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精选5篇)

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精选5篇)

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二十一《唐诗二首》教案二十一、唐诗二首将进酒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

(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

)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

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二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二

21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这三首谁能背诵?媒体出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2.师:这几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诗人?媒体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指名读后齐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4.媒体出示:长江奔腾的图片,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说明:通过初步的诵读和图片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研读课文1.再读诗歌,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讲诗句的意思。

(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2)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2.男女生分读古诗和译文。

说明: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21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21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课题21 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学习古诗《锄禾》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指导看图二、讲读诗句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四、指导写字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1.出示古诗图文。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1.观察生字,说说你记住生字的方法。

2.师范写“禾、粒、辛、苦”。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2.第二首诗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21古诗两首教案

21古诗两首教案

以读代悟,情理交融——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刘静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在这所学校已经有六年的学习生涯了,谁能说一下你平日里是怎样学习的,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回答。

导入:同学们的学习方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关于学习的古诗。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能说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陆游、朱熹)提问:谁能谈谈你对陆游、朱熹的了解?(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亲友们爱国思想的熏陶。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生写下大量诗篇,内容及其丰富,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和昂扬的战斗气息。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检查朗读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作者,不知古诗读得怎样,谁能正确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3、自学质疑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三、合作学习1、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认真读古诗,完成自学要求:(1)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2)体会作者阐明的道理。

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四、师生研讨1、汇报《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身实践才行。

21古诗两首 教案

21古诗两首 教案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望天门山》,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教学课题
21、古诗两首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生字卡片、录音带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共享备课
自我完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上21古诗两首教案

三上21古诗两首教案

21、古诗两首备课人程卫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体会,在语言实践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前置性作业:自主学习:1、会认:澎、湃、亦、妆2、会写:断、楚、碧、孤帆、饮、空蒙、亦、欲、淡妆浓抹3、多音字:奇(jī qí)饮(yǐn yìn )空(kōng kîng )蒙(mēng méng měng )4、理解:孤帆、空蒙、淡妆浓抹交流合作:1、我的收获:(1)读完后,我知道了《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课前搜集:1、学生课搜集有关诗人、西湖、西施的资料。

2、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天门山一、了解作者,导入课题:诗人李白,生活在我国唐朝鼎盛时期,他喜爱游山玩水,曾走遍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感受长江、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吧!认识李白,交流他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扫清障碍。

小提示: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速适当,读出诗的节奏。

1、读一读这首写景的古诗。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同桌读一读,互相帮助进步快!3、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一)学习古诗《雪》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1)简介作者尤袤(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二)学习古诗《江雪》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3.搜集有关写景的故事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案2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1、读生字,扩词。
2、重点指导:
收:左窄右宽。
农:整个秃宝盖不能向田字格的上面靠,竖提与撇在横中线上相接,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不能松散。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小本子作业》





指导看图,导入课文。
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课题
21、古诗两首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5、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午、辛、苦”。
3、背诵表演古诗。
4、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学习环节
学习内容
学习的过程和方式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 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教后善思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学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环节
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与方式





谈话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3、、读准生字字音。
4、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注意标点停顿。





学习古诗《锄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