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竹林七贤向秀介绍 关于向秀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西晋竹林七贤之向秀:弘扬庄子道德思想,传承道家学派精神

西晋竹林七贤之向秀:弘扬庄子道德思想,传承道家学派精神

西晋竹林七贤之向秀:弘扬庄子道德思想,传承道家学派精神小时候的向秀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他们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学霸。

当时有一位知名学士山涛得知后,便前去拜访。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虽然向秀要比山涛小二十多岁,但向秀才华出众,让山涛很是喜欢。

后来山涛就介绍嵇康和阮籍等人与向秀相识,也就成为了七贤之一。

在这七人当中,向秀的名望算不上很高,史书对他的记载也相对贫瘠。

但这丝毫没有埋没这位才华横溢思想独到的人物。

向秀喜欢读书习文,对庄子的学识情有独钟,还为庄子一书撰写注书,只可惜还没有写完他就驾鹤西去。

后来一个叫郭象的人偶然得到向秀没有完成的庄子书注,将其完成。

因没有向秀的原稿流传于世,后人多把这本注书认为是郭象所做。

也有人认为这是郭象盗取了向秀的劳动成果,以至于在后来的几百年间人们对这本庄子书注的作者,产生许多争议。

当初向秀注写庄子一书时,嵇康还对他提出建议说,庄子本来就是经典之作,对它进行注释难免或多或少造成曲解,不注为好。

可向秀认为既然是经典,就应该让更多的人通过注解更加深入学习,才能发挥庄子思想的最大作用。

虽然在当时为庄子做注书的已经有多人,且流传于世的也有很多。

但在向秀看来都不是很满意,只是在修词上略有改动,没能深厚表达其意。

所以他还是默默去研读撰写。

当向秀把注解的初稿拿给嵇康看时,其内容不仅精妙简洁,而且将庄子的精髓拿捏到位。

这让嵇康对向秀更是刮目相看。

向秀和嵇康两人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爱打造铁具。

因此这二人在七贤中的关系也最要好。

他虽然博学多才,但对走上仕途却一点兴趣没有,从来不想着要做官。

好友嵇康因得罪重臣钟会遭到杀害后,向秀本想归隐山林。

可朝廷却逼迫他入京为官,恐有杀身之祸不得已他只好顺从。

为表达对好友嵇康的缅怀之情,他闻笛写下了一代名作《思旧赋》,后来向秀闻笛的典故成为了人们思念好友故去的一种情感寄托。

西晋初期法度严明,尤其对文字的管理比较苛刻。

向秀虽然对嵇康的死深感不公平,也只能在赋中暗示抒发怨恨。

关于向秀的故事

关于向秀的故事

关于向秀的故事向秀,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向秀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向秀闻笛的典故就是出自他的一篇赋中,他听到了来自邻居的笛声,回忆了往昔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从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向秀、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他们配合默契、志趣相投。

然而,嵇康和吕安却先后被杀,往日的美好皆不复存在了。

嵇康才华横溢,精通音律。

他临死之前,曾取琴弹奏。

那个时候,向秀即将要远行,路过往日嵇康的故居,目之所至,无一不是寂寥、空旷的悲凉模样。

恰逢邻居在屋中吹笛,吹出的笛声悲凉和凄苦,正是当时向秀心中的真切感受。

邻居的笛声吹入向秀的耳中,深深地震动了向秀的心。

向秀不禁开始回忆,在往昔的岁月中,与嵇康、吕安一起游玩、饮酒,肆意放纵,纵情于山水之间的美好时光。

可惜的是,如今这些美好将再不可得。

想到此处,向秀不禁发出了深深地叹息。

所以,向秀闻笛是向秀在吕安和嵇康被杀后,路过嵇康的旧居,目之所触,一片凄凉。

在听到了邻居的笛声后,被笛声所触动,回忆旧日的游宴时光,感叹而作下了一篇《思旧赋》。

如今大多通过向秀闻迪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关于向秀的故事:向秀洛阳注庄子向秀等“竹林七贤”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好老庄之学。

