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节选)》教案
《玩偶之家(节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玩偶之家(节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玩偶之家(节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玩偶之家(节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材概述《玩偶之家》是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其描写了女主角妮拉与其丈夫托尔瓦尔之间的婚姻矛盾,以及妮拉在历经种种心理变化后最终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故事。
该剧的主题是人的自由与自我认知,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被誉为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之一,尤其对于揭示社会和性别问题,以及人性解放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建立对于自我认知和探索的兴趣,并深入剖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3.培养学生理解剧作家表达思想的能力,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同时掌握戏剧元素和表演技巧。
4.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主题感知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玩偶之家》主要分为三幕,每一幕都将妮拉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剧情的发展向观众展现出极具冲击力的情节。
第一幕中,妮拉扮演一个虚伪的妻子,很好地表现出对于社会规范的依从和产生反叛的成因。
她的做作和虚伪,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所处的生存状况。
第二幕是全剧的精髓所在,妮拉在得知丈夫确实不愿意为她负责之后开始产生自主意识和行动,同时也和女友克里丝提娜互动,切磋心灵和情感。
此幕真正将剧情推向了情节高潮,揭示了妮拉在面对压迫和束缚时产生的震惊和愤怒,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幻想与现实的反思和观察。
第三幕则是故事的结局,在展现出妮拉在独立自主和伤逝迎来的警醒之后,剧作者再度向观众提出了自我认知和挑战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方法1.课内授课:通过讲授相关的戏剧知识和文化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剧作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阅读分析:通过分析剧本的情节和语言,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和社会背景,以及剧作家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玩偶之家(节选》,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探讨剧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反思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戏剧情节梳理:让学生熟悉《玩偶之家(节选》的故事情节,了解各个人物的关系和戏剧冲突。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主人公娜拉和丈夫托尔瓦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婚姻关系。
3.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社会、家庭和个人角度思考《玩偶之家(节选》所反映的问题,如女性地位、家庭责任、道德观念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玩偶之家(节选》,了解戏剧情节,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课堂讲解:教师对《玩偶之家(节选》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主题思想。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剧中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玩偶之家(节选》文本,相关注释和解析。
2. 背景资料:关于易卜生及其作品的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3. 辅助教材:相关戏剧文学的理论资料,其他戏剧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文本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玩偶之家(节选》过程中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反思:评价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和反思个人观念方面的表现。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情况。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玩偶之家(节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玩偶之家(节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玩偶之家(节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近年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学经典成为了高中必修或者选修内容,探讨一本好书成为了很多老师的必要功课。
本文将以统编版高中必修中的经典之一《玩偶之家(节选)》为例,为大家提供一份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简介《玩偶之家》是挪威著名作家伊布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欧洲戏剧的奠基之作。
这个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女人妮拉留学归来,发现自己生活的幸福世界原来是建立在欺骗、虚假上,她决然选择离家出走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认识戏剧的文学性和戏剧语言的特殊性,读懂戏剧、理解戏剧。
2.为学生提供剧目背景与作者介绍,理解戏剧的源头。
3.了解“真实”的概念以及真实与虚伪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人物的冲突和内心矛盾。
4.体验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境与压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尤其是在冲突和压力下的表达与反应。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戏剧语言的特殊性,认识戏剧人物的形象以及情感,引领学生去探究人物的真实感受以及冲突与仇恨的延续。
通过对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话互动、场景、心理状态等多层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建议1.了解文学与戏剧,教育戏剧《玩偶之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戏剧这个事物却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知识,例如什么是戏剧,戏剧的起源和流行地区,不同类型的戏剧和戏剧特色等等。
尤其是当学生接触到一些原声戏剧之后,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戏剧本身的文学内涵,以及戏剧语言的特殊性,理解看戏的方式和阅读的思维方式。
2.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教师介绍《玩偶之家》的背景和作者情况,让学生了解伊布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语文名家的意识形态以及他的思想动向,理解更深入文学创作的背后含义。
3.分析戏剧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个戏剧故事。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玩偶之家(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戏剧结构和人物性格。
