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城市人口变迁过去的纽约和未来的北京

合集下载

资料北京人口近三十年变化

资料北京人口近三十年变化

00000北京近三十余年的人口种群变化0000一、2010年2011年北京人口数量示意图0000从人口看,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7万人,密度为123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5人。

常住外来人口7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8%。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7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1万人。

20100103020160000二、北京市流动人口特征00000(一)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特征00000北京市大规模流动人口变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在这之前流动人口的变动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000001.1978—1992年是快速增长时期00000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现大幅度上升,这也与这段时期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北京市作为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因此对外来人口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加之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到城市中谋求生路。

这样就形成了这段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数据显示1977—1992年问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3%,是低水平发展阶段增长率的近4倍。

0002.1993一现今是震荡上升时期00000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出现更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震荡上升的特点。

90年代后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年均降幅达到8%。

是由于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加之这段时期内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减少。

2000—2008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见图1),升幅与90年代末流动人口下降的速度相当。

北京上海纽约三大城市规划对比研究课件

北京上海纽约三大城市规划对比研究课件

小结:第一阶段是我国城市规划的萌芽时期。以北京为代表的封建城市基本上保留了它们的传统格局, 而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城市则开始接受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两个规划不仅反映了各自的社会性质和特征, 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区别。
第二阶段1949~1979年
北京
第二阶段1949~1979年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在对旧城市作了一系列清理整顿后,即着手研究城市规划。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原因,借鉴莫斯科,巴黎等世界著名古都的建成经验,采用了旧城基础上进行改造并加以发展的方针。1 9 5 4 年的总体规划是北京第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规划。北京城市性质是我国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 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京城规划布局是在旧城外采用放射环形道路网系统, 同心圆式由内向外发展。60 年代经济调整, 特别是接着10 年动乱,北京城市规划停止执行, 产生了更多的失误:城墙被拆、不少古建及其环境受到破坏, 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进入市区, 旧城内建设失去控制。
小结:第二阶段中,建国30 年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都有巨大变化, 城市规划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大变化. 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但基本上是工业生产力布局模式。其次, 规划思想的能动柞用也很明显。如北京总体规划初期受苏联影响, 到19 58 年又由于人民公社化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而走向有机疏散,上海则始终按有机疏散理论进行发展。第三是北京、上海以至全国的城市规划强调的都是物质规划 , 对社会规划、规划管理、法令条例等重视很不够,而这一物质规划又随着国民经济计划走, 即所谓“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 计划一变规划也就成了墙上挂挂, 规划管理也是人治代替了法治。这与发达国家相《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 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到2020年,近期至2005年。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新城(含县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纽约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及对北京的启示

纽约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及对北京的启示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与过程
采用了什么方法?在哪里展开?如何实施?
主要结论
第一,经济实力不够
时代经贸 主 管: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主 办:北京市WTO事务中心 出 版:《时代经贸》杂志社 国际刊号:ISSN1672-2949 国内刊号:CN11-5036/F 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维普资讯,等国家家数字期刊数据 库收录。
纽约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及对北京的启示
How New York Becomes World C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Beijing
指导教师:

专业:10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
LOGO
研究概述
研究背景 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明确指出,北京要 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 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 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研究意义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世界 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另外两个为伦敦 和香港)。据财经日报辛科迪亚斯统计,截至2008年底, 纽约控制着全球40%的财政资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 心。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全球最大上市公司总市值,全球 市值为15万亿美元。有超过2800家公司在此上市。2010 年,纽约的财产所有总值为813万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企 业中,有56家企业位于纽约。
致谢 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 要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和关心过 我的同学,他们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 很大的帮助。本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 感谢牛老师,感谢各位系的老师的关心和 帮助。 最后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真心 的感谢。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着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

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

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

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纽约市人口与城市化的发展历史

纽约市人口与城市化的发展历史

纽约市人口与城市化的发展历史
自从欧洲探险家亨利·哈德逊在1609年抵达当时还未建立的纽约市区域之后,
这个地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和城市化的发展。

在历史的进程中,纽约市迅速成为了全美国最大的一个移民接纳城市,经济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17世纪,纽约市仅有几百人居住在曼哈顿岛南部地区,主要从事渔业和贸易业。

