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但与此同时,精神层面也面临了诸多挑战。
面对繁杂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正越来越被忽视和掩盖。
如何重新审视和调整我们的精神生活,对我们的健康、幸福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重要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适度的运动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保证我们的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更好地得到休息和恢复。
二、培养兴趣爱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生活不能只围绕工作和家庭转,也需要自己的个人时间和空间。
在业余时间里,我们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爱好,如运动、阅读、旅行等等。
这不仅能够让我们得到放松和享受的机会,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
同时,兴趣爱好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塑造自己的个性。
三、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们需要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以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缓解压力和焦虑,还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度过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理解的态度。
四、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和谐现代人的生活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重视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弱点和优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和的态度,避免情绪化和冲动。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放松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保证我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其次,是不断地追求最高的物质生活享受。在一个长期受贫困折磨的国家里,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当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拥有财富的机会的时候,那种长期积压在人们心底的渴望便会爆发出来,进而走向极端―拥有财富才能拥有幸福生活。然而,这种以积累财富为目标的生活不可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辛福生活和真正的人的自由。用雅斯贝斯的话来说:“就是必然导致了‘超验存在’的丧失,对无限、永恒、无条件的事物的信念的失落。”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 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我们生活中的产品目不暇接,人类的生活渐渐地与机器技术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一书,探讨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精神状况;价值;时代的精神状况
当今世界是一个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卡尔?雅斯贝斯曾在他1930年所著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的导言就中写道:“一百多年来,人类状况的问题愈益紧迫起来。每一代人都曾经从自己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1]总的来看,雅斯贝斯在本书中高屋建瓴的回顾了西方“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这些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第三,当代中国人在信仰道德观念上的表现。一方面强调个人对生活的现实化,强调个人的物质成就以及感官快乐。这也导致现代人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丧失,从而坠入虚无的深渊。另一方面就是个人道德观念,传统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但是,在革命时期,又特别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所进行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致命的抨击。加之在新中国的文革运动,也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断层,个人道德价值观也显得凌乱。
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陈勤建民俗和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切合。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心意活动,而民俗则是人类日常情景中,代表了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为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民俗与哲学层面理性辨析的人类精神生活不同,它是一类民众群体认同,但又是未经严格梳理的混沌遗体的精神生活形态,它往往是人们不经意形成的初级的精神意识,处在人类一般精神生活的基础层。
一民俗的外在形态是一国一民族或族群传承性的生活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为耕作鱼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乡规民约、心意信仰、民居民艺等等。
民俗学学界一般将其概括为人们日常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考原型等。
人世间,古今中外的民俗事象千千万,然而,从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其审视,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民俗,其内核都有着一个能够体现其民俗共同特征的最小的心意性结构模式:“相沿承习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简言之,即为“共同心意行为构成的风习性文化意识的综合表现”,由群体风行的精神意愿构建的原生态的初级精神生活。
其间,蕴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精神生命的原始密码,民族精神文化的元动力。
为此,西方一些国家在民俗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就视民俗为探究国民精神生活的园地,将民俗学研究的出发点,建立在追寻自己民族精神意识的基点上。
20世纪初,英国早期著名的民俗学家博尔尼(C·S·Burne)女士,在她开创性的《民俗学概论》(TheHandbookofFolklore)中,对民俗的认识虽然总体上过于狭隘和偏颇,但是,还是抓住了其内涵具有独特的人类精神生活的精髓:“‘民俗’包括民众心理方5民俗研究2007.3面的事物,与工艺技术无关。
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精神生活包括哪些内容

精神生活包括哪些内容
精神生活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状态和体验,它包括了个人的情感、思想、信仰、价值观以及心灵的成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品质,认识到它对个体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那么,精神生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精神生活包括情感世界。
情感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体验之一,它包括了爱、恨、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个体能够理解、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其次,精神生活包括思想和信仰。
