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叉完整课程设计完整版

合集下载

拨叉夹具的课程设计

拨叉夹具的课程设计

拨叉夹具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拨叉夹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2. 掌握拨叉夹具的安装、调整和使用方法;3. 了解拨叉夹具的维护与保养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安装和调整拨叉夹具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拨叉夹具进行机械加工操作的熟练度;3. 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拨叉夹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机械加工操作的安全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协作;3. 激发学生对机械加工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学科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拨叉夹具的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拨叉夹具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拨叉夹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介绍拨叉夹具的组成部分,包括拨叉、底座、夹具主体等,分析各部分在机械加工中的作用。

2. 拨叉夹具的安装与调整:详细讲解拨叉夹具的安装步骤,强调注意事项;介绍调整方法,确保加工精度。

3. 拨叉夹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拨叉夹具进行机械加工,包括装夹、定位、加工等环节。

4. 拨叉夹具的维护与保养:介绍拨叉夹具的日常维护方法和保养技巧,提高使用寿命。

5. 拨叉夹具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加工中拨叉夹具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关联:1. 《机械加工基础》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装备;2. 《机械加工工艺》第五章:机床夹具及其应用;3. 《机床夹具设计》第二章:机床夹具的分类与结构。

拨叉完整课程设计

拨叉完整课程设计

一、零件的分析零件的作用:题目给定的零件是CA6140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进行工作。

获得所需要的速度和扭矩,宽度为40mm的面寸精度要求很高,因为在拨叉拨动滑移齿轮时如果槽的尺寸精度不够或间隙很大时,滑移齿轮得不到高的位置精度,所以宽度为40mm的面槽和滑移齿轮的配合精度要求很高。

零件的工艺分析:分析零件图可知,该拨叉形状、结构比较简单,通过铸造毛坯可得到基本形状,减少了工序加工,又节约了材料。

除了拨叉上表面外,其余加工表面精度低,不需要高度机床加工,可通过铣削、钻床等车床的粗加工就可以达到要求;而拨叉上表面加工精度虽然较高,但也可以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经济的方法保质保量的加工出来。

由此可见,该零件工艺性较好。

CA6140拨叉共有三组加工表面(1)零件两端面,可以后端面加工精度高,可以先以后端面为粗基准加工右端面,再以前端面为精基准加工左端面;(2)以花键中心线为基准的加工面:这一组面包括25H7的六齿方花键孔、22H12的花键底孔、两端的2X150倒角和距花键中心线为22mm的上顶面;(3)以工件右端面为基准的18H11mm的槽、上顶面的2-M8通孔和5锥孔。

经上述分析可知,对于后两组加工表面,可先加工其中一组表面,然后借助于专用夹具加工另一组表面。

二、工艺规程设计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初步确定毛坯形状:零件材料为HT20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良好,考虑到零件加工表面少,精度要求不高,有强肋,且工作条件不差,既没有变载荷,又属间歇性工作,故选用金属型铸件,以满足不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及生产要求。

零件的形状简单,因此毛坯形状需要与零件形状尽量接近,又因内花键较小,因此不可直接铸出。

基准的选择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基面选择得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

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会问题百出,更有甚着,还会造成零件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拨叉ca6140课程设计831007

拨叉ca6140课程设计831007

拨叉ca6140课程设计831007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拨叉CA6140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其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拨叉CA6140的基本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拨叉CA6140的基本操作,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拨叉CA6140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拨叉CA6140的基本结构:介绍拨叉CA6140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拨叉本体、拨叉轴、拨叉齿等。

2.拨叉CA6140的工作原理:讲解拨叉CA6140的工作原理,包括拨叉的运动机制、传动方式等。

3.拨叉CA6140的操作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操作拨叉CA6140,包括启动、停止、调整等基本操作。

4.拨叉CA6140的维护技巧:讲解如何对拨叉CA6140进行日常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拨叉CA6140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2.演示法:教师通过现场演示拨叉CA6140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其使用技巧。

3.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操,亲自动手操作拨叉CA6140,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拨叉CA6140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为学生提供拨叉CA6140的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2.实物模型:展示拨叉CA6140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3.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拨叉CA6140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拨叉夹具课程设计

拨叉夹具课程设计

拨叉夹具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拨叉夹具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了解其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能描述拨叉夹具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结构;(2)能解释拨叉夹具在汽车制造中的重要性;(3)了解不同类型的拨叉夹具及其特点。

