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礼”相关的言论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论语中的礼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
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
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
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
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
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
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
《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
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
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
……公登亦登。
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
论语中的礼仪

子曰: “巧言 令色, 鲜仁 矣。”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 装出和颜悦 色的样子, 这种人的仁 心就很少 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
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
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 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 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师:早安,诸弟 生:早安,吾师 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的礼仪篇
论语简介 由来 关于礼仪
1 2 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 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 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 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 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 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 不可行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 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 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 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 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 心做出来呢?” (上册42页)
赏析:
• 很早以前,夏朝治理天下四百余年,之后是商汤继承 了大统。商代的礼法,比如修人纪以正万邦,都是沿袭夏 朝的,不曾更改。至于夏朝的制度形式等,有些过分的, 有些不足的,或增或减,稍有不同,比如历法之类,可以 考证而知。商朝治理天下六百余年,之后是周文王、周武 王继承了天下。周朝实行的礼法,比如建皇极以锡庶民, 都是沿袭商朝的,不曾更改。在制度形式方面也有增减。 比如历法之类也有所改变,这些细节都是可以考证的。由 此可见,天道礼法,是不能改变的,是立国的根本。至于 外表的制度形式,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从 今以后,有取代周朝的,也一样会沿袭这样的规律而已。 如此推断,百代也是一样,何止十代而已。 • 这里说的礼制,由根髓上讲,是指道德伦理。任何社 会也不可能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伦理的辖治,如果一个 时代缺少了这些,就很可能是乱世,不会长久。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中的“仁”说实话,我感觉老师有点为难我们了,本来精读过论语的人就不会多,更何况要讨论的是《论语》中最核心最高深的话题。
我之前是没通读过《论语》的,这次特地读了几遍,可惜的是自己早已静不下心,生活阅历又太少。
即使读得再多,也很难有深刻的心得。
仁是否是论语的核心,这个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有很多大家认为是“礼”,是“忠君”,是“三纲”,是“孝”说,是“仁孝” “忠恕” “中庸” 或“仁恕”等等,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
以我的能力,我是没资格去驳斥上述任一种说法的,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曾经支持”仁”的观点.但是现在我更偏向于这样的观点:仁和礼都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不可否认,”仁”在论语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单从出现的次数上看,仁要超过其他字眼。
也许出现的次数说明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每次出现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是孔老先生对仁的一个定义,最基本的定义:仁就是爱他人,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和《说文》中的“仁,亲也”(2)意思相近。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从古至今也寥寥无几,然而做到这一点的能否成为仁者呢?论语给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仁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出自《论语子路》)从这句话看,孔子对仁德要求提高了,同样是一个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和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或是自身认识的提高。
言归正传,孔子在这里一下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恭”“敬”“忠”,平时态度端正,做事尽心,对人忠诚有信用。
更重要的是后面这句“随之夷狄,不可弃也。
”即便是到了未开化的地方也不能因而忘记恭敬忠,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的“慎独”。
樊迟第三次问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4)对于这句话,网上似乎有些争议。
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字面意思:仁者先经历苦难,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论语之中礼乐之道的理解

论语之中礼乐之道的理解《论语》里头,那礼乐之道啊,就像是咱们平日里喝的那碗老火汤,温温润润,滋味无穷,得细细品,才能咂摸出里头的门道来。
你想啊,孔子老爷子那会儿,讲究的是啥?是“仁”字当先,可光有仁心不够,还得有外在的表现,那就是礼乐。
礼,就像是咱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手上提的那几样礼物,得有礼数,得让人心里头舒坦;乐呢,就是家里头摆宴席,大伙儿围坐一桌,欢声笑语,那乐子自然就来了。
礼乐之道,说白了,就是教咱们怎么做人,怎么跟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它不像那些个高深莫测的学问,非得你咬文嚼字,搞得脑袋疼。
它就像是你家隔壁老王,每天乐呵呵的,见人三分笑,做事有分寸,这就是礼乐之道在生活中的体现。
“克己复礼为仁”,这话听着有点文绉绉,但其实简单得很。
就是说啊,你得管住自己,别老想着占人便宜,别干那些个伤天害理的事儿。
做事儿得有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礼。
你守了礼,人家看你顺眼,你自个儿心里也舒坦,这不就是“仁”了吗?再来说说乐。
乐可不是光指听听歌、跳跳舞那么简单。
它是咱们心灵的一种滋养,是咱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你想啊,每天忙忙碌碌的,累得跟狗似的,回家要是能有个人陪你聊聊天,喝杯茶,听听小曲儿,那得多惬意啊!这就是乐,是能让咱们心灵得到放松和愉悦的东西。
礼乐之道,还讲究一个“和”字。
这个和,不是说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说咱们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就像是一锅好汤,得各种食材都搭配得当,火候也得恰到好处,才能煮出那鲜美的味道来。
现在的人啊,都忙着追名逐利,有时候把礼乐之道都给忘了。
其实啊,这玩意儿才是咱们生活的根本。
你有了礼乐之道,你的人生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底气。
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有了指南针,就不怕迷失方向了。
