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类活用(词法)
第五章词类活用

第五章词类活用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汉语词类的划分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
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
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
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
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1、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
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
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
如:(1)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
《史记》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
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
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
这是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
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
其特点就是稳定性。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高一语文词类活用总结(一)

词类活用(一)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一)名词用作动词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登记)2. 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
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打洞)3. 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用蹄踢”)(二)名词作状语1. 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
如: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用木格)(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从水上和陆上)(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像对待哥哥那样)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像对待奴隶一样)(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如:予分.当引决(按名分)2.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
如: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向北)3. 时间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
(《六国论》)(每日;每月)(三)形容词用作动词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
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2. 用一个状动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状语,在它后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诗词语法和词法的特点与应用技巧

诗词语法和词法的特点与应用技巧诗词的语法诗词的语法是关键是诗词提高表达的关键所在之一。
里面包括了诸多的技法,那么大家认真学习在今后的运用中逐渐熟练,知道驾驭纯熟。
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词组,短语,句子和句群的结构规律。
它是语言三要素之一,语音词汇语法之一。
简单说,某种语言的语法,也就是这种语言的组词造句的法则。
中华传统诗词是用古汉语写成的,那么就不能用一些或某些现代的或外来的词汇来写古典诗词。
否则显得极不协调。
比如你不能用 Ilove you 来入诗词吧。
那么,相对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单音词占了绝对优势,一字一音没有时态助词,除了之之外也没有其他结构助词。
古汉语没有量词,只有数词。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
比如一人是古汉语,而一个人是现代汉语。
这样,古汉语就相对现代汉语简介明了了。
判断句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独立成句,除了兮些【这个字古音 suo】以外很少语气词。
诗词的语言是存在这些特点的,相对于古代散文来说,由于诗词的篇幅小,句子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制,而且要受平仄对仗押韵的制约,因此多用倒装句和省略句。
词类很多是活用的,比如名词活用动词等等。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诗词许多初学者很是困惑,为什么总是炼字不过关?这是因为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诗词语法,学习诗词语法有助于诗词表达,与用字的提高。
诗词很少用虚词,组词方式也是有灵活性的,组词是有一定的技法,而不是造词造词就是晦涩难懂了。
而按照技法组词,是非常完美的,比如春宽梦窄这样的组词是有一定的技法依据的,而不是凭借臆断来造词的。
我们先来讲,诗词句子的构造形式:与散文和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句子结构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下五言诗句,通常是上二下三的结构形式。
具体可以是主谓,联合,偏正,动宾,介宾或者补充等各种结构类型。
比如,文章憎命达--这是主谓,其中文章是主语,憎命达是谓语,然而憎命达里面憎又是动词,与命达构成动宾,而命又是主语与达构成主谓,从整体看这是主谓。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词类活用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词类活用汉语中一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基本上是固定的。
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这就是所谓“词有定类,类有定职”。
但是,古文中有一部分词用法却很灵活。
它们在实际语法结构中,超出了本职范围,而临时充当别的职务,取得另一类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
古文中词的这种越俎代庖现象,语法书上称为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是词在句中的临时功能,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它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就不存在。
词在句中活用以后,常常既保留了原来的意义又增加新的意义。
它是古文用词的一个特点,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理解。
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实词方面。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动词一个词本属名词,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里,具有动词的功能。
这是古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词类活用。
例如:吴子执锺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
——《左传·昭公三十年》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
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何也?”——《战国策·魏策》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就上面例子看,“防山”、“水之”、“名其母”、“名我”都是动宾结构。
“防山”是筑堤堵山谷;“水之”是用水灌它(徐国);“名其母”是喊他母亲名字;“名我”是喊我名字。
这里的名词“防(堤)”、“水”、“名”都用为动词。
可见,如果名词后边带有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做宾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尤为明显的是,古文中的代词,一般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它和前面的名词组合,只能是动宾关系。
因此,古文中的代词,特别是代词“之”前边的名词,一般都可看作活用为动词。
古文中的名词,有时单独用在“于”字结构之前。
如: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于”字和它后边的名词组成的结构,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作补语,因而它前边的名词也活用为动词。
“蚕于郊”即养蚕于郊;“桑于公田”即采桑于公田。
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大全

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大全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大全一、名词活用种类(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
(《滕王阁序》)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
(《触龙说赵太后》)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
(《送李愿归盘谷序》)"火尚足以明"的明。
(《游褒禅山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
(《种树郭橐驼传》)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
(《原谤》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
(《荆轲刺秦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
(《师说》)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晋公子重耳之亡》)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
(《察今》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
(《子路……侍坐》)(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
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
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类活用(词法)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表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翻译为“像……一样”地形式. 、表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翻译为“像对待……一样”地形式.
、表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翻译为“用(以)……(相应动词)”地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表处所.如:廷见相如;面刺寡人之过者.翻译为“在(当)名词”地形式.
、表频率.如: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饮食得无衰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翻译为“每时间名词”地形式.
、表层递.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翻译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地形式.
、表趋向.如:孔雀东南飞;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翻译为“向方位名词”地形式.
(二)、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名(代).如:冠切云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翻译为相应地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地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
、能愿动词名词.如: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地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
、所名.因为所与后面地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地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地)”地意思.
、副名.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恰当、准确地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
、名补.如沛公军(于)霸上.译为相应地、能够恰当搭配地动词,“军”译为“军队驻扎”.
(三)、名词用作使动
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地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地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特点如下:
成为翻译为“……使(让)……(怎么样)”.
“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四)、名词用作意动
就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地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其特点如下:
是(当成)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
“宾客”译为“把他父亲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当年地万户侯看成粪土”.
(五)、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地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地用法,充当句子地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地名词”.“伏”译为“伏兵”,“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
(六)、动词用作使动
就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地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地动作.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外连衡而斗诸侯;项伯杀人,臣活之.其特点如下:
发出翻译为“……使(让)……(怎么样)”地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地后补式动词.
“闻”译为“传到”,“朝”译为“使……朝拜”,“斗”译为“使……相斗”,“活”译为“救活”.
(七)、动词用作为动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既泣之三日.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泣”译为“对……哭泣”.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地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地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地“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地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地话
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地位置,这个形容词用作了名词.如:吊有忧,贺有喜;与苍梧太守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地相应地)中心词(名词)”.“忧”译为“忧
事”,“喜”译为“喜事”,“旧”译为“旧交情”,“远”译为“远方地国家”.
(十)、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地,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地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为相关地动词,有词语关系地,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
(十一)、形容词用作使动
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地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地性质或状态.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必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其特点如下:
具有翻译为“……使(让)……(怎么样)”地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
“高”译为“抬高”,“苦”译为“使……痛苦”,“弱”译为“削弱”.
(十二)、形容词用作意动
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地性质或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渔人甚异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其特点如下:
具有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
“劣”译为“(成名)认为它低劣”,“异”译为“(渔人)觉得他们与众不同”,“耻”译为“……认为……是耻辱(地事情)”,“美”译为“认为我美”.sQsAE。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地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地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