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1-160—2005 盒饭卫生和营养要求

合集下载

DB 31-160—2005 盒饭卫生和营养要求

DB 31-160—2005 盒饭卫生和营养要求

食品论坛 标准备案号:DB盒饭卫生与营养要求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4.4营养指标、7检验方法、8抽样、9判定规则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DB31/160-1995《学生盒饭营养及卫生要求》。

本标准与DB31/16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适用范围调整为所有盒饭,包括学生盒饭和社会盒饭;——对原标准的结构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食品添加剂、加工供应卫生要求、贮存及运输要求;——增加了盒饭、冷藏盒饭、加热保温盒饭和高温灭菌盒饭等定义;——调整了微生物指标的规定;——调整了学生盒饭营养指标的规定;——增加了附录A盒饭加工供应卫生要求、附录B推荐的盒饭加工供应过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模式和附录C盒饭中心温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洁、邱从乾、张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1/160-1995盒饭卫生与营养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盒饭的定义、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加工供应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抽样、判定规则、包装、标识、贮存、运输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加工、分装、分送的盒装主食和菜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测定GB/T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测定GB/T4789.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葡萄球菌测定GB/T4789.2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GB/T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4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5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GB/T5009.6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GB/T5009.10 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GB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盒饭卫生和营养要求

盒饭卫生和营养要求

精品文档标准备案号:DB盒饭卫生与营养要求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4.4营养指标、7检验方法、8抽样、9判定规则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DB31/160-1995《学生盒饭营养及卫生要求》。

本标准与DB31/16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适用范围调整为所有盒饭,包括学生盒饭和社会盒饭;——对原标准的结构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食品添加剂、加工供应卫生要求、贮存及运输要求;——增加了盒饭、冷藏盒饭、加热保温盒饭和高温灭菌盒饭等定义;——调整了微生物指标的规定;——调整了学生盒饭营养指标的规定;——增加了附录A盒饭加工供应卫生要求、附录B推荐的盒饭加工供应过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模式和附录C盒饭中心温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洁、邱从乾、张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1/160-1995盒饭卫生与营养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盒饭的定义、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加工供应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抽样、判定规则、包装、标识、贮存、运输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加工、分装、分送的盒装主食和菜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测定GB/T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测定GB/T4789.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葡萄球菌测定GB/T4789.2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GB/T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4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5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GB/T5009.6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GB/T5009.10 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GB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盒饭米饭检验报告

盒饭米饭检验报告

盒饭米饭检验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盒饭中的米饭进行了全面的检验,旨在评估其质量和卫生状况。

盒饭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饮食选择,米饭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盒饭的口感和食品安全。

本次检验依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饭店的卫生标准,采用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嗅觉检测、口感评估等,从而对盒饭米饭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报告。

2. 检验方法本次检验采用了如下方法:1.外观检查:对米饭的外观进行仔细观察,包括色泽、形状、大小、是否杂质等方面。

2.嗅觉检测:通过闻气味的方式,评估米饭的新鲜度和是否存在异味。

3.口感评估:对米饭的口感进行评估,包括软硬程度、口感滑润度等。

3. 结果与讨论经过上述方法的综合评估,以下是对盒饭米饭的检验结果和讨论:3.1 外观检查经过外观检查,我们发现盒饭中的米饭整体外观良好。

色泽呈乳白色,形状规整,大小均匀,没有明显的杂质存在。

这表明米饭在加工过程中得到了适当的清洗和筛选,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3.2 嗅觉检测我们通过嗅觉检测评估了盒饭米饭的气味。

结果显示,盒饭米饭无任何异味,呈现出清香的米饭气味。

这表明米饭新鲜度较高,没有发生腐败或变质。

3.3 口感评估米饭的口感对于盒饭的整体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对盒饭中的米饭进行了口感评估,结果显示米饭的软硬程度适中,口感滑润,口味鲜美。

这表明米饭在烹饪过程中得到了适当的控制,保留了米饭的口感特点。

4. 结论根据我们的检验结果和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盒饭中的米饭在外观、嗅觉和口感上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综上所述,本次检验结果显示盒饭米饭质量良好,符合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

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有保证的食品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饭店的食品处理流程和卫生标准进行了肯定。

