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作文事实胜于雄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作文事实胜于雄辩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事实胜于雄辩

——用好例证法

例证法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摆事实。论证一个观点,提出一个主张,要让人信,让人服,进一步还要让人照着做,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真要使“事实”能“胜于雄辩”,也还是有一些条件的。没有这些条件,“事实”尽管是“事实”,也未必能“胜于雄辩”。

运用例证法,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

第一,所用“事例”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绝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而对“事实”进行变通或扭曲,更不能凭空捏造所谓的“例证”。那样不仅不能达到论证的目的,反而会使大家对整篇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第二,所用“事例”还要跟论点有内在的联系,没有联系的事,说了也等于白说。有这样一个笑话:明朝弘治年间有一位叫靳贵的人,中了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的儿子不成才,可他的孙子却中了进士。因此靳贵常责备自己的儿子。他儿子倒有说头:“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好?”在这个笑话中,靳贵的儿子就纯属强词夺理,因为他父亲成才,他儿子成才,都是事实,但这不能证明他自己也成了才,这一论据跟论点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第三,所用的“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否则事例不典型,没有代表性,就很难让人信服。有一个同学在论证自尊心的重要性时是这样举例的:一个学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某公司求职。在等待的过程中,他随意翻接待室内的报纸和杂志;在交谈时,他又不住地看手表,表现出一副很焦急的样子。结果引起反感,未被录用。用这个事例来证明自尊的重要性,就属于不够“典型”。这个大学生行为只是有点不沉稳,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当然不尊重别人也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才涉及到自尊的问题,这就绕弯儿了。所以,引用事例时,必须要注意“典型性”的问题。

第四,运用事例时要注意表述的技巧。

一个好的适用的材料,还得用好、说好才行。材料中该强调的地方得突出出来,等材料说完了,自己的论点也就应该能够水到渠成地点出来。一个材料,有时内容很丰富,涉及到许多问题,当你用它来论述某一个观点时,材料中有些内容无关,就可以不提;有些关系不大,可以一带而过;最能说明自己论点的内容,要说,而且要详细一点。

另外还有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问题,材料的内容不一定非按原样子从头说起,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它的先后顺序。大家比较一下这样两句话:“居里夫人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而照亮了别人。”“居里夫人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而燃烧了自己。”第一句落在了“照亮了别人”上,第二句落在了“燃烧了自己”上。前者强调的是人生的价值,居里夫人以“燃烧了自己”的方式获得了“照亮了别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后者表述强调的是一种牺牲精神,居里夫人为了“照亮别人”而不惜“燃烧了自己”,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是在论述两个不同的论点。它们的差别就在于词语顺序的变化,这就是表述的技巧。

第五,运用事例时要注意“覆盖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所举的例子,要把论题所涉及的

范围覆盖住,否则就不严密,缺乏说服力。例如,我们在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点时,我们不仅要举自然科学的例子,也要举社会科学的例子。因为实践可以分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如果仅有自然科学中的一些例子,就很难涵盖这一论题。

同时,在照顾“事例”的覆盖面时,还要注意表述方式的选择,要有详有略,防止例子的篇幅过长。通常来讲,表述事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详述的方式,事例很具体,有名有姓有具体事实;一种是概述或叫概括举例的方式,不举出具体人、具体事,一举就是一批人、一类事。如,我们在论证“自古雄才多磨难”时,就不必采取一个一个举例的方式,而可以采取概述的方式:在历史上,开明政治家的变法改革,有远见的思想家的叛逆之言,耿直史官“不为尊者隐”的据实直录,文学家带有人民性的艺术创作,都可能随时遭到统治者的镇压。罢官、放逐者有之,身受酷刑乃至身首异处者亦有之。在社会主义社会,坎坷少了,条件好了,但也不都是一帆风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遭受迫害以及含恨而死的事,也不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一种概括举例的方式。什么时候用具体举例,什么时候用概括举例,这要看论证的需要,文字少而又要举事多,一般用概括举例的方法。否则,可以用具体举例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好处。举具体事例,以事例的典型性取胜;概括举例,以内容的涵盖性取胜。所以,写文章的人常常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叫做“点面结合”。

有人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最伟大的发现》,主旨是体现人才是最伟大的发现”,“发现人才比科技成果更重要”,论证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不尚空谈,利用典型事例,善用事实说话。欧阳修、李斯特、熊庆来、华罗庚等古今中外的典型材料荟萃一起,多角度多层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视线投向了现实,抨击了现实生活中只顾自己搞科研成果,只顾自己干事业出政绩,而忽视人才的培养和发现,导致一些部门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这使得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正面翔实的事例和反面概括的事例相得益彰,正反对比,虚实相应,有力的支撑了文章的论点。

【例文】

为韩寒让出一条道!

韩寒,上海松江二中的一名高一学生,两次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其作文思想深刻,文笔老到,对人生和社会的穿透力极强,深受评委好评。

然而非常可惜,他却恰恰是个“偏才”。其学习成绩除语文外,其他都特差,就在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后没几天,就因为五科成绩“挂红灯”而被迫留级一年。

“韩寒现象”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家长、学生们眼光全聚集到韩寒身上,有人支持他,为他叫好,最常见的却是对这样旁逸斜出的学生“感到很惋惜”、“不要去学他”。

难道人生这份答卷的答案非得是唯一不变的吗?难道高考这份答卷的答案就不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难道教育制度就只是为了造就全面平庸而不肯适应某些真正的人才?

就说数学吧。掌握一点基本的数学常识当然是必需的,但是,一个高中生,一个将来学一辈子甚至子孙后代都用不着的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学好恁是不能上大学?有人说,学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的好方法,韩寒对此反驳道:“要训练逻辑思维,我看侦探小说更胜一筹,为什么学校不开设侦探小说课?”

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全才的。你们数理化成绩顶呱呱,不见得你们作文就不是稀里糊涂瞎写一气;你的笔杆子掘得山响,并不表明你一定知道“computer”是个啥玩意。苏格拉底、歌德、叔本华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有谁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的全才?钱钟书年轻时数学得“0”分,却终于成了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吴晗报考北大时由于数学不及格而不被录取,后转报清华,开创清华文社,此事至今令北大人耿耿于怀。高考既然是选拔人才,总得选那些各方面最优秀的学生吧,然而事实却是拒绝了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