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优化练习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优化练习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优化练习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优化练习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 B.甲烷的燃烧热ΔH=-890.3 kJ·mol-1,则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C.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566.0kJ/mol

D.已知:500 ℃、30 MPa下,N2(g)+3H2(g)?2NH3(g) ΔH=-92.4kJ·mol-1;将1.5 mol 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46.2 kJ

2.下列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柴油B.沼气C.煤炭D.汽油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

2H2O(g)△H=-890.3kJ·mol﹣1

B.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H=-57.3kJ·mol﹣1 C.500℃、30MPa下,将0.5molN2(g)和1.5mol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38.6kJ·mol﹣1

D.1molH2完全燃烧放热142.9kJ,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285.8kJ·mol ﹣1

4.寻找清洁能源一直是化学家努力的方向,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热值高,其燃烧产物是水,是一种理想的清洁燃料

B.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煤的气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煤的高效、清洁利用

D.石油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应该被尽量地利用

5.可燃冰是一种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25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2CH4(g)+4O2(g)=2CO2(g)+4H2O(l) ΔH1=+1780kJ·mol-1

B.CH4(g)+2O2(g)=CO2(g)+2H2O(l) ΔH2=+1780kJ·mol-1

C.CH4(g)+2O2(g)=CO2(g)+2H2O(l) ΔH3=-1780kJ·mol-1

D.1

2

CH4(g)+O2(g)=

1

2

CO2(g)+H2O(l) ΔH4=-1780kJ·mol-1

6.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③④⑥⑦⑧C.③⑤⑥⑦⑧D.⑤⑥⑦⑧

7.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B.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C.由C(金刚石)=C(石墨)Δ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若CO(g)的燃烧热ΔH=-283.0kJ·mol-1,则反应2CO2(g)=2CO(g)+O2(g)的ΔH=+2×283.0kJ·mol-1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相同温度下,反应CH4(g) + 2O2(g) =CO2(g) + 2H2O(l) 比反应CH4(g) + 2O2(g) = CO2(g) + 2H2O(g) 的反应热大

B.在相同条件下,反应C2H4(g)+H2(g) = C2H6(g)和反应C3H6(g)+H2(g) = C3H8(g)释放的能量几乎相等C.常温下,稀H2SO4和稀Ba(OH)2溶液反应生成1mol H2O,放出57.3kJ 的热量

D.“可燃冰”(化学组成为CH4·n H2O)是将水变为油的新型燃料

9.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s)=C(金刚石,s)△H=+119 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在稀溶液中:H+(aq) + OH-(aq)=H2O(l)△H =- 57.3 kJ/mol,.若将含0.5 mol的浓硫酸溶液与含1 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kJ

D.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 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 = +285.8 kJ·mol-1

10.已知:CH3OH(g)+1

2

O2(g)→CO2(g)+2H2(g)ΔH=-190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0 kJ/mol

B.该反应说明CH3OH比H2稳定

C.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压强无关

D.CO2(g)+2H2(g)→CH3OH(g)+1

2

O2(g)ΔH=+190 kJ/mol

11.已知反应:① 2C(s)+O2(g)=2CO(g) 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是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电离吸热)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 热量

12.下列关于反应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CO(g)的燃烧热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1 B.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

ΔH=2×(-57.3)kJ·mol-1

C.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热ΔH全部是正值

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13.已知反应:

②稀溶液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H=57.3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kJ热量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纯水pH=6,则在该条件下pH=4的醋酸和pH=10的NaOH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B .NH4Cl溶于D2O的离子方程式:NH+D2O NH3·D2O+H+

C.已知S的燃烧热为Q kJ·mol-1,则S(s)+O2(g)===SO3(g) ΔH=-Q kJ·mol-1

D .水的自偶电离方程式:2H2O H3O++OH-,则液氨自偶电离方程式:2NH3NH+NH 15.已知反应:① 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 热量

二、填空题

16.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其单质及其部分化合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M 经过太阳光光照可转化成N ,转化过程:

ΔH =+88.6kJ·mol -1,则M 、N 相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

(2)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乙醇在某些行业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下列有关乙醇作为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燃烧时只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CCS 技术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中所产生的CO 2进行捕捉与封存的技术,被认为是拯救地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一种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烧前捕获系统”的简单流程图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回答下列问题:

