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 古诗镜 中的实践

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 古诗镜 中的实践
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 古诗镜 中的实践

第31卷第4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1年8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Aug.2011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①

陈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诗境是陆时雍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从他所选《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有关诗境本质及生成特点等方面的突出见解。《古诗镜》不仅在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中充实丰富了传统诗境理论,而

且由前人对个别作品诗境的简单感悟,扩大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整体观照与崭新诠解,尽管其中慧识与偏宕

并存,但其开拓性贡献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史意义。

【关键词】陆时雍;《古诗镜》;诗境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1)04-0047-06

一、论题的提出

当代学者指出:“唐代诗人和诗论家,远绍道家的‘见无外之境’说,近承佛家‘境’由心造之论,创立了独特的诗境理论,这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走向成熟。”[1]217在诗境理论发展史上,明末陆时雍很少为人注意,可以说,他对诗境的见解埋没于其“神韵”论盛名之下。代表其诗学观的《诗镜总论》,宣称“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今人诗学论著,多将他归入神韵论一派。然征诸陆时雍本人的表述,如“造情取境,古人所难,此是诗家第一义”[2]卷2,“诗之致在意象而已”[2]卷7,表明以“象”、“境”为主的诗境说,乃是其评诗的重要标准。散见《古诗镜》中的评诗语汇,如象、意象、境、实境、语境、意境、境界、神境等,囊括、熔铸了唐代诗境论者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使用的主要语汇,与涉及“神韵”的评语交织并行于该书中。所以,四库馆臣称该书“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并非妄断。笔者《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一曾分析陆氏选评《古诗镜》的神韵论批评特色,并据陆氏相关表述,将立足诗境的评语纳入神韵框架中。倘能作进一步分疏,对发掘陆时雍的诗境理论及实践,当另有补益。

当然,在此之前,仍先辨明两点。其一,诗境与神韵的微妙差异。李壮鹰先生以“情兴”与“神韵”为诗之本体[3]78,认为:“作为语言系统的诗作品最高只能表达到意念和境界,而表达境界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境界给我们提供一个产生情兴的环境。”[4]210叶嘉莹先生认为二者均重视心物相感后所引起的“感受之作用”,但区别在于,神韵“偏重在感兴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境界“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4]279笔者认同两家的分梳,并依此切入陆时雍诗境论的理论肌理,不至与“神韵”发生扭结。其二,也应看到,在陆时雍的诗学框架内,诗境与神韵关系密切,所谓“诗以得境为难,得境则得情”[2]卷27,“情”乃诗之本体,“境”为意象结构,乃诗人心灵所游历的诗意化了的时空环境,它召示读者进入以领悟其“言外之情趣”,故从这层关系上说,“象浅则韵钝”[2]卷16,立“象”浅意味着诗性感受不深,会造成作品拙钝无韵。陆氏还以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为例[2]卷4,说明诗的“气韵绵绵”并不一定需要诗“境之异”。凡此说明,他认为诗歌的“境”与“韵”并非两不相干,但亦显然不可彼此等同。明乎此,笔者拟先从《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梳理出陆氏诗境理论的突出见解,再对他以诗境为衡准的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作一考察。

二、陆时雍关于诗境的主要理论

陆氏诗境理论主要涉及诗境的本质、生成的

①[收稿日期]2011-01-16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人对中古诗歌的文献整理及诗学批评研究》(10YJA751008)[作者简介]陈斌(1967—),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特点。其中,如何立象取境尤为陆氏关注。鉴于陆氏实际批评中多习称“象”与“境”,为依其原貌,下列分论,仍以象/境代替今人概言之“诗境”。

1.关于象/境的本质

今人披讨象/境性质,例以《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及佛家“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为其语源,认为依诗人主观感受之作用而存在,是象/境最大特质。陆时雍将之凝括为“景逐意生,境由心造”[2]卷25,与唐代诗境论开拓者王昌龄《诗格》所谓“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5]卷16并无二致。

