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y

李 山

(西安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68)

摘 要:应用文献调研法、逻辑分析法,对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意义、特点、基本类型及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为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转化并在比赛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力量训练分期将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并按照逻辑顺序非线性地施加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量度,阶段之间存在紧密的迁移性关系。通过系统的力量分期训练,有助于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关键词:力量训练;分期;阶段中图分类号:G808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07)01-0049-03

Study on Periodization of Strength Training

LI Shan

(Track &Field Teaching &Researching Room,Xi .an Physical Educati on Uni versity,Xi .an 710068,China)

Abstract :Periodization was under discussion concernin g its developmen t,si gni ficance,characteris tics,fundamental types and applica -ti on using documentation survey,logic analysis for transforming the basal power into special power and for offering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apply this conversion into competi tions 1Resul ts showed that based on periodization,the power training could be divided i nto preparative stage,competitive stage and transitional stage,each of which showed close mi gratory aptitude wi th others and nonlinear exer -ti on of different training content,methods,measure of load were implemented i n differen t stage in a logic order 1Systematic peri odization was beneficial for athletes to play best in bi g even ts 1Key words :strength training;periodization;stage

1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的提出

1963年Bompa 博士首先提出力量训练分期理论,他指出,通过合理的阶段性力量训练安排,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且能达到避免过度训练、有效恢复的目的。随后,力量分期理论被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之中,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力量训练原则。

美国训练学者M ichael Stone 和Harold O .Bryant (1987)在其著作中也对力量训练分期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研究发现,10周/分期式0全身力量训练(3周@3组@10RM +3周@3组@5RM +3周@3组@3RM )后,在最大力量(卧推、负重蹲起)和爆发力(纵跳)成绩上均明显高于传统式力量训练(10周@3组@6RM )。另外,Fleck 与kraemer (1996)在他们的专著5分期理论的创新6一书中也着重介绍了力量训练分期的内容与应用。

由此可见,力量训练分期是一种系统性力量训练安排。实践证明这种力量训练安排形式能够有效提高专项力

量水平,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论。

2 力量训练分期主要结构与方法学体系

211 力量训练分期主要结构

根据全年比赛安排和训练周期划分,可将力量训练基本大周期分为:解剖学适应期、肌肉增大期、最大力量提高期、爆发力或肌肉耐力转化期、竞赛发挥与维持期、过渡期6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212 力量训练分期各阶段的训练主要任务、内容、负荷、

方法及手段21211 解剖学适应期

解剖学适应期主要任务是提高全身骨骼-肌肉-肌腱-韧带系统机能水平,为今后大强度专项力量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训练内容以全身性专项、非专项力量练习为主。通常采用循环训练法,每周安排2~4次训练、每次2~5组循环、每组包括6~12站,以多关节大肌肉群练习为主、每站负重为40%~60%最大强度,重复次数在15~20次。

y

收稿日期:2006-12-09

作者简介:李 山(1976-),男,河北武强人,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力量训练及运动训练理论。

第21卷 第1期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Vol 121 No 112007年3月Journal of Hebei Insti 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r 12007

站间休息1分钟,循环间歇1~2分钟。

在这一阶段的另一个任务是平衡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左右肢体之间的力量以及加强稳定肌的机能。这一阶段的力量训练涉及到对专项训练理解的问题。许多教练认为,只有进行与专项动作相似的力量练习才能提高专项力量水平,忽视了薄弱肌群对整体力量的影响。在实践中往往过多安排水平已经很高的力量练习,弱化对抗及稳定肌群练习动作的训练,使得肌肉间力量水平差距难以平衡。因此,有必要在前期进行整体及平衡性力量训练。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青少年运动员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8~10周,高水平运动员或多年力量训练背景的运动员,一般为3~5周。

21212肌肉体积增大训练期

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适当增加主动肌体积,为下一阶段大运动量训练提供物质保证。不同项目对于肌肉纬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力量性项目对肌肉尤其是主动肌纬度要求较高。因此,肌肉体积的增加为最大力量的提高创造了

条件。这一阶段多选择以主动肌为主的练习手段,借鉴健美运动的力量训练法,采用每周2~4次、每次6~9种主动肌专项或非专项练习、负重70%~80%1RM、4~6组、组间休息3~5分钟的训练模式。根据项目不同这一阶段持续时间一般为2~5周。

21213最大力量训练期

由爆发力构成要素可知,最大力量是爆发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训练中应优先发展。在分期训练中,最大力量训练期的长短根据项目特点及参赛次数或周期类型而定(单、双或多周期)。投掷项目最大力量训练期较长,而短跑或跳跃项目的最大力量训练期较短。最大力量训练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神经冲动对运动单位的募集频率(数量)与强度,加强肌肉的同步化水平。训练以原动肌或专项动作练习为主。采用最大向心、等长、等动、离心收缩及与超等长爆发力练习的混合训练形式。负重通常保证在80%以上,每周训练3~4次,每次练习动作4~6个,重复次数1~5次,组间间歇2~4分钟。这一阶段持续时间为3~5周。

