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中心思想
从《游褒禅山记》中浅析王安石的进取意识

从《游褒禅山记》中浅析王安石的进取意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游记,通过对于褒禅山的描写和自己的感悟,表达了王安石的进取意识。
此篇文章中,王安石多次提到了自己的欲望,全力追求,不断挑战自我,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下将从文中的几个方面展开浅析。
首先,王安石的进取意识表现在对于褒禅山的攀登上。
文章开头,王安石便表明了自己要去攀登褒禅山的决心。
他说:“余名捷径,好古幽奇,亲山水,慕仙人,欲登龙虎山,往神仙授课者半载,志未遂,轩轾北游,雁塔、华山已远,行次褒禅,道路临崖峭壁,令人胆寒。
”在这段话中,王安石表达了他对于名山大川的向往,对于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攀登登高的兴趣。
即使前往龙虎山未遂,他依旧前往华山、褒禅山攀登,体现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王安石的进取意识也表现在他发现美景后的探索上。
在文章中,王安石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景象,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表象上,而是继续深入探索,去寻找其中的奥秘。
例如,他在山间发现了一块“碣石”(石头上刻着文字),便“诒石得之,求其详解”。
他对于碑文的求解,不仅表达了对于美的追求,也表现出他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望。
这种探索精神,也反映了王安石对于全面发展自己能力、学识的追求。
此外,王安石在文章中还多次提到了他的大志向。
他认为褒禅山是天下第一山,与此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当世第一人。
他说:“天下第一山在斯,孟子曰‘天下古今无如此山之奇秀’,然丘陵与之一期齐登,无以增减。
世人争先论贤,未有所属,乡里倍能,敢为先者即尝上也,而人人思贤构位,伛偻者亦解脱耳。
”在这段话中,他表达了对于名利的追求和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
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当世第一人,而不满足于乡里为首的地位。
最后,王安石的进取意识也表现在他对于自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上。
在文章中,王安石虽然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决不放弃,在坚持中取得了成功。
例如,他描述了自己在山腰中独自行走的情形:“游者莫辟,垂涎相望,余活自其心出耳。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记录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其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人生哲学。
首先,我被王安石的文笔所打动。
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褒禅山的景色和游览经历,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他也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人受益匪浅。
其次,我特别赞同王安石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观点。
这个观点不仅适用于旅游,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看到那些真正奇伟、瑰怪的风景,才能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同时,我也对王安石在文章中强调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深感认同。
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追求,即使未能达成目标,也可以无怨无悔。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我认为《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人生哲学。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风景,要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要尽心尽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记录了他游览褒禅山的所见所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其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更是一篇充满人生智慧和哲理的佳作。
王安石的文学造诣在这篇游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褒禅山的山水之美,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幽深秀丽的山水之间。
同时,王安石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使得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王安石在游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尽心尽力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同时,他也强调了追梦和实现梦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和努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中心思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中心思想一、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主题的确立和提炼是构思的核心环节。
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虽然也看到一些奇景,但未看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谁不后悔、遗憾,甚至埋怨、责难。
而王安石就没有停留在“不得”之悔上,更没有去“咎其欲出者”,而是存疑于心,感叹古人“往往有得”之真谛,反思自己“不得”之原因。
因而,由事及理,顿悟出发人深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确立了处事治学都必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主题。
作者于不得之中求有得,发前人之所未发,使文章构思别开生面,于平淡中出神奇,成为独具一格的游记。
主题又制约着构思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王安石游褒禅山所见所闻不算少。
如果与一般游记一样,采用细腻描绘风光见闻的写法,就用选入文中的材料,也可成一篇文字优美的游记。
但是,王安石一反常规,只用极简略的文字记游叙事,接着便大发议论。
读者觉得既不失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又有政论文体的论辩性。
“求思”的主旨一旦确立,文章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介绍褒禅山两个名字的由来,没有佳物美景,没有即景抒情,连一个“游”字也没有,更不见与“求思”沾边,倒酷似一段说明文。
但一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由院写到洞,由洞写到碑,是按照游踪的空间和方位移步换形,明写名称考究,暗写游览见闻。
这种言之有据、精心开头的作法,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的探索精神,更不必说结尾时用“音谬”二字给后文议论留下话题而紧扣“求思”的精湛技巧。
接着是描述游洞见闻。
写前洞,只用四句十九字,言约意丰,字字珠玑。
华山前洞空间的博大,泉水的灵透,游者的陶醉,令人回味无穷。
写后洞,不作具体描写,全用说明和叙述,着力渲染它的幽、奇特、险峻,让读者根据前洞之美和自己的积淀去联想,去补充,增强了它的文学意蕴。
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于此,又补叙所见后洞的奇景。
只是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
这就留下了更大的艺术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更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产生了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游褒禅山记主旨