(3)能够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评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戏剧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3. 课文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复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理解。
2. 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3. 学生表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玩偶之家(节选》。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介绍。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戏剧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表演活动:(1)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5. 写作评论:(2)教师批改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拓展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表演和写作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表演能力:评估学生在表演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情感表达和合作能力。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玩偶之家(节选》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理解戏剧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台词演练等,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玩偶之家(节选》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物、情节、主题等。
2. 戏剧的结构特点,如冲突、高潮、结局等。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玩偶之家(节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戏剧的结构特点和主题。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对课文《玩偶之家(节选》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戏剧作品。
3. 戏剧表演的技巧和情感把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玩偶之家(节选》的作者、背景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物、情节等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主题,讲解文学鉴赏方法。
5. 实践演练,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台词演练,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分析、评价的能力。
3. 戏剧表演: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力、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玩偶之家(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玩偶之家(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玩偶之家(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玩偶之家(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玩偶之家(节选)》是一部由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所著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本文将介绍一节以《玩偶之家(节选)》为主要阅读材料的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化对于文本主题、情节、人物特点以及文学技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分析、解释和提炼文本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玩偶之家(节选)》的文本主题、情节、人物特点,提升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读懂并提炼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色彩。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对于文本中人物行为和情节的决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二、教学内容1.阅读和理解《玩偶之家(节选)》的文本主题、情节、人物特点。
2.学习词汇和语音语调,理解文本的情感色彩。
3.运用所学的媒体技术,分析文本中人物性格、行为、情节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遥控幻灯片,展示课前预习中学生对于《玩偶之家(节选)》的主题和人物的看法。
教师可以借助此环节引导学生加深对于文本主题和人物的理解和探讨。
2.阅读理解在遵循阅读英语文本的基本规则,包括提取关键信息和提炼文本情感色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1)给学生分配需要阅读和理解的文段,要求学生阅读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阅读理解。
(2)鼓励学生模拟人物语音及情感色彩,通过为课本中的人物配音、剪辑小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本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3.文学技巧分析教师可以对文本戏剧性、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1)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分配一项文学技巧,如对话、情节安排、角色性格描写等等。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分享和探讨彼此所得。
(2)让学生通过参考剧本和观看电影,自行收集文学技巧的例子。
《玩偶之家(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玩偶之家(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玩偶之家(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玩偶之家(节选)》优秀教学设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其中,戏剧作品因其生动的形式和多元的表现手段,成为了一类传统而又创新的文学作品。
作为优秀的中外戏剧之一,《玩偶之家(节选)》被列入了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本文将对该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材分析1. 作品梗概《玩偶之家(节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戏剧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该作品是一个有关家庭、婚姻、男女关系、社会角色的故事,讲述了大仲马登和妻子娜拉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对社会角色和人生意义的认识。
2. 教学要点该节选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的内心变化和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