对象、境的“心造”本质,陆氏《古诗镜》中每借作品个例品评之便,反复体认,兼以理论阐述。如评萧纲《往虎窟山寺》:“‘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新泉’,语娟净可爱,更妙想入微。鸟出花中,泉悬石梢,‘分’、‘挂二字下得佳,唐人安得此意象?”[2]卷18以知性眼光,鸟不可花中出,泉不可石上挂,但在诗人的主观感受中,却完全可以成立,且别具情趣。评江总《三善堂夜望山灯》:“破冥搏空,显真出相。凡思入无形,便能境成有象,虚虚实实。此诗家不二法门。”[2]卷27佛教以“诸法体状,谓之为相”,“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6]1674。“相”乃心中之事物形象。那么,诗人将远望中的夜色山灯,感受为“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的意象,所构诗境暗示出似真似幻的飘渺感。显然,呈现于诗中的象/境,既因眼前实景所触,但又已是经诗人“心造”的虚幻之物。因此,陆氏称:“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三百篇》赋物陈情,皆其然不必然之词,所以意广象圆,机灵而感捷也。”[7]提醒读者意象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意象的“真趣”乃在“虚虚实实”的“意似之间”。

2.象/境生成的特点

陆氏通过前人作品的解悟,强烈感受到象/境生成过程中偶然而又自然的特性。如评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妙在“意象偶会,拟议不生”[7]。按他理解,谢朓在刹那观照中,将特定的江、云之景化为诗中意象,此过程极其偶然、绝无预设。同样,评鲍照《三日》曰:“‘提觞野中饮,心爱烟未开’,是适然境,亦适然语。凡景过即亡,情过即已,即使再陈前迹,恐意趣之非初矣。”[2]卷13所谓“适然”,即偶然,不期而然。天地万物,人情、物景,一切皆处于絪緼变化中,任何瞬间观照而创造出的诗境,都缘于一次偶然间的目遇心会,时空场景不可重复,诗人感觉和意趣也不可复现。故,同一诗人在不同时空中,在不同精神状态下,获取的意象与意境是不会相同的。

同理,同一物景,被不同诗人带入不同的诗歌情境中,因心灵感发的殊异,遂成为情趣各异的意象。为说明此理,陆时雍拈出谢朓、阴铿诗中“春云”为例予以比照。评谢朓《和刘西曹望海台》:“‘处处春云生’,适然佳句。然谓春云则可,谓秋云则不可,所以为佳。”[2]卷16在谢诗的观照中,“春云”被赋予处处而生的动势,诗人特定的感受融入其中,所以“谓秋云则不可”。评阴铿《广陵岸送北使》:“‘海上春云杂’,此最佳句。问‘春云’何杂?此偶然兴致语。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若必然否究归,便是痴人说梦矣!春云滟潋,易灭易生,故下一‘杂’字。谢朓亦云‘处处春云生’。”[2]卷16同样的“春云”,在阴铿诗中被赋予新的诗性意义,陆时雍解释为因海上云气变化莫测,故以“杂”为直觉印象。通过比读,他要表达的是,“春云”作为景物,它们进入不同诗人的感知陈述状态,就俨然成为另一意象。正是基于上述诗例的细绎,陆时雍得出结论:“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对诗人而言,意象、意境的创造是无可穷尽的。

另一方面,象/境生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意象偶会,拟议不生”。“拟议”源于《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指经过“象”“爻”的模拟议论之后,“象”“爻”所象征的变化,就能契合事物的变化。而陆时雍的“拟议不生”,乃指意象生成的不期而至,偶然、自然,不能主观强行臆想安排,即所谓“意象入手自然,拟议不烦”[2]卷20。如评曹丕《于盟津作》:“‘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随境自成,不烦专设”[2]卷4;评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无心标置,意境自合。”[2]卷10评谢朓《游东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境趣自成”[2]卷13,皆属典型范例。通过这些作品诗境的体认,强调象/境的创造,重在目遇心感、油然而生,而无刻意搜求、人为牵合之迹。

3.关于立象取境

造情取境,离不开诗人观照物象引起的兴发

84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感动,所谓“人情难言,假之物象”[2]卷11,对如何立象、取境,陆时雍的看法是离形得神,提出“诗须实际具象,虚里含神”[2]卷19,“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7]。佛教谓“诸法性真实之际极,故云实际”[6]1749,此处指诗人内心感受所及之域,“实际具象”也即意象,其特点是“虚里含神”,指诗人对于所观照之物,当取其内在之神而非仅停留于外在之形。按佛教说法,“相”乃“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6]1674,外物不过是心中幻影。源乎此,陆氏又分“真相”与“外相”:“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流动矣。此事经不得做,做则外相胜而天真隐矣,直是不落思议法门。”[7]认为诗人写物之“相”,若只重“形似”,就会“外相胜而天真隐”,“神色毕著”才是写出“真相”,如此方可“意象玲珑”。

