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说礼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礼与仁

《论语》中的礼与仁

《论语》中的礼与仁1、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

在孔子看来,能否“复礼”亦即回归周礼的关键,是能否克服人的私欲。

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归周礼。

“克己”是“复礼”的必要条件。

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

“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9)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

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

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

孔子虽然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菜都要讲究礼,就象他对颜渊讲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视、听、言、动等四个方面遵守礼的规范。

但是,他更看重礼的实质。

心诚为礼之本,贯穿于孔子一生。

礼是衡量人的行为举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国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

礼的回归,既是规范人的需要,也是规范国家秩序的需要。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2、为仁:礼的补充如果说,“礼”是孔子继前人之说,“仁”则是对“礼”的补充和深入,是孔子对周礼的一种“损益”即发展。

礼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准则,是可以看得清说得明的规章制度,用现代语言表述,是一种形式。

所以,礼如同一把尺子,可以度量人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

仁则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一种特殊的内涵;相对于礼,仁是一种内容。

说仁是人的一种特殊内涵,因为它是人经过努力之后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性。

所以,仁存在于人,虽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却不同于礼之于人那样可以直截了当地确认和表达。

对于一个人的仁的认定,是极其困难的。

孔子讲仁,是讲“为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为仁”基础,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为仁”的作用。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中的“仁”说实话,我感觉老师有点为难我们了,本来精读过论语的人就不会多,更何况要讨论的是《论语》中最核心最高深的话题。

我之前是没通读过《论语》的,这次特地读了几遍,可惜的是自己早已静不下心,生活阅历又太少。

即使读得再多,也很难有深刻的心得。

仁是否是论语的核心,这个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有很多大家认为是“礼”,是“忠君”,是“三纲”,是“孝”说,是“仁孝” “忠恕” “中庸” 或“仁恕”等等,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

以我的能力,我是没资格去驳斥上述任一种说法的,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曾经支持”仁”的观点.但是现在我更偏向于这样的观点:仁和礼都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不可否认,”仁”在论语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单从出现的次数上看,仁要超过其他字眼。

也许出现的次数说明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每次出现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是孔老先生对仁的一个定义,最基本的定义:仁就是爱他人,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和《说文》中的“仁,亲也”(2)意思相近。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从古至今也寥寥无几,然而做到这一点的能否成为仁者呢?论语给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仁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出自《论语子路》)从这句话看,孔子对仁德要求提高了,同样是一个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和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或是自身认识的提高。

言归正传,孔子在这里一下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恭”“敬”“忠”,平时态度端正,做事尽心,对人忠诚有信用。

更重要的是后面这句“随之夷狄,不可弃也。

”即便是到了未开化的地方也不能因而忘记恭敬忠,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的“慎独”。

樊迟第三次问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4)对于这句话,网上似乎有些争议。

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字面意思:仁者先经历苦难,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论语中礼的内涵

论语中礼的内涵

论语中礼的内涵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论语》里头那个深邃又接地气的“礼”,看看这古老的智慧,咋就能跟咱们现代人的生活扯上边儿,还扯得挺热乎的。

一说到《论语》,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之乎者也”,觉得那是高大上的学问,离咱们老百姓远着呢。

但其实啊,《论语》里讲的道理,很多都是咱们日常里能摸得着、用得上的,比如这个“礼”。

首先,咱们得明白,“礼”在《论语》里头,可不是光指那些繁文缛节,也不是让你整天鞠躬作揖,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

孔子老爷子说了:“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要管好自己,按照规矩来,这样心里头才能舒坦,才能算是“仁”了。

**一、礼是尊重,也是分寸**1.1 想想看,咱们平时跟人打交道,是不是得讲个礼数?见面说声“你好”,告别道个“再见”,这些看似简单,其实都是礼的体现,是对别人的尊重。

而且啊,这礼里头还藏着分寸感,知道啥时候该说啥,啥时候该干啥,不让对方尴尬,也不让自己失了面子。

1.2 再比如,参加朋友聚会,你总不能穿着拖鞋、大裤衩就去了吧?那得多不尊重人,多不合时宜啊。

这就是礼在提醒我们,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着装,要有不同的表现,这样才能让大家都舒服。

**二、礼是修养,也是传承**2.1 礼啊,还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你看那些温文尔雅、举止得体的人,是不是总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礼,知道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让自己和别人都开心。

这种修养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得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2.2 而且啊,这礼还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咱们小时候,长辈就教我们要懂礼貌、守规矩,这就是在传承礼的精神。

现在咱们长大了,也得把这份精神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也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三、礼是变通,也是智慧**3.1 不过啊,这礼也不是死板的,不是非得按照某个固定的模式来。

孔子都说了:“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就是说啊,咱们在遵守规矩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不少,其中有一些句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小人则是以利益为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其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看法,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的修养和修身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修养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虚浮的外在形式。

另外,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最后,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对于礼的看法和理解,也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说礼《论语》是记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

