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

合集下载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 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19 年本专项将结合前期的部署情况,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聚焦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研究和突破性诊疗新技术的研发,拟在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及恶性肿瘤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三个方面,重点部署5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8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 年。

1. 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技术开发与评价研究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1.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现状,研发提高单个循环肿瘤细胞识别和捕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优化微量核酸(外泌体核酸、ctDNA、miRNA等)的提取技术,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特定肿瘤的液体活检特异性检测靶点;研发特定标志物的靶向性PCR 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技术,筛选出10~20个差异最为显著的液体活检靶点,并建立相应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模型;在全国具代表性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大样本(5万人以上)队列研究,与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技术对比,验证其有效性;针对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基于自主原创性研究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筛查/早期诊断试剂盒,为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9.26•【字号】豫政办〔2024〕59号•【施行日期】2024.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24〕59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医学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更好保障全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遵循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以科研为牵引做优做强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工作要求,按照有序承接新任务、积极谋划新格局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医学科技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强化对重大任务和资源配置的统筹,推进以环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为内核的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

坚持上下对口的原则,按照程序适时调整医学科技体制机制。

——注重需求导向。

聚焦我省发展战略需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着力打通制约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临床研究,开发高质量的健康保障和健康风险防控技术及产品。

——推动协同创新。

推进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探索适应不同研究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

推动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科、研究型人才建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实用版】目录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总体部署二、2023 年度项目申报要求三、申报指南发布四、重点专项项目介绍五、具体申报要求与考核指标正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总体部署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管理的“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前沿生物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四个重点专项 2023 年度项目将进入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填报阶段。

2023 年度项目申报要求各有关单位需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进行项目申报。

申报单位需认真填写申报书,并确保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申报指南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持续推进揭榜挂帅”、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着力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现将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 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重点专项项目介绍“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旨在研究生物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提高我国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项目涵盖了生物安全领域的多个方面,如病原微生物检测、生物安全信息系统等。

具体申报要求与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需按照申报指南的要求,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进度、预期成果等,同时需提交项目预算申报书。

项目申报书和预算申报书需分别提交,且内容一致。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申报单位需按照项目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并按要求提交进展报告。

项目完成后,申报单位需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

申报指南发布单位将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夏建川 李雯
慢阻肺康复体系和策略的建立及其
15
2018YFC1313600
临床应用性研究
复旦大学
李善群
慢阻肺早期筛查、防治及呼吸健康
16
2018YFC1313700
管理的物联网技术研究与推广
同济大学
李强
17
2018YFC1313800 肠道与下丘脑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的作用及干预新方案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序号
项目编号
2018 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年)
1
2018YFC1312200
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胡波
1668
2018.8-2020.12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
2 型糖尿病智能优化综合管理体系 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中山大学
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 系统的建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分裂症早期个体化诊疗生物学 标记体系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酒精、吗啡依赖关键诊疗技术的推 广应用研究
中山大学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调控及智能康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
2
2018YFC1312300
研究
四川大学
雷鹏
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
3
2018YFC1312400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静
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研究
4
2018YFC1312500 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培育项目申请书
3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高与产业化
(1)重要方向: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4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1)重要方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9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1)重要方向:增生造山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技术与建模、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源旳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与深层油气成藏评价等技术性与勘查示范为主旳研究与研制;(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0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8
云计算和大数据
(1)重要方向:关键关键部件、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9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1)重要方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旳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1)重要方向: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措施、规划设计措施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构造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21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1)重要方向: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2)调研和联合国内有关领域优势高校和企业,并开展研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以全面提高我国重大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为目标,着眼于构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体系,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防护产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和防控策略,建立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防治技术平台,为降低发病率、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为有效应对重大突发疫情、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两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十三五”专项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部署完成。

2020年是专项“十三五”期间的收尾阶段,将紧紧围绕专项总体目标,以“十三五”中期评估和深度评估为依据,以弥补薄弱环节、充实成果库和满足应急性需求为导向,以后立项后补助方式组织。