当然,陆时雍对象/境“虚里含神”的理解,亦源于《系辞传》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求也。”也就是说,“神”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而凡是把握了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也就达到了“神”的境地。在陆时雍这里,“神”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审美概念,以之作为最高的标准来品评诗境。如评江总《赋得三五明月夜》咏月“只轮非战返,团扇少歌声”二句:“生韵流动。所谓死者活之,实者虚之。点照成金,借形出相。一望神行乎其间。”[2]卷27所谓“借形出相”,“形”即事物“外相”,“相”乃是事物的“真相”与“神色”,所谓“一望神行乎其间”,指诗人把握了明月的微妙神理,故而与车轮、团扇叠合成奇妙的意象。陆时雍之所以特别崇尚谢灵运山水诗,就是因为他能以一已之神窥入山水之“神”理,并妙达于楮墨。故陆氏强调:“知人之情,知物之情者,方可言诗。”[2]卷18当然,这并非通常意义上说的写物图画,是站在立象取境的层面。

若依王昌龄将“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型,那么,陆时雍所论的“境”主要属于“物境”范围。关于“物境”,学者指出:“这一境界主要是对山水景物诗而言,亦可看作是晋宋山水诗创作经验的总括,它的主要审美特征就是‘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就是说构成这种境界的物象,是形似之象。六朝的山水诗,基本上是创造物境。”[8]241《古诗镜》对六朝诗“物境”的品评,似应受王昌龄启发。例如,评颜延之《答灵运》“夕霁风气凉,闲房有余清。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四句:“清映绝伦,体物之佳,能使景色现前,身当其趣。”[2]卷12评丘迟《济浙江》:“‘或与归波送,乍逐翻流上’,实境自然,不可复过。”[2]卷20评庾肩吾《赛汉高庙》:“‘野旷秋先动’,此实境语。”[2]卷20均指“物境”。司空图《诗品》有《实境》一品,所谓“古人诗即目即事,皆实境也”[9]33,指诗人以现前实景实况为观照对象。不过,王昌龄、司空图均指出“物境”、“实境”的创造不等于纯粹摹绘景物,仍要“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5]卷中,“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9]33,也就是说,物境虽以“物态”为主,但仍需系于诗人身心所感,即陆时雍所谓“身当其趣”。而六朝山水诗不少已属“情境”之作,在评论这些作品时,陆时雍更强调诗人之心与所感之物的契合交融,即所谓“内通己情,外通人情,旁通物情,方可言诗”[2]卷24,指出“物色诗情,一丝不隔”乃诗境应有之义。

总体而言,陆时雍承前人的诗境理论而有所充实发挥,其中最应关注者,是强调象/境生成的偶然性,此点与王昌龄诗境论不同。《诗格》中谓:“视境于心,莹然掌中”,“境”是佛学的“知识”,是静止的,诗人可从容观照[10]131。而陆时雍认为“景过即亡,情过即已,即使再陈前迹,恐意趣之非初”,诗是诗人在众动不已的大化中偶然撷取的一片光影,转瞬即逝。显然陆时雍是受《易》所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启发,与王昌龄基于佛学有别。

三、《古诗镜》中的诗境批评实践

在诗学批评史上,陆时雍对诗境论的最大推动,是通过选本施于批评实践中,通过品评若干典范诗例,供后人蠡测诗境论的丰富内涵。陆氏称:“意象入手自然,拟议不烦……汉魏六朝当观其第一义处。”[2]卷20表明诗境“自然”是《古诗镜》评价汉魏六朝诗歌得失的首要标准。先看成功的例。

1.汉末古诗

陆时雍评《古诗十九首》:“诗之妙在托,托则情性流而道不穷矣。风人善托,西汉饶得此意,故言之形神俱动,流变无方……夫所谓托者,正之不足而旁行之,直之不能而曲致之,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故其言直而不讦,曲而不洿也。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2]卷2《十九首》抒情或借物抒怀,或托情于境,虽出语浅淡,却将浓郁的

94

第4期陈斌: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

情思表达得迂远而真切,所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通过立象取境,表现偶然触发的心灵感动,故能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又评旧题苏李诗:“多嘻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古人善于言情,转意象于圆虚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后人得此则死做。”[7]“‘欲为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衷怀亢往,然飞燕更深,以风味之独饶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神境自然,语更饶韵。”[2]卷2诗中别离时的千端万绪均因特定境况适然而生,无论是感物、还是抒怀均与内心感发妙合无间,因“神境自然”而“更饶韵”。

