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合集下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感受其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学习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袁隆平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其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贡献。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四)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五)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袁隆平的科普宣传方案。

2.各组展示宣传方案,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2.学生收集有关杂交水稻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有了深入了解。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袁隆平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之一:袁隆平生平事迹的详细理解对话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袁隆平先生是如何开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的吗?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挑战?”2.教学重点之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对话设计:“谁能告诉我,杂交水稻的推广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之一: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对话设计:“我们常说创新是科研的灵魂,那么袁隆平先生在研究杂交水稻时有哪些创新之处呢?”2.教学难点之二: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对话设计:“在研究的道路上,袁隆平先生遭遇过很多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教学过程补充:(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详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详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详解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袁隆平。

【段析】简介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的人是袁隆平。

【品味】“奇迹”一词,紧紧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起笔简洁。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于北京。

【段析】介绍袁隆平的出生年月及地点。

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

【段析】介绍袁隆平的学历及从事农业研究的起始时间。

【品味】“生涯”一词表明此后科研时间之长。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

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

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

【段析】介绍袁隆平开始研究的时代背景。

【品味】“秋天……的雨雾”将当时恶劣的环境点染出来。

他住在农民向福财的家里。

有天傍晚,向福财背着一口袋谷子回来。

他问:“这谷子哪里来的”向福财答:“是从八面山换来的谷种。

”“啥种”“南特号。

”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①为什么要写袁隆平和农民向福财的一段对话)【段析】向福财的答话写出了饱受贫困之苦的农民对好种子的渴望。

【品味】“圣人”一词表明农民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对好种子的渴望。

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

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

向福财为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啊!……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段析】袁隆平对科技兴农的思索和对农民挨饿的不安。

第一部分:表现了袁隆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将自己的事业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品质。

【品味】“沉重”比喻精神上有负担。

这种负担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省略号是一种深深的思索。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目标:1、区别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2、用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别通讯与消息的异同,用典型事例表达中心。

2、难点:抒情和议论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籼钵2、解释词语夜不能寐:功成名就:二、导入1、导语:袁隆平是一位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

他掀起粮食生产上的“绿色革命”,席卷了神州,震惊了世界。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校老师,到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在这场艰难曲折、高度复杂的科学实践中脱颖而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篇通讯报道了袁隆平的成长及取得成功的概况。

2、袁隆平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家学院家学系之后,他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2022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3、区别通讯与消息前面我们对消息的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文是人物通讯。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即,它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完整。

三、点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省略号隔开。

第一部分:描写当时农民的穷困,揭示出袁隆平决心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思想基础,表现出袁隆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将自己的事业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品质。

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件1(语文版八上)

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件1(语文版八上)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 “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年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 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 “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 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 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 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精彩之处。
四、读下文,并结合本文,说说袁隆平 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
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 都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 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 花了。”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谭士珍
当代神农氏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 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 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 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 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荣誉: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袁隆平的精神风貌和科学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袁隆平的精神风貌和科学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袁隆平有什么了解?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深入分析1.分析袁隆平的精神风貌a.学生找出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袁隆平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分析袁隆平的科学态度a.学生找出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袁隆平的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和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

3.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并理解其含义。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关键句理解课文主题。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结合袁隆平的精神风貌和科学态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学习袁隆平的精神风貌和科学态度。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袁隆平的读后感。

2.搜集袁隆平的其他事迹,了解他在我国农业领域的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袁隆平的精神风貌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科学家在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文内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T课件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T课件2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卓越贡献。通过生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纯朴、实干、敬业、执著的老科学家的形象。赞颂了袁隆平严谨认真、坚定执著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
写作特色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2.生动的细节描写。3.用数字说话。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
当代神农氏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记者:回首过往,在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前, 长达数十年的艰难岁月里,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有没有所谓成功的“捷径”或者“秘诀”?袁隆平:什么秘诀、信条,我倒是很少去琢磨这一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没有那么多的传奇。不过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些体验肯定还是有的,大概就是这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人 物 通 讯
袁隆平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他的爱好是骑摩托车,拉小提琴和玩麻将。 “骑摩托是我年轻时的爱好,”袁微笑说,“但现在下田必须骑摩托,工作的需要超过了娱乐。”
梦见“超级稻”的袁隆平已接近了这个梦,他正努力工作,希望为人类提供更充足的食物。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是什么事促使袁隆平决心从事水稻研究的?
水稻研究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总播种面积的1/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1/2的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9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世界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背景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背景知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袁隆平经典语录。

日有所思,应有所梦。

我曾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水稻长得比高粱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那么大。

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我就在它下面乘凉。

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袁隆平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简介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一九六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一九六四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一九七三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一九七四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教学设计的教材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该教材主要以袁隆平科技园为背景,介绍了袁隆平先生的成长经历、科研成果以及杂交水稻的意义和优势。