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那就是“仁”、“礼”、“中庸”。

其中“礼”作为孔子思想的三大核心之一,是孔子毕生推行的理念,更是孔门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那么礼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

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同时礼又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致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

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礼的制约。

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亚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一边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一边全部心思地关注着孟子的成长。

因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

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

孟母就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

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

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

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定居下来。

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广泛流传至今。

孟子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

有一次他因为有急事,顾不上敲门,就匆匆忙忙的直接跑进了卧室里,不料却看到他的妻子居然蹲在房里。

那个时候,妇女蹲在地上是很不礼貌的事情。

孟子非常的生气,认为自己娶了一个很没有教养的妻子,就跑去告诉他的母亲说:“我的妻子不懂礼貌,我要休掉她!”孟母忙着问他:“她有什麽不对的行为吗?”孟子回答说:“她在房间里不端端正正地坐着,却蹲着!”孟母接着问他:“你怎么知道她蹲在房间里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看到的!”孟母又问:“你进房间之前,先打了招呼吗?”孟子回答说:“没有。

”孟母就说:“这样看来,不懂礼貌的那个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

礼记上记载着,在进入房间之前,应当先有所表示,你难道忘记了吗?我们不可以乘人家毫无准备的时候,去找人家的错误。

你进房间之前连喊都没喊一声,她也许有她的事情,说不定当时非蹲不可呢!你匆匆忙忙的忽然跑了进去,这实在是你自己的错误,还要怪你的妻子吗?”孟子听完了母亲的这番教训后,知道是自己在礼貌方面有了过失,感到非常的惭愧和不安,于是以后都随时随地的注意礼节,生怕一时疏忽又做了有失礼节的事。

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礼的本质在于对人事物的恭敬,而不是用礼的形式去要求别人。

由此可见,礼首先是怀有一颗时时感受他人需要的爱心,进而做到内守诚敬,外顺人情。

只有这样,礼才会成为人与人之间既爱敬又变通活泼的相处方式。

学礼是君子之行的起步,而知礼是对礼的认识与体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也。

”论语中对礼的认知告诉我们,不懂得天命的大道理,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

不懂得礼就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析辨别人家的言语,就没有可能来认识人。

所以知命的君子言行必合于礼,不会见害必避,见利必趋,行险侥幸。

礼的体现在恭敬、勤俭、庄重和崇敬。

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春秋时期,周襄王由于戎人骚扰的缘故,讨伐发动叛乱并称王的王子带。

在秋季,王子带逃亡到齐国。

冬季,齐国齐恒公派管仲拜见周襄王,让戎人与周襄王讲和。

周襄王以上卿的礼节设宴招待管仲,管仲辞谢说“陪臣是低贱的官员,现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在那里。

如果他们按春秋两季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么礼节来待他呢?陪臣谨请辞谢。

”天子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可以说是深厚而不能忘记的。

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

”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回国。

管仲作为使臣谦让而不忘记爵位比他高的上卿。

通过知礼、行礼体现君子之风范,赢得了天子之钦佩从而不辱使命。

礼的应用无疑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以和谐为贵。

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无论小事大事都依照这个原则,如果有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明君。

他具有超人的胆识,并且知人善任,又乐于接受意见,对臣子更是以礼相待,因此得到臣民的拥戴,而他的身边还有很多的贤臣辅佐,最有名的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明君有了贤臣,就好像老虎添了翅膀,整个国家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国泰民安。

因此唐太宗在位的年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而诸位贤臣之中,功劳最大的要算魏征了。

唐太宗非常有君王的威仪,大臣们对他都很敬畏,但唯独只有魏征一人,对他一点也不惧怕。

太宗一说错了话或是做错了事,他总是毫不畏惧,而且非常严厉的直接指出,从来不纵容。

魏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凡是他所知道的,都会毫不保留的向太宗建议。

而太宗对他提出的意见也非常尊重,只要是对的全都采纳。

并且,太宗对魏征也从来都是以礼相待,不摆君王的架子。

唐太宗立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氏很喜欢读书,通晓道理,性情温文娴静,为人节俭,并且尊敬长辈,是一位很知礼教的妇人,更是一位贤内助。

太宗非常敬重她,夫妇相敬如宾,从来不在小事上计较。

遇到国家大事或是大臣的赏罚,太宗总是征求长孙氏的意见。

但是她总认为女人只管家务事,不应该参与国家的事,于是不管太宗怎么询问,她总是闭口不表示意见。

有一次,太宗回到后宫大发脾气。

他说:“我非杀人不可了!”长孙氏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

太宗说:“魏征太可恶了,无论什么事,只要他不同意的,他总是坚持他的意见,不给我面子。

好几次在大庭广众前,跟我过不去,我非杀了他不可!”长孙氏听了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的退出去。

