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相信未来教案(精选3篇)相信未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2023最新-相信未来 教案【优秀7篇】

相信未来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7篇《相信未来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相信未来作文篇一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请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请怀,我依然用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写下:请相信未来。
轻轻饭起历史的篇章5月12日14时28分迅速拿起时钟已是205月18日5时28分时间以过去了整整147个小时,147个小时意味着什么?生命还能交给我门什么?是否真的会有奇迹诞生?我相信黑夜中回有星星,我相信寒冷中回有火把,我相信孤单中会有拥抱,我相信~~~~~~~昂头挺胸,树立信心,磨练意志。
在痛苦中面带微笑,在失意中拾起碎片,肩并着肩,手拉着着手心连着心共同走向最没的夕阳地震见证了世间的真情,地震诠释了爱的力量。
一放有难,八方只援,重志成成共创没好家园。
最没的彩虹总挂在狂风暴雨后的天边;人间的暖流定会融化寒冷的心,请用双手扶植那风雨遥遥欲坠的经霜枝头。
四川的每位灾民请相信我们同拥一片蓝天,我门都是一家人。
坚强,我的伙伴;勇敢,我的同胞。
国家不会抛弃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别哭,我的孩子;别哭我的同胞。
别在徘徊,别在忧郁。
前方的一屡曙光在告诉你们:请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篇二【语篇结构分析】全诗共三个层次:第1―3节,描述残酷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6节,交代“相信未来”的理由。
最后一节,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语篇脉络梳理】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第1节: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掌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作者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作者和诗歌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的介绍。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表达。
第三章:诗歌中的象征与意象3.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象征和意象,并理解它们的意义。
探讨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象征和意象的概念,解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象征和意象。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其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象征和意象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贡献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的修辞技巧4.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并理解它们的效果。
探讨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4.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修辞技巧,并解释它们的效果。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修辞技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修辞技巧,并解释其效果。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食 指)》教案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相信未来(食指)》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一)一、知识和能力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一、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
坠亡者为一名20岁左右的叶姓男生,目前已排除他杀可能。
而网友事后在学校的BBS上发现,有一封疑似死者留下的遗书,称因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成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
2011年1月1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即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
2011年1月24日下午3点14分苏州某大学商学院一女生从15楼的楼顶一跃而下,当场殒命.2011年3月9日晚七时许,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一名大三的土木专业学生从男生宿舍D8寝室楼6楼坠下自杀身亡。
20岁的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自杀。
20岁的食指,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相信未来。
教师口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力量,学会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二、要很好地诵读,须走进诗人,走入诗人的时代。
诗人食指的介绍:生平: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生于1948年。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取名路生。
1978年,使用笔名“食指”。
寓意一:他一直深爱他的母亲时维元,当过小学校长和省图书馆管理员的母亲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给他讲古典名著里的故事,教他背诵古典诗词,所以,她也是他文学上的母亲。
“时”与“食”谐音,而“子”与“指”同韵,食指取“时之子”之意。
寓意二: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此他索性用“食指”作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1966年18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许多老师被批斗,他因劝阻其他学生殴打教务主任而遭围攻,后又因写诗被批斗。
同年10月,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
1967年19岁《鱼儿三部曲》(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径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似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
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
于是有了《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20岁《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尽管如此,食指依然坚持创作。