2020年新立项课题组织立项工作将继续依托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并由专业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实施。

一、研究方向2020年度课题支持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单位:1)前期先行投入资金用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新型诊断试剂、配套设备等产品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活动,已取得了符合专项目标的传染病新型诊断试剂、配套设备等产品,在2016年1月1日之后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2)解决传染病诊断方面存在的关键瓶颈问题和技术短板,具备产业化应用及推广价值;3)属于已完成的项目或课题,成果可验证和评价,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业界认可及应用;4)研发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申报单位为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持有单位;6)在前期研发阶段未获得本专项支持;。

二、申报评审方式2020年立项采用后立项后补助方式。

由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严格按照指南规定的要求,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向科技发展中心提交申报材料。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

XX6“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XX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XX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2021年度定向择优部署12个XX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12项,国拨经费总概算约2.7亿园,实施周期为2021年至2021年。

1. 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1.1综合防控技术研究1.1。

1 多病种联动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策略、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研究内容:开展心脑肾代谢等重大慢病协同防治策略研究,针对重大慢病防控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问题,研究便于基层使用、具有成本效益的防控措施及多病种联动综合防控新模式和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针对多病种的防控技术的评价标准,筛选和集成XX适宜社区的联防联控技术服务包,并在前瞻队列中验证其效果效益,提高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的效果和效益,为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X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建成兼顾不同地域与经济水平的重大慢病多病种联动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机制;XX重大慢病综合防控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建成有利于评价综合防控干预效果的队列不少于3万例;XX适宜社区的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包,并获得评价其应用效果及效益的可靠证据.拟支持项目数:1 项.有关说明:由XX卫生计生委、科技委、食品药品监管XX 局或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建有XX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1.2区域应用示范推XX台1.2.1华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综合示范研究研究内容:在华北地区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综合示范XX,开展符合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风险预测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复技术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联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X提供科学依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职称
1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2 孔灵芝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研究员
3 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4 赵文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教授
5 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
6 杜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
7 孙保存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8 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
9 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
10 曾正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11 姚婉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
12 王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13 朱以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14 武力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
15 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
16 吕泽平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主任医师
17 宁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
18 王明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1—
19 王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20 赵一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
21 周玉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19年本专项将结合前期的部署情—1—况,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聚焦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研究和突破性诊疗新技术的研发,拟在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及恶性肿瘤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三个方面,重点部署5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8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年。

