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相信未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2)理解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3)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信念和希望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和结构。

2. 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信念和希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未来”的意义。

(2)介绍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相信未来》。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主题的?(2)全班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黑夜”、“光明”、“希望”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希望。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2)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6.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相信未来”为主题的诗歌。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相信未来》。

2. 写一篇关于“相信未来”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3. 推荐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相信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苏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

苏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教学过程预习作业:向父母或者借助网络了解一下中国的的文革十年,学生们都在做些什么?父母们是怎么度过那十年的。

一、导入语请同学说说对文革十年的了解。

幻灯片介绍一下十年的情形。

把社会的动乱,人民的生存环境介绍一下。

2006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40周年,也是它结束的30周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革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比任何其他层面要来得更深刻和影响深远。

如果说,文革的结局首先是政治层面的话,那么,4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对文革进行文化上的清算,因为文革残害的是中国人的灵魂。

文革作为一场政治运动,首先是政治上的控制,紧随而来的是思想的钳制。

就是要用一个思想取代十亿人们思考,任何不同的思想和思考都被无情打击,甚至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文革期间发生的文字狱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广泛而且最野蛮的纪录。

在场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的人们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权力,中国人被在思想上被阉割了。

文革作为毛泽东个人的政治追求,让中国大地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实验场,试图通过粗暴的破坏方式以求文化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重建,于是,文化传统被颠覆,文化系统被破坏,旧世界被砸烂了,但是美丽的新世界并未能建立起来。

人们在狂热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站在伟大领袖描绘出来的大同世界,脚下只是一片无法恢复的废墟。

中国人发现,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让人羡慕的文明中去了。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动乱,文革在名义上是一场文化领域的革命,实则是一次政治较量,这场争斗中任何一方都不是赢家,任何一方最终都没有在这场动乱中获益。

这场运动过后,中国人发现自己失去了政治上的理想和追求,那些曾经奉为神明的口号和偶像不过是虚伪的幻象,中国人什么都不相信了。

文革是一次不容质疑的历史大倒退。

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提起这场文革。

原因是大多数人,甚至是受害者自己,也都是这场暴行的作恶者或者被动的旁观者。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THANK YOU
时代背景
阐述《相信未来》所处的时代背 景,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 状况和诗歌发展的历史,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
文本分析
主题思想
分析《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包括 对未来的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 实的批判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 旨。
艺术手法
分析《相信未来》的艺术手法,包括 象征、比喻、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通过《相信未来》这首诗的学习,激 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 持乐观和自信。
02
教学内容
背景介绍
背景知识
介绍《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 包括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帮 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和意 义。
朗读与感知
总结词:整体感知
详细描述: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
文本分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过讨论、比较、归纳等方式,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同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 鉴赏能力。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交流互动
详细描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总结与作业
总结词:巩固提高
详细描述: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 点。同时,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 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业可以包括朗读、背诵、写作等不同 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相信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2. 诗文语言特点的把握;3. 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美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相信未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首诗?他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黑眼睛”、“黄土高坡”等;(2)教师讲解诗文的语言特点,如韵律、对仗等;(3)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语言美。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诗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文;(2)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essay。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方法:讲授法鉴赏法教学重难点:鉴赏《相信未来》,懂得诗歌中选取的那些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并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所需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2001 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

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

自杀者,是指 1989 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食指,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起名路生。

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 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
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思考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 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 赏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
04
CHAPTER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和努力改变命 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信念对 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
题《相信未来》。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视 频,让学生感受未来的无限可能 ,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憧
憬。
提问导入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未来和信念的 问题,如“你相信未来会更好吗 ?”、“你认为信念对未来有何 影响?”等,引发学生思考,为
直观演示法
总结词
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便于理解。
详细描述
直观演示法是一种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多媒体资料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相信未来》 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 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加 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直观演示法还可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作业二:诗歌创作
总结词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 能力。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根据《相信未来》的主题,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未来的 信念和期望。
作业三:小组讨论
总结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相信未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
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热爱生命。

2学情分析
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朗诵一首北岛的诗歌《回答》和顾城的诗歌《一代人》,接着引出这个荒谬的时代,十年动乱,在这颠倒黑白的岁月里,好多人的自由被剥夺,尤其是那些年轻知识分子,都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但他们依然执着,他们绝不放弃,他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朦胧诗人食指写的《相信未来》,教师板书。

附:北岛《回答》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