21214爆发力或力量耐力转化训练期

在最大力量训练的末期应及时向爆发力训练转化,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提高快肌纤维动员速度及肌纤维同步化水平,将前一阶段培养的最大力量通过速度、弹跳训练(超等长训练)、递增负荷量的力量训练转化为专项爆发力或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内容为专项动作或相似动作练习。采用动力性、动力与静力混合型、超等长等训练方法。同时结合专项特点应特别进行反应力量、投掷、起跳、起动、加速等专项力量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负重中等,重复次数8~15次,动作爆发式快速完成,组间间歇2~4分钟。

由于项目对力量成分的要求程度不同,力量性项目在这一阶段仍要保持一定比重的最大力量训练,同时在竞赛末期时,可以降低爆发力训练比重。爆发力转化期持续时间一般为4~5周,力量耐力转化期需要更长时间,一般为6~8周。

21215竞赛保持期

竞赛期以大负重、小负荷量、专项力量训练为主。在此阶段以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爆发力训练或专项力量耐力训练为主。在竞赛保持期里,不同项目在安排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比例上各不相同。铅球运动员一周可能安排2次最大力量和2次爆发力训练课,而跳远运动员为1次和3次。

这一阶段每周安排2~4次力量训练课(根据项目力量特点),每次力量训练课安排2~4种主动肌练习动作。每次力量课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30~60分钟。在重要比赛之前5~7天应该停止力量训练,以便保持能量。

3年度不同周期中的力量训练分期形式

311全年单周期的力量训练分期形式

力量训练分期在全年单周期训练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和明显,在准备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基础性训练,为了避免出现过度训练或训练中的/高原现象0,有必要对准备期进行不同训练内容、负荷、方法手段的安排与实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的力量训练就可以依据力量训练分期原理进行合理的阶段划分。

图1全年单周期力量训练分期图(以投掷运动员为例)

图2全年单周期力量训练分期变化组合图

(以投掷运动员为例)

图1在准备期所安排的肌肉体积增大期主要适用于投掷、摔跤、拳击等重竞技项目,因为这些运动员需要较大的肌肉体积作为基本条件,在肌肉体积增大后更有利于最大力量的提高。除了以上基本分期安排,为了取得更好的

50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第21卷

训练效果,不断促进力量的提高和向专项力量的转化效率,在准备期可以有不同的变化组合形式,例如将肌肉体积增大期与最大力量训练期交替进行,或在解剖学适应期后最大力量与爆发力训练交替进行。312 全年双周期的力量训练分期形式

当全年参加两次重要比赛时可以采用双周期力量训练分期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出现两次完整过程的力量分期安排。对体重要求高的项目可以加入肌肉体积增大期的安排,而需要相对力量的项目可以减少或忽略这一阶段的安排。同时,对于耐力性项目来说,在准备期里解剖学适应期力量训练安排时间较长,最大力量训练安排期较短,在竞赛前期及竞赛期主要以力量耐力训练为主。

以力量为主的项目在准备期分期中,肌肉体积增大期常常安排在解剖学适应期之后,并且在随后的最大力量训练期内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最大力量:肌肉体积增大为3:1)。而以快速力量(相对力量)和速度为主项目的力量分期中,肌肉体积增大则被省略,主要是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之间的转化。

双周期力量训练分期在第一个转化期后可安排解剖学适应期,这样的安排更利于机体对负荷变化及不同刺激的适应,使得肌肉承受能力和最大力量水平较单一力量分期

安排更有助于专项爆发力或力量耐力的提高。

图3 全年双周期力量训练分期图

(以短跑运动员为例)

313 全年多周期的力量训练分期形式

由于许多运动项目在全年之中安排多次竞赛,或者竞赛在某一时期集中进行,所以多周期的力量分期显得更加重要、实用。总体而言,在两次比赛之间均重复进行相同顺序的力量分期,即由解剖学适应期开始到爆发力或力量耐力转化期及竞赛保持发挥期、过渡期为止(速度性或快速力量中以速度为主的项目可以省略肌肉体积增大期,而以力量为主的项目应该在解剖学适应之后加入肌肉体积增大的训练安排)。

如果某一时期比赛相对集中,那么在赛次之间的力量主要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或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分期安排为主。同时,在竞赛期的最大力量与爆发力均以比赛强度和动作特点为主,不同赛次之间的负荷量度和动作速度存

在不同的变化,以便在重要比赛时达到最佳竞技状态。通常情况下。在重大比赛之前5~7天应停止力量训练,让机体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消除疲劳和超量恢复的效果。

4 对传统力量分期训练的质疑与展望

在美国,力量训练分期虽然效果明显,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质疑,归纳为:力量训练分期没有长远规划;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没有界定或说明;似乎只能培养出一个最佳状态;仅以强度百分比的变化为基本训练模式;是否总是由大运动量训练开始等。

