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

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东方传统思维和西方科学思维的异同。

一、东方:关注人事,天人合一;西方:关注自然,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是关注人事、关心社会伦理道德胜过关心自然本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而对自然界缺乏探究热忱、缺少研究方法、只有一些常识性是认识和思辨性的猜测。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觉悟。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这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原本显得很有生气的一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最终大都在社会伦理的说教中迷失了发展方向,并且许多自然哲学散见于不同的哲学流派之中,缺乏逻辑上的自洽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与东方哲学不同的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体世界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主客二分,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其二是认识途径和方法,即要从客观世界的只管问题抽象出准确的逻辑推理演绎命题,通过归纳方法来提炼客观规律,用数学手段来揭示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这些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教育和学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儒学教育的传统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

儒学强调道德伦理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儒学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并通过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导,强调勤奋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文化传承与启蒙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文化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文、绘画书法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

这种传承和启蒙教育的方式,使得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

三、经世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缩影。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备实际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教育倡导的实用主义思想及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思辨与探求的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注重思辨和探求的精神。

通过思辨和研究,探求事物本质和道理。

传统学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空泛论述。

这种学术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的发展。

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历史上,众多学者秉持着这种精神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文理兼修,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它还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注重育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于浅谈中国学术思想

关于浅谈中国学术思想

关于浅谈中国学术思想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

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

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

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

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

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

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

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

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

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

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但是,在对于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却受到忽视。

儒家思想在这方面表现特别明显。

以孔子为例,据统计,《论语》中有关自然这是的材料共54条,涉及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物、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现象,不可谓不丰富,但究其内容都是“利用自然知识以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为目的”。

例如,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相反,樊迟问稼穑之事,却被鄙为“小人也”。

人伦:从字面上看是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其含义还有人的道德素养文化才学相貌等很多方面。

儒家这种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唐太宗品评大臣是“一曰德性,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从汉唐到宋元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当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却落后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而轻自然的倾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

重人伦,轻物理,是中国古代学说的特性。

从儒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也是在做人这方面。

现在经常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儒学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研究目标]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2.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研究检索作者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3.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方法指导]1.阅读整本书,应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断总结阅读经验,并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阅读宜沉心静气,集中时间和精力。

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

阅读要勤做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资料链接]一、作家咭片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二、著书背景(一)时代背景20世纪中西碰撞,由于工业化西方的强大猛,中国原有的身份认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个是从政治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王朝”变为屈居1一隅的“民族国家”,另一个便是从文化上无比优越的“礼仪之邦”变为愚贫弱私的“乡土中国”。

直至20世纪后半期,中外学界仍强调以“农业国家”看待中国及其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东师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

东师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

东师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乾嘉时期学者中有人为“西学中原说”即认为西方的学术实际上来源于中国,这位思想家是()A. 戴震B. 阮元C. 焦循D. 顾炎武满分:3 分2. 谁提出“务实而不务虚”的功利主张,反对理学家空谈仁义,他所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永嘉学派”或“永嘉事功学派”()A. 张载B. 叶适C. 陈亮D. 陆九渊满分:3 分3. 在儒学中糅入佛学内容,提出复性说的唐代思想家是()A. 李翱B. 柳宗元C. 韩愈D. 刘禹锡满分:3 分4. 洋务时期,最早阐发中体西用观念的是()A. 张之洞B. 刘坤一C. 冯桂芬D. 曾国藩满分:3 分5. 继理学、心学之后实学思潮的兴起是在何时()。

A. 明朝前期B. 明朝中期C. 明朝晚期D. 清朝前期满分:3 分6. 秦国施政的主要依据学说是()A. 儒家学说B. 墨家学说C. 道家学说D. 法家学说满分:3 分7. 汉魏六朝各种流派谈说辩论活动,对于魏晋思想的觉醒,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是()A. 清谈B. 清议C. 今古文之争D. 鹅湖之会满分:3 分8. 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不是魏晋时期的反佛代表人物()A. 何承天B. 刘峻C. 范缜D. 葛洪满分:3 分9. 没有参与强学会的是()A. 翁同龢B. 康有为C. 文廷式D. 李鸿章满分:3 分10. 什么学术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到了新的时代和新的高峰()A. 理学B. 汉学C. 道学D. 心学满分:3 分多选题1. 属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 刘师培B. 张继C. 戴季陶D. 李石曾E. 吴稚晖满分:3 分2. 下列著作为清代著名学者焦循的有()A. 《易学三书》B. 《里堂算学记》C. 《孟子正义》D. 《读史方舆纪要》满分:3 分3. 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将历史研究中的神学观点归纳为四类()A. 以谶纬之学入史B. 以方术家的奇事入史C. 以神奇故事入史D. 四是以阴阳灾异入史满分:3 分4. 西周末年思想革新的表现?()A. 敬天帝B. 轻天命C. 重视人事D. 信鬼神满分:3 分5. 下列思想属于顾炎武的有()A. 理先于气B. 通经治史C. 据经明道D. 致知在格物满分:3 分6. 《苏报》案与哪两部作品有关()A. 《革命军》B. 《猛回头》C. 《警世钟》D. 《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满分:3 分7. 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什么?()A. 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提出了封建统治者应当积极“有为”、全面总结秦亡的教训和汉初弊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

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

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

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

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

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

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

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

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

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

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

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

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

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

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

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

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

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

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

道家则更进了一步。

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

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

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

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

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

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

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

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4] 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

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

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

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

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

这同样是错觉。

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

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

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

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

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

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

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牵制的。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

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

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

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

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

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

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

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

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

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苏东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

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

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

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

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 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