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1、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知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娱乐等其他生产情况3、通过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在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4、通过了解祖国境内半坡、河姆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自主学习1、半坡原始居民(1)距今约-------------- 年,生活在----------- 流域。
(2)生产生活:○1普遍使用------------ 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耕地,种植-----------。
○2畜牧业:饲养----------- 等动物。
○3手工业:制造--------------- ,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4居住:住着-------------------- 的房子,屋内有灶坑,供饮煮和取暖用。
2、河姆渡原始居民(1)距今约--------------- 年,生活在---------------- 流域。
(2)生产生活:○1使用----------- 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 。
○2畜牧业:饲养-------------- 。
○3手工业:制造----------- 、简单的------------ 和原始乐器。
○4居住:住着----------------- 房子,过着----------- 生活,已经挖掘-------------- 。
3、原始农业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长江、等流域,在世界上最早人工载培,载培。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农作物,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2016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夯实基础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发现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距今年代:约6000年。
3.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生产生活(1)农业上,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2)畜牧业,饲养猪狗(3)手工业,会制造石器、骨器、角器,会纺线制衣,制作彩陶。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发现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2.距今年代:约7000年。
3.房屋类型:干栏式建筑。
4.生产生活(1)农业上,种植水稻,使用骨耜和磨制石器。
(2)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
(3)手工业,会制黑陶、玉器、骨哨,会养蚕缫丝,会制作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按图索骥趁热打铁1.(2017·东营)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①生活在黄河流域②种植水稻③住干栏式房子④挖井饮水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2015·湖南娄底)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3.(2017·南京)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A. 种植粮食作物B. 制造陶器C. 发明舟车D. 铸造青铜器4.(2017·齐齐哈尔)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A. 水稻B. 粟C. 小麦D. 玉米5.(2017·赤峰)如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A. 自然条件B. 生活习惯C. 生产工具D. 劳动技术6.(2017·福建)据考古发现,河姆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A. 建造干栏式房屋B. 种植粟C. 铸造司母戊鼎D. 使用甲骨文7.(2014·聊城)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2015·聊城)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居民D. 半坡居民9.(2015·重庆)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学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史前期间:中国境内初期人类与文明的发源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1.认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盛行及其重要的意义。
2.初步学习对详细历史资料进行归纳、归纳、剖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想方法。
二、自主预习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种植,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种植和。
2.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天气暖和润湿,雨水充足。
此中,距今约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旧址,最具代表性。
3. 在河姆渡旧址还发现了木构造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月的木构水井。
4.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旧址。
距今年,命名为半坡旧址。
三、合作研究1.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子式样是如何的?在生活中栽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牲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2.在人类不停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子式样是如何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栽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3.指出半坡旧址和河姆渡旧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别?四、随堂操练1.可以较典型的反应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 ①B.②C.①②D.③④2.以下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感人民栽种的()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D.水稻、粟3.不切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质的是()A. 饲养猪狗牲畜B.栽种粟等农作物C. 住干栏式房子D.住半地穴式房子4.以下哪一考古旧址可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A. 元谋人旧址B.半坡原始居民旧址C. 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以下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子,对后代的阁楼和楼房款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 促进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来源因是()A.自然环境的好坏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筑房子技7.我国先民的踪迹遍及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旧址数以万计,可是地区文化却各具风范,根来源因是()A. 自然环境不一样B.使用的工具不一样C. 生活习惯不一样D.思想意识不一样五、课后反省【答案】二、自主预习1. 稻粟黍2.70003.最早4.约6000三、合作研究1.(1)房子建筑—半干栏式建筑;( 2)主要农作物—水稻;( 3)饲养牲畜—猪、狗和水牛为主( 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 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2.(1)居住区—半地穴式圆形房子;( 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3)栽种作物—粟( 4)饲养牲畜—猪和狗;(5)生活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点.3.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天气干燥较为严寒,雨水稀罕;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天气暖和润湿,雨水充足 .四、随堂操练1.D2.D3.C4.C5.B6.B7.A。
学案1: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时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年,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使用工具:河姆渡人已普遍使用石器,还用制作工具。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河姆渡人主要种植(世界最早),饲养猪、狗和等家畜。
4、建筑:住式建筑。
(二)半坡社会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200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
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得名:大汶口遗址因发现于山东而得名。
2、年代:大汶口遗址反映了距今约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课堂训练:㈠选择题1.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人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活动二:阅读教材,探究农耕生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1 )对比教材P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P9《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 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教材P10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教材P11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呢?)(3)教材P11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活动三:回顾教材,比较原始居民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检测反馈】()1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A.中国B .印度C .埃及D ()2.代表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是A.北京人 B .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3.右图最有可能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A.北京人 B .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古巴比伦( )4.生沽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水稻 B .粟C.小麦D( )5.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为A.黑陶 B .白陶C.红陶D.玉米.彩陶C.都会制造陶器D •都以粟为主要农作物1巩固提升〗()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的优劣B .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2.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I 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 .淮河流域D .珠江流域( )(2)图 II 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 .水稻B.粟C.玉米D .高粱()(3)造成左图和右图房屋结构不冋的主要因素是A.劳动工具B. 饮食习惯C. 劳动技术D. 自然环境 ()3.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B.都使用磨制石器参考答案A.都过定居生活圈[険希半比人M 干幽忠盘痔? 伯H 圍注河却遇人衣干枝丸膳JL活动二(1)答:①河姆渡居民房屋是干栏式的,可以通风防潮;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程标准】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重、难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自主学习】
1.原始农耕居民的基本情况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 工具的发展。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
图一:河姆渡出土的稻谷 图二:半坡出土的纺轮 图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问题一:材料一中三件文物分别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3分)
问题二:从史料的类型分型,以上都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对研究原始居民生活的历史来说,属于第几手资料?(2分)
问题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2
分)
探究二:
问题一:造成上图中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原始居民开始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标志有哪些?
【强化训练】
1.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北京地区
2.不久前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在该专题中,不该出现的画面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4.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游牧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5.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
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历史图片是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的实景再现。
如图图片中,能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
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
A. 北京人
B. 黄帝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
答案:
【自主学习】
1.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水稻;骨哨;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保暖防寒;粟;彩;陶埙
2.农作物;磨制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问题一:图一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人工栽培水稻(出现原始农业,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图二表明半坡人已会从事简单的纺织。
图三表明半坡人会制作陶器,食物中有鱼;有初步的审美意识等。
问题二:实物史料(文物);第一手资料;
问题三:相同点:都处于新石器时代;会制作陶器;都出现了原始农业,过定居生活;
不同点: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房屋的类型不同。
探究二
问题一:自然环境不同;原始农业的出现;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强化训练】
1-8 BCACDD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