人的思想和信仰是指导个体行为和价值取向
的重要因素。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需要建立在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信仰基础上,这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
此外,精神生活还包括了个体的心灵成长和发展。
心灵的成长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它需要个体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修炼,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总的来说,精神生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个体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需要个体具备积极的情感世界、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信仰、以及不断的心灵成长和发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平衡和提升,个体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精神生活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困境及其超越研究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困境及其超越研究“不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我们的精神生活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富裕之后怎么办”?中国人在经济强大后,能否成为世界高尚品质的代表?我们怎样才能具有与现时代的内涵相匹配的“精神生活”等等,成为一种时代性课题。
审视当代人的生活,不能不说,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而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和危机以更加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人在某种程度被“物化”了,精神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缺失性存在,提升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已经迫在眉睫。
从理论上如何破解问题,为实践改变提供思想观念和路径成为本研究的旨趣,也是本研究期待产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在。
围绕提升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关于精神生活本质的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以为接续研究提供遵从的根据。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问题展开的逻辑起点,从实践是社会生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出发,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机构成。
实践的特质是“改造”,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这种改造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的谋划”,包含精神生产过程。
精神生活是社会和人的“内涵”和“精神气质”,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精神生活或人的精神家园,是概括社会生活精神现象的一个总体性概念。
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相对独立领域,指向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要以满足人对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实质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和体验。
人为什么需要精神生活?从形上意义说,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从形下意义上,现实生活压力、繁忙中产生的无力感、浮躁感和空虚感使人的精神需要安放之处,精神生活对人而言具有内在性。
精神生活有自身特点,它是一种心智生活、是心灵生活和智力生活的总称,这种内在性说明精神生活的目的以寻求生命意义、获得精神安顿和心灵秩序为满足,是以服务人为之存在的真正目的的;精神生活是无功利的,心智的运用、思想的运动,精神的创造、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并从中获得充实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愉悦精神;精神生活领域是非实体的超验世界,具有超越性。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a59f17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2.png)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篇一:[人的精神生活]人要有精神追求的作文人要有精神追求的作文一有—位退休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每天戴着老花镜,伏在书桌上,勤奋写作,笔耕不止,就像一个勤勉的农人,无论春夏秋冬,日晒雨淋,精心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又像一个传播知识火种的乡村教师,无论山高水远,孤寂清贫,手中火炬永不熄灭。
我常在报纸上读到他写的一些杂谈、随笔,无一不蕴含着他那一颗沸腾的爱国爱民之心,透露出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贯穿着他对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深沉感悟。
纵然有个别篇什在论及世事时言辞有些过激情绪,有些偏执,但也毕竟是“爱之愈深,言之愈烈”的结果罢。
人各有志,各有各的爰好、兴趣、追求,谁也强求不了谁。
据我了解,在当今浮躁喧嚣、有些人视金钱为万能的情况下,能像这位老新闻工作者那样甘于清贫淡泊、乐于寂寞耕耘者实在不多了。
而贪图功名利禄者、巧取豪夺者以及吃喝玩乐者却屡见不鲜。
我曾问他:“如今退休了,该享清福了,何必再提笔写作,自找苦吃,自寻烦恼”他说,物质生活富裕了,无忧无虑,精神生活反而显得空虚了。
再说,年轻时曾追求过、喜爱过写作,但长年累月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无暇兼顾。
而今闲了下来,有的是时间。
咀嚼过去的人生,酸甜苦辣都是收获;追忆消逝的岁月,对人生有了更深沉的感悟。
于是,手痒痒的,又想动笔写点东西了。
这恐怕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吧?是啊,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
高尚远大的志向,勤奋实干的作风,不畏艰难的胆略,就是人生中最可贵的精神。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才谈得上生活。
单纯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人,只能说是生存,而谈不上真正的生活。
一个人精神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当然,这种精神追求必须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脱离现实、超越自然的所谓精神追求,只能是虚无缥缈、难以实现的空想。
这位老年朋友从事文学写作的实践表明,人对自身精神追求的执著,如同种子要发芽那样,怎么也挡不住,历经岁月磨难之后,总要破土而出。
浅析当下国人的精神生活

浅析当下国人的精神生活当下的国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价值困惑。
面对传统观念的分崩离析和旧有价值体系的断裂破碎,我们并没有迅速建构起一个全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以致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等的判定模棱两可,陷入了“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的困惑状态,也使得当代国人在迷惘之中无所适从,造成了当代国人的信仰迷失、信念动摇和信心崩溃。