2.曹丕、阮籍、傅玄诗歌

魏晋诗人中陆时雍尤为推重曹丕、阮籍、傅玄善于创造诗境。如评曹丕《于盟津作》:“‘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人怀,游子恋所生’,随境自成,不烦专设。‘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响。伫立望西河,泪下沾罗缨。’此其托物浅而寄情深矣。汉魏诗无佳句,以所佳不在句也。‘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乘渚望长洲,群鸟欢哗鸣。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此其旨趣平铺散缀,无处不佳,亦无处见佳耳。后人却撮入一语一字见奇,又以虚摹巧绘,逼其意象,便拙。”[2]卷4上举诗句,均表现出触物兴怀、思与境谐的自然会合,相较后人“以虚摹巧绘逼其意象”的拙钝,曹丕立象取境天成自然,更能带来“一往生韵”之美。又评其《燕歌行》“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可怜”数语“不觉形神俱往”[2]卷4,即心与物的高度融合。陆时雍认为阮籍诗尤善于“直举形情色相,倾以示人。”[7]“色相”近于意象,如《咏怀·夜中不能寐》,评曰:“起何彷徨,结何寥落。诗之致,在意象而已。”又称其《咏怀·若木耀西海》“俯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二句:“意象愤懑之极,发为横溢。”[2]卷7这些意象如同解开阮籍心灵的语言符号密码。傅玄是陶渊明外唯一受陆时雍推许的晋代诗人,认为其成功之处是“微情远境,汉后未睹其俦”。评其《秋胡行》:“情以感兴为端,而以风味为美,咏事赋情得其大意而已,纤悉详密非所尚也。”[2]卷8感兴而成的诗歌只是刹那间的体验,若求篇章技巧的详细周密,则是破坏自然之致的人为“拟议”,这也是他称赞傅诗“描情写色,眇眇入神”的理由。

3.陶渊明、谢灵运诗歌

在陆时雍看来,陶谢创造诗境的最大成就不仅“性灵披写,不屑屑于物象之间”[2]卷13,且臻于后世难以企及的“无心标置,意境自合”高度。从取象造境角度,陆氏认为:“汉魏景物略而病于疏,唐人饰而嫌于伪,称情当物正在陶谢间耳。”汉魏诗多以情事为主,纯粹写景诗不多,尽管“其兴发感动的力量却实在早就已存在于其质朴直接的叙写之中了”[4]269,但感物兴情的过程不明显,诗歌“随境自成,不烦专设”的特点更突出。易言之,诗境的创造还是不自觉所为。而唐人诗“渐重装点假借等表现媒介,而且描写自然景物之作,在唐代也已然蔚为大宗。因此如果就兴发感动这种作用而言,那么重视表现之媒介,以及由景物之叙写而引发言外之意的这类作品,其兴发感动的过程当然更为明显”[4]269,创造诗境的意识也更趋自觉。陶谢正好介于两者之间,做到了“称情当物”,“外有物色,内有性情,一并照出”[2]卷14。

在对陶谢田园山水诗境的披讨中,陆时雍还别具匠心地提出,诗人主体性情的超逸与山水之清远,在心物冥契时应是高度契合的关系。如评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简洁。陶尽千言得二语。去缘饰而得简要,由简要而入微眇,诗之妙境尽此也。”[2]卷14前人论谢诗多重摹画之形似,而陆氏更强调传山水之“神”才是其妙处:“樵夫、渔夫日夕出没山水,而灵运独赏其神,终身生于此而不觉,是以口不能道耳。《从斤竹涧越岭西行》‘猿鸣’四语,亦只人眼前事,以谢见之独亲,而言之独切也。”[2]卷14山水亘古如斯,渔樵日夕出没而终身不“觉”,而谢灵运能以审美观照“独赏其神”,为山水传神写照。谢诗佳句如:“‘池塘生春草’,虽属佳韵,然亦因梦得传。‘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语饶霁色,稍以椎炼得之。‘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不琢而工。‘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不淘而净。‘杪秋寻远山,山远行不近’,不修而妩。‘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不绘而工。此皆有神行乎其间矣。”[7]无不“神行乎其间”,既指山水自身之神,也应包含诗人以超逸之怀目遇山水时的默会神接,物所给予他的内心深处的感动陶染,达到了《登石门最高顶》那样“情物融然无间”的境界。陆氏比较鲍谢山水诗之别谓:“山水景趣,谢灵运写得圆映,鲍照写得精警。圆映得神,精警得意。然而灵运境地超矣!”原因即在谢灵运“境地”超