所以啊,咱们还是得时不时地回到《论语》里头去,去品一品那礼乐之道的滋味。
别让那些个浮躁和喧嚣给带偏了,忘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好东西。
毕竟啊,那才是咱们文化的根,是咱们精神的家园。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论语解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论语解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道德观念,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探讨这些道德观念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指以义为准则,以利为次要考量,具有关心他人、回报社会的精神。
孔子还强调了仁的具体表现方式,如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等。
这些表现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心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仁的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社会中出现冷漠、自私等问题时,通过弘扬仁的精神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此外,仁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使人更加和谐、宽容。
二、义义是指遵守社会公共利益,履行个人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职责。
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像追求个人欲望一样追求道德行为,就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道德规范,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建立,共同进步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礼在《论语·子张篇》中,孔子提到了礼的概念:“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揭示了礼的内涵,即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尊重和遵循。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公共准则和个人道德修养之间的结合。
在现代社会,礼的观念对维护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相互尊重,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礼还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它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睦关系,增加互信和协作的机会,造福社会各个方面。
四、智智是指明辨是非、理解事物本质和追求真理的能力。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收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其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原则,这些原则被总结为一些经典的成语,成为后人学习和遵循的准则。
下面是几个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以礼待人《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待天下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适合的也没有不适合的,是根据他们的道义准则来对待的。
所以君子以礼待人,不论高低贵贱,都要尊重礼仪,体现出他们对人的尊重和谦虚。
2. 克己奉公《论语》中有一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自己,抑制住私欲,为公共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克己奉公指的是自己要先克制自己的私欲,然后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去奉献自己,为大家谋福利。
3. 以德报怨《论语》中有一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怨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对你怀有恶意,你应该用德行来回报他,因为怀着恶意的人并不理会别人的好处。
不论对待别人的态度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以德报怨,用道义和善良的行为来回应别人。
4. 知足常乐《论语》中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重视道德的重要性。
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要知道满足的生活,不要贪婪和追求过分,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5. 学而不厌《论语·学而篇》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朋友交往上,都要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
学而不厌这个成语表达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习的持续热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以上是几个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论语2论礼专题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第二)
❖ 【延伸】梁漱溟认为:“所谓礼者即是人情 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玉帛为礼之所用,钟鼓为乐之所用,人必须 首先有内在情感然后用之于玉帛钟鼓,才能 为礼乐,如果遗失其本,专求其末,没有其 内,专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成其为礼乐。 易言之,如果没有真情感,则玉帛钟鼓都成 虚套。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八佾》第三)
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
❖ 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但上古乐 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其目的是娱神,祈求 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 殷商时代,巫史文化发展为祭祀文化。宗天、 尚鬼及与其相关的嗜酒风习日趋极端,不可 避免的把殷商带向灭亡。
❖ 鉴于殷亡的教训,周人对殷代泛滥成灾的宗 教活动和极端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从批判 出发,发动了一场以疑天、敬德、保民为核 心的宗教和政治革新,逐渐由神本文化转向 人本文化。
❖ 礼是表达仁心,实现仁心的载体。
❖ 段子:玫瑰花的爱情,剪子示爱?QQ号示爱? 礼之演变
二、礼之用
礼的根本原则 ——和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
作为个人修养的礼
礼的根本原则——和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十 二)
❖ 【读解】在孔子思想中,“礼”应服从“仁” 的要求。 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 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父母乎?’”此段话表面看似乎 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对于“三年之丧 期”这一“礼”,孔子更注重的是礼的内在 情感即是否心安,就是说,他更关注的是内 在的仁,因此才有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 子说的第一句就是“予之不仁也”,可见其 对礼之本即仁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在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舞乐队,
他这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呢?”(《八佾》)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铺陈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
如悲伤。
”(《八佾》)
孔子说:“射礼比赛,主要不在于射穿靶子,因为各人的
力气大小不同。
这是古时就有的道理。
”(《八佾》)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雍也》)
《论语》中论“礼”的相关言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
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