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经验交流会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科学综合实践报告)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学院路小学三年级45班养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一、问题提出: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以指导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从卵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个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选择养蚕为学生体验活动,我们考虑到养蚕活动的可操作性强。
首先,三年级45班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市,从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好奇,认可率很高,很喜欢这项科学实践活动,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其中。
其次,选择养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还考虑到孩子们刚好生活在城乡结合地带,家附近能够找到桑叶。
最主要的是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养育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
他们通过养蚕能够了解动物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不同特点。
这项养蚕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水平,让他们在课外实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他们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与变化,用观察、测量、记录等各种方法实行研究,持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在学校、家庭的教育合作中,培养起适宜孩子们成长发展的团结合作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养蚕的一系列的活动,既提升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养蚕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也能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伟大,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特别是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与班上的语文老师一起合作,指导孩子们将观察到的蚕宝宝生长变化过程,以及内心的真实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即时写下来,对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协助!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养蚕实践活动,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实行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初步掌握养蚕知识和技能。
2、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对蚕实行定期观察测量、采集数据、简单记录。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目标进程与方式一、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二、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一、知道养蚕的大体方式和注意事项。
二、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二、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大体方式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知道养蚕的大体方式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备注一、导入新课一、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二、询问:你们养过蚕吗?3、谈话: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一、师生谈话(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2)、讨论:蚕和咱们人类一样,也一路拥有宝贵的生命。
那么在蚕宝宝诞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咱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教学进程备注(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二、熟悉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示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咱们适才观察蚕宝宝的进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熟悉蚁蚕(1)、提问:方才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2)、看书上第19页)你以为这时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的蚕叫什么名字?(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窗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一、讨论:用哪些方式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进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二、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生命科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养蚕》单元教学例谈

生命科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养蚕》单元教学例谈作者:孙静妮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4期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214021)孙静妮在生命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并合理整合人文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命种植饲养等体验活动,增加学生认知广度与深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共同特征、环境影响,以及健康生活等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智慧与精神的双丰收,为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奠定良好基础。
笔者曾经以《养蚕》单元教学为例,做了初步的尝试,现介绍如下,以供研讨。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表现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角度出发,设计科学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
《养蚕》活动是本单元的“重头戏”,关键是一个“养”字。
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
特别是对蚕生命周期的连续观察、记录和研究,要求学生真正经历蚕宝宝的出生——蜕皮——吐丝结茧——蛹——蚕蛾——交配产卵等每个时期的变化。
首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的养蚕有机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文、言语所无法替代。
为了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我亲自参与到养蚕活动中,与学生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每周组织学生比一比谁的观察记录最多、最详细,鼓励他们采用画图、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形式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鼓励他们多感官、多方法、多角度全面认识事物。
再次,邀请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养蚕日记,聘请当地蚕农做学生的养蚕顾问,开设科学教师咨询热线,校园网站上开辟养蚕论坛,以便学生能及时获得相关知识,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经验交流,确保学生养蚕活动圆满成功。
在整个养蚕过程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我始终坚持开放的原则,给学生真正的学习自由,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动手做的机会,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4.养蚕经验交流会

4.养蚕经验交流会【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一生要经过变态过程;知道蚕蛾和蝴蝶一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有关蚕的知识。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获得的科学信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为自己长时间观察和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关系。
【教学重点】蚕一生的变态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图画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教师朗诵李商隐《无题》2.谈话:这首诗中有描写关于蚕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表达了蚕和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蚕。
二、教学过程:1.观看蚕宝宝视频,产生探究欲。
师:视频已经看完了,现在请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养蚕成果。
科学家一组:我们是科学家一组成员,现在来汇报我们的成果。
头戴模具分别介绍蚕卵、蚁蚕、蚕蛹、蚕蛾。
科学家二组:我们是科学家二组成员,现在以手抄报形式汇报蚕的生活习性。
科学家三组:我们是科学家三组同学,我们以照片形式汇报蚕的各阶段。
科学家四组:我们是科学家四组同学,现在以手抄报形式展示蚕的变态过程。
科学家五组:我们是科学家五组同学,我们以视频形式展示蚕的变化过程。
2.小组之间互评,评出表现最优秀小组。
师:老师手里有一张喜报,大家觉得哪一组同学表现的最突出,老师就把喜报送给哪一组。
生:交流讨论,各组评出认为最优秀的一组。
师:为优秀小组颁发喜报。
3.师:(出示课件)请用图画形式画出蚕的一生并能阐述变化过程。
生:展示自己画的图片并讲述蚕的一生。
师:(板书)请同学在黑板上贴出蚕的变态过程。
4.师:讲解变态含义。
引导像蚕这样经过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蝴蝶等。
出示蚕蛾和蝴蝶区别图片,请同学认真观察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像蚕蛾和蝴蝶这样的昆虫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生:蚂蚁搬家要下雨,蜜蜂采蜜为人类提供蜂蜜……6.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生:我知道了蚕可以做药材,我知道了蚕一生的变态过程,我学会了画蚕的一生,我知道了蚕蛾和蝴蝶的区别……【板书设计】4.养蚕经验交流会。
小小养殖,大大收获

