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染色

合集下载

常用染色方法.

常用染色方法.

7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8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网织红细胞染色方法
一、概述: 根据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成熟程度将其分为五型: 花冠型、丝球型、网型、破网型、点粒型。网织红细胞经 体外活体染色后,显微镜下凡含有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 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WHO 推荐使用新亚甲蓝染色液,因其对网织红细胞染色力强且 稳定而被首推。
15
革兰染色法
三、注意事项: 1、涂片: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蘸取菌液直接在玻片 上涂布;若是菌落,先取生理盐水1滴,置于玻片上,用 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 2、干燥: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 3、固定:多采用加热固定,目的在于保持细胞原有的 形态和结构,杀死细菌,使染料易于着色,并是细菌附着 于玻片上不易脱落。自然冷却后在染色。 4、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如脱色过度, 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 菌。因此必须严格把握脱色时间。
11
Miller窥盘法
由于目测计数误差较大,用Miller 窥盘法可减低标准误,特别是 RBC较少时. 盘:厚1mm,直径19mm,圆玻片上 划出格子:大方格内Ret/(小方格 内RBCx9)X100%
网织红细胞
13
革兰染色法
一、基本原理: 革兰染色是细菌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 菌落涂片。细菌的等电点较低,约在PH2-5,一般情况下 细菌带负电荷,易于被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碱 性复红)着色。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 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常用的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_精品文档

瑞氏染色_精品文档

瑞氏染色摘要:瑞氏染色(Rayleigh staining)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学研究的染色方法,特别适用于染色细胞核。

该方法以嗜碱性染料瑞氏蓝(Rayleigh blue)为主要染料,通过与细胞核中的核酸结合,实现对细胞核的染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瑞氏染色的原理、步骤以及应用领域,并简要回顾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言细胞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包含着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功能的调节因子。

因此,对细胞核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而实现对细胞核的染色是研究细胞核的基础,其中瑞氏染色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二、瑞氏染色的原理瑞氏蓝是一种嗜碱性染料,它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地形成与DNA分子间的氢键。

在染色过程中,瑞氏蓝能够与细胞核内的DNA结合,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瑞氏蓝通过与DNA结合,呈现出特殊的荧光性质,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和形态。

三、瑞氏染色的步骤1. 准备标本:通常使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作为瑞氏染色的标本。

标本应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2. 固定标本:将标本用适当的固定液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通常使用乙醛、甲醛等固定液进行固定。

固定液的浓度和固定时间根据标本的类型和研究要求来确定。

3. 染色:将固定的标本浸入瑞氏蓝染液中,使细胞核充分染色。

染色液的浓度和时间应根据标本的大小和浓度来确定。

4. 清洗:将染色后的标本轻轻洗净,去除多余的染料和杂质。

5. 干燥:将洗净的标本晾干或利用吹风机等设备加速干燥。

6. 封片:将干燥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玻片上,并用适当的封片剂(如封片胶)密封。

四、瑞氏染色的应用领域1. 细胞生物学研究:瑞氏染色可以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周期的变化。

2. 组织学研究:瑞氏染色可以用于观察和分析组织中细胞核的分布和形态,从而揭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 病理学研究:瑞氏染色可以用于诊断和鉴定各种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瑞氏染液的原理

瑞氏染液的原理

瑞氏染液的原理瑞氏染液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其原理基于生物分子的亲和性差异。

瑞氏染液是由Hans and Edith Ruyš斯博士于194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组织学染色中的一种综合性染色方法,可用于染色人类和动物的组织以及植物花瓣等。

瑞氏染液由靛蓝(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两种染色剂组成,其中靛蓝染色剂是一种天然产物,源于橡树和栎树中的一种物质。

它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与部分细胞和组织结构中的酸性成分(如DNA、RNA、核蛋白等)结合,并使其呈现紫色或蓝色。

因此,靛蓝可用于染色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肾小球、胃黏膜、脑组织等。

另一种染色剂伊红,则是一种酸性染色剂,具有与碱性成分(如细胞质、胶原蛋白等)结合的亲和力。

伊红有着明亮的红色或橙色染色效果,可用于染色胶原纤维、细胞质、肌肉纤维等组织结构。

瑞氏染液的使用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取一块活体组织固定在甲醛、乙醇等保存剂中。

2. 组织切片后,先将切片放入靛蓝染液中浸泡。

3. 将切片从靛蓝染液中取出,并用自来水将多余的染料流走。

4. 将切片放入95%乙醇中,再将其放入5%的醋酸中浸泡一定时间。

5. 将切片放入伊红染液中浸泡。

6. 将切片从伊红染液中取出,并用自来水将多余的染料流走。

7. 使用差显镜观察样品。

与其他染色法相比,瑞氏染液具有优点是不但染色强度高、染色时间短,而且还能同时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