CH 4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第一步,也叫CH 4不完全燃烧,1 g CH 4不完全燃烧反应放出2.21kJ 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原理综合题

17.中和热是一类重要的反应热,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知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1H (aq)OH (aq)H O(l)H 57.3kJ mol +--+?=-?。

(1)下列各组试剂混合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 OH H O +-

+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 B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C .浓硫酸与氢氧化钠固体

D .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 E.氢氧化镁溶于稀盐酸

(2)若稀硫酸与氢氧化钡稀溶液反应生成21mol H O(1),则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7.3kJ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化学键的角度简单解释即可)。

(3)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生成21mol H O(1),则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7.3kJ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醋酸()3CH COOH 是一种常见弱酸,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而酸碱的中和反应是酸电离出的H +与碱电离出的OH -结合生成2H O 的反应。醋酸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3322CH COOH(aq)OH (aq)CH COO (aq)H O(l)H a kJ mol ---+=+?=?,则1H ?和2H ?的大小关系为1H ?_____2H ?(填“>”“=”或“<”)。

四、计算题

18.化工生产中用烷烃和氧气或水蒸气反应可得到以CO 和2H 为主的混合气体,这种混合气体可用于生产甲醇或合成氨。对甲烷而言,有以下两个主要反应:

①()()()()42221CH g O g CO g 2H g 2++ 11-36kJ mol H -?=?

②()()

()()422CH g H O g CO g 3H g ++ 12216kJ mol H -?=+? (1)反应②中参加反应的()4CH g 与()2H O g 的总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的()CO g 与()2H g 的总能量。

(2)若氧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中氧气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 ,且甲烷恰好与二者完全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

(3)若某化工厂生产中反应的能量在利用过程中不计耗损,为使能量实现零排放和零补充,则进料气中水蒸气与空气(2O 的体积分数为20%)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B3.B4.D5.C6.D7.D8.B9.B10.D11.C12.A13.A14.D15.A 16.M D 2CH4(g)+O2(g)=2CO(g)+4H2(g) ΔH=-70.72kJ/mol

BaSO沉淀时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会放出更多的热量大于17.BD 大于生成4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18.小于+216+1980.5+1081:15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 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 2.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一)燃烧热 (二)中和热及其测定 1.中和热 2.中和热的测定(以50 mL 0.5 mol·L -1 盐酸与50 mL 0.55 mol·L - 1 NaOH 溶液反应为例) (1)测定装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 (2)计算公式 ΔH =-0.418(t 2-t 1)0.025 kJ·mol - 1 t 1——起始温度,t 2——终止温度。 (3)注意事项 ①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②为保证酸完全中和,采取的措施是碱稍过量。 (4)误差分析