教学中,要突出以下几个要点:(1)人物形象分析:娜拉、大仲马登、克罗克斯塔德等角色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及其在剧情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情节分析:整个节选呈现了女主人公娜拉内心的变化和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重要情节包括主人公与大仲马登、克罗克斯塔德的互动、娜拉进行母亲职责辩护等。
(3)主题分析:该节选涉及了户外和室内两张相互依存的生活景象,情感和理性之间的博弈,以及主人公娜拉对于家庭、婚姻、自我意识的认知等一系列主题。
二、教学设计1. 阅读引导本节选虽然是一篇戏剧,但形式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白式剧本,其中大多是叙事性的独白。
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引导学生使用“文本入口”、“人物联想”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角色,刻画人物形象。
同时,可采用分组阅读方式,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反思探讨在学生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反思探讨。
通过剖析主人公娜拉的内心矛盾和反叛心理,帮助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人性等深刻的问题。
同样,也可通过讨论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中对于家庭、婚姻等的观念差异。
12.《玩偶之家(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纪律表现、合作精神等。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5.课堂总结评价:
-在课堂结束时,进行简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性格发展及对家庭、社会的反思。
-社会问题的探讨:结合文本,分析易卜生如何通过戏剧反映19世纪末女性地位和婚姻家庭问题。
2.教学难点:
-戏剧冲突的深层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戏剧冲突的内在逻辑,需要通过具体情节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娜拉的形象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把握其性格特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挖掘。
4.娜拉形象的社会意义
-女性地位:探讨19世纪末西方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分析娜拉形象对当时女性觉醒的影响。
-家庭伦理:从《玩偶之家》中探讨家庭伦理观念,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5.易卜生戏剧的艺术特色
-写实主义:分析易卜生戏剧的写实主义特点,如何通过真实的人物、情节反映社会现实。
-对话与独白:探讨易卜生在戏剧中对对话与独白的运用,如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玩偶之家》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玩偶之家》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易卜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2.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章中的“冲突”与“转变”。
3.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4.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和《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妇女的地位,女权的维护,是近两个世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处在什么样的良性关系中,担负怎样的责任与义务才算是真正的女性独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节选)》。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
当过药店学徒。
青年时参加挪威民族独立运动。
1848年开始写作。
共写剧本26部。
早期剧作以挪威的民间传说、英雄传奇和中世纪历史为题材,表现民族统一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主要有《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等。
1852—1862年任剧院编剧、导演,倡导挪威民族戏剧,遭到保守势力攻击。
1864年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出国,侨居国外27年。
先后发表有感于小市民庸俗愚昧的精神状态的哲学诗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
1877年后发表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写实技巧,剖析社会弊端,触及法律、宗教、道德、政党、妇女地位等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主张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个人的“精神反叛”来改造社会。
这些作品取材于资产阶级日常生活,采用散文体写作,废除旁白与独白,舞台指示明确而具体。
晚期剧作,自1884年的《野鸭》至1899年的最后一部戏剧《当我们死人醒来时》,偏重于个人的生活,特别是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刻画,通过象征手段的运用,表现出对人类困境的深刻的洞察力和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哲理性反思。
作品对现代戏剧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了解“戏剧”戏剧,综合艺术的一种。
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曾被用来专指话剧。
其基本要素是情节性的动态造型,通过从空间到时间、从视觉到听觉的对观众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反复交流,进入集体的心理体验。
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3.相关背景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潮。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
这次女性主义运动是英美等国的妇女争取投票权与公民权的社会运动。
《玩偶之家》的创作稍早于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时期,不过剧作的创作时期已经是女性主义的萌芽时期了。
回顾二十世纪以前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妇女问题。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更多的是从外部的社会原因进行探讨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即认为是社会的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平等。
它们通过家庭的内部矛盾把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出来,却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当时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平等”,对于家庭中的父权文化很少触及。
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解题①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②家,指的是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背景。
③《玩偶之家》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5.《玩偶之家》主要情节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结婚八年,一直相信丈夫深爱着自己。
多年前,娜拉为给海尔茂治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海尔茂的同事、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过一笔款子。
柯洛克斯泰为保住自己的职位,以这件事威胁娜拉。
海尔茂得知此事后,先是勃然大怒,在柯洛克斯泰归还当年的借据后又态度大变,以为娜拉会接受自己的“饶恕”。