然而,当时的社会是那样的残酷,他们理想中的自由只是各自的精神追求。

竹林七贤对朝廷的不合作,招致了最后竹林七贤的分崩离析,嵇康被害,阮籍抑郁而终。

向秀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悲伤中有了新的觉悟:脱离社会的逍遥只是自己的幻想。

为了避祸,他在无奈中靠向朝廷,并在宦海沉浮中领略庄子之学。

向秀晚年的时候,唯独喜好庄子之学。

当时,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庄子》的旧注,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旨要。

史书中说向秀的《庄子注》能发扬玄学之风,与其他的旧注相比,能够有所创新,对玄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超越。

向秀对“逍遥”也有了新的理解,他发现逍遥只需性分自足、得其所待,那么不管是对怎样的人,逍遥都没有差别。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

竹林七贤的古代历史小故事竹林七贤指的是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竹林七贤的历史小故事离洛阳二百余里的山阳近郊嵇康院宅的竹林下,经常聚集着七个年龄大小不齐的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姓名、籍贯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琅琊王戎及陈留阮咸。

这七人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但旨趣是相同的。

他们懂得儒家的经典,可是却精于《易》、《庄子》、《老子》,彼此谈玄说经,论辩有无、生死、自然、人生,终日饮酒、清谈。

他们对于粉饰太平的儒学礼教则弃之、鄙之。

他们所倡导的玄风扩及到全国,一直影响到后世。

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说:“七人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宋)沈约曾著有《七贤论》,对他们各有述评。

七贤的“贤”,并非人们所想像及儒家所称圣人、贤人之谓。

贤人即是名人,是有名当世的人。

晋郭璞说:“玉以兼域为宝,士以知名为贤。

”他们之称为“贤”,是由于思想高出于世俗,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导,极为高傲、放诞,出于礼、法常情之外。

举世皆浊,惟我独清可作为注脚。

他们之中,亦隐亦仕;有隐于朝,有隐于市,有隐于山林的大隐、中隐、小隐的区别。

所谓“竹林七贤”,只不过是一时一地的一个松散的学术圈中的小团体。

在整个时局的大变化中,他们所走的政治道路有着很大的差异。

嵇康因指责司马氏擅权,被政敌陷害而死;阮籍做了官,却不事事,闻步兵校尉厨有美酒,求为官,终日沉醉,对政治闭口不谈,避免遭到身家的祸害;山涛留恋官场,勤慎办事,对司马氏处处采取合作,晋初官拜侍中、吏部尚书;王戎则是个官迷,在司马氏当权下,一直到晋的禅代,官位节节高升,最终到三公的最高品位;刘伶则善清谈,讲无为,与世无争,醉酒一生,著《酒德颂》,托大人先生以自况;向秀则浸沉玄学中,作《庄子注》以自遣;阮咸虽“纵情越礼”,处世不交人事,唯与亲友弦歌宴饮为乐,晋世亦入仕为散骑侍郎,山涛推举他典吏部之选,晋武帝认为他嗜酒虚浮,抑而不用。

竹林七贤典故

竹林七贤典故

“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七人当中,比较突出的是阮籍和嵇康,他们诗文写得很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阮籍骑驴上任、喝醉躲求婚阮籍性情豪放、直爽,他不满意现实,就经常饮酒消愁,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大喊大叫。

发泄胸中的闷气。

外边的人看了,都以为他精神不正常。

其实,阮籍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曹魏末年,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

到任后,下令把衙门前面的屏障全部拆除,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看得见。

他仅仅用了十天的功夫,就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显示了超群的政治才能。

司马氏掌权以后,他不愿意为司马氏政权干事,就经常喝得醉熏熏的。

有一次,司马昭替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闺女嫁给司马氏家族,就故意喝得烂醉,直醉了60多天,终于躲了过去。

嵇康打铁拒钟会嵇康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他长得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善于弹琴做诗,还会打铁。

他看不起司马氏集团的人,就故意找机会嘲讽他们。

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羡慕嵇康的学识,带着他自己写的一本书去向嵇康求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天嵇康和向秀正好在大树底下打铁,他们两人远远看见钟会走来了,就互相使了眼色,有意要嘲弄一下这个权贵。

