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和目的本课程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分析方法。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特性和分析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无机化物的合成和制备方法•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教师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课堂上,教师将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
•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课程笔记,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和自学。
2.实验教学•试验部分将占据本门课程的一大部分,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教师将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操作,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报告,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
评估与考核评估方式•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内容覆盖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
•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实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考查学生课程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考核标准•考试成绩:最高分为100分,不及格分数为60分。
•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内容必须结合实验进行的方法和步骤,描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平时作业成绩:作业主要是对学生课堂笔记的检测,对于不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将会得到低分。
教学建议和展望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实践,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和实际应用,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建议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习题课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
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比赛,以提高其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或深入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程内容1. 无机化学部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合成和应用•无机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基础•无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2. 分析化学部分•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量化分析方法•样品制备和分离技术•基于物理化学原理的分析仪器和技术3. 实验部分•无机化学实验:无机盐的合成、性质和反应机理研究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实验、分析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实验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授课、实验课、讨论和作业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具体包括:•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实验课: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思考和经验,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课程作业,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具体考核比重如下:•学生平时表现评价:20%•实验报告:30%•期末考试:50%五、教材和参考资料•无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研究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分析化学基础,谢怀宽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杨建军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分析化学实验,兰玉洁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方法,严晓春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博士学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师均来自本校化学系或相关研究所,具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和学术背景。
同时,本课程也将邀请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参与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视野。
七、总结本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等。
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2. 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思政元素融入设计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讲述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析化学在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话题,如科学道德、学术诚信等。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安全、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知识技能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思政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反思等方式观察学生的思政表现,评估思政目标的实现情况。
定期收集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保障与支持1. 教材教辅准备:选用符合思政要求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并准备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
2.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加强教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3. 教学设施完善: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必要的实验设备,支持实验教学的开展。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良好思政品质的优秀人才。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重点难点
1.重点内容: 盖斯定律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标准摩尔生成焓);反应的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2.难点内容:状态函数及其计算,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和自发反应方向的判断。
2.难点内容: 状态函数及其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和自发反应方向的判断。
了解:分散体系的类型;溶胶的性质;离子交换吸附的特点;胶团的扩散双电层结构;电动电势及其与溶胶稳定性的关系;溶胶动力学稳定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的原因;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了解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点;表面活性物质的特点及应用;乳状液的组成及类型。
重点难点
1.重点内容: 稀溶液的依数性。溶胶的胶团结构, 溶胶的稳定性。
5-6学时: 综合焓、熵和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提出自由能的定义,阐述自由能的意义、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自由能判据,通过实例讲解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5-6学时:综合焓、熵和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提出自由能的定义,阐述自由能的意义、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自由能判据,通过实例讲解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
绪论1学时+本章4学时
课后作业
必做: 课后习题中的3.4.9、10、11.12
选做: 课后思考题和习题中的其它题目、网络课程中测试模块和配套学习指导书中的题目
选做:课后思考题和习题中的其它题目、网络课程中测试模块和配套学习指导书中的题目
探究学习
1.了解凝胶的概念,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实例, 去探究凝胶的性质, 并与溶胶相对比。
