和淀粉溶液,并将蓝瓶子溶液倒入试管中。

2.将试管倾斜放置,并缓慢加入碘化钾溶液。

观察试管内溶液的变化。

3.当溶液颜色变化停止时,停止加入碘化钾溶液,并记录下所需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

4.将溶液倒入比色皿中,并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

5.根据淀粉与碘的复合反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颜色的深浅程度。

4.实验原理解析蓝瓶子实验是基于二氧化碳的生成反应原理进行的。

实验中的蓝瓶子溶液实际上是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物。

以下是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1.过氧化氢(H2O2)在稀硫酸(H2SO4)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2H2O2(aq)→2H2O(l)+O2(g)```2.分解反应产生的氧气进一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 O2):```H2SO4(aq)+O2(g)→S O2(g)+H2O(l)```3.二氧化硫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酸钾(K I O3)、硫酸(H2SO4)和碘化氢(H I):```5S O2(g)+2K I(aq)+4H2O(l)→2K IO3(aq)+4H2SO4(aq)+2HI(aq)```4.碘酸钾与淀粉发生反应,形成蓝色络合物:```2K IO3(aq)+3H2S O4(a q)+3CH2O(n)→2I3-(a q)+3CO2(g)+3H2O(l)+3H+(a q)+K+(a q)+3H CO OH(a q)```综上所述,蓝瓶子实验通过二氧化碳生成及碘酸钾与淀粉的反应,形成了蓝色络合物的过程。

5.结论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基于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和生成二氧化硫,进一步与碘酸钾反应形成蓝色络合物的化学反应过程。

蓝瓶子实验资料

蓝瓶子实验资料

【实验五】溶液温度的影响 将A、C试管置于40℃左右的水浴 中,几分钟后,再振荡,又静置 试管于水浴中,观察试管中蓝色 消失的时间
【 现象分析 】
由于亚甲基蓝被葡萄糖还原转化为还 原型,溶液褪色;振荡后,溶液上方的 氧气进入溶液,亚甲基蓝又转化为氧化 型,溶液又呈蓝色。在振荡与静置之间, 溶液中的氧气的量发生变化,溶液的颜 色也随之变化,直至溶液中的葡萄糖或 瓶中的氧气被耗尽,如此反复作用 。
锥形瓶
水/ml
1号
50
2号
50
3号
葡萄糖/g
氢氧化钠溶液 亚甲基蓝滴数 蓝色消失时间
2
2ml30% 10
1
2ml30% Βιβλιοθήκη 0结论2:通过上述实验现象说明溶 液碱性越强,蓝色消失时间越短
【实验二】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
锥形瓶
水/ml
葡萄糖/g 氢氧化钠溶液 1号 2号 3号
亚甲基蓝滴数
蓝色消失时间
50 2 2ml30% 10
蓝瓶子实验原理:亚甲基蓝是一种氧化 还原指示剂,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 呈无色。从原理来看,亚甲基蓝的氧化 还原是一个可逆反应 。 亚甲基蓝
还原剂(葡萄糖) 亚甲基白 氧化剂(氧气)
说明:
1、蓝瓶子实验在碱性条件下才能 进行。
2、计时时间:从静置开始到溶液 褪色时间
结论1:通过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葡 萄糖加入量越多,蓝色消失时间越 短 【实验一】葡萄糖加入量的影响
五、蓝瓶子实验的影响因素 1.葡萄糖的加入量 2.溶液碱性的强弱 3.空气的量 4.亚甲基蓝的量
5.溶液的温度?
实验五现象:振荡后迅速变蓝,然后 迅速褪色,振荡周期时间明显加快。
结论5:实验五现象说明在一定温度 内溶液温度越高,蓝色消失时间越短

蓝瓶子实验原理及过程

蓝瓶子实验原理及过程

蓝瓶子实验原理及过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超有趣的蓝瓶子实验呀!
你知道吗,这个蓝瓶子实验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法秀呢!想象一下,我们就像小小的魔法师,能让溶液在蓝色和无色之间变来变去,多神奇呀!
做这个实验,需要的东西也不复杂。

咱得有亚甲基蓝、葡萄糖、氢氧化钠这些玩意儿。

就像做饭需要食材一样,这些就是我们这场魔法的“原料”啦。

实验开始咯!先把亚甲基蓝、葡萄糖和氢氧化钠溶解在水里,这就好比是给魔法搭好了舞台。

然后呢,你就会看到溶液变成了蓝色,哇哦,就好像蓝色的小精灵在瓶子里跳舞呢!
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啦!把溶液静置一会儿,它居然慢慢就变成无色了!这是为啥呢?嘿嘿,这就是这个实验的奥秘所在呀!其实呀,这是因为溶液里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呢。