针对以上问题,有学者提出非线性(波浪式)力量训练分期模式。此模式是以训练课为单位对负荷量与强度进行定期而有节奏性的安排。这种安排每隔7~14天循环一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安排不同练习负荷来改变训练重点。根据运动员运动水平和训练目标,每周安排3~4次力量训练课,每次训练课以某一种力量素质为主要训练内容(如最大力量、爆发力、局部肌肉耐力)除了在训练课之间安排若干天的休息外,在每个训练阶段间也安排1~3周的减量周,以便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运动员机体的恢复,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创造良好的训练起始条件。实践证明,当采用混合式训练法后,投掷运动员的专项身体准备状态的提高快于分别单一安排的无顺序的训练方法。不同形式的力量分期如何应用到全年的训练中去,是力量训练应该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对分期式(periodied)与非分期式(unperiodied)力量训练、线形(linear per-i

odization )与非线形分期(unlinear periodization)之间的训练形式、训练效果及适应特点与规律仍需要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 TUDOR B OMPA 1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M ]1Cha -mpaign:Human Kinetics,1999:83-931

[2] TUDOR BOMPA 1Periodization: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M ]1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99:209-2111

[3] STONE M HAROLD O .BRYANT 1Weigh t Training:A Sc-i

entific Approach[M]1Minneapolis,1987:35-441

[4] LOREN Z 1F 1CHIU,et al 1The Fi tness -Fatigue Model Revis -ited:Implicati ons for Planning Shor-t and Long -Term Training

[J]1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03,25

(6):42-511

[5] John 1Periodization Research and An Example Application

[J]1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 tioning Journal,2002,24(6):62-701[6] NE W TON,D UNGA N 1Ap plicati on of Stren gth Diagnosis[J]1Stren gth and C on ditionin g Jou rnal,2002,24(5):50-591

[7] THOMAS R 1BAEC HLE 1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2nd ed 1)[M]1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94:459-4731[8] R USS E BB E TS 1T rack C oach Tal ks with Tud or B ompa[J]1Track C oach,2004,(4)1

[9] BILL ALLERHEILLIGE N 1In -season Strength Training for

Power Athletes[J]12003,25(3):23-281

51

第1期李 山: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力量训练基本原理

力量训练基本原理 1、专门性原理 2、超负荷原理,负荷——恢复——超量恢复 3、顺序性原理: (1)小负荷次数多——大负荷次数少 ↓↓ 影响肌肉结构肌肉内协调功能的改善 ↓ 初期增值后期 优先发展大肌肉群的力量,后发展小肌肉群力量练习。 (1)负重练习后进行抗阻力及各级跳,有利于恢复肌肉弹性。 (2)力量素质练习后发展耐力素质有利于促进快速恢复。 (3)速度练习后进行爆发力练习 (4)跳跃练习后可进行速度练习 4、量化控制性原理 渐进性原理每次增加的负荷为原负荷的5%—10%左右。 负荷强度、重复次数及作用 强度% 重复次数主要作用 95以上 1 发展肌内协调能力 85—95 2—3 65—85 4—7 →促进肌肉肥大 40—65 8—12 →提高速度力量 40以下13以上→提高力量耐力 5、周期性原理: 7、经常性原理:隔日练习为好,力量增长后若每周进行一次训练,力量就会保持原有水平。 8、针对性:力量练习要多样,同趣味性,竞争性结合 女子练习的次数可多些,量应少一些,效果好,练习下肢力量时注意背肌的训练 9、合理性原理 10、恢复性原理,力量练习,间隔3—5分,力量耐力的循环训练可采用不充分休息; 一些强度较大的练习,如跳深在赛前两周停止,保证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后进行耐力素质练习有利于恢复过程; 大力量练习后进行一下多级跳、跑练习可增加肌肉弹性恢复; 加强恢复(生理与心理) 1、专项速度: 高抬腿、小步跑、缩短步长的间隔跑、下坡跑和快速摆臂。 30m—60m反复跑,负重跑20m、30、50、60、100m 2、弹跳力练习: 向上纵跳、跳深、跳栏架、立定跳、多级跳。 用立定助跑的一级到十级跳,立定助跑的2—4步的单腿二、三级跳,各种负重的跳跃。3、快速力量: (1)关节力量:半蹲跳起、负杠铃的蹲伸、蹲跳起、双脚交换跳及持壶铃跳、跳台阶。(2)绝对力量:抓举、高翻、全蹲、半蹲、坐蹲、壶铃跳、负重跳台、负重蹬摆、持壶铃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以来,对基础教育界触动很大,将许多学校推到了改革的前沿,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与阻碍着创新教育的开展。“师道遵严”及“上尊下卑”等传统观念,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独立的思考空间和个性的学习,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一种简单的问答。其结果常常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这又如何能培养出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扭转教学观念,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启发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修订版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年级“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这些要求反映了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也给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⑴心理学理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中正确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而且能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是所有学科所共有的特征,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作文心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理论。作文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把通过感官获得诸事物的情感在脑中再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它依存于客观现实,是生活实践、思维、运动和语言运用的综合统一体。作文源于生活,这是心理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作文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 (2)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作文生活化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生活教育理论为作文生活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作文生活化研究是我们在作文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随笔 ——李周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是指脊柱、骸关节和骨盆,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通过四肢末端将力量施加于外部物体(例如铅球、地面和水等),使器械或人体产生运动。因此,长期以来,在竞技运动训练领域,人们一直将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忽视甚至放弃躯干(核心)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他们从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等不同角度对躯干成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的问题。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人体的大多数运动都是多关节和多肌群(肌肉)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肌肉的收缩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所有运动项目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尽管骨盆、髓关节和躯干部位的肌肉并不像四肢肌肉那样,直接完成人体的运动,但是,它们的“稳定性收缩”可以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同时,还可以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加快力量的传递,整体上提高运动效率。 核心稳定力量对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该力量可以通过近端固定提高末端肌肉的发力,例如田径的标枪、网球的挥拍和排球的扣球等被称为“鞭打”的动作,都需要核心稳定力量的参与,它可以将下肢和躯干肌的力量快速准确地传递到上肢,集结全身的力量于“鞭打”的动作。有研究认为,在网球运动员挥拍击球的动作中,耽和躯干的力量占整个炭球力量的5000。 其灰,对运动技术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专项技术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参与运动肌肉之间的协作水平和对高速运动中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例如游泳、赛艇、皮划艇和急流皮划艇等水上项目,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拥有对“水”的驾驭能力,运动员躯干以及船体的稳定是游泳和划船技术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取决于核心稳定力量的改善。 再次,具有好的预防损伤功能,为主动肌的发力建立良好的支点,提高不同肌肉之间的协作,以及动员全身不同环节的力量有序地参与运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运动中的力量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小关节的负荷,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核心稳定力量与传统的腰腹力量训练有很大的不同,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 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与运动,培养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陈小平等编译)