2.技能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不同类型的拨叉夹具;(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能熟练操作实验设备,进行拨叉夹具的组装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拨叉夹具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结构;2.拨叉夹具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3.不同类型的拨叉夹具及其特点;4.拨叉夹具的组装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拨叉夹具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2.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拨叉夹具的特点;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拨叉夹具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4.实验法:操作实验设备,进行拨叉夹具的组装和调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介绍拨叉夹具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2.参考书:提供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拨叉夹具的了解;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直观展示拨叉夹具的组装和调试过程;4.实验设备:准备拨叉夹具实验装置,供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我们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拨叉夹具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拨叉夹具知识的掌握情况。

拨叉84008课程设计

拨叉84008课程设计

拨叉84008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拨叉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分类。

2. 学生能掌握84008型号拨叉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3. 学生能运用相关公式计算拨叉的传动比,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正确拆装和组装84008型号拨叉。

2. 学生能运用绘图软件绘制拨叉的三视图,提高空间想象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拨叉故障排查和优化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机械设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3.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拨叉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机械原理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拨叉概述- 拨叉的定义、作用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 拨叉的分类及各类别特点2. 84008型号拨叉结构特点- 84008型号拨叉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84008型号拨叉的优缺点分析3. 拨叉的传动比计算- 拨叉传动比的公式推导- 案例分析:实际工程中拨叉传动比的应用4. 拨叉的拆装与组装- 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拨叉拆装步骤及组装方法5. 拨叉三视图绘制- 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84008型号拨叉三视图的绘制实践6. 拨叉故障排查与优化设计- 常见拨叉故障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拨叉优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拨叉概述、84008型号拨叉结构特点第二课时:拨叉传动比计算、拨叉拆装与组装第三课时:拨叉三视图绘制、拨叉故障排查与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教学内容与课本《机械基础》中第三章“机械传动”相关内容紧密结合,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拨叉(2)课程设计

拨叉(2)课程设计

拨叉(2)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和运用。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分析等。

3.学科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的介绍,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分析。

4.团队合作的训练,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用于探讨学科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分析。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用于培训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拨叉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拨叉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拨叉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拨叉工艺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设计原理和流程。

2. 学生能掌握拨叉工艺中涉及的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3. 学生能了解拨叉工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理解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拨叉工艺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拨叉工艺品的制作,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评价标准,对拨叉工艺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拨叉工艺设计课程,培养对我国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工匠精神,培养耐心、细致、专注的品质。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手工制作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拨叉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拨叉工艺基础知识:- 拨叉的定义、分类及用途。

- 拨叉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2. 拨叉工艺设计原理:- 设计原则与方法。

- 拨叉工艺品的结构分析。

3. 拨叉工艺材料:- 常用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 材料选择与应用。

4. 拨叉工艺制作流程:- 设计草图与制作图。

- 制作工具与设备的使用。

- 制作步骤及技巧。

5. 拨叉工艺品的评价与展示:- 评价标准与方法。

- 展示策划与实施。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拨叉工艺基础知识及起源发展。

第二课时:拨叉工艺设计原理与结构分析。

拨叉机械课程设计

拨叉机械课程设计

拨叉机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拨叉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拨叉机械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其重要性和功能;3. 引导学生了解拨叉机械的发展历程,拓展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拨叉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组装和调试简单的拨叉机械装置;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项目实施,共同完成课程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拨叉机械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机械工程领域的热情;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认识拨叉机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拨叉机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后备人才。

在此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拨叉机械概述:介绍拨叉机械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让学生对拨叉机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拨叉机械的结构与原理:详细讲解拨叉机械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结合教材章节,分析实际案例。

3. 拨叉机械的选用与设计:介绍拨叉机械的选用原则、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和设计拨叉机械。

4. 拨叉机械的组装与调试:讲解拨叉机械的组装过程、调试方法及故障排除,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5. 拨叉机械的应用案例:分析典型拨叉机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拨叉机械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6. 拨叉机械的发展趋势:介绍拨叉机械的技术发展、行业动态及未来展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2课时:拨叉机械概述及分类;2. 第3-4课时:拨叉机械结构与原理;3. 第5-6课时:拨叉机械选用与设计;4. 第7-8课时:拨叉机械组装与调试;5. 第9课时:拨叉机械应用案例;6. 第10课时:拨叉机械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拨叉完整课程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一、零件的分析零件的作用:题目给定的零件是CA6140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进行工作。

