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经典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领略古代文化与美学。
2.学习五首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句子、意境和修辞手法等。
3.通过朗读、默写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解读。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词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2.难点:五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的作者杜甫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登高》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登高》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征服的高峰,引出登高的主题和内涵,展示《登高》的诗歌全文。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登高》,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3.信息查找: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回答提问。
4.诗歌分析:对《登高》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诵读和模仿。
5.课堂练习:分组朗读和默写,教师点评和纠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对诗歌渲染进行解释和作文。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和《菊花》的特色和典故,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艺术魅力。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依据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霜重()提携()折戟()前朝()嗟日暮()谩()péng()舟周láng()结lú()féng ()火sāo()更短不胜zān()2.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2)悠然见南山()(3)城春草不深()(4)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6)殷勤问我归何处()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著名诗人,名潜,字,浔阳柴桑人。
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
字子美,自称,河南巩县人。
人称,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
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著名诗人,史称为“ ”。
4.下列诗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飞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按要求默写诗句。
(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2)《饮酒》一诗中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
3.明白得诗歌的要紧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1.明白得文章的要紧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塘坳..()丧.乱()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作者,代诗人,字,自号。
作品有“三吏”:《》《》《》,“三别”:《》《》《》。
【设问导读】1.熟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简述诗歌的要紧内容。
2.同桌彼此梳理全诗,划分诗歌的结构,并用四字词语归纳每节内容。
3.找出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当堂检测】1.说明以下诗句中的加点字。
1)八月秋高风怒号..怒号:__________2)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__________3)秋季漠漠向.昏黑向:__________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永夜沾湿何由彻!3.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时刻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期背景是。
【巩固练习】1.别离归纳前三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______________第二节:_______________第三节:_______________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_______ _的情思,发出“,”的感慨,这种精神值得咱们学习。
【拓展延伸】1.搜集咱们学过的杜甫的诗,将本诗与《春望》相较较,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2.把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3.明白得两首诗歌的要紧内容,把握其主题。
4.明白得《游山西村》中包括的深刻人一辈子哲理。
【学习重难点】1.明白得诗歌的要紧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2.明白得《游山西村》中包括的深刻人一辈子哲理。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黍.()豚.()薪.水()再少.()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不同韵律带来的美感。
举例:对比《雨霖铃·寒蝉凄切》与《钱塘湖春行》的韵律特点,理解其差异。
(2)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隐喻等理解不够深入,难以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五首》的学习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词格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平仄和押韵的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演示,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或许可以尝试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诗词创作中。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讨论成果来看,学生们对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美感和创作技巧。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创作诗词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的陌生感。为了让学生们更加自信地创作,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关于诗词创作技巧的讲解,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并理解五首古诗词的表意和修辞手法。
2.能够理解古诗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内涵。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文言文并写出文章。
4.完成课堂作业,提高语言综合素养和创意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修辞手法。
2.能够背诵个别诗句,熟悉五首诗词的整体结构和意境。
3.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词的独特韵味和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2.理解并把握五首诗词内涵和意境,学会运用其传统文化内涵解析文言文。
3.提升语言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方法1.听读感受法:让学生听读五首古诗,并了解诗词作者、作品背景和传统文化内涵。
2.对照翻译法: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并逐字逐句地对照翻译,掌握其含义。
3.互动式分析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词并进行交流分析,从中领悟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内涵。
4.联想法: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中找出相同之处和古代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内容1. 《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岸,乱山高下不相平。
涓涓来往浜,何人初见江南?荷芰两茎斜,胡儿眼中垂。
故园寄辛苦,忍念杨花瘦。
1.学习诗人杨巨源的生平和作品。
2.理解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了解西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3.学习古诗词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眼中垂”和“杨花瘦”。
2.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2.理解诗人虽为文人雅士,但内心深处却有着深深的怀才不遇和国破家亡的悲愤情感。
3.学习古诗词中的口语化表达,如“潦倒”和“酒杯”。
3.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作品。
2.理解诗人内心独白的情感,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意。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涉及诗词五首,包括《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观刈麦》和《月夜》。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古诗词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古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词的意境。
2. 诗词讲解:(1)关雎:介绍作者、背景,逐句讲解诗词,分析韵律、意境。
(2)蒹葭:引导学生发现与关雎的相似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3)十五从军征:分析战争背景,体会战士的忠诚与勇敢。
(4)观刈麦:讲解农村生活,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快乐。
(5)月夜:引导学生欣赏月夜景物,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创作一首诗词。
六、板书设计1. 关雎:韵律美、意境美2. 蒹葭:相似之处、情感表达3. 十五从军征:忠诚、勇敢4. 观刈麦:劳动人民、辛勤、快乐5. 月夜:月夜景物、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分析其韵律、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选择了《关雎》。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韵律优美。
诗中描绘了古代婚嫁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感悟到,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现代人是一样的,诗词中传递的美好情感是跨越时空的。
2. 拓展延伸:请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五首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课前预】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dōng gāo)徙倚(xǐ yǐ)驱犊(qū dú)...白沙堤(bái shā dī)萋萋(qī qī)燕然(yàn rán)...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wàng).(2)徙倚欲何依(yī)..(3)来从楚国游(yóu).(4)仍怜故乡水(shuǐ).(5)晴川历历(lì lì)..(6)芳草萋萋(qī qī)..【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______。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
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创新学案备课时间:使用时间:学习目标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二、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解题这首诗抒发面对秋江的萧森景色而引起的羁旅之感。
识记要点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称为“诗史”,其人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自主试学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__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
今河南省新安县。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形容孤独。
俜:pīng。
18.解释词义:①更:②次: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写作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五学习交流一、1.(1)dài (2)zì(3)sāo (4)zān (5)yú(6)yè shù(7)yè(8)yù2.(1)聚集(2)山的北面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6)越过跑(7)应征(8)告别、离别3.(1)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与老翁别4.(1)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5.(1)√(2)√(3)×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
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8.(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11.远近朝暮望登12.泰山衡山华山泰山(二)13.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4.A15.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6.……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三)18.(1)岂(2)挨次19.不行。
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