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户籍制度变迁进行详细介绍。

1.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确立人口数量,实行兵役制度和征税计划。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轧制为基础的人口普查,并明确规定每户的人口数量。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轧制制度。

但也有一些变化,如征兵对象的变化和户籍的正式制度化。

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发展更为完善,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征兵制度,通过户籍人口数量的统计,确定每个户口需要提供的兵役人员,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统一、此外,唐朝还建立了正式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了人民的身份和职责。

3.明清时期:明朝时期,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籍贯制度,即根据出生地或家族的户籍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迁移和社会流动,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到了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清朝实行了户口迁移制度,并将户籍分为军户和民户等不同类型。

军户主要是为了征集士兵和维护边疆安全,而民户则是为了管理人口和收取赋税。

此外,清朝在户籍制度上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人口普查的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初步轧制到唐宋时期的明确统计,再到明清时期的确定记录,人口普查手段逐渐完善,为统治者征兵、征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社会等级观念的加重:从明代开始,门第观念对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增强,户籍成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和流动,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3.户籍类型的细分和功能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分为军户、民户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户籍具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为统治者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4.记载内容的详细化:清代户籍制度在记载内容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对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为政府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中国, 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 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 王……以赞王治。——《周礼· 秋官司寇》
①统计人口并登记; ②每年更新,三年案比; ③目的是协助王施政。
2.战国时期:起源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 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 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 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 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 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编户齐民”。
③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
查。
(2)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
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5.两晋和南朝:黄籍、白籍和土断
编户齐民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 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 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西汉政府“编户齐民” 制度(1)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地主、自耕农、佣工、 雇农等。 (2)编户齐民既是户籍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A.算赋:15-56岁120 钱;B.口赋:7-14岁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 赋(300钱)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1)秦汉时期:乡里制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发展至今历经了几个时期,历代的户籍制度演变如下:
1.单一家族制度:户籍信息仅限于家族的亲属,以儒家的“家为本,家至上”理念为前提。

2.三十代家族:公元前7世纪,将家族分为三十等级,由这三十等级的家族来组成。

3.郡县制:公元前5世纪,将国家划分为郡县,实施郡县户籍制度,以辽阔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实行地方户口登记。

4.平民户籍:元朝时期,实行平民户籍制度,将人员分为两类:登记户籍的市民和未登记户籍的外族人。

5.民俗户籍:明清时期,实行了民俗户籍制度,主要是实行地方性的民俗户籍,以乡,村,社,宗为单位,由村社宗官管理户籍。

各个朝代的户籍制度

各个朝代的户籍制度

各个朝代的户籍制度户籍起源很早。

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

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

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

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

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

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

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据以征收户税。

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

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

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农村分五等)。

同时,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帐册图簿,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

宋取消人口税,仍征丁口之赋,差役也按丁抽派,因又有丁帐、丁口簿、五等丁产簿等单行户籍,均只计男口。

王安石主政时行保甲、完税诸法,许多地方又取消丁帐等,改设甲册,并作抽练兵勇之用,亦常作为催科、征赋之据,但亦限于男口。

宋以后,金的户籍登记包括男女老少,较宋为全面。

元代则户类、户等复杂,户籍制度颇乱。

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相当完备。

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

黄册十年编造一次,十年内的变动也登录,借以调整赋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户籍起源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在夏朝,人们开始有了土地和户籍的概念,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和管理。

商朝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户籍簿籍,记录了人民的基本信息。

周朝时期,户籍制度更加完善,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将人民按照什伍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二、秦朝统一秦朝统一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

秦始皇颁布了《秦律》,规定了户籍登记、管理、迁徙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度,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户籍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汉朝发展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将户籍与土地相结合,以土地为基础进行户籍管理。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赋役制度”,将人民按照户籍等级进行征税和征役。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完善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太宗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人民,以土地为基础进行户籍管理。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府兵制”,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宋朝变革宋朝时期,户籍制度发生了变革。

宋朝实行了“保甲制”,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同时,宋朝还实行了“坊市制度”,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实行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城市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六、元朝统一元朝时期,实行了统一的户籍制度。

元朝实行了“四等人制”,将人民按照民族、地域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

同时,元朝还实行了“路引制”,规定人民离开居住地需要经过批准并携带路引证明。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边疆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七、明朝继承明朝时期,继承了元朝的户籍制度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

明朝实行了“里甲制”,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匠籍制”,将手工业者编入匠籍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户籍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早的户籍制度主要由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依据户籍地域歧视的思想,规定一些地区、一些民族的人可以在该处定居,或者把他们赶走;另一个方面是按照家族发达的思想,把家族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包括父族、叔伯族、堂兄弟族等等,他们应该被视为家庭成员,统一管理,统计人口。

随着时代的进步,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汉时候,当时的“户口制度”已经发展到完善的地步,它是由单一家庭的户口登记演变而来的,以家为单位把家庭成员一并登记。

到了东汉时期,家庭户口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家庭户口系统普及深入,而且逐渐从家庭户口向宗族户口发展。

这样的一种机制可以限制宗族在其中一个地方的流动,也可以帮助朝廷及时统计赋税。

随着唐朝的崛起,户籍制度又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根据对社会各阶层的区分,出台了集邑制度,将国子、大夫、士、庶民等分为不同的集邑行列,重新安排户籍,以便向贵族、上层社会收取贡税,同时也便于管理各阶层的活动,形成了很规范的户籍制度。

宋代是户籍制度的昌盛时期。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1.户籍管理机构逐步专业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管理机构逐步专业化。

早期,户籍管理职责由公安机关兼任,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立了专门的户籍管理部门,负责户籍登记、户口迁移、人口统计等管理工作。

这一变化使得户籍管理更加集中和规范,提高了管理效率。

2.户籍登记内容逐渐规范化随着户籍管理机构的专业化,户籍登记的内容也逐步规范化。

在早期,户籍登记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人口基本信息和家庭成员关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籍登记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出生地、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这些信息的规范化登记,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3.户籍制度逐渐法制化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实现了法制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户籍管理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户籍管理的职责、内容和程序,使户籍管理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4.户籍管理逐步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户籍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户籍管理,如建立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户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公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5.户籍制度逐步公平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户籍制度也在逐步公平化。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一改革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使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中国还在探索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户籍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一、引言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漫长且复杂。

从最早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个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1. 从简单到复杂: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其发展过程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早期的户籍登记主要是为了征税和征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逐渐涵盖了更多的人口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

2. 户籍制度逐渐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户籍制度也逐渐完善。

例如,唐朝时期实行“籍坊制”,将户籍与地域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更加严格,不仅规定了人口的居住地和职业,还对迁移、婚嫁等行为进行了规定。

三、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资源,户籍制度逐渐完善。

2. 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推动户籍制度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唐朝时期的“籍坊制”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而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则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关。

3. 人口流动的增加: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户籍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户籍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四、结语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的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户籍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籍制度演变
XX年以后:城乡一体化户籍构建期
到2020年
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
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XX年3月4日
公安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进行户籍管理工作综合调研,形成《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送审稿) 1995年-XX年:户籍改革起步期
XX年3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1997年6月
公安部颁布《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1994年以后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划分法。

以居住
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
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
1979年-1994年:户籍松动与过渡期
1992年8月
公安部颁布《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蓝印户口”出现,引发买卖户口热潮
1985年
为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部出台《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1985年9月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1984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1958年-1978年: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期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籍制度的功能从以治安管理、人口统计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控制为主,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功能被纳入户籍管理中
公安部统一制发的《常住户口登记表》的左上方醒目位置上印有“户别”栏,专门用于区别“农业”与“非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