获得所需要的速度和扭矩,宽度为40mm的面寸精度要求很高,因为在拨叉拨动滑移齿轮时如果槽的尺寸精度不够或间隙很大时,滑移齿轮得不到高的位置精度,所以宽度为40mm的面槽和滑移齿轮的配合精度要求很高。

零件的工艺分析:分析零件图可知,该拨叉形状、结构比较简单,通过铸造毛坯可得到基本形状,减少了工序加工,又节约了材料。

除了拨叉上表面外,其余加工表面精度低,不需要高度机床加工,可通过铣削、钻床等车床的粗加工就可以达到要求;而拨叉上表面加工精度虽然较高,但也可以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经济的方法保质保量的加工出来。

由此可见,该零件工艺性较好。

CA6140拨叉共有三组加工表面(1)零件两端面,可以后端面加工精度高,可以先以后端面为粗基准加工右端面,再以前端面为精基准加工左端面;(2)以花键中心线为基准的加工面:这一组面包括?25H7的六齿方花键孔、?22H12的花键底孔、两端的2X150倒角和距花键中心线为22mm的上顶面;(3)以工件右端面为基准的18H11mm的槽、上顶面的2-M8通孔和?5锥孔。

经上述分析可知,对于后两组加工表面,可先加工其中一组表面,然后借助于专用夹具加工另一组表面。

二、工艺规程设计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初步确定毛坯形状:零件材料为HT20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良好,考虑到零件加工表面少,精度要求不高,有强肋,且工作条件不差,既没有变载荷,又属间歇性工作,故选用金属型铸件,以满足不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及生产要求。

零件的形状简单,因此毛坯形状需要与零件形状尽量接近,又因内花键较小,因此不可直接铸出。

基准的选择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基面选择得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

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会问题百出,更有甚着,还会造成零件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1)粗基准的选择选择粗基准主要是选择第一道机械加工工序的定位基准,以便为后续的工序提供精基准。

选择粗基准的出发点是:一要考虑如何分配各加工表面的余量:二要考虑怎样保证不加工面与加工面间的尺寸及相互位置要求。

这两个要求常常是不能兼顾的,但对于一般的轴类零件来说,以外圆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

对本零件而言,由于每个表面都要求加工,为保证各表面都有足够的余量,应选加工余量最小的面为粗基准(这就是粗基准选择原则里的余量足够原则)现选取外圆柱面和端面作为粗基准。

在车床上用带有子口的三爪卡盘夹住工件,消除工件的5个自由度,达到完全定位。

2)精基准的选择精基准的选择主要考虑基准重合与统一基准原则。

以R20mm孔为精基准。

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这在以后还要专门计算,此处不在重复。

制定工艺路线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

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中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通用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

除此以外好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1)工艺路线方案一工序10:粗、精铣后端面;工序20:粗、精铣上顶面;工序30:钻、扩花键底孔Φ22H12;工序40:倒角1 X 15°;工序50:拉内花键Φ25H7工序60:粗、精铣18H11底槽;工序70:钻2—M8通孔并攻丝;工序80:钻Φ4锥孔底孔,配做;工序90:挫圆角R3-5;工序100:去毛刺,清洗;工序110: 终检入库。

2)工艺路线方案二工序10:粗、精铣后端面;工序20:钻、扩花键底孔Φ22H12;工序30:倒角 X 15°;工序40:粗、精铣上顶面;工序50:粗、精铣18H11底槽;工序60:钻2-M8通孔并攻丝;工序70:钻Φ5锥孔;工序80:拉内花键Φ25H7;工序90:挫圆角;工序100:去毛刺,清洗;工序110:终检入库。

3)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上述两个工艺方案的特点在于:方案二把拉内花键Φ25H7放在粗、精铣18H11底槽之后,这样后面的工序50、工序60、工序70很难对工件进行定位和夹紧。

造成生产率的下降。

而工艺路线一把花键底孔Φ22H12钻削出来并倒角后紧接着就拉内花键Φ25H7。

这样后面的工序就很容易对工件进行定位和夹紧,即以花键中心线进行定位、进行螺旋夹紧。

此方案定位精度高,专用夹具结构简单、可靠。

方案一将铣上平面放在铣后端面后面一个工序,使两道工序可以连续在同一机床加工,使整体加工过程更方便简单通过以上两种工艺路线的优缺点分析。

最后确定工艺路线一为该零件的加工路线,工艺过程详见加工工艺过程卡。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分别参照《机械制造技术》表4-9,表4-10;《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表2-2;《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工件材料:HT200,a b GP 16.0=σ HBS HB 241~190=,铸造。