05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迈:“谢康乐灵襟秀色,挺自天成,清贵之气,抗出尘表。大抵性灵物秽,诗之美恶辨于此矣。”这一特点在评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时说得更清楚:“‘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渊明‘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最得物态而指点甚便,良由性情超会,故至此。”[2]卷14

4.齐梁陈诗歌

陆时雍称“汉魏言情,六朝体物”[2]卷2,对六朝尤其是齐梁诗人评价甚高,《古诗镜》中大量鉴赏六朝写景佳句,充分肯定六朝诗人创造物境方面的美学造诣。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六朝人在意象方面优于唐人。《诗镜总论》云:“齐梁老而实秀,唐人嫩而不华,其所别在意象之际。”说得比较玄虚,可借具体诗例一窥究竟。如评孔稚珪《旦发青林》诗中“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二语:“绝似唐音,然唐人无此安顿自在。六朝气韵高迥,故不琢而工,不饰而丽。唐人专求物象,所以去之愈远。”[2]卷16唐人刻意雕镂物象的精美,缺少六朝人“不琢而工,不饰而丽”的朴秀之美,此其一。其二,关键还在于,齐梁陈诗人笔下的物境能“语入神境”,“得意象先,神行语外”,如“张正见《赋得秋河曙耿耿》‘天路横秋水,星桥转夜流’,唐人无此境界。《赋得白云临浦》‘疏叶临嵇竹,轻灵入郑船’,唐人无此想像。《泛舟后湖》‘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唐人无此景色。《关山月》‘晕逐连城碧,轮随出塞车’,唐人无此映带。《奉和太子纳凉》‘避日交长扇,迎风列短萧’,唐人无此致趣。庾肩吾《经陈思王墓》‘雁与云俱阵,沙将蓬共惊’,唐人无此追琢。《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唐人无此景趣。梁简文《往虎窟山寺》‘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新泉’,唐人无此写作。《望同泰寺浮图》‘飞旛杂晚虹,画鸟狎晨凫’,唐人无此点染。《纳凉》‘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唐人无此物态。梁元帝《折杨柳》‘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唐人无此神情。……此皆得意象先,神行语外,非区区模仿推敲可得。”[7]若依其说,齐梁人意象创造之功,唐人简直望尘莫及。

其中,谢朓、何逊两家诗,尤合陆时雍诗学旨趣。对谢朓诗,陆氏激赏两点:其一,不囿于把玩景物表象,而表现心物遇合的微妙情形,所谓“夫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山水烟霞,衷成图绘,指点顾盼,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7]人在与山水的“指点顾盼”间“遇合”,于登临畅神之际心物油然相契。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色最佳,此得象最深处。”[2]卷16所谓“得象深”,自然是缘于诗意观照之深潜、之微妙,如此才能写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那样“神会境成,景堪图画”的佳构。其二,造境的天成自然。如评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向板桥》:“‘天际’二语,不烦意想,指点自成,品之为上,无复声色臭味,可谓超绝。天然景,天然语,自属灵运家风!”[2]卷16

至于何逊诗,陆时雍在小传中总评为“意境清澈”、“意境深而物象浅”[2]卷16,纯从诗境角度整体评价某一诗人,在《古诗镜》中罕见其俦。所谓“意境深而物象浅”,正与“专求物象”相对,指何逊的诗能在对物象浑沦的感受中,不经理思安排,直接潜入心物神会的境地,故能“意境深”。如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二句:“闲闲两语,景色自成……直绘物情,不烦妆点。”评《答丘长史》:“‘黄花发岸草,赤叶翻高树。渔舟乍回归,沙禽时独赴’,直叙景物,不假点缀,自佳。故知人力虽工,不胜天趣。”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露清晓风冷,天曙江光爽。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之“物色诗情,一丝不隔”[2]卷22,皆可予以验证。