2.熟练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的热效应,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大学生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2. 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概述2.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4.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5. 配位化合物与络合滴定法6. 仪器分析简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新课讲授1. 无机化学概述- 介绍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阐述无机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 解释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
- 讲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离解平衡。
- 讲解酸碱滴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
4.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讲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
5. 配位化合物与络合滴定法- 介绍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讲解络合滴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
6. 仪器分析简介- 介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仪器。
- 讲解仪器分析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1.课程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无机与分析化学知识是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验工考级培训等的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好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根据高职高专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本课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行政策背景,引入行业标准,以食品岗位需求为目标,涉及食品生产的生产、建设、服务、检验、质量管理等众多岗位工作群。
以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以任务驱动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化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并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具体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原子结构相关基础理论;掌握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滴定操作方法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2)观察、识记实验现象的能力;(3)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1)严谨工作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3)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环境保护意识(4)沟通协调能力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以食品检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知识需用为准、能力够用为度、技术实用为先”的原则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分散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中,每个项目设定一个或多个模块;采取以酸碱滴定技术为主,以点带面,强化学生的技能。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
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
2. 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概述2. 分析化学概述3.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什么了解?2. 回答后,教师总结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无机化学概述a. 无机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b. 无机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2. 分析化学概述a. 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b. 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三、实验演示1.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a. 实验演示: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b.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讲解实验原理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a. 实验器材的选用与使用b.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a. 简述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定义b. 列举无机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c. 列举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d. 简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二、新课讲解1.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a. 实验演示:非金属与酸反应、非金属与非金属反应b.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讲解实验原理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a. 实验器材的选用与使用b.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a. 列举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b. 简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进行大多伴有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电能、光能等。
一个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限度如何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正是化学热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1-1 基本概念和术语1. 1.体系和环境热力学中,把研究的对象称为体系,把体系之外而与体系有关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将体系分为三类: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在热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封闭体系。
2. 2.状态和状态函数由一系列表征体系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体系的存在形式称为体系的状态。
在热化学中,系统的状态通常是指热力学平衡态。
在此状态下,系统的所有性质均不随时间而变化。
具体的说,它应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2)力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uim)(3)相平衡(phase equilibruim)(4)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uim)籍以确定体系状态的物理量称为体系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具有如下特点:(1)(1)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就一定;(2)(2)体系的状态改变,状态函数值就可能改变。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3)(3)在循环过程中,状态函数的变化值为零。
根据体系的性质与体系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广度性质(又称量度性质或广延性质)和强度性质:广度性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具有加合性。
如体积V、质量m、物质的量n、热力学能U、焓H、熵S、自由能G等强度性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合性。
如温度T、压力P、密度、浓度等。
两个量度性质相除有时就转化为强度性质,如m/V=密度、V/n=Vm.将整个系统任意地划分成若干部分,如将烧杯中的溶液分成好几份。
状态函数温度T、压力P、密度、浓度等在整体和部分中的数值是相同的,这类状态函数称为系统的强度性质。
强度性质表现系统“质”的特征,不具有加和性。
另一些状态函数,如体积V、质量m、物质的量n等,在整体和部分中的数值是不相同的,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成正比,这类状态函数称为系统的广延性质。
广延性质表现系统“量”的特征,具有加和性。