小小养殖,大大收获自然角一直是幼儿园小朋友喜欢的区角之一,它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
春天的自然角更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新《纲要》科学目标中提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知识。
”我园以本土的丝绸文化为特色,因此,我们在全园自然角里重点开设了养殖蚕宝宝的区角活动。
一、小满时节养蚕忙——为蚕宝宝创设有利的养殖环境蚕宝宝的生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它生长的环境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3℃~25℃的气温最适合蚕宝宝的生存。
一句古话“小满时节养蚕忙”,可见养蚕最繁忙的时节是四五月的春季。
而此时桑叶又是长得最密、最嫩、最肥的时候。
“桑叶正肥蚕食饱”,因此我们让孩子选择这个季节养殖蚕宝宝,那是蚕宝宝长得最佳时节。
另外,蚕宝宝喜欢阴凉的室内环境,不能摆放在通风并且能阳光直射的养殖区,要让每个班级在教室里选择一个安静的阴凉的小角落当蚕宝宝的安乐窝。
蚕宝宝的身体是软软的,吃的食物是桑叶,又会排泄出黑黑的蚕便,为了让蚕宝宝保持干净和干燥,生活在一个舒服的环境,所以我们在给蚕宝宝选择“家”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因素,一定要透气又耐用,如竹匾、硬纸盒之类的,都是很适合蚕宝宝的。
二、各班养蚕观察忙——为蚕宝宝创设有利的观察和管理的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在蚕宝宝的养殖区创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要让这个养殖区与孩子们进行一次互动性的探究,而绝不是仅仅让它成为一种摆设。
我园为了能让孩子们顺利地开展养殖蚕宝宝的活动,对全园的孩子进行了一次“蚕宝宝知识大搜寻”的活动。
让每个班的孩子通过向家长的救助,通过上网查询,通过社区帮助,收集大量的关于蚕宝宝的养殖知识等,老师们把孩子们搜集来的资料做成展板,展示在班级的教室或走廊里,供孩子们学习,为养殖蚕宝宝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暑期养蚕实践报告

学生暑期养蚕实践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暑假是学生们放松身心,锻炼自我能力的好时机。
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暑期养蚕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奇妙与成长的喜悦。
本报告将详细记录学生们在养蚕实践中的经历与收获。
从养蚕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与生命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养蚕和蚕茧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进行阐述。
具体可以包括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概述,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
此外,可以简要说明每个部分的重点和重要性。
例如,可以描述引言部分引出了学生暑期养蚕实践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包括了具体的实践过程和收获,结论部分总结了实践的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描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构成和逻辑。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实践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暑期养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对蚕的养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蚕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通过这次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动物保护意识,达到教育教学的双重目的。
2.正文学生暑期养蚕实践报告2.1 第一个要点:养蚕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暑期养蚕实践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找到了合适的蚕室,确保它们能够提供足够的光线和通风。
其次,我们采购了足够数量的桑叶作为蚕的食物,同时也准备好了适量的水和容器。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养蚕的基本知识,包括蚕的生长周期、疾病防治等内容。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们为接下来的养蚕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了蚕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2.2 第二个要点:养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实际的养蚕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养蚕活动教案

1、我们来养蚕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描述蚕卵的外形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能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3、会喂养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重点: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难点:测量蚁蚕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讲述: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2、学生汇报。
3、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汇报。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1、教师讲述: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
2、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1、播放蚕卵孵出的资料片。
思考:有什么新发现?2、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五、我们一起养好蚕1、学生讨论: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2、教师讲述:大家对养蚕方法和蚕的知识已经有了部分了解。
请大家作好养蚕的准备。
2、给蚕宝宝记日记过程与方法: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4能够自主的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卵、幼虫、蛹、蛾是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重点:知道卵、幼虫、蛹、蛾是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难点: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准备:有关蚕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1、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卵
卵
蚕蛾
蚕的一生
蚕
成虫
蝴蝶的一生
幼虫
蛹
蛹
蚕蛾
蝴蝶
不同点
触角是一丝一丝 触角是羽毛状的, 的,翅膀大,会 翅膀小,不会飞。 飞。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 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都 是昆虫。
拓展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昆虫?它们对人类 有什么关系?
昆虫对人类既有利也有害,但人类不能离开昆虫。有利表现在①昆虫为植物传粉②昆虫可以成为害虫的天敌③维持食物链利于生态稳定④昆虫本身成为人类的食物。不
整体感知:
在养蚕的过程中,你发现 蚕经过了哪些变化?说出自 己感兴趣的一点即可。
合作探究:
1、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2、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它的生长发作学习组长负责,分工 合作,说者认真发言,听者用心 倾听,最后小组代表总结,准备 汇报。
蜕皮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对人类既有利也有害,但人类不能离开昆虫。 有利表现在:①昆虫为植物传粉;②昆虫可以成为害 虫的天敌;③维持食物链利于生态稳定;④昆虫本身成 为人类的食物。 不利表现在:①危害植物,造成生态危害;②传播疾 病。
巩固练习:
1、把蚕的一生变化画下来。 2、蚕经历了▁ 、 ▁、 ▁、 ▁四个发 育阶段。蚕的生长发育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