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100例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临床医学论文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20xx年2-3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正常足月的剖宫产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
对两组新生儿均实行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母婴同室,进行早吸吮、早接触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按需添加奶粉,结合抚触、游泳及光照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每天黄疸指数、首次排胎便时间和转黄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明显降低(P<0.01)。
结论:对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改善黄疸情况,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期是一种常见症状,主要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增多,引起新生儿巩膜、皮肤、粘膜出现黄染现象,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3天。
新生儿的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血清胆红素值超过5mg时,便可看到黄疸,其他情况良好的话通常为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值一般在205-257μmol/L间,并伴有拒食、嗜睡等症状。
血游离胆红素过高时,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称为核黄疸,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从理论上讲,若能对黄疸的出现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出现高胆红素症,预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进行的。
现报道我院对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和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2-3月在我院分娩正常足月的剖宫产新生儿120例[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60例,男婴31例,女婴29例,年龄为1-5天,体质量为2600-4100g,平均体质量为(3400±200)g;研究组60例,其中男婴32例,女婴28例,年龄为1-4天,体质量为2540-4150g,平均体质量为(3200±300)g。
新生儿Apgar评分均≥8分,母亲20-32岁,均无妊娠合并症和其他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

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摘要: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常见疾病,也被称之为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是指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所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数的新生儿即便存活也会留有后遗症。
因此,积极进行早期预防和护理尤为关键。
本文重点从病情观察、游泳护理、抚触护理、光照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作一全面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新生儿临床认为新生儿黄疸发生与胆红素代谢异常存在很大的关系,血液中大量积聚的胆红素会使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升高,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黄桂等[1]人认为,随着现代护理医学的发展,临床逐渐推广用早期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就当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开展情况来看,最为常用且成熟的护理干预方式包括游泳护理、抚触护理、光照护理、健康教育等。
1.常规病情观察在早期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尽早母乳喂养和按需哺乳,并且遵照医嘱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在每日病情观察中,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予以检测,明确新生儿是否存在黄疸症状,同时要重点观察新生儿是否存在精神萎靡、吸吮困难、斜视及嗜睡等症状,同时对其二便颜色与症状加以记录。
2.抚触护理新生儿抚触护理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护理方式,临床认为其可以有效预防高胆红素血症,作用机制体现在可以通过抚触刺激迷走神经,而实现促进胃肠道激素释放,增加肠蠕动的目的。
在开展抚触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从新生儿头部、躯干、四肢依次进行抚触按摩,每天的护理次数控制为2次,护理时要根据新生儿的耐受能力把控好按摩速度与力度,而且在新生儿每次游泳后需要给予全身抚触按摩,以此来更好刺激神经兴奋性,促进新生儿排便。
在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保证病房内温度处于24-28℃,每次的抚触按摩时间保证在15-20min。
整体的抚触按摩手法较为简单,因而待新生儿家长掌握后,可以让家长开展预后护理,以此保证和提升新生儿黄疸护理质量。
早期干预100例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1 5 2 .
江 西 医药 2 0 1 5年 2月 第 5 O卷 第 2期 J i a n i Me d i c a 1 J o u na r 1 . F e b r u a r y 2 0 1 5 . V o 1 5 0 . N o 2
临床 研 究 ・
早期 干预 1 O O例 新 生 儿 黄疸 的效 果观 察
P < O . 0 1 ) , 且早 期 干 预组 新 生儿 黄 疸 消退 时 间更 早 ( P < 0 . O 1 ) 。 结论 早 期 干 预 能 明 显 降 低 新 生 儿 黄 疸 指 数 , 减 轻 黄 疽 的 病 理 过
程. 具有 积 极 的临 床 意 义
关键词 : 新生儿 : 黄疸 ; 早期干预 ; 效果 中图分 类号 : R 7 2 2 . 1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2 2 3 8 ( 2 0 1 5 ) 0 2 — 1 5 2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2 2 3 8 . 2 0 1 5 . 0 2 . 0 2 7
新 生 儿黄 疸 是新 生儿 期 临 床 常见 、多发 症 状
1 . 2 方 法 对 照组 新生 儿 采用 母 婴 同室 、早 接 触 、
开始 实 施早 期综 合 干预 措 施 .改 善 了新 生 儿黄 疸 的病 理 过程 .取 得 了较 好 的效 果 。现 总结 报告 如
下。
肠f 3 ] ) 。( 3 ) 生后 2 4 h内出现 黄疸 者 , 积极 查 找黄疸 高
危因素 . 经皮胆红素 ( 以下 简 称 T C B ) 达 到 预 警 值
促 进 大小便 排泄 : 新生 儿 出生 2 4 h内未通 大便 者酌 情 给 予排 便 干 预方 法 ( 如诱 导 排 便 . 开 塞 露保 留灌
早产儿黄疸的护理干预

早产儿黄疸的护理干预摘要: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5%-10%[1],为新生儿中危重人群。
近20年来,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2],高胆红素血症是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之一,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可达到80%[3]。
因此,预防和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有许多学者对早产儿黄疸的护理干预进行研究,现将早产儿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黄疸护理干预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04【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71-02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5%-10%[1],为新生儿中危重人群。
近20年来,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2],高胆红素血症是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之一,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可达到80%[3]。