3.过程和途径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变化的经过称为过程;体系由始态到终态,完成一个变化过程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
(1)等温过程:过程中体系的温度保持不变,且始终与环境的温度相等(2)等压过程:过程中体系的压力保持不变,且始终与环境的压力相等(3)等容过程:过程中体系的体积始终保持不变(4)绝热过程:过程中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热交换(5)循环过程:体系经一系列变化后又恢复到起始状态的过程4. 体积功和p-V图体积功W=pΔVp-V图:外压P对体系的体积V作图,得到的曲线叫p-V线(图)。
p-V线下覆盖的面积可用以表示体积功的数值。
化学反应涉及较广的是体积功,除体积功以外的其他功统称为非体积功(如电功、磁功、表面功)。
5.热力学能(内能)内能:体系内一切能量的总和,又叫做体系的热力学能(U)。
包括体系内各种形式的能量,如分子或原子的位能、振动能、转动能、平动能、电子的动能以及核能等。
热力学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广延性质。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过程中,能量是不会自生自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系从始态变到终态,其内能的改变量等于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减去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ΔU=Q-W举例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热力学体系就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守恒。
2.功和热功和热是体系与环境之间能量传递的两种不同形式。
体系和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传递的能量形式称为热(Q),单位:千焦规定:体系吸热,Q>0体系放热Q<0体系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的其他能量传递形式统称为功(W),单位:千焦规定:体系对环境做功,W>0环境对体系做功,W<0功和热一样,不是状态函数,与体系状态变化的具体过程有关。
1-3 可逆过程可逆过程有下列三个特征:(1)可逆过程由一系列无限接近平衡的状态构成;(2)当系统从始态变到终态,然后循原来途径反向回到始态,则系统与环境完全复原;(3)可逆过程是一个极限,任何超越这个极限的过程均不能实现。
可逆方式是一种理想方式,但有些实际过程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可逆的。
例如物质的相变过程。
第二节热化学化学反应总是伴有热量的吸收和放出。
把热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化学反应中,研究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的学科称为热化学。
2-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当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温度相同时,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
1.恒容反应热V=0ΔV=0, W=P Δ=V ,2=V 1V ΔU=Q-W=Qv-0=Qv,在封闭体系中,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等容过程的热效应等于体系内能的变化。
实验测定:常用弹式量热计测定有机物的燃烧热2.恒压反应热V, ΔP -W=Qp -U=Q Δ=P, 2=P 1P )1V -2)+P(V 1U -2V=(U ΔU+P ΔQp= )1V 1P -2V 2)+(P 1U -2=(U )1V 1+P 1(U -)2V 2+P 2=(U 令焓H=U +PV , HΔ=1H -2Qp=H 则 在封闭体系中,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等压过程的热效应等于体系的焓变。
注意:由于内能、压力、体积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焓必然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焓是体系的广延性质,具有加合性。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U 只是温度的函数,故焓H 也只是温度的函数。
体系或化学反应吸热, ΔH>0 体系或化学反应放热, ΔH<0热不是状态函数,但恒容或恒压条件下的热效应(Qv 和Qp)只取决于始终态,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实验测定:常用保温杯测定中和热、溶解热。
3.恒容反应热Qv 和恒压反应热Qp 的关系(1)反应进度(ξ)概念H H +νG G ν →B B +νA A ν 对于化学反应 (H)0(G) n 0(B) n 0(A) n 0t=0, n t=t, n (A) n (B) n (G) n (H)定义Aνn (A)]/ -(A)0=[ n ξBνn (B)]/ -(B)0=[n Gνn (G)]/ -(G)0= [ n=[n 0(H)-n (H)]/ νHξ的量纲是mol ,当ξ=1mol 时,我们说体系按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了1mol 反应。
所以在计算或指定ξ值时,必须指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Qp 和Qv 的关系Qp=ΔU+PΔV, ΔU=QvQp=Qv+PΔV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且气体符合理想气体行为,有PΔV=ΔnRT Δn——气态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值故Qp=Qv+ΔnRT [PΔV=P(V2-V1)=P(n2RT-n1RT)/P=ΔnRT ]当反应物与生成物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或反应物与生成物全部是固体或液体时,近似认为ΔV=0,则Qp=Qv。
注意:ΔrH——反应焓变(r:reaction)ΔrHm——摩尔焓变,表示某反应按所给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1mol反应,即ξ=1mol时的焓变。
ΔrHm=ΔrH/ ξ,单位J·mol-1ΔrHm=ΔrUm+ΔνRT Δν=Δn2-2盖斯定律1.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H2O(l) ΔrHm(298)=-295.8kJ/mol表示:在标准状态下,1 mol氢气与1/2mol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l)时(即ξ=1mol),放出295.8kJ 的热量。
标明物质的物理状态、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和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a.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
如果是298.15K、101325 Pa,可略去不写;b.标出物质的聚集状态或结晶状态(晶型)。
c. ΔrHm值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有关。
d.正、逆反应的ΔrHm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热化学方程式仅代表一个完成的反应,而不管是否真正完成。
2.盖斯(Hess)定律----1840年瑞士籍俄国化学家表述:a.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几步完成的,其反应的热效应相同;b.一个化学反应如果分几步完成,则总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盖斯定律实际上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恒容、恒压和只做体积功条件下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盖斯定律与恒容、恒压和只做体积功条件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致的。
举例注意:焓是状态函数且具有加和性,故反应热的计算可以利用反应之间的代数关系进行,如果运算中反应式要乘以系数,对应的ΔrHm也要乘以相应的系数。
2-3 生成热(焓)1.热力学标准态气体:指定温度和标准压力下的纯气体,或混合气体中的分压力为标准压力固体、液体:指定温度和标准压力下的纯固体、纯液体溶液中的溶质:指定温度和标准压力下浓度为1mol·L-1标准压力:P=101325Pa, 温度虽然没有指定,一般采用298.15K2.标准摩尔生成热(焓)热力学规定:在一定温度、标准压力下,元素的最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由元素的最稳定单质生成1 mol化合物的反应热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用Δf Hm°表示(f:formation, °表示标准状态),单位kJ/mol。
如果一种元素有几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只有最稳定的一种其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如石墨和金刚石,红磷和白磷,氧和臭氧,白锡和灰锡,单斜硫和斜方硫等。
举例说明之3.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反应热ΔrHm°=ΣνiΔf Hm°(生成物)-ΣνiΔf Hm°(反应物)例题*离子标准生成焓由于溶液中同时存在正负离子,而溶液是电中性的,所以不可能得到某单独离子的摩尔生成焓。
指定某种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0,就可以求得其他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了。
水合离子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由标准态的稳定单质生成1mol溶于足够大量水(即无限稀释溶液)中的离子时的焓变。
规定:H+(aq,∞)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0。
例题2-4燃烧热(焓)多数有机物的生成热难以测定,但有机物大多可以燃烧,其燃烧热容易正确测得,故常用标准摩尔燃烧焓的数据计算有机物的反应焓。
在标准压力下,1 mol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用ΔcHm°表示(C:combustion),单位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