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考试要点考点

---------------------------------------------------------------最新资料推荐------------------------------------------------------1 / 3教育学考试要点考点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转] 2019 教师招考 《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 2019-6-24 22:20 阅读(0) 转载自教师招聘网赞评论 转载分享复制地址 编辑 上一篇 | 下一篇:2019 教育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主要指____。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2、 教育随着____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____的发展而发展。
( 人类, 社会) 3、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近代以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又称____。
以制度化教育为教育都可归为____, 而之后的非正式、 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
因此, 教育制度的发展__再到____的过程。
( 学校系统, 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教育) 4、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___、 近代的____。
(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 5、 ____的形成, 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 学校教育系统) 6、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也就是指________。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以及____年____学制)。
(清朝末年, 1902,壬寅, 1903,癸卯)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___。
提出___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 9、__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019年(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知识点重点汇总

2019年(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知识点重点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新版《教育学》复习总结要点.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硏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倫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一一产婆术培根一一《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一一《大教学论》一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一一《爱弥儿》赫尔巴特一一《普通教育学》一一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一一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一一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一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冇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冇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的个性化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教育全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 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徳和文化基础。
•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 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4.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 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 •遗传素质具冇可塑性。
二、 环境因索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 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H 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屮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教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教育的含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知识、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人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要素及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
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真正的主体和存在根据;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再好的教育意图和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论:主要观点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其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主要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
(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论:也叫社会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原始教育的特点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教育内容取决于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教育手段和方法简单;教育权利平等。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的著作“教育学”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代表作1623年发表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国卢梭的《爱弥尔》;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和《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教育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体系(标志):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创立的条件(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④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鲍尔斯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P25-27)答: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索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以下是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活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和创新文化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
到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逐渐产生,如中国的私塾、古希腊的学园等,但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近代教育则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逐渐普及,义务教育开始兴起。
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者的教育理想等。
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机构和组织。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整理8

2019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整理8第八章教学( 下)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 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 上课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的任务,课的类型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②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实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③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 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①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具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协助工作。
(5)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水平得到的结果。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能够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能够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升质量。
①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选答型试题能够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②测验的质量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水准。
2019《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超级完整版)

最后是指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扩大自主权)
4、教育的 多元化 (相对于单一性和统一性而言)
5
、教育 技术现代化
6、教育 全球化 (国际交流加强) 7 、教育 信息化
8、教育具有 科学性
5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重点记忆)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单选)
教育学是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
单选题
( 1)古代中国
夏代 :已有了 学校 的设置“庠”(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的时代,或说是
奴隶社会 )
西周: 政教合一的 官学 体系。学习 六艺 (礼乐 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 私学 兴起(孔子)
教育对象:贵族——平民(扩大)
养士之风: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学术自由 )
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不正确的) 最古老的观点。
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另外,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
(二)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生物本能)——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 生物现象 (本能),而 不是 人类所特有的 社会现象 。——否定教育的社会性。生物起源说是 第
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
1
成“学校教育”。
(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
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
史时期) 。
( 3)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相同的)
(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 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第二章教育与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第五章课程课程的类型(分辨例子)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就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等主要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3)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4)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二、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1)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强调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2)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3)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要求学校的课程要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生活为基础;(4)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四、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创生取向●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新课程的结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新课程的内容选择: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六、新课程的管理策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第六章教学●教学的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3.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3 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2 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3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中教学原则与方法(要懂得在案例分析运用)一、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坚持各门学科教学的思想方向性 3.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启发性原则--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四)直观性原则--要求:1.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五)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4.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六)巩固性原则--要求:1.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2.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和练习(七)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二、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三)以探究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1.探究法 2.讨论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样式(4)拟定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合理(5)教学能力强(6)效果优良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习评价第七章学校德育广义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受教育者思想的内部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的规律德育原则(懂得分析)一、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2)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3)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二、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正面启发、积极疏导(2)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知行统一原则:(1)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培养和建设良好的集体(2)善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五、因材施教原则:(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德育方法一、说理教育:1.讲解、报告 2.谈话 3.讨论 4.指导阅读5.参观、访问、调查二、榜样示范:1.典范人物 2.学生榜样 3.教师和家长三、情境感染:1.物质环境的熏陶 2.精神文化环境的感染四、实际锻炼:1. 常规训练 2.活动锻炼五、品德评价:1.奖励 2.惩罚3.操行评定第八章教师与学生* 决定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精神的形成,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2、专业知识的拓展:(1)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2)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不断拓宽(3)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4)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3、专业能力的发展:(1)教学设计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4、专业自我的建立:(1)正确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自我调控学生的本质特征: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当代学生观:1、尊重学生的人格2、尊重学生的独特性3、尊重学生的创造性4、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合作对话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2 尊重、理解、关爱学生;3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4 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行为练习的方式、委托任务的方式、组织学习的方式、组织活动的方式* 班级组织概念:班级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