娜拉看穿了海尔茂的本质,领悟到自己在婚姻中只是丈夫的玩偶,毅然离家出走。
6.了解“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立足于生活实际,反映挪威社会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对传统戏剧既继承又革新。
他把“讨论”带入戏剧,“讨论”与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紧密联系;调动多种舞台元素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并使多种表现手法互相作用,既增强了戏剧的思想性,又强化了戏剧效果。
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啰嗦..(luō suo)撅.折(juē)撇.开(piě)撺掇..(cuān duo)瞟.一眼(piǎo) 撵.出去(niǎn)2.解释词语。
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颠扑不破:比喻言论或学说正确,经得起检验。
大祸临头: 即将发生大灾祸。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把握故事情节,补全发展脉络娜拉舞会归来,海尔茂甜言蜜语盛赞娜拉→阮克医生到访,在信箱留下画着黑十字的名片→①→门铃响,又一封信来了,海尔茂重新变得甜言蜜语→②。
明确①看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海尔茂怒骂娜拉②认清了海尔茂的嘴脸,娜拉出走【思考2】请结合选文及你所了解的相关戏剧情节简述这两封来信的内容。
明确第一封信:柯洛克斯泰拿娜拉当年的借据要挟海尔茂不要开除他。
第二封信:柯洛克斯泰在女友的劝说下将借据退给海尔茂,不再要挟。
四、文本研究【思考1】把握主要冲突1.请简述两封信出现后两人的这种变化。
明确①第一封信出现后:海尔茂一改先前甜蜜的笑脸,变得暴跳如雷,大骂娜拉是骗子,是下贱女人;而娜拉则看清了海尔茂丑恶的嘴脸,开始觉醒。
②第二封信出现后共有三次冲突:第一次冲突:海尔茂以为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
第二次冲突: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与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
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维持不下去了。
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
”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母亲的义务”“你还是我的妻子”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
2.谈一谈你对娜拉与海尔茂夫妻之间的冲突的理解。
明确娜拉与海尔茂夫妻之间的冲突是这部戏剧中最主要的冲突。
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是男权思想和女权思想交锋的主要阵地,是围绕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来展开的。
海尔茂把妻子看作自己的附庸,拒绝给予妻子平等的尊重和应有的权利;而娜拉不甘心充当丈夫的玩偶,想要争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故而二者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的冲突直接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3.谈谈本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内心冲突的,并简单地阐释一下人物的内心冲突的作用。
明确娜拉在受到柯洛克斯泰的要挟之后,既害怕海尔茂知道,又期待奇迹会发生;甚至仍然相信“奇迹”,相信海尔茂可以为了自己“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
阮克大夫既想向娜拉表白自己的情感,又担心失去娜拉的友谊。
作用:这些都令剧中人物陷入了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既使人物丰满立体,更具魅力,又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思考2】理解戏剧内容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明确“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
娜拉这样称呼自己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这样称呼海尔茂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形同路人。
2.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明确这些舞台说明均是对娜拉动作的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在做着出走的准备,此时她离家出走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
3.《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
”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这个结尾暗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思考3】分析人物形象1.试分析娜拉的形象特点。
明确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妇女,美丽、活泼、真诚、勇敢、善良、富有同情心。
在识破海尔茂虚伪面目前,她一直生活在脉脉温情之中,从未考虑过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问题。
但她是位品格高尚的女子,她忠于爱情,为了给丈夫治病,勇敢地假签支票借据,并独立地还债,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而准备自杀。
她对阮克医生抱着真正的同情心,并勇敢和坚强地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恐吓。
面对威胁和恐吓,她没有屈服,而是准备承担一切责任。
识破海尔茂虚伪、自私自利的面目后,她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人格不独立的可悲情况,对于以男权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和宗教产生怀疑并进行谴责,毅然离家出走。
2.请从表面和实际两个方面分析海尔茂的形象特征。
明确表面上:①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
②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实际上:①海尔茂是男权至上的社会培养的男权范本:控制家庭经济权,把娜拉当宠物对待,不尊重娜拉。
②海尔茂在性格道德方面有缺陷:心胸狭隘,自私虚伪,没有担当。
③资产阶级卫道士。
【思考4】鉴赏语言1.“娜拉:是,是,是,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明确这句话连用三个“是”表现了娜拉的内心对海尔茂的厌烦。
2.海尔茂:娜拉!喔,别忙!让我再看遍!不错,不错!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明确表现了海尔茂得知柯洛克斯泰归还借据之后的激动,同时重复说“我没事了”,又表现了海尔茂的自私。
3.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明确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娜拉通过这句话向他表示出自己已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平等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思考5】分析文本社会意义1.试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
明确①性格基础。
②认清了海尔茂的本质,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屈辱地位。
娜拉目睹了海尔茂闹剧般的表演之后,她才如梦初醒,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婚姻,在这样的不平等的婚姻之中,她感到的那种幸福生活事实上并不真实,是虚伪的。
③娜拉进而开始对男权社会进行反思,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她追求独立的人格,她的平等意识、自我意识觉醒了。
2.娜拉离家出走的巨大社会意义是什么?明确娜拉为追求人格的独立,不甘做丈夫的玩偶,深夜毅然离家出走。
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