工序10:以Φ40外圆为基准,粗、精铣后端面。

1.加工条件:加工要求:粗、精铣后端面,尺寸保证80mm 。

机床: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选择卧式铣床X61,功率为4kw 刀具: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表选择圆柱形铣刀,材料为高速钢,并得d=50mm ,D=22mm ,L=50mm ,Z=6.2.计算切削用量: 工步1:粗铣背吃刀量为mm a p 2= 进给量的确定:机床的功率4kw ,由《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表1-147选取该工序的每齿进给量为z mm f z /2.0z /m m 35.0~1.0==。

铣削速度:由《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得,选用圆柱形铣刀,其中在6/50/=z d 的条件下选取。

铣削速度为min /20m v =。

有公式d1000πrn =可以得到:()min /38.1275014.3401000r n =⨯⨯=。

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得卧式铣床X61的主轴转速为()m in /125r n =,所以,实际铣削速度为:()min /63.1910005014.31251000d m n v =⨯⨯==π。

基本时间t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根据圆柱形铣刀铣平面(对称铣削、主偏角︒=90r k )的基本时间计算公式:mzf l l l t 21++=。

其中,mm l 75=,mm l 5~22=,取mm l 32=,mm a e 40=。

则有:mm d l a a e222)4050(40)3~1()(e1=+-⨯=+-=。

工步2:精铣背吃刀量的确定mm a p 1=。

进给量的确定:由《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中表5-27,按表面粗糙度为um R a 2.3=的条件选取,该工序的每齿进给量为z mm f /1=。

铣削速度的计算:由《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表5-30选取铣削速度为min /15mm v =。

d 1000πν=n =5014.3151000⨯⨯=min 查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选取n=80r/min 可求实际切削速度min /5.1210005014.3801000d m n v =⨯⨯==π。

基本时间的确定: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中表中圆柱形铣刀铣平面(对称铣削、主偏角︒=90r k )的基本时间公式()mzf l l l 21t ++=,可以求得该工序的基本时间,其中mm l 75=,mm l 5~22=,取mm l 32=,mm a e 40=,mm l 221=,得:()()s f l l l mz5.126048022375212t =⨯++=++=。

该工序总工时s 5.525.1240t t 21=+=+=T工序20:粗、精铣上端面1. 加工条件:工件材料:HT200,a b GP 16.0=σ HBS HB 241~190=,铸造加工要求:粗、精铣上端面,尺寸保证10mm ,高72mm 。

机床: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选择卧式铣床X61,功率为4kw 刀具: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表选择圆柱形铣刀,材料为高速钢,并得d=50mm ,D=22mm ,L=50mm ,Z=6.2.计算切削用量:工步1:粗铣宽度29mm背吃刀量为mm a p 2=进给量的确定:机床的功率4kw ,由《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表1-147选取该工序的每齿进给量为z mm f z /2.0z /m m 35.0~1.0==。

铣削速度:由《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得,选用圆柱形铣刀,其中在6/50/=z d 的条件下选取。

铣削速度为min /20m v =。

有公式d1000πrn =可以得到:()min /38.1275014.3401000r n =⨯⨯=。

由《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得卧式铣床X61的主轴转速为()m in /125r n =,所以,实际铣削速度为:()min /63.1910005014.31251000d m n v =⨯⨯==π。

基本时间t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根据圆柱形铣刀铣平面(对称铣削、主偏角︒=90r k )的基本时间计算公式:mzf l l l t 21++=。

其中,mm l 80=,mm l 32=,mm a e 29=。

则有:mm d l a a e68.262)2950(29)3~1()(e1=+-⨯=+-=。

工步2:精铣背吃刀量的确定mm a p 1=。

进给量的确定:由《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中表5-27,按表面粗糙度为um R a 2.3=的条件选取,该工序的每齿进给量为z mm f /1=。

铣削速度的计算:由《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表5-30选取铣削速度为min /15mm v =。

d 1000πν=n =5014.3151000⨯⨯=min 查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选取n=80r/min 可求实际切削速度min /5.1210005014.3801000d mm n v =⨯⨯==π。

基本时间的确定: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中表中圆柱形铣刀铣平面(对称铣削、主偏角︒=90r k )的基本时间公式()mzf l l l 21t ++=,可以求得该工序的基本时间,其中mm l 80=,mm l 5~22=,取mm l 32=,mm a e 30=,mm l 271=,得:()()s f l l l mz 75.136048027380212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