随着英国人的占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并且在18世纪初,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
1万人,成为当时的最大城市。

19世纪,纽约市的城市化和人口发展开始加快,尤其是在铁路系统的建设推动下,使得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在这段时间内,新的行业,如金融、出版、印刷、广告、娱乐等等,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涌现。

在此期间,纽约市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这些人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利益和社会问题。

20世纪,纽约市成为全球的文化和商业中心,经济繁荣,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内部也开始转化,普通市民越来越多地离开市中心居住区域,最近几十年,这个趋势进一步激化,纽约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同种族和族裔的人们在城市中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变化,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如移民
和种族歧视、犯罪率的增加、贫困的扩大、居民权益和住房问题等,纽约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政府挑战。

尽管如此,纽约市内广泛存在的文化和性格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和多元化的都市社会。

总之,纽约市人口和城市化的发展历史,强烈反映了城市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
和变化,它始终扮演着文化、商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角色,在全球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纽约市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欣欣向荣的国际大都市。

纽约城市产业转型及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启示

纽约城市产业转型及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启示

纽约城市产业转型及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启示口张晨光李健闫彦明作为国际标杆性的世界城市,纽约曾经历过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而言,其产业转型、服务业崛起与世界城市建设是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的。

纽约产业转型与发展虽然是在经济全球化、美国后工业化等复合背景下进行的,但是有关思路与成功经验,对于当前北京加快建设世界城市仍有可借鉴之处。

一、纽约城市产业转型及服务业崛起的路径纽约曾是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增长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

随着美国逐渐完成工业化进程,纽约制造业发展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显现衰退之势,至七十年代衰退最为剧烈。

与此同时,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崛起的趋势,并成为纽约产业的重要支柱。

从纽约市就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纽约服务业占比从1970年的76%发展到2000年的90%,大约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

纽约服务业崛起,充分体现了城市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转型的典型特征,概况起来其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制造业的兴衰:后工业化阶段的“去制造业化”从19世纪中叶到二战结束,纽约是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19世纪中叶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

作为年轻的城市,在区位条件、港口优势、技术创新、政策导向等内外因素的推动下,纽约制造业得到很快的发展,并在19世纪末迅速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从19世纪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战乱的特殊期间,纽约制造业总体是稳定发展的,这与美国工业化进程相一致。

二战结束之后,纽约制造业逐渐衰退。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力量推动下,传统工业部门开始衰落,并逐渐呈现出后工业化阶段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上升,以纽约为代表的大都市出现了制造业衰退现象,制造业开始从中心城市迁出。

纽约制造业衰退最突出的阶段发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据统计,1965年纽约制造业就业人数为86.5万人,约占城市就业人口总数的1/4,到1988年降为35.5万人,低于就业人口总数的10%。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第一篇: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2024年《纽约地名_从地名中探寻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2024年《纽约地名_从地名中探寻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纽约地名_从地名中探寻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纽约地名_从地名中探寻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纽约地名:从地名中探寻其过去、现在及未来(节选)一、引言纽约,一座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其地名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纽约部分地名的来源、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节选内容旨在简要概述本篇报告的核心内容和结构。

二、纽约地名的过去纽约的地名,如同其历史一样,丰富多彩。

许多地名源于欧洲移民的命名习惯,反映了纽约的移民历史和文化交融。

例如,“布鲁克林”(Brooklyn)一词,源于荷兰语,意为“布鲁克人的土地”,反映了荷兰殖民时期的历史。

又如“曼哈顿”(Manhattan),这个名字源于印第安语,描述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

此外,纽约的地名还反映了其城市发展历程。

例如,“华尔街”(Wall Street)因华尔家族的居住地而得名,成为金融和商业的象征。

这些地名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成为了纽约文化的独特标志。

三、纽约地名的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纽约的地名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纽约的地名更加多元化,反映了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趋势。

例如,“时代广场”(Times Square)因其作为媒体和娱乐中心的地位而闻名于世。

此外,许多新兴社区和地标性建筑的地名也反映了纽约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性。

四、纽约地名的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纽约的地名也将继续发展演变。

未来的纽约地名可能会更加国际化、科技化。

例如,随着新能源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科技或环保为主题的地名。

此外,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更多的国际元素将融入地名中,进一步丰富纽约的文化内涵。