注:本检验报告只针对所测试的盒饭米饭样品,不代表所有盒饭米饭的质量情况。

DB312023-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

DB312023-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


GB 4789.30
副溶血性弧菌
5
1
100 MPN/g 1000 MPN/g GB/T 4789.7
a 采用热链工艺的盒饭和桶饭,适用于热加工完毕至食用前处于分装、贮存、运输、备餐等环节状态下的膳食及其 组份。冷链工艺盒饭,适用于热加工完毕至食用前处于冷却、分装、贮存、运输、再次加热后、备餐等环节状态下的膳 食及其组份。
b样品的采样及处理按 GB 4789.1 执行;
c 仅适用于冷链工艺盒饭。
4.4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 GB 2760 的规定。
5 标签标识
2
DB 31/2023—2014 在盛装膳食的箱体或容器表面标明生产单位、生产日期和时间(应精确至分钟;由多种组分组成的, 应以最早完成热加工的菜肴或主食计)、保质期限、保存条件。冷链盒饭还需标明食用前加热方法。 6 保质期 冷链盒饭(包括主食和菜肴)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热链盒饭与桶饭(包括主食和 菜肴)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 3 小时。 7 加工过程卫生要求 应符合 DB 31/2024 的规定。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组织形态 具有该品种应有的形态。
色 泽 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泽。 滋味、气味 具有该品种应有的滋味和气味,无馊味,无酸臭及哈喇味等异味。
按 GB/T 5009.56 规定的感官检验 方法检查。
杂 质 外表及内部均无肉眼可见杂质。 a 采用热链工艺的盒饭和桶饭,适用于热加工完毕至食用前处于分装、贮存、运输、备餐等环节状态下的膳食及其
指膳食集中生产加工后,集体用餐配送企业不在生产现场分装成盒,采用热链工艺集中配送到供餐点 后,现场分餐供应的主食和菜肴。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要求 食品原料和食品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规定。

DB31 2023-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pdf

DB31 2023-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pdf
DB




方标准
DB 31/202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
2014-03-13 发布
2014-10-01 实施
上 海 市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 31/2023—2014
前言
本标准代替DB 31/160-2005《盒饭营养及卫生要求》。 本标准与DB 31/160-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调整了适用范围;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用清单;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感官指标要求; ——修改了微生物限量指标; ——修改了食品添加剂要求; ——修改了加工供应卫生要求; ——删除了营养指标要求; ——删除了检验方法、抽样、判定规则、包装、运输、贮存、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指膳食集中生产加工后,集体用餐配送企业不在生产现场分装成盒,采用热链工艺集中配送到供餐点 后,现场分餐供应的主食和菜肴。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要求 食品原料和食品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规定。
4.2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1
DB 31/2023—2014
表1 感官要求a
I
DB 31/2023—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体用餐配送膳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大肠埃希氏菌
5
1
20

14-硬件设施要求

14-硬件设施要求
24
卫生设施要求
25

设置的位置

洗手消毒设施
各食品加工区域。 各专间入口处或二次更衣室内。 就餐场所。 应配有相应的清洗消毒用品和干手设施。 不透水材料(如不锈钢或陶瓷等),以便 于清洗。 水笼头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 非手动式开关,防止清洗、消毒过的手再 次受到污染。 冬季宜提供温水,以提高去圬能力。 洗手设施的排水要通畅,防止逆流和有害 动物侵入。
放食品和无污染的非食品。

库房或贮存场所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物品存放 架。 除冷库外的库房和贮存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 防潮设施。
20

专间1



进行凉菜配制、裱花操作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进行食品分装操作的,应设置相应专间。 设置独立隔间,专间内配备独立空调、专用工 具清洗消毒水池、直接入口食品专用冷藏设施、 净水设施、紫外线灯、温度计等。 专间入口处设置通过式二次更衣室,二次更衣 室内应设洗手消毒水池和更衣挂钩。不具备设 置二次更衣室条件的,应在专间入口处设置洗 手、消毒、更衣设施。

材质和结构


26
排水设施


粗加工、切配、餐用具清洗消毒和烹 调等场所地面应有坡度和排水系统。 排水沟




设可拆卸的盖板,沟内不应设其它管路 排水沟流向应由高清洁操作区流向低清洁操作区, 并有防止污水逆流的设计(比如有一定的坡度)。 排水沟侧面和底面接合处宜有一定弧度,防止积垢 和便于清洗 一般应为明沟,但专间(盒饭分装间、桶饭暂存间) 不得设置明沟(如有明沟通过应以密封盖板覆盖), 地漏应能防止污水等回流污染专间(如带水封地漏)
32
《上海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 办法》要求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集体用餐配送膳食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集体用餐配送膳食征求意见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集体用餐配送膳食(征求意见稿)前言本标准代替DB 31/160-2005《盒饭营养及卫生要求》。