因此,预防和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有许多学者对早产儿黄疸的护理干预进行研究,现将早产儿护理干预综述如下:1 概念早产儿是指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
早产儿黄疸的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stb)水平的生理范围随日龄而异,早产儿stb>256.50umol/l[5]。
2 原因胆红素生成增多:早产儿常有宫内缺氧,致胎儿期造血过旺;肠肝循环相对活跃;早产儿喂养常常延迟,肠道菌群不能及时建立,肠肝循环增加。
肝脏对胆红素清除能力差:早产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与活性低;早产儿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不足,可致低蛋白血症,又易发生低氧血症和低血糖,二者都会降低白蛋白的结合能力,影响胆红素转运。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给早产儿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早产儿病理性黄疸,许多临床医生开始尝试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以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本文将对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进行观察。
一、研究背景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是指在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的病理性黄疸,其发生机制复杂,多与早产儿的肝功能不全及红细胞寿命短、胆红素生成过多有关。
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会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还会引发脑瘫等严重后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评估该干预措施对早产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研究方法1. 参与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某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
2. 分组: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观察组接受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3. 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定时定量喂养、保持早产儿温暖、避免交叉感染等。
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情况,包括发生率、发生时间及黄疸指标变化。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研究结果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一般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
2. 观察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8.3%,对照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观察组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观察组黄疸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加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和发育。
为了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病理性黄疸的危害及防治重要性病理性黄疸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到超过340μmol/L。
病理性黄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肝脏的损害:高胆红素水平可能导致肝细胞受损,从而影响肝脏的功能。
2.对脑部的影响:高胆红素水平可能导致脑部核团黄疸,甚至出现脑瘫等严重后果。
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病理性黄疸可能会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威胁生命。
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早产儿出生后的第一时间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早产儿进行全面的护理和干预,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育。
在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方面,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1.保暖护理:早产儿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容易发生体温低下,影响代谢和生理功能。
保持环境温暖、穿戴衣物和被单等保暖措施是预防黄疸的重要手段。
2.定时观察:对早产儿的体温、体重、喂养情况等进行定时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有助于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合理喂养:合理的喂养是预防黄疸的关键,母乳喂养不仅可以提高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还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有助于预防黄疸的发生。
4.光疗:对于出现轻度或中度黄疸的早产儿,应及时采用光疗措施。
光疗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血液中的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胆红素,有助于加速其排出体外。
1.降低黄疸发生率: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通过保暖护理、合理喂养、定时观察和光疗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因黄疸造成的不良后果。
2.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育。
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

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失衡,导致皮肤和黏膜呈现黄疸的症状。
这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60%的足月新生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的第一周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虽然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良性的,但在部分情况下,黄疸可能会升高到危险的水平,导致脑损伤或Kernicterus 等严重后果。
及早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早期护理干预中,护士通过监测新生儿的黄疸指数,及时识别发现黄疸危险度,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黄疸继续加重,并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给新生儿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希望通过对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为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究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病因,为早期护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2.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的概念和方法,探讨其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可行性;3. 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4.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策略;5.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早期护理干预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3 意义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早产儿疾病仍是一个全球难题。
其中,病理性黄疸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还容易发展成严重的脑病。
