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及其主要观点
中外地理学家

中国地理学家裴秀裴秀(224—271年),字季彦。
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大臣、学者。
少年时便颇有名气,时人称赞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徐霞客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被称为“千古奇人”。
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
其足迹踏遍黄山、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
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

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王士性与徐霞客,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双峰。
有专家指出,王徐二人的贡献在“伯仲之间”,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而从人文地理角度看,王胜于徐。
小编在此整理了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开篇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苏东坡的咏叹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有着悠久的地理学传统,涌现过众多著名的地理学家。
他们的探索,不仅为今天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开拓精神。
诚然,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古代地理虽然一直算是显学,但却往往居于边缘,对于地理学家、探险家的记录和赞美也远不如西方和阿拉伯世界那么多,但先辈筚路蓝缕的努力,仍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借鉴。
基于此,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行迹”系列,敬请关注。
王士性与徐霞客,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双峰。
有专家指出,王徐二人的贡献在“伯仲之间”,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而从人文地理角度看,王胜于徐。
然而,在后世人眼中,徐霞客的名声显然响亮得多。
通过网络搜索“王士性”三个字,能找到的资料很有限。
这位“宦游”半生的地理学家,在被淡忘了400年后,虽然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仍是孤独而寂寞的。
游遍两京十二省唯缺福建王士性是浙江人,故乡在今临海市沿江镇兰道村。
此处至今仍是王士性后裔聚居之区。
村口有一座小亭,名为王士性纪念亭,据说是村中的王氏后裔自发捐资兴建的。
关于王士性的资料,过去能找到的并不多。
2009年左右,梁光军等人在临海城关龙须巷11号敖雪贞老太太家,发现了一份王氏所属的《章安王氏宗谱》,当中明确记载他生于1547年3月27日,卒于1598年3月26日,享年51岁。
王士性和他的伯父王宗沐及堂弟王士崧、王士琦、王士昌,均为明代进士、一代名流,以后都入《明史》,且有传。
同一时期,一家五口同入正史,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王士性31岁中进士,领到的第一个官职是确山知县,之后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
盘点历史上有名的地质学家

盘点历史上有名的地质学家2016-01-28桔灯勘探↑↑↑国内篇沈拓(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由雁荡等⼭的地形,认识了⽔的侵蚀作⽤;从太⾏⼭岩⽯中的⽣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
章鸿钊(1877—1951)地质学家。
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之⼀。
1913年创办中国第⼀个培养地质专门⼈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
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之⼀。
著有《⽯雅》和《古矿录》等。
丁⽂江(1887—1936)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
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事。
著有《扬⼦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
毕⽣从事古⽣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创⽴了⽤地质⼒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学分析的⽅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了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
在地震地质⼯作⽅⾯,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的变化,开创了⼀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中国震旦纪冰川》、《东亚构造格架》、《新华夏海的诞⽣》、《受了歪曲的亚洲⼤陆》、《中国地质及⼤陆运动》、《地震地质》、《地质⼒学概论》、《天⽂、地质、古⽣物》等。
翁⽂灏(1889—1971)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
清末在⽐利时获理学博⼠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作。
⾸先提出燕⼭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
赵亚曾(1898—1929)地质学家、古⽣物学家。
河北蠡县⼈。
对中国地层和古⽣物进⾏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贝类化⽯作系统研究。
中国地理学家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年份195519571980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总计已故现有人数24 3 64 35 10 10 10 10 9 10 185 72 113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编号姓名简介1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
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
江苏泰兴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
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
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
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气象学家。
江苏无锡人。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陈述彭人物简介

地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理教育课程体系
• 不断调整和完善地理教育课程体系
• 为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适应了中国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陈述彭对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启示
对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教育人才
• 为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对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际地理界的知名学者
• 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地理学会会议
• 与国际地理学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陈述彭的学术成就与荣誉
丰富的学术成果
重要的学术荣誉
• 发表了大量的地理研究论文
• 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称号
• 撰写了多部地理学教材和专著
• 198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02
陈述彭的主要地理学研究领域
陈述彭对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
地貌研究
• 对中国地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提出了中国地貌分区的新方案
气候研究
• 对中国气候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 提出了中国气候分区的新观点
⌛️
水文研究
• 对中国水文地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 提出了中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陈述彭对中国人文地理的研究
01
人口研究
• 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进行了深入研究
• 提出了中国人口发展的预测模型
02
城市研究
• 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03
区域经济研究
• 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 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世界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有哪些?他们的成就有哪些?他们的地理著作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学及气象学,喜爱冒险,曾乘坐热气球参加耐空比赛,并曾经以52小时的成绩打破当时最长的耐空纪录(35小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军并两度负伤。
他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1915年出版《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
曾三次前往格陵兰进行极地上层大气及冰河学的研究及探险活动,并曾在北纬77度的冰上连续渡过两个冬天。
1930年11月,在一次前往格陵兰的探险中死亡,享年50岁。
后人为纪念他,月球及火星上有以他命名的陨石坑,小行星29227也是以他为名的。
二、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人,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他的哥哥是柏林洪堡大学创立者威廉·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著名的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涉猎科目很广,特别是生物学与地质学。
三、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1、环境学派(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条件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
2、人地相关学派(1)法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地理学者应着眼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
中国的地理学家与杰出人物

中国的地理学家与杰出人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而地理学家则是研究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许多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理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通过对地球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的地理学家与杰出人物,展示他们的成就和对地理学的影响。
一、孙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孙子兵法》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学著作之一。
虽然《孙子兵法》主要关注军事战略,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
孙子认识到地理因素对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并将地理条件纳入了自己的战术原则之中。
他强调了地势、气候等地理因素对于作战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不同地理条件的战术方法。
孙子的地理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对后世的地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郑和郑和是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郑和的航海经历对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航海探险中,郑和详细绘制了许多航海图和地图,记录了当时各地的地理情况、气候特点、物产资源等。
他的地理资料不仅对于当时的航海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也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郑和的航海探险开拓了中国的海洋事业,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
三、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致力于中国的环境与资源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李时中对于中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人地系统”理论,强调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解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时中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上只是介绍了中国地理学家与杰出人物中的几位代表,他们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中国拥有众多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理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通过对地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和世界的地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1.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
2.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即研究地球外壳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都很重要;
4.地理学家必须对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有一定了解,对其某一部门要有深入的研究.;
5.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地理学的宝库,要十分重视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
6.研究地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林超地理学家,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林超最早提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科学,探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认为,我国地理界以前重人文轻自然,后又重自然轻经济甚至取消人文,都背离了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宗旨,于学科的发展不利。
所以他不断大声疾呼发展综合地理学。
在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开篇中写到:“地理学将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科学,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科学。
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两栖科学”。
目前,各国科学家倡导建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正与林超的主张一致,并经各条蹊径成为事实。
黄秉维地理学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黄秉维长期从事地貌和自然区划的研究,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个方向;先后组织了水土保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热量与水分平衡的大规模研究,倡议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方向。
胡焕庸地理学家,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胡焕庸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
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美锷地理学家,自然地理学和海岸科学家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任美锷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理学界最高奖——维多利亚奖的唯一中国得主。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
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
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李旭旦地理学家,历任南大、南师大地理系主任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李旭旦是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专于人文地理学,提出用综合方法划分地理区域的观点,晚年大力提倡复兴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
撰有论文《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