1.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技术开发与评价研究1.1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1.1.1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现状,研发提高单个循环肿瘤细胞识别和捕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优化微量核酸(外泌体核酸、ctDNA、miRNA等)的提取技术,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特定肿瘤的液体活检特异性检测靶点;研发特定标志物的靶向性PCR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技术,筛选出10~20个差异最为显著的液体活检靶点,并建立相应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模型;在全国具代表性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大样本(5万人以上)队列研究,与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技术对比,验证其有效性;针对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基于自主原创性研究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筛查/早期诊断试剂盒,为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2—考核指标:要求对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敏感度达到1~10个/ml;改进现有的核酸提取技术,要求对混杂在大量正常基因组背景下的突变(如甲基化、缺失、插入等突变)应达到0.1%的检测敏感性(即能够检测到99.9%的正常基因组背景下0.1%的突变位点);通过对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核酸分子相应位点的数据分析,采用多种成熟的统计学方法,筛选出10~20个检测靶点,并建立相应的早诊模型,要求对早期肿瘤患者鉴别的敏感度>90%,特异性>95%,进一步在覆盖地区的大样本队列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选择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开发4~5个靶点早期诊断试剂盒;要求与现有筛查手段相比,在不明显增加成本(<20%)的前提下,对早期患者检出的敏感性提高20%,特异性提高15%。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1.2恶性肿瘤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1.2.1鼻咽癌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研究内容:结合EB病毒高危亚型、遗传易感及环境暴露史进行高危人群的个体化发病风险预警;开展血浆EB病毒DNA 检测的标准化研究,鼻咽癌早诊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研究,研发—3—高危人群检测试剂盒;优化基于以EB病毒相关抗体谱、EB病毒DNA(游离血浆、鼻咽拭子)为初筛手段,电子鼻咽内镜和/或头颈部磁共振为精筛手段的联合筛查新方案,寻找精准度高、卫生经济的鼻咽癌筛查方案;在鼻咽癌高发区新增不少于5个筛查点,覆盖20万以上高危人群;建立10万人以上的大型人群筛查队列;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的筛查试验,评价新筛查方案与标准筛查方案的近、远期效果,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建立长期随访的大规模筛查队列,构建全国鼻咽癌筛查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鼻咽癌发病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超过75%;发现、识别和鉴定可用于鼻咽癌早诊的生物标志物不少于3个;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可推广的筛查方案1~3项,新筛查方案在示范区早期鼻咽癌检出率达到60%,在高危人群中的阳性预测值达到35%;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覆盖地区早诊率达到50%,鼻咽癌死亡率较对照人群下降25%。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1.2.2胰腺癌筛查新技术评价及方案优化研究研究内容:开展胰腺癌风险因素评价研究,在目前的CA199联合B超/CT的筛查基础上,联合其他分子标志物(蛋白抗原、—4—外泌体、ctDNA、miRNA等)的血清学检测等筛查新技术,并对联合的筛查方案进行系统的、开放式的技术评价,优化建立符合我国胰腺癌发病特点的新型筛查方案并进行筛查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考核指标:制定出适合我国人群的胰腺癌风险测评系统,以及基于不同风险程度的筛查方案不少于3项;建立1~2项适合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推广的胰腺癌筛查方案,完成覆盖地区人群的筛查工作,筛查地区早诊率不低于50%;人群顺应性不低于60%,显著降低早期胰腺癌漏诊率,早诊率达30%以上。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2.恶性肿瘤突破性诊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2.1新型溶瘤病毒恶性肿瘤治疗制品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2.1.1新型溶瘤病毒恶性肿瘤治疗制品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发基于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的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及相应的增效策略,并建立鉴定其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技术体系。

针对脑癌、肺癌、肝癌、乳腺癌、膀胱癌、骨肉瘤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在完成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开展I/II期临床—5—试验,完成评价新型溶瘤病毒的安全性和疗效,为我国肿瘤患者尽早使用更有效、更经济的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奠定坚实基础。

考核指标:获得1~3种自主创新溶瘤病毒药物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前研究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获得1~3种潜在的溶瘤病毒联用增效剂并完成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完成新型溶瘤病毒对8~10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完成1~3种溶瘤病毒药物的工艺研究,形成一定制造规程并建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获准并完成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在2~3种恶性肿瘤适应症中的I期临床试验,并启动新型溶瘤病毒药物在1~2种恶性肿瘤适应症中的II期临床试验。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2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实体恶性肿瘤新技术研究2.2.1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实体恶性肿瘤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特发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和消化道肿瘤等),突破增强全人源或人源化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AR-T)和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TCR-T)等新型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实体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技术,—6—在通过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后续多中心临床试验,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明确最佳获益人群,探寻疗效预测指标,显著提高临床恶性肿瘤治疗疗效,推动恶性实体肿瘤的基因修饰T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考核目标:研发2~3项实体恶性肿瘤的抗原特异性CAR-T 或TCR-T细胞治疗产品或可显著增强CAR-T或TCR-T疗效或安全性的新技术,通过开展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的新药临床试验(IND),进行临床评价和完成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临床研究样本量符合统计学要求,疗效评价符合国际疗效评价标准,入组新型免疫疗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20%~30%。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申请时已拥有与申请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专利或完成了专利的申请。

—7—申报要求1.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除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2.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重大慢病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重大慢病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

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遵守国际国内伦理准则,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

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8—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