本教材适用于初中生素质教育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袁隆平先生的成长历程和科研成果,掌握杂交水稻的概念、意义和优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中生应当培养科学探究的思想和习惯,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事物间的关系,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3. 价值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袁隆平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追求卓越、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修养和爱国意识。

三、教学过程1. 预热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2. 导入环节请学生查找有关杂交水稻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袁隆平的科研成果,让学生自主了解杂交水稻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杂交水稻。

3. 操作实验环节请学生进行“杂交水稻生长时间的观察实验”,即:将不同的水稻品种杂交种在同一个盆中,在相同的环境下观察生长情况,比较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时间,让学生发现杂交水稻在生长时间上的显著优势。

4. 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讲解杂交水稻的概念、意义和优势,介绍袁隆平先生的成长历程和科研成果,让学生对杂交水稻和袁隆平有更深刻的认识。

5. 分组探究环节请学生分组探究杂交水稻在地理环境上的适应性,比较不同地区对杂交水稻的推广效果,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的推广问题和挑战。

6. 总结反馈环节通过互动答题、小组演讲等方式,要求学生总结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反馈个人的感受和收获,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和方法。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主要通过学生上课表现、实验结果、小组探究和总结反馈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感悟
3.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文中在 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 了数据。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这些数字 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对中国的贡献: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 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 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 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 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 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作用:使事件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更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 献。
精读感悟
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 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革”这特定的环 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
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
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 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 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 精神。
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
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了解人物通讯
2.通讯的特点及其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 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 它和消息的不同点是: ①它在报道的时间上可以比消息稍从容,允许作者有较 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但也仍要求及时、迅速,可以在 真实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使其更典型、更 系统、更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②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 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 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方式。
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和通讯的特点。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贡献经历——世界奇迹, 研究起点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研究历程——困难重重, 献身科学 研究成功——意义深远, 影响巨大 失志 不移 严谨 认真
返回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语]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预习检查 1.积累字词,掌握词语 (1)积累字词 籼稻( xiān ) 雄蕊( ruǐ ) 丰硕( shuò ) 搅拌( jiǎo ) 衣钵( bō ) 祖籍( jí ) 繁殖(fán zhí) 劫后余生( jié ) 笼罩(zhào ) 田埂( gěng ) 大相径庭( jìng ) 授粉(shòu )
本文脉络清晰,按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 贡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三自然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历及贡 献。 第二部分(第四~三十自然段):选择典型事例,介绍袁 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 第三部分(第三十一~四十二自然段):袁隆平研究成 果的优越性以及世界影响与地位。
精读感悟
1.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 动人的魅力。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精彩的细节描写是什 么?有什么作用? 示例:课文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自然段。文中写 “文革”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 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 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 时,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 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作用:使袁隆平的形象更加饱满,给读者留下更生动的) 兵不解甲( jiě )
预习检查 (2)掌握词语
灵光:
鉴于: 父本:
指神异的光辉。 考虑到。 文中指参与杂交的亲本之一。
收效甚微: 收到的效果非常微小。 披挂上阵: 文中指亲自参加具体的实验工作。 经久不息: (声音)经过很长时间不停止。
预习检查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精读感悟 2.概括一下,课文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 人物形象的? 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 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 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 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 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 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 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 交优势。
整体感知
3.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
怎样解决的?
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解决异花授粉的
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经过反复学习
和思考,提出了通过“三系”(不育系、保持系、
恢复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付诸实
施。
整体感知
4.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诀”?
文题解说 文题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杂交水稻之父” 是对袁隆平的赞誉,概括了他的重要成就及贡献。 后一部分指出人名,中间用破折号连接,破折号既
是解释,也是强调。文章标题简洁明了,让读者一
下子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和写作的内容。
了解人物通讯 1.概念: 人物通讯是新闻文体之一,是运用叙述、描写、
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
庭,堂外的院地。
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劫后余生:
夜不能寐:
深夜了还不能睡觉。
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功成名就:
激趣导入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
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
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
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
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
拓展延伸
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 秘,也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 过的呢?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请搜索袁隆平的有关资料,
摘下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并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示例:“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坚强的毅力, 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 践。”(不迷信权威)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 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整体感知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 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不过,那 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爱好广泛)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
成果当尽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并在略读过程中思考:本文
报道了袁隆平的什么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
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
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2.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件?
第一件事(第四~十三自然段):袁隆平看了向福财 翻山越岭,心里非常沉重,激发了对水稻的研究。 第二件事(第十四~二十二自然段):写袁隆平确定 研究课题“杂交水稻”和初步展开研究,提出“三 系配套”理论。 第三件事(第二十三~二十七自然段):写“文革” 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四件事(第二十九、三十自然段):写袁隆平的三 系配套研究成功并且投入新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