同时,瑞氏染液染色效果稳定,且长期保存不受到太多的影响。

使用瑞氏染液进行组织学染色是一项良好的科研技术,可以对各种组织就进行颜色标识,方便研究者观察和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对于发现及解决医学问题有重要的帮助。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瑞氏(Wright ' s stain ;美蓝-伊红Y)染色:1 .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 )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 Y )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

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机理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敏原的致敏状态。

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2、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大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3、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瑞氏染色是目前最常用而又最简单的染色方法。

1原理:瑞氏试剂中之酸性伊红和碱性美篮混合经化学作用后,变成中性之伊红化美蓝,久置后,经氧化而含有天青。

此三种染料分别和细胞核及浆中的NH3+和COO-等结合,使细胞核及胞浆着色。

由于系中性染料,又有缓冲液调节酸碱度,所以细胞受染后,蓝红等颜色都较适中,核染质、胞浆及其中之颗粒显色较为清楚。

2 试剂配制:1、瑞氏试剂瑞氏染料〔粉〕1克,加不含醋酮之甲醇600毫升溶解过滤后即成。

混合方式可将瑞氏染料置于研钵内,加适量甲醇混合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液体倒入清洁玻瓶,再放入甲醇继续溶解剩下染料,直至染料及甲醇均用完为止,然后过滤,以深色中性之玻璃瓶储藏待用。

亦可将1克染料一次参加600毫升甲醇中,盛深色玻璃瓶内,塞好瓶口,置于温暖而黑暗之处或37度温箱内,每日振荡5min,连续7天以上,然后过滤储藏用。

染液宜久置后使用,通常存放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2、缓冲液由1%的磷酸氢二钠和1%的磷酸二氢钾各30毫升加蒸馏水1000毫升配成,或以上两药各1克加2500毫升左右蒸馏水制成。

以石蕊试纸检验、调整酸碱度,使PH在6.5-7之间即可。

缓冲液亦可永新鲜蒸馏水或煮沸后密闭保存的蒸馏水。

如蒸馏水与空气过多接触,那么可因吸收空气中之二氧化碳而使PH值变低,影响染色,故不宜使用。

3、染色步骤1 将已编号之涂片水平置于染色板或者染色架上,涂片两端各划一道蜡笔线,主要防止染液外溢。

2 滴加瑞氏染色液。

其多少依标本所占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4-8滴,至染液将标本完全盖住为止。

染液不宜过少,否那么,甲醛挥发后,易产生沉淀;不可过多,以免因过盛而流失,影响染色。

3 1-2分钟后,滴入缓冲液〔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约为1:1.5,冬季1:1,夏季1:2〕。

以气囊向玻璃片上轻轻打气,使染液和缓冲液混合均匀,一般不宜口吹起,以免呼出二氧化碳改变缓冲液酸碱度而影响染色。

4 自缓冲液滴入10-15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
嗜天青颗粒 溶酶体 特殊颗粒 分泌颗粒
7
4、单核细胞(monocyte)
形态:胞体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可呈 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 细而松散,故着色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 常染成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8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 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深;胞质 较少,环绕核周围呈一窄带,嗜碱性,呈蔚蓝色
2
血 涂 片制 作:
推片 血液
载玻片
将推片匀速向前,勿停顿。涂片的厚 薄取决于速度和角度:快、大(厚)。 慢、小(薄)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尾鲜明
涂片干燥后用铅笔在血涂片的头 部写上姓名和编号
B 123
李 四
3
血 涂 片 染色:
涂片干燥后加瑞氏染色Ⅰ液5-8滴 覆盖整个血膜1分钟
勿冲洗再加瑞氏染色Ⅱ液5-8滴后将Ⅰ液和 Ⅱ液充分混允静置10分钟
观察内容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对其形态、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白细胞分类:一般情况计数100个白细胞,并计算出各种白细胞所 占 的比例。同时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大小、外形、胞质、胞核) 有无变化。
1
• 血涂片:将血液在载玻片上推制成较薄的 一层血膜。
• 待干燥后用染色液进行染色,染色液通常 选用瑞氏或瑞-姬氏。
பைடு நூலகம்
直接流水冲洗3-5分钟 (切勿先到掉染液)
123
涂片经水洗干燥后用油镜 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李 四
4
血涂片的观察:
经染色后的血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1.染色情况(满意、偏酸、偏碱) 2.观察细胞分布情况,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之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

