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礼”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中的礼仪

子曰: “巧言 令色, 鲜仁 矣。”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 装出和颜悦 色的样子, 这种人的仁 心就很少 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
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
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 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 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师:早安,诸弟 生:早安,吾师 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的礼仪篇
论语简介 由来 关于礼仪
1 2 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 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 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 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 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 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 不可行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 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 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 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 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 心做出来呢?” (上册42页)
赏析:
• 很早以前,夏朝治理天下四百余年,之后是商汤继承 了大统。商代的礼法,比如修人纪以正万邦,都是沿袭夏 朝的,不曾更改。至于夏朝的制度形式等,有些过分的, 有些不足的,或增或减,稍有不同,比如历法之类,可以 考证而知。商朝治理天下六百余年,之后是周文王、周武 王继承了天下。周朝实行的礼法,比如建皇极以锡庶民, 都是沿袭商朝的,不曾更改。在制度形式方面也有增减。 比如历法之类也有所改变,这些细节都是可以考证的。由 此可见,天道礼法,是不能改变的,是立国的根本。至于 外表的制度形式,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从 今以后,有取代周朝的,也一样会沿袭这样的规律而已。 如此推断,百代也是一样,何止十代而已。 • 这里说的礼制,由根髓上讲,是指道德伦理。任何社 会也不可能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伦理的辖治,如果一个 时代缺少了这些,就很可能是乱世,不会长久。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中的“仁”说实话,我感觉老师有点为难我们了,本来精读过论语的人就不会多,更何况要讨论的是《论语》中最核心最高深的话题。

我之前是没通读过《论语》的,这次特地读了几遍,可惜的是自己早已静不下心,生活阅历又太少。

即使读得再多,也很难有深刻的心得。

仁是否是论语的核心,这个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有很多大家认为是“礼”,是“忠君”,是“三纲”,是“孝”说,是“仁孝” “忠恕” “中庸” 或“仁恕”等等,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

以我的能力,我是没资格去驳斥上述任一种说法的,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曾经支持”仁”的观点.但是现在我更偏向于这样的观点:仁和礼都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不可否认,”仁”在论语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单从出现的次数上看,仁要超过其他字眼。

也许出现的次数说明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每次出现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是孔老先生对仁的一个定义,最基本的定义:仁就是爱他人,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和《说文》中的“仁,亲也”(2)意思相近。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从古至今也寥寥无几,然而做到这一点的能否成为仁者呢?论语给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仁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出自《论语子路》)从这句话看,孔子对仁德要求提高了,同样是一个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和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或是自身认识的提高。

言归正传,孔子在这里一下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恭”“敬”“忠”,平时态度端正,做事尽心,对人忠诚有信用。

更重要的是后面这句“随之夷狄,不可弃也。

”即便是到了未开化的地方也不能因而忘记恭敬忠,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的“慎独”。

樊迟第三次问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4)对于这句话,网上似乎有些争议。

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字面意思:仁者先经历苦难,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论语》思想之“礼”与“仁”

《论语》思想之“礼”与“仁”

《论语》、《老子》导读
三、仁礼相成
•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者也”; •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
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 世?”(《左传》)
《论语》、《老子》导读
•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主要针对一般人, 对于统治者而言,则是“上好礼,则民易使” (《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 路》)
• •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伪善,过分
恭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 藏在心里而与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这是可耻的, 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
《论语》、《老子》导读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 知仁矣。”《里人》
•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各属于 一定类别的。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错,就可以知道仁还 是不仁。”
• 礼: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 矩、仪节。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晚期 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 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 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论语》、《老子》导读
仁的基础
• 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这是仁 的主要基础。但不是说具备真情实感就一定是仁 人。
•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 ·子路》
•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接近于仁。 • 孔子认为,这些品行接近于仁,也就是说,具备
了成就仁德的良好基础。
《论语》、《老子》导读
《论语》、《老子》导读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
保障的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
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
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修养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环境应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提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交往方面给以指导。

"礼"做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存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识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内容环境应用领
域中都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抽
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相处方面给以指导。

论语中关于礼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礼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礼的名句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礼的讨论在《论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关于礼的名句,并从多个角度分析礼的含义以及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作用。

礼的定义与重要性礼的定义礼,在《论语》中被多次提及,具有多重含义。

孔子曾说过:“由,言不由衷也;由也,则知礼。

”(《论语·宪问》)这句话表明礼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内心的态度。

礼同时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能够使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礼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中有多个名句阐述了礼在人与人之间的作用。

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表达了个人要有廉耻心,以免辱没君命。

通过遵循礼的行为准则,个人能够树立起自己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与他人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

2.“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述而》)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在言辞中表达了尊重和敬意,那么我们的行为也应该与之相符。

这种行为准则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维系社会的和谐共处。

3.“为之奴隶,何伤于事?”(《论语·子路》)礼不仅适用于上至统治者,还适用于下至奴隶。

虽然奴隶有着低下的社会地位,但如果他们能够遵守礼仪,履行自己的职责,仍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观点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并以此为基础与他人和谐相处。

礼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礼在人与社会之间也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1.“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季氏》)礼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但如果个人缺乏仁德的品质,那么礼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