亚甲基蓝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变成蓝色,而葡萄糖呢,就像个小助手,能把氧气消耗掉,这样亚甲基蓝又变回无色啦。

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然后你再晃一晃瓶子,哇,又变蓝啦!就像给魔法施了一个咒语,蓝色瞬间又回来啦。

你可以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看着蓝色和无色交替出现,就像一场色彩的狂欢!
这实验多好玩呀,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奇妙的化学现象,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呢!在家里就可以做,叫上小伙伴一起,那得多有意思呀!而且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能学到不少化学知识呢,这可不是死记硬背能比的哦。

做实验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别把溶液洒出来啦。

就像走路要小心别摔跤一样,我们对待实验也要认真又谨慎呀。

所以呀,大家都快来试试这个蓝瓶子实验吧,让我们一起成为神奇的小魔法师,在化学的世界里尽情探索和玩耍!这绝对会是一次超级棒的体验,你难道不想试试吗?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这个有趣的实验的!。

化学实验11 蓝瓶子实验教案(版选修6)

化学实验11 蓝瓶子实验教案(版选修6)

实验1-1 蓝瓶子实验要点剖析蓝瓶子实验原理:亚甲基蓝是一种暗绿色晶体,溶于水和乙醇,在碱性溶液中蓝色亚甲基蓝很容易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亚甲基白。

振荡此无色溶液时,溶液与空气中的接触面积增大,溶液中氧气的溶解量就增多,氧气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

静置溶液时,有一部分溶解的氧气逸出,亚甲基蓝又被葡萄糖还原为亚甲基白。

若重复振荡和静置溶液,其颜色交替出现蓝色—无色—蓝色—无色……的现象,这称为亚甲基蓝的化学振荡。

它是化学反应体系交替发生氧化与还原反应的结果。

由蓝色出现至变成无色所需要的时间是振荡周期,振荡周期的长短受反应条件如溶液的酸碱度、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典例剖析[例1]化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如下介绍的“蓝瓶子”实验就是一例。

在250 mL平底烧瓶中依次加入2g氢氧化钠、100mL蒸馏水、2g葡萄糖(粉末),振荡使其溶解。

滴入4~6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塞上瓶塞(如图),振荡烧瓶,溶液呈蓝色。

静置,约3分钟后蓝色消失,变为无色。

再次振荡,无色溶液又呈蓝色。

可反复多次。

为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人做了以下实验。

(1)从烧瓶中取出溶液注满一支试管,塞上橡皮塞。

试管中的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再振荡试管溶液不能变蓝。

(2)在原烧瓶中经A处鼓入空气,又慢慢变蓝了。

静置片刻后,蓝色又消失。

再次鼓入空气,又慢慢变蓝。

(3)为了进一步弄清是何种成分引起的,他又继续探索。

从A处改通纯净的N2、CO2,都不能使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变蓝。

把制得的氧气从A处通入,发现上述无色溶液慢慢变为蓝色,到此为止,“蓝瓶子”实验原理有了科学结论,请总结“蓝瓶子”实验的变色原理:。

剖析:亚甲基蓝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亚甲基白,振荡此无色溶液时,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溶液中氧气的溶解量就增多,氧气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

静置此溶液时有一部分溶解的氧气逸出,亚甲基蓝又被葡萄糖还原为亚甲基白,所以蓝色消失,变为无色。

蓝瓶子实验报告

蓝瓶子实验报告

蓝瓶子实验报告蓝瓶子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获取数据和验证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次实验我们将进行蓝瓶子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探究蓝瓶子的特性和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收集所需材料,包括蓝瓶子、水、酸、碱等。

2. 实验一:将蓝瓶子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3. 实验二:将蓝瓶子放入酸中,观察其是否发生反应,并记录下来。

4. 实验三:将蓝瓶子放入碱中,观察其是否发生反应,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1. 实验一结果表明,蓝瓶子在水中浮起,没有沉入底部。

2. 实验二结果显示,蓝瓶子与酸没有发生明显的反应。

3. 实验三结果表明,蓝瓶子与碱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气泡并溶解。

实验分析:1. 实验一中,蓝瓶子在水中浮起,这可能是由于蓝瓶子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导致其浮力大于重力。

2. 实验二中,蓝瓶子与酸没有发生反应,这可能是因为蓝瓶子的材质不与酸发生化学反应。

3. 实验三中,蓝瓶子与碱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气泡并溶解。

这可能是由于蓝瓶子的材质与碱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气体和溶液。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蓝瓶子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导致其在水中浮起。