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育训练理论与体育方法 作者姓名和指导教师:宋体,小四 摘要:体育训练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从而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为此,学校体育工作除应搞好体育教学、课外群众性体育锻炼,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外,还应积极开展课余体育强国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训练;理论;方法; Abstract: physic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the use of their spare time, through the form of sports teams, team training system, thus effectively enhanced physique, improve the level of sport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sports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and a sports education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process. To this end, the school sports work should do well the mass sports exercise, sports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improve al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but should also actively carry ou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ower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meaning. Keywords: sports training; Theory; Methods;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述评 y 李 山 (西安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68) 摘 要:应用文献调研法、逻辑分析法,对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意义、特点、基本类型及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为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转化并在比赛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力量训练分期将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并按照逻辑顺序非线性地施加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量度,阶段之间存在紧密的迁移性关系。通过系统的力量分期训练,有助于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关键词:力量训练;分期;阶段中图分类号:G808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07)01-0049-03 Study on Periodization of Strength Training LI Shan (Track &Field Teaching &Researching Room,Xi .an Physical Educati on Uni versity,Xi .an 710068,China) Abstract :Periodization was under discussion concernin g its developmen t,si gni ficance,characteris tics,fundamental types and applica -ti on using documentation survey,logic analysis for transforming the basal power into special power and for offering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apply this conversion into competi tions 1Resul ts showed that based on periodization,the power training could be divided i nto preparative stage,competitive stage and transitional stage,each of which showed close mi gratory aptitude wi th others and nonlinear exer -ti on of different training content,methods,measure of load were implemented i n differen t stage in a logic order 1Systematic peri odization was beneficial for athletes to play best in bi g even ts 1Key words :strength training;periodization;stage 1 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的提出 1963年Bompa 博士首先提出力量训练分期理论,他指出,通过合理的阶段性力量训练安排,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且能达到避免过度训练、有效恢复的目的。随后,力量分期理论被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之中,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力量训练原则。 美国训练学者M ichael Stone 和Harold O .Bryant (1987)在其著作中也对力量训练分期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研究发现,10周/分期式0全身力量训练(3周@3组@10RM +3周@3组@5RM +3周@3组@3RM )后,在最大力量(卧推、负重蹲起)和爆发力(纵跳)成绩上均明显高于传统式力量训练(10周@3组@6RM )。另外,Fleck 与kraemer (1996)在他们的专著5分期理论的创新6一书中也着重介绍了力量训练分期的内容与应用。 由此可见,力量训练分期是一种系统性力量训练安排。实践证明这种力量训练安排形式能够有效提高专项力 量水平,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论。 2 力量训练分期主要结构与方法学体系 211 力量训练分期主要结构 根据全年比赛安排和训练周期划分,可将力量训练基本大周期分为:解剖学适应期、肌肉增大期、最大力量提高期、爆发力或肌肉耐力转化期、竞赛发挥与维持期、过渡期6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212 力量训练分期各阶段的训练主要任务、内容、负荷、 方法及手段21211 解剖学适应期 解剖学适应期主要任务是提高全身骨骼-肌肉-肌腱-韧带系统机能水平,为今后大强度专项力量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训练内容以全身性专项、非专项力量练习为主。通常采用循环训练法,每周安排2~4次训练、每次2~5组循环、每组包括6~12站,以多关节大肌肉群练习为主、每站负重为40%~60%最大强度,重复次数在15~20次。 y 收稿日期:2006-12-09 作者简介:李 山(1976-),男,河北武强人,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力量训练及运动训练理论。 第21卷 第1期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Vol 121 No 112007年3月Journal of Hebei Insti 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r 12007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范文.docx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1.全命题作文 (1)文题:暖流 要求;文章要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富有真情 实感。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 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暖流”就 是指老师、同学等对你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 危难时的扶持,受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暖流” 给人以温暖,所以写的事应该犹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让读者品