因此,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就成了目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产科病房收治的孕32-37周母胎匹配的早产儿80例,根据入院黄疸指数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各40例。
二、研究方法对于低危组,对早产儿给予系统化的分娩室护理和产后技能训练,包括组织健康教育、营养支持、保暖、环境控制、定时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新生儿脐部等,同时在早产儿胎龄满36周后施行光疗。
对于高危组,上述护理措施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每日一次,连续3天。
治疗期间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同时记录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三、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2136±136g,黄疸指数为109±27μmol/L,平均显性期为4天,无需做光疗。
高危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1970±141g,黄疸指数为157±29μmol/L,平均显性期为6天,在治疗期间所有病例黄疸均得到控制,并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四、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与中药灌肠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加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和推广,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的康复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100例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黄疸早期的干预措施。
方法:对10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10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早期经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胆红素脑病。
2例效果不显著,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其余98例患儿经治为期3~5天的治疗后黄疸逐渐消退,预后良好,总有效率98%。
结论:早产儿黄疸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黄疸的治愈率。
关键词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24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prematureinfant),指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
通常早产儿全身脏器的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缺陷,抗体减少。
且患儿对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功能不好。
因此出现病理性黄疸,且病情严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更明显,因此对待早产儿黄疸患者应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预防和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1],提高早产儿黄疸的治愈率。
对100例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早产儿黄疸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
年龄为分娩后30分钟~1个月;胎龄28~31周33例,32~34周32例,35~36周35例;体重1000~1499g20例,1500~1999g33例,2000~2499g37例,≥2500g10例。
100例患儿中病理
性黄疸68例,生理性黄疸32例;24小时内出现黄疸8例,1~2天32例,2~3天50例,4~6天10例。
诊断标准:⑴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早产儿在出生两天后,可以用肉眼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
⑵早产儿病理性黄疸:①早产儿在出生24小时之内就发现黄疸,是“早发性黄疸”。
②黄疸指数短时间内上升太高,1天增加5mg/dl以上,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溶血型黄疸。
③黄疸指数升得太高,有15mg/dl。
④黄疸持续时间>4周或反复出现,患儿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⑶高胆红素血症:按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5μmol/l,诊断为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
干预措施:生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4天出现,约1周后消失。
在黄疸期间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其余不做特殊治疗。
胎粪中胆红素的回吸收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起重要作用[2]。
对于胎粪排除迟延的生理性黄疸患儿,应通过促进胎儿排便减少肝肠循环,减少胆红素的回吸收,降低早产儿黄疸。
病理性黄疸:⑴早在产后就开始严密观察黄疸发展情况,并监测血清胆红素,酌情予以光疗。
⑵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查血型及rh因子,明确诊断。
若为rh因子不合,立即换血治疗。
⑶黄疸指数超过255μmol/l,予蓝光照射,妈咪爱散剂、茵栀黄口服液及肝酶诱导剂等治疗。
给予2~4天蓝光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停止蓝光治疗。
发病早、程度重、病因未消除者适当延长蓝光治疗时间。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3]:①光疗箱温度应保持30℃左右,湿度
60%。
②婴儿应全身赤裸,用黑纸保护双眼,并遮盖睾丸,除喂奶及护理操作时暂停外,应持续照射。
③定期用蓝光辐射计测其功能。
最有效的光谱波长427~475nm的蓝光。
灯源与婴儿距离50cm,总瓦数160~320w。
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⑷合并其他合并症的患儿,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予以治疗合并症。
结果
本组10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经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胆红素脑病。
32例生理性黄疸均治愈出院,有效率100%。
68例病理性黄疸中2例效果不显著,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其余66例经治疗3~5天后黄疸逐渐消退好转后出院,有效率97%。
总有效率98%。
讨论
早产儿全身脏器的发育不够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力较低,血液中缺少抗体。
而且对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功能不好。
早产儿黄疸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4]。
重症的早产儿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因此早产儿黄疸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黄疸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蓝光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凡各
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205.2~256.5μmol/l以上时使用。
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除此之外,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糖皮质激素及以茵陈蒿汤等方剂为主对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治
疗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永华.早产儿提早光疗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804.
2成登菊.实行早期干预防治新生儿黄疸的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28:927—928.
3李洪琼,任小玲,贺引,王兴勇.早期应用蓝光照射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96例[j].激光杂志,2011,3:48—49.
4谢胜利.早期光疗对早产儿黄疸防治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