(三 [细练过关] 1.“生物质”是指由植物或动物生命体衍生得到的物质的总称。作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重要途径之一的“生物质能”,主要指用树木、庄稼、草类等植物直接或间接提供的能量。 古老的刀耕火种、烧柴做饭、烧炭取暖等粗放方式正在被现代科学技术所改变。下面有关生物质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生物质能就是间接利用太阳能 B.生物质能是可再生的能源 C.生物质能是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途径 D.生物质能的缺点是严重污染环境 解析:选D生物质能,具有的能量是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故A正确;生物质能,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能源,故B正确;农村有丰富的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途径,故C正确;生物质能是一种优良的可再生能源,可代替一部分煤、天然气等燃料,有利于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故D错误。 2.为了测量某酸碱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在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有() ①酸的浓度②碱体积③比热容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⑥反 应前后温度变化⑦操作所需的时间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D.全部 解析:选C测定中和热的原理为Q=c·m·Δt,ΔH=-Q n(水),故需要的数据有比热容、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后温度变化、生成水的物质的量,C正确。 3.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 总结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2.1):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 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 能源同步练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教版化学高二选修4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燃烧氢气时耗氧量小,放出热量多,已知4g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71.6kJ,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2H2(g)+O2(g)=2H2O(l)△H=﹣571.6kJ/mol B.2H2(g)+O2(g)=2H2O(g)△H=﹣571.6kJ/mol C.H2(g)+1 2 O2(g)═H2O(l)△H=﹣285.8 kJ/mol D.H2(g)+1 2 O2(g)═H2O(g)△H=﹣285.8 kJ/mol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n=m M 计算4克H2的物质的量为 4 2/ g g mol =2mol,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1.6kJ 的热量,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温度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所以H2燃烧热的热化 学方程式为:H2(g)+1 2 O2(g)=H2O (1)△H=﹣285.8 kJ?mol﹣1,所以选C. 分析:本题考查了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应用,注意生成物为稳定氧化物. 2.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小于57.3 kJ的热量 B.已知2H2(g)+O2(g)=2H2O(g)△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 ﹣1 C.已知2C(s)+2O2(g)=2CO2(g)△H=a 2C(s)+O2(g)=2CO(g)△H=b,则a >b D.已知P (白磷,s)=P (红磷,s)△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7989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试卷说明】既然是能力过关题,题目的难度也有所提高,但是绝对没有超过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深度,只是引导同学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例如,学到干电池时,你是否考虑过把干电池中的所有成分分离开来?学到制Cl2时,你是否想过漂白粉的制备问题?这就是设计16、17题的缘由。关于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材中讲的较少,但是给你诸多数据,你能不能找出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所必需的能力,看一下18、19两题吧。这就是新教材、新理念,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提高能力,要能发现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间120min,满分100分。祝你考出优异成绩。 卷I(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1.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心地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三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A、①AgNO3②NaBr③AgBr B、①AgNO3②NaCl③AgCl C、①AgCl②AgNO3③NaCl D、①AgNO3②NaI③AgI 2.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AbmedH·ZeWapl,开创了“飞秒化学10-15S)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VI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由x、y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C.x2y既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D.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不可能是1:1 4.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图表示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5.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mA+nB=pC+qD

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学科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授课班级:高二 课 时 数:2小时 学科教师: 辅导科目:化学 授课时间段: 课 题 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的 1.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一.反应热 焓变 1.反应热 通常情况下的反应热即焓变,用ΔH 表示,单位___ 。 旧键的断裂___能量;新键的形成___能量,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吸热反应:__者>__者;放热反应:__者<__者。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前者为 反应 后者为 反应 3.放热反应ΔH 为“ ”或ΔH 0 吸热反应ΔH 为“ ”或ΔH 0 ?H =E ( 的总能量)- E ( 的总能量) ?H =E ( 的键能总和)- E ( 的键能总和) 4.常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⑴常见放热反应① ② ⑵常见吸热反应① ② 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反应热,并且知道了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的差叫焓变。也通过图示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但我们总是用图示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很繁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表示方法呢? 课堂导入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知识回顾