除上述佳例,《古诗镜》中,陆时雍也胪举了在诗境上不算成功的诗作,如批评陆机《短歌行》:“意象浅促,更无余地”[2]卷9,批评萧纲《咏蛺蝶》:“俚而无味。大抵神妙形秽,离神拟形,自当得秽。”[2]卷18批评沈约“才不逮意,故情色不韵,读其词如枯株寡秀。诗须实际具象,虚里含神。沈约病于死实。”又评其《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有意无神,有声无韵,祗死语耳。”[2]卷19评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中“织女欲攀舟”一语“写得生动。所谓死者活之,实者虚之,诗家作用,端在等处。‘渡河光不湿,轮移辙讵开’,便觉死相。”[2]卷21

最值注意的是对曹植及“建安之病”的批评。陆时雍论诗,以抒情为诗之本质,而“情以感兴为端”,诗人理当表现“感兴”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而非直陈主观意念,意念乃是对情兴产生后的理智反省,仿佛情兴燃烧后的灰烬,“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

15

第4期陈斌: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

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7]在陆氏看来,曹植诗恰是“以意为主”、“凭胸倒意”,不能“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佳处在兴言成篇,病处在率意取足”,缺少余味。故批评其《野田黄雀行》:“意气勃窣遒上。”《赠徐干》、《赠丁仪》、《赠王粲》诸篇“病一往意尽,苦无余情。”尤其是《赠白马王彪》,“忧虞之感,离别之情,见之骨肉,此中最多隐衷惋绪,今读其诗,犹觉慷慨之气,胜于绸缪。披衷展愫,一豁所意,不假丝毫缘饰而成。”《白马篇》:“似哄然杂出。”[2]卷5正是基于对曹植诗为代表的建安诗风的不满,陆时雍提出:“诗道精微,迥然独举,欲清而远,欲简而尽,欲玄而湛,欲微而著,欲离形而得神,欲举趣而要会。若一如赋体,如文论,便与此道有妨矣。意此言,可以药建安之病。”[2]卷5毫无疑问,陆氏观点与此前论者推重曹诗“骨气奇高”相去甚远,根源在于诗学批评基准有别,然从陆时雍“造情取境”为“诗家第一义”角度,得出上述结论并不奇怪。

基于上述探析,陆时雍《古诗镜》这部运用诗境理论品评汉魏六朝诗歌的选本,至少可从两方面思考其诗学价值:首先,诗境理论由唐代王昌龄开山,经宋至明已经成为重要的诗学批评理论,陆时雍始将之与选本结合起来,终于出现了以诗境为批评标准的诗歌选本,是对诗境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典范化。其次,从汉魏六朝诗歌批评史看,唐代皎然较早从诗境角度评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何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为“物色带情句”[12]268,宋元时,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13]卷2方回《心境记》亦称渊明“心远地自偏”乃“心即境也”,故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能迥出常人之境[14]卷2,至明代,王世贞提出阮籍《咏怀》“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15]卷5,胡应麟以“意象”论汉魏诗,所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十九首》及诸杂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曹植《杂诗》“全法《十九首》意象”[13]卷2,陈继儒称渊明“明月照积雪”、“秋菊有佳色”,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澄江静如练”数诗句皆“文章妙境”[16]卷下,均已从诗境角度探讨汉魏六朝诗的审美特征,而《古诗镜》则由前人对个别突出作品的诠释推广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巡览,提供了较完整的批评视界。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批评视角均可能独具慧眼与明显偏宕并存,后者如陆氏对“建安之病”及对唐人诗的苛责等,问题在于,只有先弄清其评诗的理论依托,方可对其批评倾向予以逻辑上的切实解释,其诗学史意义才能得以合理揭橥。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陆时雍.古诗镜[M].明崇祯刻本.

[3]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9.[4]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1991.[7]陆时雍.诗镜总论[M]//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0]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李壮鹰.诗式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6.[13]苏轼.东坡题跋[M].丛书集成初编本.

[14]方回.桐江集[M].宛委别藏本.

[15]王世贞.艺苑卮言[M]//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陈继儒.佘山诗话[M].学海类编本.