不一会儿,只见她换上了一套隆重的大礼服,很恭敬的向太宗行礼。

他们夫妇私下里从来没有讲究过这么隆重的礼仪,所以弄得太宗莫名其妙。

于是问她:“你为什么要穿着这么隆重的礼服给我行大礼呢?难道有什么大事值得庆祝吗?”长孙氏很庄重的对太宗说:“我曾经听说,明君才能得贤臣,一国之中有了英明的皇帝,才能产生正直不屈的忠臣。

同样的道理,像夏桀,商纣那些暴虐昏庸的统治者,一定不能容忍比干那样的忠臣存在。

今天我听你说你有这么一位忠心耿耿,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谏的魏征,怎么能不向你道贺呢?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喜事吗?”太宗听了非常感动,从此之后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又有一次,太宗想到南山去打猎,一切都准备好了,随从也都在宫外等着。

这个消息被魏征听到了,他立刻跑到宫前面,想等到太宗出来的时候,可以好好劝他不要贪图玩乐。

可是等了好半天,都还不见太宗出来。

于是他忍不住了,就急忙进入宫中。

却看见太宗穿了一身猎装,坐在那里不像要出去的样子。

于是就问太宗:“听说陛下想要去南山打猎,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外面的人也都在等着,为什么您还不出去,却坐在这里呢?”太宗知道他来的原因,于是笑着对他说:“今天我本来想到南山去打猎的,但是怕你知道了怪我贪图玩乐,不务正业,于是不敢去,现在已经决定不去了,你就放心的回去吧。

”身为君王,能够如此在乎臣子的想法,可见太宗对魏征的重视和敬重。

后来魏征死了,太宗很伤心,感觉就像失去了一只手臂。

太宗很怀念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由此可知,完全是因为太宗能礼敬贤臣,而魏征等贤臣又能对他尽臣子的本分,以礼事君,他们才能共同创造出“贞观之治”国泰民安的繁荣安定景象。

礼的核心是“中”,礼的价值是“和”。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可见中庸之道是通过礼来体现的。

遵循礼的准则是君子的崇高境界。

为达到圣贤的境界,圣人的弟子们在礼的体悟与运用上,无不虔诚地向老师讨教。

弟子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是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贫而无谄只是固穷,富而无骄只是消极的有所不为,还有贫富之心。

“贫而乐,富而好礼”则以超脱了贫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清朝末年华亭县的韩漱山,富而好礼,见义必为,乡里都称他是大善人,但是韩漱山的祖先却出身贫寒。

父亲韩翁在秀野桥西开了间小店卖成衣,虽然小本经营,他却好善唯恐不及。

有一年除夕前天降大雨雪。

深夜里韩翁干完一天的活儿准备睡觉了,忽然听见门环响动,好象有人倚在那儿,又听到叹息声。

韩翁秉烛开门一看,见一人拿着包倚门而坐。

原来是上海某商行的伙计,收帐回来太晚了,搭船投宿都来不及,只好露宿他家屋檐下等天亮。

韩翁吃惊的说:“客人既然收账回来,一定行囊不空,怎可露宿?就算太平无事,怎受得了严寒!陋室虽然破小,尚可遮风避雨。

”韩翁于是请客人进屋,见其衣履尽湿,就拿出自己过年的新衣为客人换上,又为客人摆上酒菜招待,说:“这是我白天备下的,用来招待客人,请贵客聊以御寒,切莫嫌礼数不周。

”当时客人饥寒交迫,不料能得到韩翁留宿款待,且礼意殷殷,客人非常感激,谢不绝口。

饭后韩翁又为客人搭床铺被,安顿好了自己才去睡。

天亮后风雪更大,无法开船。

韩翁又留客人等雪停再走,为客人准备好酒好菜没有厌烦的神色。

当晚客人对韩翁说:“感谢您的高义,我无以为报。

听说华亭县米价便宜,运到上海去卖可获利丰厚。

我手头余银很多,借三百两给您做生意如何?”韩翁正色力辞,客人点头不语。

第二天风停了,韩翁为客人雇船并亲自相送。

船启航前客人说:“昨天我说的三百两在床下,您收好。

明年元宵节时,我在商行恭候。

”韩翁很意外,想取来还给客人,船已扬帆远去。

韩翁回来一看,果然有银子在客人的床下。

韩翁姑且收好,到了新年正月将银子全部买米运往上海。

韩翁找到某商行,恰逢之前那位客人从里面出来。

客人见到韩翁抚掌大笑,说:“您真是有信用的人!”韩翁告知买米若干已经运到上海。

客人于是带韩翁一起进商行见行主,禀告说:“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华亭县韩先生,如今他运米到了!”行主致谢说:“敝人的伙计携重金露宿,若不是足下高谊,几乎遭遇不测。

如今您又如期而至,见利不取。

您真是当今的古代先贤啊!”行主下令打开正厅,请韩翁进入,盛宴款待,如同招待上宾。

饭后行主叫那名伙计陪韩翁游玩,并留韩翁住下。

第二天早上,韩翁把买米的帐交给伙计,叮嘱他取米上岸,自己要回华亭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