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来写诗的诗人。
(口头讲述:诗人在精神病院的20几年并不好过,不仅生活条件简陋,有时还有吃不饱的可能,更甚的是环境对于创作的影响,诗人在后来的回忆里提到并深深感谢那些在那些日子里一直帮助支持自己的朋友)食指被称为当代朦胧诗的先驱,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口头陈述:当代朦胧诗派的主将诗人北岛其实也是受食指诗歌的影响才开始尝试朦胧诗的创作,所以说食指对当代朦胧诗的发展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教师解释“朦胧诗”这一概念: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相信未来》创作背景:创作于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
教师口述:“文化大革命”这个词对很多同学来说应该不陌生,但是很多同学也只是仅限于知道而已,并不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那段特殊的岁月。
我们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现象来展现“文革”的疯狂和恐怖。
1.毛泽东个人崇拜2.红卫兵:文革闯将(图片)3.杀人不见血的大字报(图片)4.折磨灵魂与肉体的批斗(图片)据海外学者估计,文革期间因不能忍受屈辱、毒打而自杀的有二十万人。
傅雷被抄家四天三夜夫妇俩自缢老舍自沉北京太平湖严凤英《天仙配》自杀教师口述:而《相信未来》就诞生在那样的环境中,它以它强大的精神力量温暖和激励了无数灰暗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感受这首感动了一代人的优秀诗歌,看看你是否也体会到了它的魅力。
三、诵读,体会情感,理清思路。
1.现在我们先从整体上来感受一下诗歌,请大家认真聆听诗歌朗诵,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诗歌朗诵的技巧,比如断句和重音。
在诗歌朗诵结束后,老师适当地提示朗诵的技巧,前三节末尾的“相信“后断开,第三小节中的“手指”和“手掌”后各断开。
第一二小节中的“固执”,重音强调,第四小节中的“拨开”和“看透”两个动词,重音强调;倒数第二段中的“等待”重音强调,“热情、客观、公正”三个词语调一个比一个强。
最后一段,感情比较激昂。
教师出示朗读技巧PPT(1)、节奏:急促舒缓(2)、语调:低沉高昂(3)、降调:(叙述句、议论句)升调:(疑问句、感叹句、抒情句)(4)、重音(5)、音停意连(声音停、气息不停)(6)、摇曳生姿(优美、深沉、缠绵)(7)、空拍教师讲解如何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两句中关于手、还是手指是手还是手掌?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浓缩为一个“浪”字吗?教师明确:“排浪”和“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地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以此明白。
类似第二句就此解决。
手掌托起来像大海。
提示:我只是给大家一些提示,同学们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尝试你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地自由朗诵诗歌,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下我们所讲的朗诵技巧,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或者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后面提问时,老师适当地引导一下学生,比如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感觉是激昂的,还是消沉的?)多提问几个学生,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尽量重视学生对于诗歌的多样感受3. 当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后(比如回答乐观),老师再进一步问: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板书)4.当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再请这位同学用乐观的感情来朗诵一下他所找到的一些语句。
参考答案:黯淡伤感、坚定乐观(可能会有人认为同一首诗歌中的这两种感受矛盾,但是作者并不是通篇在昭示自己的坚定乐观,而是从呈现一些低沉伤感的事和物当中来表明自己的坚定和乐观。
)设想:除了“黯淡伤感、坚定乐观“,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感受,老师也要重视。
5. 总结同学的回答6、本诗共有七节,如果从内容上来进行划分层次,我们又该怎样来划分?第1、2、3节为第一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他们凸现出来,是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象征性的描绘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至6是诗的进一步推进,属于第2层次,诗人说出了为什么会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
第7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师板书:(1——3)描绘现实世界表达自己信念(4——6)说出相信未来的原因展示现实的批判精神(7)发自内心的呼号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四、《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特点在于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而意象的使用可以丰富和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在朗诵的过程中找出这首诗歌所使用的意象参考: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腐烂的皮肉、我们的脊骨2.哪些意象是“黯淡伤感”的,哪些意象是“坚定乐观”的?参考:黯淡伤感——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腐烂的皮肉坚定乐观——美丽的雪花、紫葡萄、鲜花、炉台、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我们的脊骨3. “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前三个意象的内涵由老师来讲解。
蜘蛛网——灰暗、破败、束缚——喻指那个黑暗、毫无生机、又处处给人以束缚的时代灰烬的余烟——死寂中的希望,作者仍旧能看到生命微弱的希望深秋的露水——萧瑟的、极易蒸发消失——象征脆弱的生命教师可以把意象分析的过程详细化,以此为下面学生的分析作出示范。
意象的特点、联系语境、结合背景4.接下来的12个意象,由4组同学分组讨论意象的深层内涵,每组3个意象,分组以就近原则为主。
第一组: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腐烂的皮肉第二组:美丽的雪花、炉台、紫葡萄第三组:鲜花、排浪、大海第四组:曙光、孩子的笔体、我们的脊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发言时推举同组一位代表来展示讨论的结果,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如果有不同理解,也可以踊跃发言。
具体板书设计:黯淡伤感↓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腐烂的皮肉——坚定乐观↓美丽的雪花——炉台——紫葡萄——鲜花——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我们的脊骨——“——”后面记录学生讨论的内容前三个意象已经由教师分析过了,就不作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