味到友爱之情暖人心。事例要典型、集中,可使用对比、衬托方法。 (2)文题:爱心 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进行抒情和议论。 提示:要求以“爱心”为题写记叙文。从题目看,要求写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感情,重点要突出“爱”字。通过记叙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现人们之间的相互扶助、爱护,然后适当议 论和抒情’,对真善美进行歌颂赞美。选材时要立足于自己熟悉 的人和事,写使你感动、追念的人与事。 (3)文题:悔 要求:写出自己曾经为之懊悔的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心 理活动。

提示:写作本文要先写好“过失”,以展示触发悔过之情的一段经历与事由,还要写出弥补过失的实际行动,这其间要写出对“过失”的认识过程。可从如何待人处事和完善自我品德方 面选材。 (4)文题:童年琐事 提示:写作本文的重点是“琐事”,因此,不要受与之相 近的“童年的回忆”、“童年的伙伴”、“童年记事”、“童年 趣事”、“金色的童年”等所熟悉的文题干扰,应围绕一个中心,紧紧扣住“琐事”,选取童年生活中二至三件细小零碎而富有特色的事,较好地表现题意。以记叙为主,适当议论和抒情。 (5)文题:我在努力 要求:写记叙文,可适当议论或抒情。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自修订版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自修订版-法. 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一,人体核心的概念 人体核心通常指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

群。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组成,并且髋关节周 围的肌肉——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核心肌群。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核心肌群的位置,包括深层的小肌肉群和浅层的大肌肉群。深层的小肌肉群包括腹横肌、多裂肌和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等,这是维持脊椎稳定的最重要的核心肌群,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各脊椎椎体间的稳定能力,并可以使脊椎维持在正中区域的范围内。浅层的大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大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

竖脊肌及臀部肌群等。 二、核心力量的概念 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提高运动时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的损伤,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四、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就是要努力使整个机体协调起来,确保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

训练方法: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2,运用单一器械的练习;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4,各种普拉提练习形式;5,睁眼睛和闭眼睛状态下的各种站立练习;6,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7,两人共同进行的练习。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静力练习时间固定,动力练习每组重复次数也需要固定。课根据运动员的具体

2014训练学复习题(新版)

复习题一(第1章) 一、填空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主要特征,以()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其中“竞”是指(),“技”是指()。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3.现代世界竞技体育活动是以()和各()为核心组织进行的。 4.1888年,法国人()首先倡议恢复奥运会。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于()年在希腊雅典举行。 5.竞技体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指()、()、()、()。 6.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有()、()、()、()、()观赏性及功利性。7.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效应、生活效应以及()效应多元的途径,其中,()效应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 8.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训练()以及有效地组织训练()行为的科学。 9.前德国学者迪?哈雷博士的学术专著()的出版,标志着运动训练学的形成。 10. ()性、()性以及()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其中,()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11.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决定的。其中,()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 12.动成绩就是运动竞赛的结果,任何一场运动竞赛的结果都必然包括两个方面,即()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

13.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 )、( )、(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14.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 )诊断、( )诊断及( )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包含( )指标、( )指标及( )指标。 15.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成绩都是由()、()以及()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3、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 A.竞争性 B.公平性 C.规性 D.公开性 4、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建中,最主要的是: A、运动员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竞技体育管理 5. 影响运动成绩的因和最根本的原因是: A、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 B、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 C、教练员的临场指导能力 D、运动竞赛结果的评定 6. 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员首先力争的是: A.名次 B.竞技水平 C.记录 D.比赛的发挥 7.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下列哪