五、结论总之,纽约地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分析纽约地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

同时,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继续影响着纽约的未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级城市人口变迁过去的纽约和未来的北京
众所周知,人是城市及其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础,如果能够找到人口变化的规律,那么城市及楼市的发展也就可以预见了。

纽约市是位于美国纽约州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座城市,它占据着很多“第一”和“之最”的头衔,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它拥有世界第一大的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它的地铁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快速交通系统之一……
从各区人口增速图中可以看到1800年至今的200多年内纽约市各区人口博弈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变动。

第一阶段(1800-1910年):区位优势、时代背景及产业革命吸引人口聚集
1.移民潮带来城市生命力
19世纪是纽约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纽约市人口激增,由1800年的7.9万人增长到了1910年的476.7万人。

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美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开展,并于50年代掀起了工业化热潮,有力地推动了美国资本主
义大发展,推动大批欧洲人移民美国。

作为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在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又是移民踏入美国的第一站,自然成为外来移民的聚集地,使得这一时期纽约市迎来接收移民的高峰期。

移民不仅构成了纽约市五彩缤纷的世界,也为这一时期纽约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纽约市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交通革命拓展纽约商业贯通力
这一时期,纽约市所在的纽约州政府修筑了长达4000余公里的公路,将纽约市与州内的不同地区连接起来。

之后又修筑了伊利运河和与之互补的伊利铁路,使纽约市的腹地得以扩展到北美著名的五大湖水域及其周围广阔富饶的农业区。

交通运输网的逐步完善,使纽约市成为了连接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商业枢纽,同时为人口流入纽约市提供了交通保障。

3.产业革命提高纽约人口吸引力
纽约市完善的交通体系也促使蒸汽机被引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纽约市制造业快速发展起来,在19世纪末纽约市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业中心。

由于纽约市自然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本充足,纽约市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形成了以制糖业、出版业和服装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产业格局。

此类制造业的繁荣又吸引大量人口到纽约市就业,纽约市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1910-1950年):市内区域发展失衡,交通完善提高流动性,人口向郊区扩散
1.区域间发展失衡,曼哈顿人口外溢至其他区是必然选择
第一阶段已经提到,纽约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且主要分布在曼哈顿,这吸引新一波移民潮+第一次黑人大迁徙,促使曼哈顿人口暴增。

1880-1919年,约有2300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由于纽约整体经济实力强劲、就业机会充足,?~约成为南部黑人向北部迁移的首选之地。

尤其产业集聚的曼哈顿岛,在短期内人口爆炸式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口激增和住房拥挤导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居民生活质量降低。

中心城区曼哈顿岛人满为患,而其他区域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郊区大量土地闲置,城市内各区发展不均衡态势加剧,最终促使曼哈顿人口外溢到周边区成必然选择。

2.地铁扩建及小汽车的普及打破了城郊发展界限
地铁网和通勤铁路网双线系统扩建起到关键作用。

1913年地铁网和通勤铁路网双线系统扩建使纽约市快速交通的总里程增长两倍有余,由296英里增加到618英里,覆盖了除斯塔腾岛之外的全市各区,同时承载容量扩充3倍,布朗克斯、布鲁克林、皇后区等外围各区拥有了与曼哈顿岛直接相连的地铁线路。

小汽车普及,为城郊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在轨道交通建设初期,纽约城市空间是沿着轨道交通沿线轴向扩展,私人经营的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中心区人口得以疏解。

经过这一时期前20年的人口外溢后,中心区曼哈顿人口密度明显下降,其他区人口密度上升,尤其临近曼哈顿的布鲁克林和布朗克斯区上升明显。

人口外溢到一定程度后,各区开始均衡发展,1930-1950年各区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城市整体人口也在增长。

第三阶段(1950-1980年):纽约大城市病加剧,制造业外迁,人口向周边城市转移
1.郊区化进一步蔓延
郊区房地产市场繁荣。

在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纽约市郊区出现了有
史以来最为繁荣的建筑热潮,郊区呈爆炸式蔓延开来。