本标准与DB 31/160-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调整了适用范围;——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用清单;——修改了术语和定义;——修改了感官指标要求;——修改了微生物限量指标;——修改了食品添加剂要求;——修改了加工供应卫生要求;——调整了营养指标要求;——删除了检验方法、抽样、判定规则、包装、运输、贮存、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集体用餐配送膳食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集体用餐配送膳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3.1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指集体用餐配送企业根据集体用餐服务对象订购要求,采用热链(也称“加热保温”)工艺或冷链(也称“冷藏”)工艺集中生产配送的膳食(主食和菜肴),包括盒饭和桶饭。

3.2 热链工艺指膳食烧熟后,采取加热保温措施,使膳食中心温度在高于60 ℃的条件下,经分装成盒或直接将膳食盛放于密闭保温设备中进行贮存、运输和供餐,并保证膳食在食用前的中心温度始终保持在60 ℃以上。

3.3 冷链工艺指膳食烧熟后,在2h内将膳食中心温度降至10 ℃以下,并在膳食中心温度≤10 ℃条件下进行分装、贮存和运输,食用前将膳食中心温度加热至70 ℃以上。

3.4 盒饭指膳食集中生产后,经集体用餐配送企业生产现场分装成盒,集中配送到供餐点后不再分餐供应的盒装主食和菜肴。

包括热链盒饭和冷链盒饭。

3.5 学生盒饭指配送至中小学校供学生食用的盒饭。

3.6 桶饭指膳食集中生产后,不经集体用餐配送企业生产现场分装成盒,采用热链工艺集中配送到供餐点后需经现场分餐供应的主食和菜肴。

餐饮的制作及服务审核作业指导书

餐饮的制作及服务审核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专业审核作业指导书编号:UI-F-03 A/0餐饮的制作及服务行业类别G (餐饮业)产品和(或)服务种类G1北京联合智业认证有限公司编写人:金福坤审核人:张洪都/陈世明批准人:张元琦餐饮的制作及服务审核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为证实申请方有能力稳定地满足GB/T22000-2006/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结合餐饮的制作及服务特点,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餐饮业(热食类、冷菜类、生食类、配餐类) 建立和实施以FSMS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要求. 适用于餐饮的制作及服务企业建立、实施和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也可用于认证的评审。

(包括获证后监督复查及延长认证合格证书有效期的检查)。

三、流程及操作规程:1. 窗口服务流程2 .热菜加工流程图3. 餐具清洗流程(以热力消毒为例)洗涤精的兑制:1-1.5kg洗涤精兑200kg水.消毒柜消毒温度为100-120℃,时间为15-20分钟5 .面食加工流程图6. 冷食加工流程图7. 生食加工流程图8、推荐的从业人员洗手消毒方法8.1洗手程序8.1.1在水笼头下先用水(最好是温水)把双手弄湿。

8.1.2双手涂上洗涤剂。

8.1.3双手互相搓擦20秒(必要时,以干净卫生的指甲刷清洁指甲)。

8.1.4用自来水彻底冲洗双手,工作服为短袖的应洗到肘部。

8.1.5用清洁纸巾、卷轴式清洁抹手布或干手机弄干双手。

8.2、标准洗手方法8.2.1掌心对掌心搓擦8.2.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8.2.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8.2.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8.2.5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8.2.6指尖在掌心中搓擦8.3、标准的手消毒方法8.3.1清洗后的双手在消毒剂水溶液中浸泡或20-30秒,或涂擦消毒剂后充分揉搓20-30秒(餐饮业常用消毒剂及化学消毒注意事项见附件7。

四、关键过程控制要求1 餐饮食品加工的原辅料1.1 原辅料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索取、查验采购产品的相关证明,包括生产卫生许可证、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等,符合要求方可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论坛 标准备案号:DB盒饭卫生与营养要求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4.4营养指标、7检验方法、8抽样、9判定规则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DB31/160-1995《学生盒饭营养及卫生要求》。

