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精心整理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希望这份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
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
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
1.元杂剧简介。
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
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窦娥冤第三课时

《窦娥冤》导学案三课题劝学课型新授课编号时间 5.26主备人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第周第 3 课时总第课时备课组长签字段长签字学生姓名学生层次(B)一、学习目标1、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学习重点、难点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比较阅读四、能力提升 (D)(一)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2.解释文中加点词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3.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三)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四)关汉卿 [ 南宫·一枝花 ] 不伏老[ 尾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鞠。
窦娥冤3课时

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
2.窦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 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突显她的 孝顺。 3、简析艺术手法: ①.悬念: 哀告走后街 ②.巧合: 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③.曲白相生: 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 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 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 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 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什么 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d奠iàn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 之念; ⑶、增强悲剧气氛; ⑷、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这样的场景更加突出社会黑暗, 无公道可言。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q愆iān,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 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d奠iàn;你去那受刑法 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 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窦娥冤第三课时

注意:关汉卿原作设计意图是 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 剧气氛,并加深对窦娥斗争精 神刻画。
补充
大团圆结尾
中国古典悲剧以凄、苦、悲、怨作为审 美效应,以令人泣下的悲怆为美,以弱者的 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中国的剧作 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 尾。”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 “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 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平和中 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 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 心灵。
:
当堂检测
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 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 年 A①邹衍 ②苌弘 ③燕惠王 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 ②庄周 ③燕惠王 ④窦娥 C①杜宇 ②苌弘 ③邹衍 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 ②庄周 ③邹衍 ④窦娥
C
2.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 确的一项是( B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 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 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 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 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 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窦娥人物形象
○年轻守寡 侍奉婆婆
○公堂受审,怕婆婆受苦,替婆婆顶罪 ○赴刑场途中,不愿让婆婆看见自己背 负枷锁,央求刽子手走后街。
善良 孝顺 坚贞 不屈
○劝慰婆婆不要应允张驴儿提出的婚事 ○张驴儿诬陷窦娥药死其父,面对张驴 儿的要挟,敢于对簿公堂。 ○公堂受审,受尽严刑拷打,但仍然据 理力争,为自己辩白。 ○被判死刑时,她敢于揭露昏官无道, 指责天地,发下三庄誓愿,申明冤屈。
3.辨熟语《新新学案》p2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敬爱。 杳无音信:远的看不见踪影, 也没有音信。 顺水推船:顺着水流的方向推 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 方式说话办事。
窦娥冤第三课时

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 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 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 窦娥冤》 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读《窦娥冤》,感受到有价 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 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愤,感受到悲剧给我们心灵带 来的震撼。
作业布置
①血溅白练 运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 运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②六月飞雪 运用了“六月飞霜”的典故,她希望自己 运用了“六月飞霜”的典故, 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运用了“东海孝妇”的典故, ③亢旱三年 运用了“东海孝妇”的典故,她希望上天 能惩治邪恶
探究语言艺术
通过人物对白, 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 和戏剧效果。 和戏剧效果。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 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 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 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 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 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 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 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 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 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提
示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 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 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 结局的俗套。 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 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 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 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 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 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窦娥冤第三课时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问题: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读第三折,选出你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
(3)比较阅读:
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变成大团圆结局。
其中重点及突出方法:探讨来自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其中难点及突破策略:
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教学设备及器材使用
投影仪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问题设计
1、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
涿鹿中学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2019学年 第二学期 第周 主备人:张雪组长签字:
课题
第一单元第1课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窦娥冤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把握《窦娥冤》中的矛盾冲突。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核心知识点及能力要求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核心知识点及相关层次要求):
1、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1)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
2、《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窦娥冤》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1.回忆文章中窦娥发的三桩
誓愿以及引用的典故; 2.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二)展示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把握作品的
主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 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 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 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 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 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 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 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 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 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 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把一出控诉封 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 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二)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中【滚绣球】一曲 2.课外阅读《窦娥冤》全剧。
发誓(恨)(感天动地、感 情如火,激荡如潮)
善良 反抗
人物形象——窦娥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 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 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 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 具有封建贞节观念,敢于与恶 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 败的封建社会,注定了悲剧结 局。
蔡婆:善良、胆小、糊涂、懦弱、逆来 顺受(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 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三、合作探究,共同讨论
(一)合作探究:分析窦娥及蔡婆等人物 形象? (二)合作讨论: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是什么?探讨《窦娥冤》的主题。
窦娥冤教案(精选7篇)

