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1.2 教学内容1. 诗文《相信未来》的阅读与解析。

2. 冰心的生平介绍和文学成就概述。

3. 讨论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

4. 实践活动:创作一句鼓励他人的话语。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欣赏冰心的诗文《相信未来》。

2. 分析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体验,体会诗文的启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冰心的生平背景和诗文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鼓励他人的话语。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冰心的照片、诗文选段和相关信息。

2. 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3. 网络资源:提供冰心的诗文作品集和相关评论文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冰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5分钟)。

2. 阅读与解析:让学生阅读诗文《相信未来》,并进行解析(15分钟)。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10分钟)。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创作一句鼓励他人的话语,并分享(10分钟)。

4.2 时间安排1. 课时:本章节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关注其鼓励他人的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鼓励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推荐冰心的其他诗文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其文学风格。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文《相信未来》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2.2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法: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展示诗文《相信未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引入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展开1. 讲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

4.3 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进行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表现。

3.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相信未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 教学反思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掌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作者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作者和诗歌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的介绍。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表达。

第三章:诗歌中的象征与意象3.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象征和意象,并理解它们的意义。

探讨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象征和意象的概念,解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象征和意象。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其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象征和意象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贡献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的修辞技巧4.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并理解它们的效果。

探讨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4.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修辞技巧,并解释它们的效果。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修辞技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修辞技巧,并解释其效果。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基本情况教材名称:《相信未来》6适用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二、教材特点1.内容紧扣新课标要求,课本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每一单元的话题紧扣时代背景,在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办法和突破口方面做了很好的设计。

3.教材既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注重学生的情感、社会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相信未来6年级下册第5-6单元进行分析:1.第5单元:梦想启航此单元全文都以探讨梦想为主线,梦想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杠杆,贯穿整个课文,深刻阐述了什么是梦想,为什么需要有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等等,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既做到了有针对性,又有可玩性。

2.第6单元:美丽祖国此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家乡,与前一单元交相辉映。

主要内容包括祖国山川、人民生活、文化建设和环保等方面,通过介绍祖国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启迪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3.能够通过情境练习与合作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 学生能掌握新词汇和短语的用法;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总结文中重点,重点内容的表达与思考。

2.难点1)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导入活动,呈现话题:人生的道路目的:让学生了解有梦想的重要性,寻找自己对未来的期待。

步骤:1)老师放映视频:“沟拉乡孩子的大梦想”。

2)以兴趣班会、简短的感性语言,让学生展开或讲述自己的理想、梦想和目标。

3)新词呈现与解释:抚摸、梦想之光、遥不可及、勇往直前、月份。

4)教师强化新授单词的重要性,提示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积累和记忆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材出处: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板棵块“吟诵青春”第二篇课文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

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

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

《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
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领略了伟人毛泽东胸中生机勃勃的秋色,体验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充满自信的壮志豪情;又感受了诗人郭小川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激情;作为新世纪青年,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又该如何充满自信,永葆青春呢?让我们学习朦胧诗人食指写于十年动乱中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二、感知诵读体验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

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
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从导语到作者简介均紧紧扣住自信人生的主要教学目的,开宗明义,凸现培养学生的自信这一情感目标。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诵读鉴赏,把握主旨
a) 指名诵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传达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 合作讨论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
同位关系。

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赏析示例: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设计说明:在品读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品味诗歌意象的生活内涵;但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的理解相近即可。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真正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搭建自由、宽松、尊重的对话平台。

5、组织朗诵,加深体验
设计说明: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三、拓展与练习
6、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诗歌意境的协调完整,为下一环节仿写诗歌做准备;又比较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和谐美。

7、有人认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破坏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么看?
设计说明:设计开放性话题,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允许个性化解读。

可以认为“鲜花”与“紫葡萄”不相称、不协调,是作者的瑕疵;也可以认为有内在的联系,“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糅合了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因为作者当时手抄的作品被别人据为己有。

教师应充分肯定并鼓励敢于怀疑作者的学生,以激发大家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8、另选意象,仿写一、二段,并走上讲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青春是激情澎湃的年华,是诗意盎然的年华,是多姿多彩的年华。

如果学生被给予机会,展示才情,张扬个性,那么,他们一定会诗情高涨,诗兴大发;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结语
同学们,人生长路漫漫,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在所难免;既然注定要遭遇挫折,那么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多么重要啊。

自信,只有自信,顽强的自信,永远的自信,你就注定不会被打倒,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