本标准与DB31/16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适用范围调整为所有盒饭,包括学生盒饭和社会盒饭;——对原标准的结构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食品添加剂、加工供应卫生要求、贮存及运输要求;——增加了盒饭、冷藏盒饭、加热保温盒饭和高温灭菌盒饭等定义;——调整了微生物指标的规定;——调整了学生盒饭营养指标的规定;——增加了附录A盒饭加工供应卫生要求、附录B推荐的盒饭加工供应过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模式和附录C盒饭中心温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洁、邱从乾、张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1/160-1995盒饭卫生与营养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盒饭的定义、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加工供应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抽样、判定规则、包装、标识、贮存、运输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加工、分装、分送的盒装主食和菜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测定GB/T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测定GB/T4789.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葡萄球菌测定GB/T4789.2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GB/T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4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GB/T5009.5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GB/T5009.6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GB/T5009.10 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GB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盒饭指集中加工、分装、分送的盒装主食和菜肴。

3.2 冷藏盒饭指主食和菜肴烧煮后充分冷却(在2小时内须使中心温度降至10℃以下),并在中心温度10℃以下条件分装、贮存、运输,食用前须加热至中心温度不低于70℃的盒饭。

3.3 加热保温盒饭指主食和菜肴烧煮后加热保温,在食用前中心温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上的盒饭。

3.4 高温灭菌盒饭指主食和菜肴盛装于密闭容器中经高温灭菌,达到商业无菌要求,可在常温下保存的盒饭。

3.5 学生盒饭指配送给中小学校供学生食用的盒饭。

3.6 社会盒饭指供应除中小学校学生以外的人群食用的盒饭。

3.7 中心温度指块状或有容器存放的液态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中心部位的温度。

4 指标要求4.1 原料要求原料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4.2 感官要求具有饭菜的正常色泽、气味、滋味及组织状态,不得有酸败、发霉等异味,食品内外不得有外来杂质和污染物。

4.3 微生物指标4.3.1 冷藏盒饭(包括冷藏状态产品和加热后产品)、加热保温盒饭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冷藏盒饭、加热保温盒饭微生物指标4.4 营养指标学生盒饭(以1周盒饭平均值计)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学生盒饭营养指标5 食品添加剂5.1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5.2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GB2760的规定。

6 加工供应卫生要求应符合附录A、附录B的规定。

7 检验方法7.1 感官指标取50g以上试样,观察其色泽、气味、滋味及组织状态是否符合4.2的要求。

7.2 微生物指标7.2.1 菌落总数按GB/T4789.2规定的方法检验。

7.2.2 大肠菌群按GB/T4789.3规定的方法检验。

7.2.3 致病菌按GB/T4789.4、GB/T4789.5、GB/T4789.10规定的方法检验。

7.2.4 商业无菌按GB/T4789.26规定的方法检验。

7.3 营养指标7.3.1 蛋白质样品预处理:将主食和菜肴粉碎后混匀,按GB/T5009.5规定的方法测定蛋白质;计算公式:X1=(P×m)/100式中:X1—盒饭中蛋白质含量,g/盒;P —蛋白质测定值,%;m —盒饭净重,g/盒。

注:蛋白质换算系数为6.25。

7.3.2 脂肪样品预处理:将主食和菜肴粉碎后混匀,按GB/T5009.6规定的方法测定脂肪;计算公式:X2=(F×m)/100式中:X2—盒饭中脂肪含量,g/盒;F —脂肪测定值,%;m —盒饭净重,g/盒。

7.3.3 热能按GB/T5009.3规定的方法测定水分;按GB/T5009.4规定的方法测定灰分;按GB/T5009.10规定的方法测定粗纤维;C=(100-A1-A2-P-F-A3)×m/100X3=(X1+C)×4+X2×9X3’= X3×0.004184式中:A1—水分测定值,%;A2—灰分测定值,%;A3—粗纤维测定值,%;m—盒饭净重,g/盒;P—蛋白质测定值,%;F—脂肪测定值,%;X3—盒饭中热能值,Kcal/盒;X1—盒饭中蛋白质含量,g/盒;C—盒饭中碳水化物含量,g/盒;X2—盒饭中脂肪含量,g/盒;X3’—盒饭中热能值,MJ/盒。

8 抽样8.1 出厂检验8.1.1 抽样方法与数量同一工艺条件、生产线、班次(冷藏盒饭以8小时计,加热保温为单餐)、类别的产品为一批,每批随机抽取5件样品,3件用作感官检验及中心温度指标测定,2件作微生物指标检验。