第二、精神流浪。
我们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不明白自己从那里来?又将往何处去?我们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弃儿,我们心中没有阳光,我们的心灵不知向何处皈依,我们的灵魂不知向那里安放,我们不知何处是锚地?何处是港湾?何处是寓所?生命中再也没有一个导引前行方向的灯塔,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只好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如一叶浮萍随意飘荡;我们甚至常常感到脚下无路,只好任憔悴的精神在无垠的旷野里四处流浪。
第三、行为失范。
这是一个“旧鞋子坏了,新鞋子还没有做好”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与传统模式相适应的社会控制体系不断受到冲击而失去其效能;另一方面,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控制体系尚处于形成和完善过程中,这种新旧交替与转换极易造成社会控制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甚至会出现社会控制的“真空状态”;加之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促使人们的社会行为趋于多样化,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变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相互交织,社会生活和许多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诱发行为失范的因素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无序行为大量产生。
第四、情感痛苦。
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已经使国人走出了精神至上的贫困状态,但却陷入了生活殷实的精神贫血时代。
我们的口袋可能装满了钞票,但我们精神的行囊却一无所有;我们似乎什么都有了,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没有充实感,生活无根,我们在苦苦寻找,我们在踌躇彷徨,我们的灵魂在甚至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中饱受煎熬。
同时,传统与现代这两极对峙的力量,五马分尸般撕裂着当代人的灵魂,那种鲜血淋漓的痛感,相信不少国人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中国精神的体现的事例

中国精神的体现的事例
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精髓,包括但不限于孝道,礼仪,仁爱,勤劳,诚信,团结等。
下面是一些中国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事例。
孝道:中国文化重视孝道,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比如,孝敬父母,照顾年迈的父母,以及尊重家庭长辈的意见和建议等。
团结互助:在重要的节日或特殊时刻,中国人常常体现出团结互助的精神。
比如,在自然灾害时,社区居民齐心协力帮助受灾者,互相支持和慰问。
传统节日庆典: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强调家庭团聚,亲情和友情,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精神。
文化传承: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在不断传承。
这些传统艺术代代相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勤奋和吃苦耐劳:中国人民常常被认为是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民族。
许多劳动者为了家庭和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
诚信和廉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和廉洁。
在商业和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此外,反腐倡廉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追求的重要价值。
列举的只是一些例子,中国精神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更广泛和深远的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
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
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
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
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
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
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
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
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
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侵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一个千年礼仪之邦,一旦进入世俗化社会,物欲主义的出现会比其他世俗化的发达国家更凶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中国在进入世俗化社会的时候,宗教同时发生了衰落。
一旦市场经济激发起人性中的原始欲望,那种没有灵魂的、赤裸裸的物欲主义便很容易迅速弥漫。
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即便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流地位,但与以往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相比,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不具有超越和神圣的性质,无法成为一套进入宪法、教科书、宗教、公民教育等主流建制的冠冕堂皇话语。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它已经被公众默认了,成为不言而喻的“潜伦理”、“潜规则”,但永远无法登堂入室。
于是,物欲主义便自我包装。
在当代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现,而是以一种精神、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巧妙地体现。
物欲精神化、消费审美化,原来的物欲与精神、消费与审美、世俗与超越、亵渎与神圣的明确界限,奇迹般地被遮蔽了。
现代消费主义的包装术、整容术,令沉浸在物欲异化中的消费大众,茫然无知,竟然从物质的消费中还感受到一丝精神救赎和审美快感。
虽然如此,由于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而只是个人欲望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因此它们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宗教和道德。
后者之所以在世俗社会仍然有一席之地,乃是因为人们除了欲望和利益之外,还有对希望的渴求、对不可知命运的恐惧和建立各种宗教、情感共同体的需求。
这一切,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无法提供的。
于是,很有趣的现象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越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地区,庙里的香火越是旺盛,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越是隆重。
当神圣性从前门被驱逐出来之后,又从后门溜回来了。
但这已经是世俗时代的神圣化了,对各种超越事物的信仰,无不带有功利的目的、物欲的期望,与纯粹的精神信仰相距遥远。
在这个世俗社会之中,世俗审美化,神圣也被物欲化了。