一、热化学方程式 例1 已知:在200℃,101kPa 时,1mol H2与碘蒸气作用生成HI 的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H 2 (g) +I 2 (g) ==== 2HI(g) 14.9 kJ/mol 例2 已知:在25℃、101kPa 时,有两个由H2、O2化合成1molH2O 的反应,一个生成气体水,一个生成液态水,其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H 2 (g)+1/2O2(g)== H= -241.8 kJ/mol H 2 (g)+1/2O2(g)== H= -285.8 kJ/mol H2O(l)==H2O(g) H= +44.0 kJ/mol 2H 2 (g)+O2(g)==2H2O(g) H= -483.6 kJ/mol 2H2O(g)==2H 2 (g)+O2(g) H= +483.6 kJ/mol 1.定义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因为△H 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即表示在101kPa 和25°C 。 (2)注明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 H 不同 知识讲解 200℃ 101kPa 压强 温度 状态 反应热 H2O(g) H2O(l) 可以是分数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一、单选题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A.CO(g) +1/2O2 (g) =CO2 (g) ΔH=-283.0 kJ/mol B.C(s) +1/2O2 (g) =CO(g) ΔH=-110.5 kJ/mol C.H2(g)+1/2O2(g) =H2O(g) ΔH=-241.8 kJ/mol D.2C8H18(l)+25O2(g) =16CO2(g)+18H2O(l) ΔH=-11036 kJ/mol 2.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1,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285.8 kJ·mol-1 C.Ba(OH)2·8H2O(s)+2NH4Cl(s)= BaCl2(s)+2NH3(g)+10H2O(l)ΔH<0 D.已知中和热为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稀溶液混合,则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HI(g) 1/2H 2(g)+1/2I2(s)ΔH=-26.5 kJ·mol-1,由此可知1 mol HI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分解后可以放出26.5 kJ的热量 B.已知2H2(g)+O2(g)===2H2O(g)ΔH=-571.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ΔH=-285.8 kJ·mol-1 C.已知2C(s)+2O2(g)=2CO2(g) ΔH1, 2C(s)+O2(g)=2CO(g) ΔH2,则ΔH1<ΔH2 D.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 H2O(l)ΔH=-57.4 kJ·mol-1 4.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 ΔH=1.9 kJ·mol”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 D.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57.3 kJ·mol ,若将含1 mol H2SO4与含2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114.6 kJ 5.下列有关反应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燃烧热-能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2《燃烧热能源》课时练 双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解析:CO燃烧是放热反应;B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mol 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任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H2在Cl2中燃烧。 答案:D 2.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有些可以再生。下列各项中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的是( )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水电⑤太阳能⑥燃料电池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③④⑤⑥ D.除①②外 解析: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有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氢能等。答案:B 3.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g) ΔH=- kJ/mol H2(g)+1 2 O2(g)===H2O(g) ΔH=- kJ/mol 2H2(g)+O2(g)===2H2O(l) ΔH=- kJ/mol 则氢气的燃烧热ΔH是( ) A.- kJ/mol B.- kJ/mol C.- kJ/mol D.- kJ/mol 解析:本题通过方程式考查燃烧热的含义,即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H2生成稳定的 化合物为液态水,所以由第三个方程式求出燃烧热ΔH=1 2 ×(- kJ/mol) =- kJ/mol。 答案:D 4.(2011·济源高二检测)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碳和二氧化碳B.1 mol 碳和3 mol碳 C.3 mol C2H2和1 mol C6H6D.淀粉和纤维素 解析:燃烧热是物质的性质,与量的多少无关。 答案:B 5.25℃、×105Pa时,下列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能表示乙炔的燃烧热(单位:kJ/mol)( ) A.2C2H2(g)+5O2(g)===4CO2(g)+2H2O(g) B.C2H2(g)+5 2 O2(g)===2CO2(g)+H2O(l)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总结

本章从三个方面研究化学反应:一是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这些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决定了化学反应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二是从反应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两个角度研究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另外,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光波等外界因素也影响反应速率。当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又要发生移动;第三个方面是人们对化学反应的利用。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可以制备新物质,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 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新能源。化学反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知识网络】 【知识分类讲解】 我们已学过了很多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都与物质内部的化学键有密切联系。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概念: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作用:通过化学键把原子(包括离子)结合成物质,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需破坏化学键。 (3)类型:

可见,化学键的常见类型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通过化学键可形成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 旧化学键断裂时,要吸收热量,新化学键形成时,要放出热量。当旧键断裂吸收的热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热量,整个反应表现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二、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的 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用v表示,单位为mol·L-1·s-1或mol·L-1·min-1等,公式为 对反应:aA(g)+bB(g)cC(g)+dD(g) 用不同物质表示同一反应的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都可以体现出该反应的快慢。这些速率之间满足如下关系: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这些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A∶v B∶v C∶v D=a∶b∶c∶d。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反应快慢的内因,其它条件只是决定反应快慢的外因。 ②反应物的浓度: 增大某一反应物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增大某一生成物浓度,使逆反应速率增大。 ③温度: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度都增大。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将增加到原来的2~4倍。 ④压强 压强影响的实质是浓度的变化。压缩容器容积,压强增大,气体反应物和气体生成物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⑤催化剂 催化剂能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使一些化学反应在较低温度下取得较高的反应速率。化工生产中,很多反应都需要用到催化剂。