2.制造业大规模外迁,人口结构重塑
中心城区不经济因素制约制造企业发展,企业开始大规模外迁。

纽约市中心出现了许多不经济的因素,地价上涨、税收加重、设施老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加剧,工业企业在内城的聚集和发展受到了限制,而汽车运输、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则为工业向郊区的扩散创造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美国制造业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

由于工业向郊区迁移,郊区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而中心城区的制造业日趋衰落,郊区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体。

3.居民和产业外迁促进郊区发展,又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外迁
外迁的人口和产业在郊区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办公区,推动了周边能级较低城镇和周边乡村的发展,而这又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外迁。

第四阶段(1980年以后):城市规划及产业升级双重利好下,人口回流
1.“旧城复兴”计划促使纽约市人口回流到内城
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旧城复兴”计划上升到战略高度。

为了保持城市稳定的用地价值、改善内城环境和实现城市中心的再增值,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纽约市政府与
规划、立法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开始实施“旧城复兴”计划,将建设中等收入住宅以吸引中产阶级到城市中心居住作为城市中心复苏的重要战略。

中等收入人群迁入,低收入人群迁出,人口结构转变。

在这一阶段,纽约市的绅士化范围扩大,最初少数白人中产家庭选择迁入内城贫困的黑人社区(例如哈莱姆区),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迁入,低收入的少数族开始被迫迁往皇后区、布朗克斯等地,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扬,曼哈顿区和整个城市人口都在增长,人口结构发生转变。

2.产业升级重塑纽约市经济,城市中心和城市整体人口进一步增长
纽约在这段时期内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产服务业,并复兴其传统的制造业,以计算机、金融业、出版、印刷等产业为基础的服务业构成了纽约市的经济基础产业,产业就业人口和增加值大幅增长。

至此纽约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新旧产业的交替重塑了纽约市经济,使纽约市由产品生产的工业化城市转变成为一座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城市,适应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大环境的需要,城市经济繁荣、就业率高、房地产市场兴旺、犯罪率下降,纽约全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中心和城市整体人口进一步增长。

综上可见,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人口流动的力量来自多方面,其中城市能级是核心动力,产业是主要吸引,宜居性是人们的向往,人永远都是趋利避害的,哪个城市强大、哪里有工作、哪里生活更舒适人们就会去哪,而交通的不断完善是人口流动得以实现的关键。

按照这个人口流动规律,我们来类比看下北京现在城市发展所处阶段:
城市所处背景不同,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会有所不同,但城市发展路径是可参考的,尤其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级城市,那么纽约作为世界级城市典范,他们的发展路径必定有相似之处。

北京共有16个行政区,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分为以下4
类(见表1)。

从四类分区所处位置及功能定位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相当于北京中心区,城市功能扩展区相当于中间区,城市发展新区相当于近郊,生态涵养发展区相当于远郊。

纽约和北京人口流动路径存在相似之处。

对比纽约和北京各区人口流动图来看,北京自2004年确立“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的目标以来,城市人口流动路径与纽约有相似之处。

2009年之前北京市及各区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对应纽约人口聚集阶段;2010-2013年人口先由核心区向其他
区转移,再到各区人口均衡平缓增长,此阶段表现为人口在城内的扩散,对应纽约的第二阶段。

目前北京大概处于纽约第三?A段(人口向周边城市转移)的初期。

北京各区人口增速持续放缓,核心区人口已开始减少,城市人口已开始向周边城市溢出,但城市整体人口仍处于增长阶段。

未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继续推进,各种疏解非首都功能计划进一步落实,将带动更多人口迁出,届时北京也有可能步入类似纽约第三阶段末期的人口调整阶段。

与纽约在第三阶段因人口外迁带动产业外迁进一步导致城市经济衰退不同,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及北京市自身均衡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及政府规划引导同时发挥作用,人口外迁与产业转移在同时进行。

一方面,人口外迁旨在缓解北京核心城区及北京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产业内生及政策推动作用下,低端产业导出的同时,注重北京城市内产业升级,“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北京未来高端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将得到重点发展,在此背景下北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口将出现均衡性凝聚。

可以看出,北京会同时经历纽约的第三、第四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加速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其他各参与主
体均会面临更繁重的发展任务及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如人口疏导的有序性、产业发展均衡性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相信纽约人口发展史可以为北京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