于是,向秀只顾用力拉风箱,嵇康举锤打铁,像没看见钟会一样。

钟会夹着书,站了一会儿,见谁也没看他一眼,觉得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王戎不取道旁李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他比阮籍小20岁。

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

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许多李子。

小朋友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去摘。

有的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路边上的树还有那么多李子,准是苦李子。

”那个小朋友不信,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李子。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

关于他们的故事,如下:1、嵇康嵇康长的一表人才,为人处世也十分的逍遥。

他出众的才华与对朝廷的不屑为他招来了杀生之祸。

在一些嫉妒嵇康的小人的诽谤下,当权者司马昭下令杀死嵇康。

当时在刑场上出现一盛况,三千学生为嵇康求情。

但是朝廷黑暗,统治者下的命令不能违抗。

嵇康在刑场上不惧死,但他怕他的绝世乐曲《广陵散》后继无人。

他要了一架琴,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

《广陵散》被称为后世十大名曲之一,当嵇康面对三千学生,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之前有很多学生慕名去求学,希望嵇康能教《广陵散》,但是嵇康都有所保留。

在最后一次的时候,嵇康没有任何的技法和曲调的隐瞒,他希望后世对这首佳世之作能有留存。

后来嵇康的精神对我们后人有许多的警醒。

2、向秀向秀是贫苦农家的孩子,他从小受穷,受苦,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

所以后来就算做了官,也十分节约粮食。

每次吃饭就算有一粒米掉地上都会捡起来吃了,每次出门坐朝廷配的牛车。

当时奢侈之风盛行,同僚们对向秀的这种做法十分不理解,甚至讽刺他为“一国俭”。

但是向秀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向秀的家乡闹旱灾,农民们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难以维持。

向秀知道情况后,多方筹款,而且带领家人和下属去各个饭店收集丢了的馍馍和米饭,回到家后将能食用的馍馍和米饭,拍成饼子。

这些饼子有黄的,有白的,他雇了十几辆车将这些饼子送去家乡。

在这困难的年头,百姓吃上了“金银饼”,解决了百姓们一时的温饱。

3、山涛山涛在竹林七贤里算是个普通人。

但是如果没有他,竹林七贤可能还聚不到一起。

他是个十分朴素,十分大度的人。

他出于好心希望为嵇康谋得一官半职,三番四次的举荐嵇康。

但是当时雅士之风盛行,嵇康十分生气,就写了那篇举世闻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的言辞十分激烈。

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他依旧背负着无数骂名。

后来嵇康被杀,临终之时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山涛,山涛将他的孩子培养成才。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文化名人,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竹林之中,被称为竹林七贤。

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山涛、阮籍、刘伶、嵇康、阮嗣宗、王戎和向秀这七位文人。

他们后来成为了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化人物,是政治、文化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

七人趋于追求自由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甘屈从于朝廷的政治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并以饮酒游戏、吟诗作画为乐。

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位是山涛。

他是曾经的官员,但深感朝政黑暗,遂放弃官职,投奔了竹林之中。

山涛主张忠于本心,追求真理和自由,他曾写下过“笔从夏阁一飞白,墨至江楼万水青”的诗句,表达了对杂念杂官的厌烦之情。

第二位是阮籍。

阮籍生于豪门世家,但他的性格嬉皮士且自由,不喜规矩束缚,因此被朝廷视为异类。

阮籍在竹林中孤酒自饮,用诗词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位。

他是一个病态的人物,生性忧郁,但也是一个酒徒和文人。

刘伶的诗作以自怨自艾、自嘲自讽为主,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厌倦和对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唯一一位音乐家,他擅长琴技,也精通琴曲的创作。

嵇康与山涛、刘伶等人在竹林中交往,一起饮酒吟诗,琴曲满天飞扬,成为了竹林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阮嗣宗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位。

他拥有过很高的官职,但因为对朝廷腐败现象的不满,放弃了一切。

王戎和向秀则是相对年轻一些的七贤成员。

王戎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没有被名利所迷惑,他自愿放弃朝廷官职,回归山林,并以其骨骼清明、性情豪放而受人敬仰。