8.1.2 出厂检验项目每批盒饭均需对品种、感官、标签、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或商业无菌)、中心温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予记录并保存1年以上。

8.1.3 产品留样每批产品的所有品种应留样。

冷藏或加热保温盒饭应按品种分别放入专用容器,在冰箱内存放至超过保质期限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的留样量不少于100克;高温灭菌盒饭应保存至超过保质期限2天以上,每批次产品每个品种主食和菜肴的留样量分别不少于100克。

8.2 型式检验8.2.1 每年进行一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也应进行:a)更改关键工艺;b)停产三个月后,恢复生产时;c)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8.2.2 抽样方法和数量从任何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5件样品,3件用作感官检验及中心温度指标测定,2件作微生物指标检验。

8.2.3 型式检验项目应包括本标准要求中除营养指标外的全部项目。

8.3 营养指标检验检验时每天随机抽取3件同批盒饭样品进行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值的测定,取平均值,连续抽样测定1周。

9 判定规则9.1 出厂检验结果,如感官要求不合格时,从该批盒饭中加倍抽样复验,复验结果仍不合格,判定该产品为不合格品;其他检验项目中有一项(及以上)不合格,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9.2 型式检验结果,检验项目中有一项(及以上)不合格,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9.3 营养指标以1周内测得的各项营养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判定,如三项指标平均值中有一项(及以上)不符合4.4规定,判定该周盒饭营养指标不合格。

10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10.1 标志采用零售方式供应的盒饭标签应符合GB7718。

供应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团体的盒饭,应在盛装盒饭的箱体表面标明品名、厂名、生产日期及时间、保质期限、保存条件及食用方法。

10.2 包装主食和菜肴的盛装应当采用一次性或不锈钢等其他符合工艺要求材质制成的餐具,餐具的材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非一次性餐具在使用前应彻底清洗,并采用湿热消毒。

10.3 贮存冷藏盒饭应在10℃以下的温度贮存,使盒饭中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

加热保温盒饭贮存应在具有加热或保温装置的设备或容器中,使盒饭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

10.4 运输盒饭运输应当采用封闭式专用车辆。

冷藏盒饭运输车辆应配备制冷装置,使盒饭中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

加热保温盒饭运输车辆应使运输时盒饭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

车辆运输前应进行清洗、消毒,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应当注意操作卫生,防止盒饭污染。

11 保质期冷藏盒饭(包括主食和菜肴)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加热保温盒饭(包括主食和菜肴)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盒饭加工供应卫生要求A.1 生产加工场所和设施卫生要求A.1.1 具有与供应方式、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独立分隔的原料储藏、粗加工、切配、烹调、餐具及工用具清洗消毒、饭菜暂存、盒饭分装、成品贮存等专用场地。

A.1.2 各专用场地及设备应按照粗加工、切配、主副食品烹调、盒饭分装及成品贮存的顺序合理布局,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并应能防止在贮存、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

A.1.3 有相应的更衣、盥洗、照明、通风、防尘、防蝇、防鼠、污水排放、存放废弃物的设施。

A.1.4 生产冷藏或加热保温盒饭的,应设立盒饭分装专间。

专间内应设紫外线灭菌灯、二次更衣及流动水清洗消毒池等设施。

采用冷藏方式加工的,专间内还应设空调、温度计等设施,空调设施应可使专间操作时室温控制在25℃以下。

A.1.5 采用冷藏方式加工盒饭的,应配备盒饭冷却设备(如真空冷却机)或设立盒饭冷却专间。

采用专间方式冷却的,专间应内设降温、紫外线灭菌灯、温度计等设施。

A.1.6 生产加热保温盒饭应配备膳食加热设施(如加热柜、蒸箱),以及膳食贮存、配送时的保温设施(如保温性能良好的周转箱)。

A.1.7 场所与设施的其他要求应当符合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规定。

A.2 生产加工场地面积要求冷藏盒饭、加热保温盒饭生产企业加工场地面积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冷藏盒饭、加热保温盒饭生产场地面积要求A.3 加工供应过程卫生要求A.3.1 盒饭中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得低于70℃。

不得加工供应生拌菜、改刀熟食、生食水产品以及国家和本市禁止出售的其他食品。

A.3.2 接触食品的各种机械设备、工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接触待加工和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工用具应当有明显的区分标记,严格分开使用。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使用后应当严格清洗,并保持清洁,使用前需进行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