2.“与其洁也,不保其香;与其右也,不佞其左。

论语2论礼专题

论语2论礼专题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第二)
❖ 【延伸】梁漱溟认为:“所谓礼者即是人情 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玉帛为礼之所用,钟鼓为乐之所用,人必须 首先有内在情感然后用之于玉帛钟鼓,才能 为礼乐,如果遗失其本,专求其末,没有其 内,专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成其为礼乐。 易言之,如果没有真情感,则玉帛钟鼓都成 虚套。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八佾》第三)
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
❖ 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但上古乐 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其目的是娱神,祈求 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 殷商时代,巫史文化发展为祭祀文化。宗天、 尚鬼及与其相关的嗜酒风习日趋极端,不可 避免的把殷商带向灭亡。
❖ 鉴于殷亡的教训,周人对殷代泛滥成灾的宗 教活动和极端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从批判 出发,发动了一场以疑天、敬德、保民为核 心的宗教和政治革新,逐渐由神本文化转向 人本文化。
❖ 礼是表达仁心,实现仁心的载体。
❖ 段子:玫瑰花的爱情,剪子示爱?QQ号示爱? 礼之演变
二、礼之用
礼的根本原则 ——和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
作为个人修养的礼
礼的根本原则——和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十 二)
❖ 【读解】在孔子思想中,“礼”应服从“仁” 的要求。 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 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父母乎?’”此段话表面看似乎 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对于“三年之丧 期”这一“礼”,孔子更注重的是礼的内在 情感即是否心安,就是说,他更关注的是内 在的仁,因此才有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 子说的第一句就是“予之不仁也”,可见其 对礼之本即仁的重视。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第一篇: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论语中关于义的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朝闻道,夕死可矣。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之“礼”
在《论语》中,“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它既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规范,又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还是种种仪式的内在核心。

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共出现“礼”74次。

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②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③
……
小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大至国家的治国之策,都渗透着一个“礼”字。

可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安家治国,孔子对“礼”都是十分看重的。

一、“礼”之本
《论语》中对“礼”的阐释涉及方方面面,看似零散,其实自有其一套体系,都有一个“礼”之核心蕴含其中,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
《说文解字》曰“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④
由以上比较权威的三种解释,可以把“礼”归纳为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

”⑤“礼”包括了由君主到平民各阶级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它对从诸侯会盟到婚丧嫁娶,从祭祖先到祭鬼神的各种仪式,都有着具体的规定。

“礼”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说它是一部无形的社会的法律,它明确且严格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其二,是指一种为人处世,仁爱忠信的情感态度和内在表现。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情感的准则。

那么,“礼”其实就是“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贯彻实行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地克服自己不好的思想情绪,让自己的行为恢复古礼的标准,这样才能符合“礼”的标准,体现“礼”的精神。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仁人君子,养成理想的人格。

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心目中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条文,而是要以“仁”作为其内在核心的一种价值观。

同时,孔子还指出,对“礼”践行是要发自内心,是要拥有恭敬、真诚的态度的。

例如: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⑥一般人认为能赡养父母、供养父母就算是孝顺了,但孔子认为只有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泰伯》,《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③摘自《述而》,《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④摘自百度百科“礼”词条;
⑤摘自《后汉书荀爽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基础上对父母和颜悦色、态度尊敬才能称为真正的孝顺。

可见,礼节的行使离不开“仁”,离开“仁”的“礼”,仅仅是留于表面,而丧失了内在的真情实感,显得做作而虚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崇尚和赞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的形式、原则,而更在于拥有“仁”的内涵的“礼”。

正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只有内在的主动的接受和服从,才能真正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只有以“仁”的思想来建立礼制,把作为外在规范的“礼”导向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情感上,才能使“礼”不再是一种强制推行的等级制度、行为规范,而是一种能够通过个人修养和精神调节而达到的内在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保留和强调的“礼”。

二、“礼”之辩证的发展观
春秋中后期,周室衰微,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权利和威信,整个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随着礼崩乐坏,诸侯僭礼越礼的事件不断发生,“礼”的政治权威性走向衰退。

孔子就处于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

然而面临礼崩乐溃的政治局面,孔子仍大力主张复礼。

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孔子取法周朝的礼仪宗法制度,把它作为衡量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标准与尺度。

正如他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

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他所主张的“复礼”并不是指要回到周公时代,而是要在变通的基础上继承。

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从周礼的一些祭祀仪式可以看出,这种人文的礼仪中始终贯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礼仪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外在形式,而是人们内在心理情感的表达。

因此“礼”本身就意味着内在、外在的和谐统一。

可是到了春秋末期,人们逐渐丧失了内在的敬畏之心,缅怀之情。

孔子认为这种内在情感的丧失是礼崩乐坏,天下失位的主要原因。

因此,孔子强调要继承的,更多的应该是人们逐渐遗失的一种敬畏、恭敬的内在情感,外在仪式只是这种情感的载体。

例如: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③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

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

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

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

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在今天人眼里看,跪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在过去却是整套制度的一部分,代表着责任与敬畏。

孔子认为,这种“礼”是不可废的。

从此也可看出,孔子对礼仪形式的外在物质载体并不是特别强调的,他所注重的是能体现“礼”之内在情感的行为规范。

孔子对“礼”的继承是发展和更新的,既保留了“礼”之根本,又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加以变革,这种去粗取精,辩证发展的观点,不得不说是孔子思想的一种进步体现。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论语》之“礼”,在中国社会流传发展了差不多二千余年,发挥和体现了它巨大的思想和政治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是我们无法否定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和历史性,正如胡适所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礼学。

《论语》之“礼”于春秋战国,是进步的,但是之余明清、近代乃至今天,就不可并而论之了。

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些东西便开始僵化凝固,徒存形式,失其精神,如后世所称的“名教”、“礼教”。

这也成了人们攻击孔子的一个依据。

实际本不应该如此,“礼”是内外和谐一致的,是变化发展的,它本身是自由灵活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被人们赋予了形式和物质载体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论语》之“礼”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也要反思自己,像孔子继承周礼一样,我们也可以辩证地认识和发展《论语》之“礼”,取其精华,保留“礼”最初的精神,发扬中华礼仪之邦的真正风范。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