为什么个人独立换来巨大压力对人的本质的物欲化自我理解,背后蕴含着一种不可救药的历史乐观主义90年代中期以后,当物欲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笼罩市场,它也参与了对人的重新塑造。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关于消费的特殊观念和方法,它也是关于自我形成、自我认同的普遍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关于美的理想。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世俗时代一个完整的个人:他是充满欲望想象的,具有无限的物欲追求;他也同时具有实现这种欲望的能力和本钱。
从无穷的欲望到无穷的满足,构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所勾勒的个人形象。
这样的个人,就是麦克弗森所说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义”。
在一个占有性的市场社会中,个人的本质被理解为既不是一个道德主体,也不是某个社群的组成部分,他就是他自己,他通过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的占有,来证明自己。
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个人所有者所组成的。
9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将人之本性理解为所谓的“经济人”。
对人的本质的物欲化自我理解,背后蕴含着一种不可救药的历史乐观主义,相信人的无限创造能力,相信科学和技术之万能,能够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之中,无穷满足人的占有和消费欲望。
人不仅能够生产欲望,也能够生产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一种魔幻性的物质力量。
这种历史乐观主义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类内心世界的调控,特别是精神、道德品质的提升。
这种以物欲、占有和控制为目标的“英雄主义”,若无人文主义或宗教精神的制约,将成为毁灭性的力量,以精细而又盲目的理性,摧毁自然的家园和人类社会本身。
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后,人不仅在精神世界中与过去的神圣世界割裂,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也与各种文化社群和公共生活割裂,成为孤零零的原子式的个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私人空间的拓展,个人从国家关系中解放出来,但在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的共同体,无论是传统的家族或地域共同体,还是现代的市民社会和公民团体,不是残落凋零,就是尚未组织起来。
于是,被解放了的个人,很多便被抛到社会上,成为无所依傍的孤零零的原子化个人。
这种世俗时代的原子化个人,他孤独地面对整个世界,而这个外部世界,也主要就是一个以利益为轴心的市场世界,缺乏温情。
市场的残酷竞争,使得原子化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共同体的保护,不得不独自面对一切来自社会的压力,而所有的社会问题也被化约为个人的生存能力,让个人独自去承担。
在80年代,个人的独立曾经是人人羡慕的解放力量,而如今却成为了弱势个人不堪承受的巨大压力。
当代社会的个人,越来越有了非常清晰的个人权利意识,也学会了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声张自己的权利。
但由于公共生活的缺乏,却缺少相应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在民法所调整的私人领域里,人们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拥有的权利,而在公法调整的公共空间,由于相应的权利之匮乏,所谓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流为口号。
被各种瓦解了的共同体抛出来的个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实现了“以自我为中心”,却找不到与公共生活、公共社群的有机联系,因而也难以产生社会所需要的相应担当,于是有的就成为了“无公德的个人”。
为什么追逐时尚让人紧张不安世俗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操控多数人比操控个别人容易得多在世俗时代之中,不是没有文化和精神生活,而是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世俗性转向,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成为主流的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替代,后者不仅塑造和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消费对象。
世俗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文化出现了分化、断裂和分层:城市内部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城市以英语为表征的全球化文化与乡村的本土文化之间,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和鸿沟。
在此背后,则是社会的隐秘分层。
社会等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也体现在文化身份上。
文化变成了可炫耀的象征资本。
对于一部分城市中产阶层而言,泡酒吧、听歌剧、喝咖啡,不再仅仅是精神生活本身,而蜕变为周期性的高贵身份之自我验证。
不过,从整个趋势而言,传统的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处于衰落之势,而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占据文化的主流。
2005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是文化平民主义诞生的精神宣言。
文化从过去少数精英(无论是思想精英还是艺术精英)对民众的启蒙式教育,变为由公众广泛参与的娱乐狂欢。
谁是文化英雄,不再有超越的预设标准,而是通过直接投票、现场欢呼得以产生。
一切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和意志的选择,众声喧哗,一个文化平民主义时代出现了。
从表面看起来,当代的文化是平民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个人归属于什么文化,不再有外在意志和外在标准的束缚,似乎完全是个人趣味和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
然而,如果只是一个充满了物欲追求的经济理性人,当个人的内涵被掏空之后,他也就失去了自我的判断能力,于是市场的标准便成为了个人的标准。
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准则。
表面看起来,世俗时代的人们是自由的,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实际上,大多数人却被“匿名的权威”所摆布,只要控制了公共传媒,控制了广告的发布权,便可操控多数人的口味和意志。
世俗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操控多数人比操控个别人容易得多。
操控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最简便的方法便是制造偶像。
世俗时代的明星与以往神圣时代的先知和理想主义时代的英雄不同,他们不承担任何价值的重负。
他们只是平民理想的化身,是各种欲望的人格化:成功、富有、青春、健康、风流、潇洒……于是,娱乐界和体育界的明星便成为世俗时代最辉煌的人物。
他们是残酷竞争中的优胜者,是赢者通吃的王者,是集财富和美丽于一体的欲望化身。
当平民文化能够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偶像的制造时,那些反精英的、反英雄的草根好汉、邻家女孩,也越来越具有大众的偶像意义。
芙蓉姐姐的大获成功,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在世俗时代,不仅精神生活的内容发生了转变,而且其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精英文化是启蒙的、智性的,诉诸于人们的理性和想象。
而世俗时代的流行文化则是反智的、反深度、反启蒙的,它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和直觉。
于是,文学家的文学被流行写手的畅想书代替,仪式化的戏剧被狂欢节般的歌星演唱会替代,艺术化的电影被美轮美奂的科技大片替代,隽永含蓄的叙述被拳头加枕头的感官刺激代替。
视觉文化从整体上打败了印刷文化,文字是需要想象的,而视觉是直观的,想象与深度有关,而欲望的满足只需要视觉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