【责任编辑:赵荣蔚】

25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

古诗鉴赏——炼字完美版

古诗鉴赏——炼字 一、导入: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有人说这个等字最动人,要烧制天青色的官窑瓷器,就只能等待烟雨天,就如同我也只能安静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诗词是凝练的语言。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推敲的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代诗人如此看重炼字,那么什么是炼字。 二、明确概念,考点要求。 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平时听到过炼钢,很少听到炼字。哪些字可以炼呢? 三、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1、不妨我们从一二三四这些数量词来看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学生朗诵,同桌交流: 问题:诗题为“早梅”,你认为改动哪个字还能准确地体现“早”字?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比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屏幕)里面有数字吗? 生(集体):有。千、万。 师:能改一,二,一山鸟飞绝,两径人踪灭。 生:。 师:渔翁就是柳宗元的自我写照。在天寒地冻的日子,他专心钓鱼,忘掉一切,描写的背景越广阔,主要要描写的人物就越突出。这里的千、万和后面的孤和独做对比诗歌突出了在如此寒冷寂寞的环境中人物的心境,现在我们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生(集体):千万孤独,虽然孤独,却很孤傲。这些数字正表达了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2、炼形容词:也就是诗句中的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过香菱对此诗句的评论:“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一个“直”字更显荒漠的浩瀚无际,“圆”字更显长河的磅礴远大。” 例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四字准确地描绘出春末绿叶渐多,花卉渐少的景况,曲折地表达了惜花、惜春的感情,“肥”“瘦”用语形象清新而独到,化平常为神奇。她的另一首词《醉花阴》中也用到“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是词眼,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因为有刻骨铭心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人比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含义,自在其中。

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 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1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②①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③【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代诗歌鉴赏五个套路

五个套路搞定古诗词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答题步骤: ①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②“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答题步骤: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中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炼字” 题型阐释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 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陕西) 湖上(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例一(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例二(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最新中考34首古诗炼字赏析大全

34首古诗炼字赏析大全 1、《观沧海》.“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若”,是好像的意思。突出曹操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次北固山下》:“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使至塞上》:“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长”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尽”从视觉上点明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啼”从听觉上渲染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从视听两方面营造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5、《望岳》“钟”是积聚、汇聚的意思,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晨昏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也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借此表达对已故朋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是晋人王质,诗人借此表达被贬太久、恍如隔世、人世沧桑之感。诗人用“沉舟”“病树”自比,包含沉重忧伤之情,但千帆竞渡、万木争春又体现出他豁达的胸怀。此句形象生动,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10、《观刈麦》“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11、《钱塘湖春行》“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迷”“没”两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美丽活泼和草的茂盛,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大自然的赞美。 12、《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霜重鼓寒”,写恶劣的作战天气,并从而突出将士们奋勇作战、不惧危难的英雄气概。 13、《赤壁》诗人写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用典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以两个美女“大乔”“二乔”象征国家的命运,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

第13首野望[唐]王绩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东皋/薄暮①/望,徙倚②/欲何/依。①薄暮:傍晚。薄,接近。 ②徙倚:徘徊。 炼字:首联“望”字点题, 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 情。“徙倚”,即“徘徊”, 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 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 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 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 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内容: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为下面两句设置了背景。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③犊(dú):小牛。这里指牛 群。 内容:颈联写人,写近景、 动态:放牧的人赶着牛返 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 禽鸟归来。看到牧人猎人皆 有所归,“我”却独无,景 中折射出诗人忧郁、落寞的 心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④采薇:采食野菜。后以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情感:尾联由外物回归自 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 收束全诗。直接道出诗人内 心的苦闷和惆怅:既然在现 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 友,孤独无依,那就只好追 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 士了。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 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 和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如颔联、颈联。2.动静结合。如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3.首 尾呼应。如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思亲念乡的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一、从词性切入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最好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炼字型特点及提问方式。 2.掌握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古诗词炼字型答题步骤的初步运用。 2.难点——对古诗词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理解的把握。 课型: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评 参考答案如下:“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写诗特别注意锤炼语言,唐代和尚贾岛不是还有一个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二、炼字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用。 4、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等等 三、解答分析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可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符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能魅力四射。所以答题的时候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四、答题步骤 1、理解该字该句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字或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诗歌5首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江村①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爾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教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 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静,渔家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 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面对眼前所见之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6分) (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7.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2017届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小注: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5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中学考试34首古诗词炼字大全

中考34首古诗词“炼字”大全 1、《渔家傲秋思》 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异”字用的好,它统领全词,写出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等一系列景物,与地景物截然不同,“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西北边塞的荒凉,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观沧海》 (1)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3、《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次北固山下》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3)“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6、《使之塞上》 (1)本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句中的五个形容词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景物颈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2)“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悲苦哀怨的氛围。 (2)诗人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花子规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 8、《行路难》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望岳》 (1)"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2017届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小注: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 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5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古诗词鉴赏五“注意”

古诗词鉴赏五“注意” 大丰市万盈镇第二初级中学陈小兵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初中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几点注意事项。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二、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反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三、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