2. 蓝瓶子的材质与酸不发生化学反应。

3. 蓝瓶子的材质与碱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并溶解。

实验的意义和应用:蓝瓶子实验是对物质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的密度、化学反应等特性,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储存等。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本次实验虽然对蓝瓶子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误差,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实验中使用的酸和碱种类有限,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种类的酸碱进行实验,以全面了解蓝瓶子的反应性质。

结语:通过蓝瓶子实验,我们对蓝瓶子的特性和反应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实验日期星期四上午□√下午□晚上□姓名学号同组人台号
实验目的:
1.了解“蓝瓶子实验”的反应原理
2.初步学习用简单比较法探究“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及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基本原理;2.知道简单比较法的原理并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
3.掌握“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简单比较法对实验最佳条件进行探索的方法;2.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 通过化学知识点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
学的神奇魅力。

实验原理:
亚甲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

在碱性条件下,盛放在锥形瓶中的蓝色的亚甲蓝溶液可以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的亚甲白溶液。

亚甲蓝与亚甲白的结构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振荡锥形瓶中的混合液时,使其溶入空气或氧气后,亚甲白被氧气氧化成亚甲蓝,致使该混合液又呈现蓝色。

若静置混合液,亚甲蓝又被葡萄糖原成无色的亚甲白。

如此反复振荡、静置锥形瓶,其混合液在蓝色与无色之间互变,故称为蓝瓶子实验。

其变色原理为:
这种现象又称为亚甲蓝的化学振荡。

由蓝色出现至变成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振荡周期,振荡周期的长短受反应条件如亚甲蓝溶液的最佳溶剂选择、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用量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亚甲蓝在葡萄糖与氧气反应中起着催化作用。

实验设计(或改进)思路:
在125ml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3%的葡萄糖溶液、3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一定量的0.1%的亚甲基蓝溶液后精致,观察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后,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频率震荡锥形瓶至溶液的颜色又变为蓝色,如此反复,记录经历5个震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第一,教材中给出的记录方式是记录在5min或10min内的震荡周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记录5个震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更加方便直观,而且主观性没有那么强;第二,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因为本实验设计颜色变化,在震荡锥形瓶时应该以一张白色的A4纸为背景,这样方便观察颜色变化。

这两点是对教材实验设计内容的改进。

在本实验中,影响震荡周期有这几个主要因素:亚甲基蓝的用量、葡萄糖溶液的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温度等等。

此次实验我们探究的是前三个影响因素对震荡周期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的葡萄糖溶液用量的探究;
2. 30%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探究;
3.0.1%的亚甲基蓝溶液用量的探究
实验研究方案及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应用简单比较法,在3%葡萄糖溶液用量、30%氢氧化钠溶液用量、0.1%亚甲基蓝溶液这三个变量中,固定两个因素、改变一个因素的方法,通过记录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来探索蓝瓶子实验的最佳条件。

(本实验周期记为溶液由“蓝色——无色——蓝色”为一个周期)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一、葡萄糖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0
2 20+10 ml蒸馏水179
3 10+20 ml蒸馏水187 结论加入30ml 30%葡萄糖时,变色周期最短。

二、氢氧化钠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2
2 2 159
3 1 183 结论加入3ml 3%氢氧化钠溶液时,变色周期最短。

三、亚甲基蓝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2
2 4 133
3 2 129 结论加入2滴亚甲基蓝溶液时,变色周期最短。

问题与讨论:
1.实验采用的是简单比较法,探究“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震荡锥形瓶,但是由于人为因素,不可能保证每次实验的震荡频率都相同,即不可能保证每次氧气的进入量都相同。

因此也会带来一定的实验误差;
2.温度也是本实验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是默认了室温不会改变,但是温度也会随着实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实验误差;
3.在探究3%葡萄糖溶液用量的时候,为了保持总体积一致,可以控制溶液的浓度,能够准确地控制变量,例如在葡萄糖用量的探究中,在加入20 ml或者10 ml的葡萄糖溶液时,要相应地加上蒸馏水。

参考文献:
[1]熊言林,王闯.2010.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化学教学,(10):16—18.
[2]熊言林.2001.一个激趣启思的化学实验设计——亚甲基蓝反复变色的实验.化学教育,(2):37-38
[3]张燕,韩金根.“蓝瓶子”实验拓展[J]. 化学教与学,2012,10:93+61.
[4]高仲虹. 《蓝瓶子实验》剖析[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1,04:37-39.
[5]张守林,马宏佳. 围绕“蓝瓶子”实验的探究活动设计[J]. 化学教学,2003,04:2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