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_拓展一(导学案)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一、导言导学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它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本模板将为您提供一个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基本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学习目标本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应与课程目标一致,明确而具体。
例如,学习目标是“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学习内容及问题情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计算购物所需的金额。
四、学习过程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步骤和时间安排。
例如,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加减法练习题。
五、学习反馈及调整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问题或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估他们在加减法运算上的进步。
六、学习评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标准。
例如,我们将根据学生的练习题成绩和课堂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学习拓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额外的资料或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加减法练习题或阅读材料。
八、结语本模板旨在提供一个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导学案,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在使用本模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了解X概念,学会X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导学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学习方法:通过实例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学习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应用场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回顾拓展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回顾拓展三第一课时
时间
主备人
代文娟
审核人
黄小亚兰小玲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学习
重
难点
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同步导案
【自主学习】
1.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2.读一读交流平台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合作探究】
1.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2.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课堂检测】
说说本组课文在写作中的特点。
【课后作业】
说说你了解到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苏坊镇中心小学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回顾拓展三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交流:从诗《囚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外搜集的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3.交流课外找到的一两本书,说说自己的体会。
【课堂检测】
背诵一两首革命诗词
【课后作业】
默写《囚歌》。
时间主备人代文娟源自审核人黄小亚兰小玲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积累革命诗歌。
2.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学习
重
难点
积累革命诗歌。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同步导案
【自主学习】
1.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9古诗三首学生预学案设计学内容预习字词1.认真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打“√”。
⎭⎬⎫符()苻()号⎭⎬⎫洒()酒()家⎭⎬⎫导()异()地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曈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清明》中描写天气和人们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
资料搜集1.搜集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阅读质疑1.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一人是谁?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
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五上语文第四单元智慧课堂导学案[1]
![五上语文第四单元智慧课堂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7c18adab9f3f90f76c61bd5.png)
课堂小结
施州民族小学五上语文第四单元智慧课堂导学案
课题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年级
五
学科
语文
课型
略读
主备
赵冬芳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根据句子上面的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文章解释词语。
2.引导学生回答父亲带作者上塔顶的目的。
出示句子:分男女生读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两件事例。
4.读课文4-13自然段,思考——这两件事情,“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交流。
(1)想一想,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引号?
(2)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有哪些东西是你最想得到的?那么,这些你想得到的东西,就相当于我们这句子所说的什么?(诱惑人的“鱼”)
文中的我说不止一次遇到与其相似的“鱼”,成年后让他心动的会是什么?(汽车,洋房,金钱,名声等一切对他有好处的东西.)
三、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通往的路不止一条。)
5.通过汇报让学生明白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四、智慧冒险岛——拓展学习
1.体会文章的写法,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2.“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用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我们还是学生,但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联来自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

⼩学语⽂六年级上册⾼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学语⽂六年级上册⾼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录1 ⼭中访友 (1)2* ⼭⾬ (5)3* 草⾍的村落 (8)4* 索溪峪的“野” (11)词语盘点 (14)⼝语交际.习作⼀ (14)回顾.拓展⼀ (17)5 詹天佑 (18)6 怀念母亲 (21)7*彩⾊的翅膀 (24)8* 中华少年 (27)词语盘点 (29)⼝语交际.习作⼆ (30)回顾.拓展⼆ (33)9 穷⼈ (35)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9)11.唯⼀的听众 (41)12*⽤⼼灵去倾听 (43)词语盘点 (45)⼝语交际.习作三 (45)回顾.拓展三 (47)13 只有⼀个地球 (48)14* ⿅和狼的故事 (50)15 这⽚⼟地是神圣的 (52)16* 青⼭不⽼ (54)词语盘点 (56)⼝语交际.习作四 (56)回顾.拓展四 (59)17 少年闰⼟ (60)18我的伯⽗鲁迅先⽣ (62)19* ⼀⾯ (65)20* 有的⼈ (67)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69)回顾.拓展五 (71)⼝语交际.习作五 (72)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门 (75)【诗海拾贝活动⼀】搜集诗歌 (78)与诗同⾏ (80)21 ⽼⼈与海鸥 (84)22* 跑进家来的松⿏ (87)23 最后⼀头战象 (89)24* ⾦⾊的脚印 (92)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94)回顾.拓展七 (95)⼝语交际.习作七 (96)25 伯⽛绝弦 (99)26 ⽉光曲 (101)27* 蒙娜丽莎之约 (104)28* 我的舞台 (106)第⼋单元词语盘点 (108)回顾.拓展⼋ (109)⼝语交际.习作⼋ (112)1 ⼭中访友教师寄语:让书⾹浸润⾃⼰的⼼灵。
学习⽬标:1、掌握本课8个⽣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章主要内容,背诵⾃⼰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运⽤⽐喻、拟⼈、排⽐、想象等⼿法来抒发情感的⽅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导学案2016年9月4日第一周第1课时《山中访友》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段。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一、初读感知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正音、释义。
二、诵读展示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通过诵读展示给同学。
三、背诵课文4、5自然段四、内容梳理《山中访友》是篇(体裁),作者是。
课文讲的是。
五、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
yín sòng dǒu qiào yùn hán()()()xiǎo xiàng xiákèshēn qū()()()2.给加点字注音。
()()()血液树冠唱和()()()栀子花旋转湛蓝3.辨一辨,再组词。
瀑()邀()峭()爆()遨()俏()4.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2)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3)很感兴趣地谈论。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5.按要求写句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仿写:(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仿写:(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4)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2016年9月5日第一周第2课时《山中访友》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认真读文,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一、自学导航细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拜访的朋友,用“”画出体现作者与山里朋友深厚感情的句子,并用“△”标出关键字词,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旁边写上简单的批注。
例: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作者与鸟儿、露珠之间的深厚感情生动地描写出来,可见作者与它们平时相处和谐、默契。
最新版六年级下语文 1 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每天都会邂逅不同的风景,经历不同的故事。
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如一滴滴可以折射太阳光辉的露珠,会给予我们许多启迪,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脚步更稳健。
本组课文是以“人生感悟”为专题,选编《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本单元还安排“口语交际·习作一”和“回顾·拓展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并领悟文章道理,学会独立思考,提升自己表达人生感悟的能力。
课题内容简说文言文两则古文讲述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匆匆这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这篇散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最终成就树木百年基业的事,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作者赵丽宏借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揭示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丰子恺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详细地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从而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1.会写8个生字,自主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1.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的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文言文两则》……………………………………………………………… 2~3课时《匆匆》…………………………………………………………… 2~3课时《桃花心木》……………………………………………………… 2~3课时《顶碗少年》………………………………………………………… 1~2课时《手指》………………………………………………………… 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一……………………………………………………………… 3~4课时回顾·拓展一………………………………………………………… 1~2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本组四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学习文章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3.学习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句,从诗句中感受清新而有情致的大自然。
4.学习有关诗词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通过哪些联想、想象表达作者的特殊感受的。
【学习难点】
1.介绍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类似文章是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感受的。
2.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课前准备】
1.小组活动,完成对本单元几篇文章主题思想的梳理。
2.准备《桂林山水》《观潮》《日出》等文章。
3.搜集描写自然景物、含有数字的诗或有关诗的趣味故事,找到“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句,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