高中化学第一章1.2燃烧热能源b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1)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2 燃烧热 能源b ①2CO 2――→光能2CO +O 2;②2H 2O ――→光能2H 2+O 2;③2N 2+6H 2O ――→光能4NH 3+3O 2;④CO 2+2H 2O ――→光能CH 4+2O 2,要实现上述构思和方案的关键是( ) A .如何使物质吸收光能转变为其他物质 B .寻找催化剂 C .利用光能 D .利用绿色植物 解析:通过题中反应不难看出,若要使燃料循环使用,则必须首先研究如何使物质吸收光能转变为其他物质,否则就无法实现燃料的循环使用。 答案:A 2.[2015·兰州一中期中]据新浪网报道,欧洲一集团公司拟在太空建立巨大的激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有下列几种说法:①水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②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改善生存条件;③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④氢气是一级能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①水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①错误;④氢气不属于一级能源,④错误。 答案:C 3.[2014·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模拟]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的绝对值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 A .SO 2(g)+12O 2(g)=====催化剂 △SO 3(g)ΔH =-98.3 kJ·mol -1 B .CH 4(g)+2O 2(g)===CO 2(g)+2H 2O(g)ΔH =-802.3 kJ·mol -1 C .2H 2(g)+O 2(g)===2H 2O(l)ΔH =-571.6 kJ·mol -1

D .CO(g)+12 O 2(g)===CO 2(g)ΔH =-283 kJ·mol -1 解析:A 项中反应指的是SO 2的催化氧化反应,而不是SO 2的燃烧反应,错误。B 项中产物是气态水而非液态水,错误。C 项中可燃物H 2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 而是2 mol ,错误。 答案:D 4.[2015·太原五中期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 的绝对值均正确)( ) A .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g) ΔH =-1367.0 kJ·mol -1 (燃烧热) B .NaOH(aq)+HCl(aq)===NaCl(aq)+H 2O(l) ΔH =+57.3 kJ·mol -1 (中和热) C .2NO 2===O 2+2NO ΔH =+116.2 kJ·mol -1 (反应热) D .S(s)+O 2(g)===SO 2(g) ΔH =-296.8 kJ·mol -1 (反应热) 解析:燃烧热必须是可燃物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对应的热效应,而气态水不是稳定的化合物,故A 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ΔH <0,故B 错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标明物质的状态,C 错误。 答案:D 5.[2015·洛阳一中高二期中]如图为 1 mol 甲烷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CO 2(g)和H 2O(g)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由此图分析得出的下列结构中正确的是( ) A .甲烷燃烧为吸热反应 B .甲烷的燃烧热ΔH =-802 kJ·mol -1 C .E A -E B =1015 kJ D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02 kJ·mol -1 解析:由图可知甲烷燃烧为放热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H 4(g)+2O 2(g)―→CO 2(g)+ 2H 2O(g) ΔH =-802 kJ·mol -1 ,则D 正确。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四专题测试卷:燃烧热 能源

燃烧热能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已知H+(aq)+OH?(aq)===H2O(l)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2×(?57.3) kJ·mol?1 B.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3OH(g)+1 2 O2(g)===CO2(g)+2H2(g)ΔH=?192.9 kJ·mol?1,则CH3OH(g)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C.H2(g)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1,则2H2O(g)===2H2(g)+O2(g)ΔH=+571.6 kJ·mol?1 D.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 800 kJ·mol?1,则1 C6H12O6(s)+3O2(g)===3CO2(g)+3H2O(l) 2 ΔH=?1 400 kJ·mol?1 【答案】D 使用上述燃料最能体现“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A.一氧化碳B.甲烷C.异辛烷D.乙醇 【答案】B 3.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

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 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B.1∶3C.1∶4D.2∶3 【答案】B 4.已知: ①25 ℃、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又已知稀醋酸电离吸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C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答案】A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A.H2(g)+Cl2(g)2HCl(g)ΔH=?184.6 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ΔH=?802.3 kJ·mol?1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D.CO(g)+1/2O2(g)CO2(g)ΔH=?283 kJ·mol?1 【答案】D 6.已知:①CH4(g)+2O2(g)===CO2(g)+2H2O(l)ΔH1=?Q1 O2(g)===H2O(g)ΔH2=?Q2 ②H2(g)+1 2 O2(g)===H2O(l)ΔH3=?Q3 ③H2(g)+1 2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恢复到常温,放出的热量为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鲁科版教案

第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 本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二)知识框架 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 (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4、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 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