小学一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_作文起步

小学一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小学一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要不要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教师思想模糊,至于如何搞,更是缺少研究。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这可以看出一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要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一个宽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必须把课标的要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起步教学之中去。为此,教师须对起步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要寻求操作可行之路。去年九月份,我有幸赶上了新教材,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这一年当中,我在作文教学上,也在摸索和尝试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 一、“你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说完整的话,写完整的句。 学生作文训练起始于一年级“口头作文”,即说话训练。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用完整、正确、简练的书面语言要求他们,帮助他们在说话训练中形成句子的概念,而最根本的还是以写话为目的的“听说一句话”训练。如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在原来大量的“听说一句话”训练的基础上,我提倡学生用汉语拼音写话。但在写之前,我都让每位学生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我经常对他们说这么一句话“你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反复地鼓励他们,让他们敢说,乐说。在这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动笔,一方

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另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一日一句的写话训练。开始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动笔写即可,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重表扬,不批评。等到学生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后,进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几个好词,让他们组合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先练习说,在会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地写下来。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可以从说完整的句子过渡到写完整的句子,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句子的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巩固识字,提高学生语言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你观察到什么,就说什么!”——重视看图说话,训练看图写话。 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形象入手,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高尚道德品质有一定影响,而且对训练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培养观察事物、分析表达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它是作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训练。 看图说话和写话,可以是一幅图或几幅图;可以是一幅图说一句、写一句,或说几句、写几句;也可以是几幅图写一篇或一幅图写一篇。不管是一幅图或几幅图,还是写一句、几句或一篇,都可以分看、说、写三个阶段。看清楚才能说清楚,说清楚才能写清楚,看得好才能写得好,说得好才能写得好。在一年级下学期中,我每个星期抽出四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和写话练习。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

训练写作能力正确的表达技巧

训练写作能力正确的表达技巧 一、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几乎所有的英语学习者都很注重听力和口语,如果不是要应付考试,极少有人会尝试实行英语写作。殊不知,光是会溜溜地说而不会 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基本上能够算作是半个英语文盲。 我们中国人学英语主要用途是什么?是因为要出国?还是因为要经 常和老外face 2 face 的对话?恐怕我们的英语学习人群中最多只有1%的有机会出国,不会超过10%的人有机会和老外直接对话。英语实实在在使用最多的地方还是英文邮件书信往来。尤其涉外工作,则必须具 备良好的英语写作水平。 经常实行英语写作练习,将会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英语逻辑思维水平,同样对提升口语表达水平大有协助。 二、VOA Speical English 的文章写作风格 VOA Special English 节目的文章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清晰 的文章结构来描述任何复杂的事物,整篇文章的词汇一般限定在1500 个英文词汇表里。我们大学生朋友一般都具备4000个以上的英语词汇,有其中佼佼者有将近10000个词汇的量,可这跟能否写出一篇好文章 却没有很大的关系。 练习英语写作的朋友,能够先泛读一篇 VOA Special English 节目,然后不要再看节目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下学习到的内容, 并写下来。写完内容复述完后,拿自己写的与原作一次对比,认真找 出自己的句式表达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由此感受 VOA Special English 编辑们用简单的词汇表达复杂事物的魅力。 三、VOA Special English 文章模仿写作训练 很多网友说:我一动笔就写错,自己却不知道,又没有人帮我指 下怎么办啊?这个确实是个问题,如果写错了没有被即时发现,而自己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释义 对于核心区域的概念,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得出在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Core )通常上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an Hasegawa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1]。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膈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J.H Pilates )。由此看出,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 腰-骨盆-髋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this.id)" style="border-bottom: #fa891b 1px solid; cursor: pointer">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这些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但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竖脊肌与腹肌还互相配合,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骨盆带(pelvic girdle)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