而向秀则以官宦之家的身份加入竹林七贤,他以才情出众而知名,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竹林七贤在山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以诗词、音乐和绘画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荒诞现实的厌倦。

在竹林中,他们可以尽情自由地饮酒狂欢、畅谈人生,没有了朝廷的压力和世俗的约束。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七个人典故简单介绍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据传,竹林七贤经常聚在一起,畅饮美酒,谈笑风生。

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他们便一起跑到竹林中避雨。

在雨中,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畅谈人生哲学,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这个故事展现了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竹林七贤的典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竹林七贤是指魏晋之初(240-250)最早被称为七贤的嵇康、阮籍、单涛、向秀、刘玲、王戎、阮咸等七人。

因为当时经常在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下饮酒放歌,被世人称为“七贤〞,后来又被称为“竹林〞。

今天和大家分享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单涛的名字叫屈原,似乎是为他的一生而设定的。

无论是文化造诣还是仕途,都配得上“巨〞字之一:居竹林七贤,居庙堂附近为高官。

即使是——的知识,对于“巨人〞这个词来说也是再适宜不过了。

在和阮籍、嵇康比拟时,他的妻子说:“你的才华不如他们,但你的学识比他们好。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与司马师合作的人。

毫无疑问,他承受的压力远不是普通人能接受的。

嵇康当时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单涛贬为屠夫,说自己手里全是血和污秽,要拉着别人一起干活。

我朋友的不理解和愤怒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单涛自己的挣扎和矛盾一定更痛苦。

毕竟像阮籍、嵇康这样的人,离不开那些只求名利的老百姓。

应该说,单涛一直在奋斗。

他应该选择那些隐居的生活,优秀的朋友,还是应该选择民生,国家,名望?单涛最终选择了后者。

这种选择要求他降低自己的原那么,君子小人都要能与之交融,不至于在竹林里闲酒,也不至于像和朋友弹琴那么自在。

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太多了,他不得不挣扎着小心翼翼地接受那些肮脏的东西。

我们没有资格指责单涛。

虽然他最终向乱世屈服,但他没有和别人同流合污。

他在野外,在城市,在北方都很虚弱,他做到了。

虽然嵇康死了,高官为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把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不管是出于愧疚还是不愧疚,都是很少见的。

就连嵇康自己也对嵇绍说:“有了单涛,你就不是孤儿了〞,可见他终于原谅并理解了单涛。

连嵇康都松了口气,为什么还要一直担忧?单涛和薛涛永远都是迷茫的,但两个人都是有才华的,都是无奈的。

一个是可爱的男人,一个是可爱的女人。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他们同时出生,会不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比照,甚至是一条“美与差〞的领带?又是突发奇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竹林七贤向秀介绍关于向秀的小故事
导语:向秀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早年,向秀隐居于乡里,无心仕途。

后来,为时局所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但是官职。

下面,让...
向秀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早年,向秀隐居于乡里,无心仕途。

后来,为时局所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但是官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向秀吧。

向秀出生于227年,卒于272年,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同为“七贤”。

因他们常常在竹林下喝酒,所以后来就被称为“竹林七贤”。

向秀少年时便因才华横溢而远近闻名,后来在偶然中与山涛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好友。

通过山涛,向秀又得以与嵇康等人相识,同游于竹林之中。

向秀、嵇康和吕安关系最为要好,平时往来也颇多。

后来,向秀目睹了嵇康被害的整个过程。

当初钟会被嵇康奚落,之后钟会一直对此怀恨在心。

而嵇康也因此而惹来了杀身之祸。

向秀看到了好友遇难,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在嵇康和吕安先后被害后,向秀痛彻心扉,并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苦苦挣扎,终于悟出了新的道理,使他更加地宁静淡泊。

向秀晚年的时候,因时局动荡,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接任官职。

他唯独喜好庄子之学,所以开始注《庄子》。

可惜的是这部注还没有完成,向秀就去世了。

后来郭象继承了他的书,成书《庄子注》。

因此后世对《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一直对存有争议,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认为是郭象所着。

向秀闻笛
向秀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然而他们理想中的自由,在现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