123
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
白细胞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
形态:胞核呈蓝紫色,染色质呈块状,着色深; 成熟的N胞核多为分叶状,一般可分2~5叶,常见 3叶,幼稚的N胞核呈杆状。胞质中含许多散在细 小的颗粒,Wright染色中呈紫红色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46-63% 0-5% 0-1% 1-7% 24-47%
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白细胞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所组成,这二种细胞的升高及减低可直接导致 白细胞总数相应的改变。
中性粒细胞
升高
感染或化脓性炎症 中毒 急性出血 恶性肿瘤
血 涂 片制 作:
推片 血液
载玻片
将推片匀速向前,勿停顿。涂片的厚 薄取决于速度和角度:快、大(厚)。 慢、小(薄)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尾鲜明
涂片干燥后用铅笔在血涂片的头 部写上姓名和编号
B 123
李 四
血 涂 片 染色:
涂片干燥后加瑞氏染色Ⅰ液5-8滴 覆盖整个血膜1分钟
勿冲洗再加瑞氏染色Ⅱ液5-8滴后将Ⅰ液和 Ⅱ液充分混允静置10分钟
观察内容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对其形态、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白细胞分类:一般情况计数100个白细胞,并计算出各种白细胞所 占 的比例。同时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大小、外形、胞质、胞 核)有无变化。
血涂片:将血液在载玻片上推制成较薄 的一层血膜。

瑞氏染液的主要成分及染色原理

瑞氏染液的主要成分及染色原理

瑞氏染液的主要成分及染色原理
瑞氏染液是一种常用的染发产品,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氧化剂、碱性成分、染料等。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实现头发颜色的变化。

1. 氧化剂
在瑞氏染液中,氧化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染
料的分子中断,将其氧化为一个更易于结合的形式。

氧化剂在染色过
程中也起到氧化头发的角色,打开头发的鳞片,促进染料的渗透。


常瑞氏染液中的氧化剂为氢氧化物或双氧水。

2. 碱性成分
碱性成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它通过增加头发表面的pH值,使头发
表面的鳞片变得松散,增加瑞氏染液和头发之间的结合力,确保染料
分子渗透得更深入。

瑞氏染液中的碱性成分通常为氨水、碳酸氢钠等。

3. 染料
染料是瑞氏染液的主要成分之一。

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由芳香族化合物、非芳香族化合物和金属盐等材料制成的。

这些染料分子按啤酒-兰
布特定律吸收特定的波长,实现了染发的效果。

染料的浓度和染发时
间也是影响染色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染色原理
瑞氏染液实现染发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将染料分子渗透到头发纤维中,然后和头发中的天然色素分子进行化合反应。

通过这种反应,天
然色素分子被氧化,瑞氏染液中的染料分子便被结合到了头发纤维上,
从而实现了颜色的变化。

总结
瑞氏染液是一种富有活力的染发产品,其主要成分包括氧化剂、碱性成分和染料等。

在染色过程中,这些成分共同发挥着作用,实现了头发颜色的变化。

了解瑞氏染液的成分和染色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染发的过程,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选择染发产品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检验目的
指导瑞氏染色的操作,进行各种涂片的分类。

2.方法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
不同,对刘氏染液(改良的瑞氏染液)中酸性染料曙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
一样,标本涂片经过刘氏染液染色后,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3.1染色速度快,效果好。

3.2仅供形态学初学者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3.3是临床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用于细胞分类、寄生虫检出及分类。

4.标本类型(如血浆、血清、尿液等)
4.1血细胞涂片、脱落细胞学标本(脑脊液、胸腹水等)。

4.2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制片,以免时间久细胞形态发生退化改变。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试剂组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刘氏快染A液曙红、甲醇
刘氏快染B液亚甲蓝
5.2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试剂组成储存条件有效期开封稳定性储存位置
刘氏快染A液室温 2年 6个月存货柜/染色操作台
刘氏快染B液室温 2年 6个月存货柜/染色操作台
6.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7.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8.程序步骤
8.1标准方法:
8.1.1加刘A(0.5-0.8ml)染色30S。

8.1.2再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

以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
混合,染色1min。

8.1.3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8.2快速染色,适用于脱落细胞学标本:
8.2.1加刘A(0.5-0.8ml)后,立即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


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混合,染色10-20S。

8.2.2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9.计算结果原理
10.生物参考区间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2.1红细胞呈淡红色,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
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12.2脱落细胞学标本如脑脊液、胸腹水沉渣涂片,因其细胞通透性较高,应行快速染色
如染色偏深,无法辨识核结构,应适当缩短染色时间,以免误判。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标本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18.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8.2《刘氏染液厂家说明书》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