举重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探析

举重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探析 【摘要】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技术动作的速度、幅度,甚至运动耐力,因此对运动成绩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力量训练构成了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力量训练方法手段 1 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1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人体相应环节运动,肌肉张力不变,改变长度产生收缩力克服阻力的训练为动力性等张训练。可分为向心克制性及离心退让性两类工作形式。 1.1.1 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时,肌肉长度逐渐缩短,所产生的张力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练习时根据专项运动的需要,掌握好发挥最大肌力的关节角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1.1.2 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实验表明,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缩时所承受负荷的两倍。由此,人们利用离心收缩的原理创造了“退让训练法”。如用杠铃做的两臂弯举中,当臂部积极用力将杠铃往上举起后,再用手抵抗回降动作慢慢地将杠铃放下就属于此种性质工作。 1.2 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称之为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肌肉做静力性收缩时,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表现出的力量大,力量增长也快,并节省训练时间。但是由于肌肉紧张,血管封闭,肌肉中血液循环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暂时中断,因而工作不能持久。 运动员完成静力练习时常常憋气,憋气有利于运动员表现出最大力量。如运动员背肌力量在吸气时可达到119公斤,呼气时为127公斤,憋气时,可达到133公斤。但是运动员憋气时间过长,会使胸内压升高,肺的血液循环恶化,从而导致脑贫血,产生休克。所以在练习前应做几次深呼吸,并注意控制憋气的时间。憋气时间与负荷强度有关,如负荷强度为100%时,憋气时间为2~3秒;负荷强度为90~80%时,憋气时间为4~8秒;负荷强度为70~60%,憋气时间为6~10秒。 一次训练课的静力练习时间不应过长,冬季训练中高水平运动员可达半个小时。夏季比赛期,为保持已有力量水平,每次训练5~10分钟即可。静力练习应与动力练习结合起来,可按照1:5的比例安排练习。 1.3 等动收缩练习。等动收缩训练是由美国李斯特尔等人与1967年创立。等动力量训练在特制的等动练习器上进行,练习时,肢体动作速度保持不变,肌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9354908.html,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 作者:李林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07期 摘要:运动训练学理论主要来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现代竞技体育经过了百年的历程, 其不但孕育而且发展了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因而形成了3个层次理论体系:一般训练的理论、专项训练的理论以及项群训练的理论。从2001年开始,运动训练理论在不断扩展。运动训练学为一类科学,主要研究内容为运动训练规律,换为另一种说法,为研究对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以及提高运动成绩的规律科学,成为现代体育科学体系一个重要的分支。 关键词:理论体系现状分析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a)-0001-0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开始于1983年。近些年来,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与此同时,我国在运动训练基本的理论方面,不断推出了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在运动训练学领域中的研究性专著。该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1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现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逐步在向世界的先进训练学理论靠近,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也逐渐表现出现在存在的不足,分析如下。 (1)影响了培养的目标因素。确定运动训练培养的目标为:设计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以及出发点,需要确定运动训练培养的目标,首先要求清楚运动员研究运动训练学理论的现状及特点。社会对运动训练学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改革的政策导向等影响了确定的各种因素。 (2)运动训练学虽然已有从一门学科发展到含有管理、选材以及竞赛等学科的学科群趋势,但由于学科自我的意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还是处于较滞后的状态,其对自身的建设关注力度较为薄弱。 (3)我国在对运动训练学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过多地采用描述性研究,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缺少相关实验以及解释性。 (4)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在人体潜力的挖掘上,一直以来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主观的实践经验以及逻辑推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为在部分训练方法方面缺乏足够的生物学依据。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讲解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一)力量素质的定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工作时以收缩产生的拉力克服阻力。肌肉工作所克服的阻力包括外部和内部阻力。外部阻力,如物体重量摩擦力及空气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如肌肉的粘滞性,各肌肉间的对抗力,主要来源于运动器官,如骨骼、肌肉、关节囊、韧带、腱膜、筋膜等组织的阻力。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依完成不同体育或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1、绝对力量:是指肌肉中总的和所能表现出来的尽最大可能的力量潜力。它可用电刺激测量,也可用肌肉生理横断面来评定。 2、相对力量:是指将几种力量(向心力、等长性力量、离心力)相对与练习者自身体重作一比较。相对力量即每公斤或每磅自身体重上发挥的最大力量,它用于比不同个体之间力量的能力差异。 3、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抵抗无法克服阻力过程中所表现出俩的最高力值。 4、快速力量:是指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高地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在日常训练中常常使用“爆发力”一词,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嘴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5、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静力性或动力性的工作形式在抗大负荷过程中抵抗疲劳的能力。 6、起动力量:是指肌肉从产生张力的瞬间的尽快的速度发展尽可能高的力量的能力。起动力量也可理解为50毫秒之后就能达到较高力值的能力。 二、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的工作形式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摘要】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促进运动员技能更好的发挥,更能反映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生理及心理状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核心稳定性训练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总结,旨在通过对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探索出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能力的作用,为平衡能力的提高提供可行性。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训练;平衡能力 前言 核心稳定性训练早期主要用于康复治疗、损伤预防,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体育健身,近年来已用于提高体育竞技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身体的控制,能更好的训练深层肌群,协调大小肌群能量的输出,预防运动损伤。良好的平衡能力和适度的身体姿势是完成所有竞技体育项目和休闲娱乐活动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并且良好的平衡能力还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核心稳定性训练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以找出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一套合理有效地提高平衡能力的新方法和思路。 1、核心稳定性的概述 1.1核心肌群的划分 人体核心是指躯干或腰骶的部分。从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我们把肌肉的起止点(或起点或止点)位于核心区的肌肉群统称为核心肌群。而相对于对核心肌群划分,Mcgill甚至不同意整体性肌群和局部性肌群的划分。他认为所有核心肌群对于稳定性都是重要的,它们依赖于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断变化收缩。较大的“原动”肌群(例如,腹部斜肌和腰方肌)在提供稳定性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核心全部深层和浅表肌群的协同作用才是维持最佳脊柱稳定性所必需的。 1.2核心稳定性的概念 “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CS)这一术语来源于由美国圣佛朗西斯科脊柱研究所(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ute,SFSI)推广的一种用于治疗脊柱病症的康复锻炼方式。1989年他们出版的《动态脊柱稳定性训练计划》的手册中强调了“中立位脊柱”的概念,所以,“核心稳定性”开始也被称作“脊柱稳定性”或“躯干稳定性”。随着近年来“核心”这一术语的流行,核心稳定性逐渐取代了脊柱稳定性或躯干稳定性,并在其概念外延上有所扩大。 2、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概述 2.1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概念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张远方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第一周 讲述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竞技体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 重点和难点掌握竞技体育的特点和运动训练的任务和内容 难点 讲授提纲讲授方法学时分配 传授 2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竞技体育的源起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 征,以创造友谊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 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3种动因: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学因素、 社会学因素。 2、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教学小节:本章是全书内容的概述,讲述了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二周 教学内容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项群理论的建立和意义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学会如何在训练中应用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讲授提纲讲授 方法 学时分配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3)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自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 博士等人的《训练学》一书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 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构成。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合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 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由不同项目间的本质属性所引起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划分项目类 属的基本依据。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理论原有的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三)同项群训练规律的探讨与揭示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传授 2