窦娥冤教案(精选7篇)《窦娥冤》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析法[重难点突破]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回顾导入1、导语设计: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①元杂剧知识②典故掌握③古白话理解三、讲解新课㈠作者与背景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㈤鉴赏分析1、整体把握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2、具体赏析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生答):略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答):略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⑴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⑴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本结构来看
三桩誓愿“转移了剧本的重心,把 一个性格坚强的女子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普遍化为个人遭受冤屈和上天主持公道 之间的关系。” (美)奚如谷
作用:转移重心,升华悲剧
儒家思想
(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 这里不下手,等甚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 兀那婆婆,谁唤你哩?(卜儿云)在那里? (做勒卜儿科。孛老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 卢医慌走下。孛老救卜儿科。)(张驴儿云) 爹,是个婆婆,争些勒杀了。
孟子:性本善
儒家思想
【梁州第七】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 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 脚多伶俐,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 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 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 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 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 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 本性难移。 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 讲课:周玉
戏剧冲突
冲突的背景 楔子 天章托孤女 导火索 第一折 婆婆遭横祸 发展 第二折 贪官判冤案 高潮 第三折 窦娥赴法场
戏剧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 人看。———鲁迅
第三折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 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亢旱三年的后果
证明冤屈 官吏无法 上税 贪官无民 脂可刮 造成全国 性轰动
百姓颗 粒无收
朝廷视察
洗刷冤屈
为何窦娥会发下这三桩誓愿呢?
从窦娥的角度
【雁儿落】你看这文卷曾道来不道 来,则我这冤枉要忍耐如何耐?我 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 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
目的:洗刷冤屈,证明清白
从作者的角度
典故: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第二桩:六月飞雪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 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 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著我尸骸 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典故:六月飞霜
第三桩:亢旱三年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 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 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小组讨论
是哪些人害死了窦娥?说明原因。 要求: 1、讨论10分钟,每个人都要参与讨论。 2、要有人调动全员发言,注意时间分配;有 人记录每个人的观点以及最后总结的观点。 3、原始记录稿当作业上交。
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窦娥冤》 的语言特色。 课后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儒家思想
为何窦娥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婆那么孝 顺,愿意去死也不愿她挨打? (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的不是 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然不是你,与 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 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儒家的“孝”
儒家思想
(窦天章)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 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 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 坊。今三从四德全无,戋刂地犯了十恶大罪。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 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 快与其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支对,若说的有 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 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 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 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 冤魂这窦娥显。 典故:东海孝妇
三桩誓愿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不可以。 血洒白练是为了立即了解她的冤情。 六月飞雪是为了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身体, 证明她的清白。 亢旱三年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明“官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 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三从四德
臧懋循对《窦娥冤》的改动
如:把蔡婆已经嫁给张驴儿父改为没有嫁 ,把张驴儿粗俗直露的语言改得有掩饰性, 把窦娥对蔡婆婆的辱骂改为轻微的谴责,把 窦娥行为动机由“宿命报应”“忠贞的承诺 ”变成儒家烈女的孝心。这是我们看到的《 窦娥冤》文本表现出那么多儒家思想的重要 原因。
文学流变
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的过程 中是经过很多人改编的、在不断变化的, 如我们知道的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就 是从唐代传奇《莺莺传》改变过来的。 虽然我们难以看到它最原始的样貌, 但是它也承载了古人的不同思想,我们从 改编的版本中也可以看到它的价值。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 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 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三桩誓愿 血洒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
第一桩:血洒白练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 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 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 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