公文基础写作能力训练

公文基础写作能力训练 课程背景: 公文写作组织当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和管理手段,是组织和个人不断迭代、前进不可缺少的武器和工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认识水平、思考能力、重视程度等的影响,很多组织和个人视公文写作为负担,不懂得利用好这两项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在企业党政工作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通过写作进行总结和谋划,企业好的经验不能沉淀,好的工作设想得不到好的贯彻实施,是非常大的损失。 课程目标: 1、掌握公文写作特点 2、掌握公文的写作规范 3、掌握公文的格式 4、掌握公文的文种 5、掌握请示、报告、决定等四种基础公文的写作方法 6、掌握仿写的具体方法 授课特色: 1.讲师讲解(强调重点.要点和难点,将专业术语平民化,帮助学员理解) 2.学员讨论(运用团队的智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案例分析(将深奥的理论融案例之中,在讨论中学习和领悟) 4. 现场练习(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大量写作模板和工具,方便学员拿过来就用,同时为提高知识和技能转化效率,课堂上讲安排大量练习帮助学员掌握) 课程课时:6-12小时 授课对象:新员工、从事文字写作时间较短的工作人员 授课方式: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讲师采用讲学互动实战答疑.小组研讨.心得分享.实战练习等多种培训方式

课程大纲: 一、揭开公文的神秘面纱 1.什么是公文? 2.公文的起源 3.公文的性质 4.“各就各位”的公文文种 ※案例分享:让领导恼火的公文 二、“各走各路”的行文方向 1.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2.确定行文方向的三步骤 ※案例分享:“寸步难行”的公文 三、“各得其所”的格式规范 1.纸张 2.排版规范 3.印刷装订 4.印章使用 ※现场测试:公文的版式规范 四、公文写作三步训练法 第一步:分析例文 第二步:仿写 第三步:修改

力量训练原理及方法

就力量训练而言,最好先从大肌肉群开始,例如胸部、腿部和背部。较大的组合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更大且能稳定肌肉。胸部和背部练习应在腿部练习后进行。?对抗肌肉群应按次序进行,例如,胸部、背部、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这样对身体动作和姿势不会产生副面影响。 腹部练习也应该进行。在训练计划中,过早进行腹部练习会削弱支撑系统并容易导致腰部受伤,特别是进行力量练习时如蹲起 第二节最大力量 ?1定义: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2发展最大力量的途径:加大肌肉横断面(hypertrophy);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3.最大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3.1强度:本人最大负重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负荷(60-80%);一般不采用极限负荷保证重复次数和时间,防止外伤、减轻心理负荷。注意每周穿插;不采用40%以下的强度运动单位少、红肌纤维参加工作的成分增加。注意准备过程。 3.2重复次数组数 负荷强度、重复次数及作用 ,适当加快 1 .5-2.5秒;动作速度不可太快,如用惯性去克服阻力,降低训练效果。 ? 3.4间歇时间:增大肌肉体积;改善肌肉协调;注意基本恢复。 力量训练方法设计的基本原则: ?大力量设计:高负荷、低重复次数、完全休息 ?肌肉体积:中等负荷、大训练量、完全或不完全休息 ?力量耐力:低强度、大运动量、不完全休息

4.发展最大力量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4.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为75-90%。训练组数为6-8组,每组重复3-6次,组间间歇3分钟。 ?4.2阶梯式极限用力法:又称金字塔负荷体系。一次课的练习从较低的负荷开始,逐渐加大负荷而减少练习次数。保加利亚举重教练阿巴杰耶夫将这种方法发展为将负荷的强度加到100%,即要求达到当天最高水平(见图)。?4.3静力训练法: ?以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使肌肉张力改变,长度不变,环节不运动。 ?通过大强度的静力性练习来发展最大力量。负荷强度为90%以上,每次持续时间为3一6秒,练习4次,次间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