主旨是指文章、诗歌或者其他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因此,游褒禅山记的主旨就是描写褒禅山的自然景色和佛教寺庙的宗教场景。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褒禅山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描写了佛教寺庙的宗教场景。韩愈在诗中运用了象征性的比喻和描写手法,将褒禅山的自然景色与佛教寺庙的宗教场景融为一体,让读者受到褒禅山独特的宗教氛围。
《游褒禅山记》主旨是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主旨是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上述文字论述《游褒禅山记》主旨是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道理根本未讲清楚!逻辑何其凌乱!。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导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推崇。
在诗歌、文章、书法中,常常都可以看到山的形象。
《游褒禅山记》便是这样一篇有关山的文学作品。
它刻画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历史传承以及文化内涵。
同时,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登上褒禅山的经历,追寻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从而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自然景观《游褒禅山记》先是描述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
山峰险峻,群峰相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柱峰,其峰巅长满了许多松树。
在夜晚,参观者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心灵也随之变得澄明起来。
这些自然景观展现了褒禅山的独特魅力,既表现了山的壮丽和神秘,又凸显了山的安静和宁谧。
作者在文中也对这些景观给予了深深的感悟。
他说:“我以前总以为山是峭壁一色,可不意识山中竟有如此瑰丽处。
”他的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他对于褒禅山的惊叹,更概括了人们在探究自然界的时候,常常会受到各种不同的惊喜和感受。
历史传承褒禅山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遗产至今依然可以被参观者所看见。
游客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个山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化。
这包括峰巅上的宝船,古扶桑,石屏风等等。
这些历史遗迹给人的感觉是神秘和不可思议的。
它们仿佛是一个个的时空隧道,这些不可思议的文化价值,也正是引领人们探究和研究的重要原因所在。
文化内涵文化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一种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动力。
《游褒禅山记》也突出表现了褒禅山的文化内涵。
褒禅山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种文化嫁接和融合中。
在褒禅山中,可以看到佛教、道教、儒教、民间信仰等等不同文化的交融,这明显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汇聚,对于文化的吸收和吸纳功效也是极为重要的。
言归正传,褒禅山的文化内涵更突出表达的是乐观,开放,精神上的自由和追求。
正是这样的文化内涵,让褒禅山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名山,而在人们心中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肯定与倾向。
精神境界人的内心是精神的世界。
游褒禅山记的主旨是什么?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作品原文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感悟与启示

游褒禅山记感悟与启示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篇游记,记录了他登临褒
禅山的所见所感。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游褒禅山记不仅具有朴素清新的风格,更展现了诗人的超凡造诣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
生活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游褒禅山记中,诗人给予了自然以极大的敬意和赞美。
他在登山过程
中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景和奇妙的景色。
他感受到了山上的清新空气
和总是清逸的灵气,他的思维被自然的大气和气息所感染,因而他的心被
澄明了。
这些自然之美的意义被扩大到了精神、道德和人类价值方面。
唐
诗所呈现的美景,是整个传统文学中自然描写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启
示了现代人的人文环保思想。
与此同时,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也探讨了人的自由和追求自由的
意义。
他把人比喻成鸟雀,自然则是其飞翔的场所,他认为人应当像鸟雀
一样的生活,尽享自由的乐趣。
在当今社会,自由是每个人心中憧憬的追求。
可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扼杀了他人
的自由,因而我们需要学会在追求自由的同时,维护他人的权益。
总之,游褒禅山记不仅仅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游记,更是一篇需要
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的美丽散文。
它教导我们保护并欣赏自然之美,追求
自由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权益,顺应自然规律并时刻了解生命短暂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选自王右丞集,据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的题注云:“王时为蜀牧。
”王侍郎是指王维之弟王缙,时为蜀州牧,裴迪从王缙去蜀,杜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故王维此文亦当作于此时,即上元元年的冬天。
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溺于声色骄奢之中,“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
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奸臣,媚上欺下,制造冤狱,许多正直有为之士,都纷纷遭到排挤,甚至无辜被迫害致死。
朝廷被恐怖气氛笼罩着。
李林甫死后,又有奸相杨国忠专权,朝政仍是腐败不堪。
王维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后又购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
不敢与之决裂,便采取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他先是隐居终南山,裴迪亦曾与之同隐居。
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天宝后,裴迪从政蜀州,王维仍在辋川别墅,便写了这封信,邀裴迪再来山乡,共赏自然风光。
信中极写山中的静美境界,如画景物,并追忆彼此的昔游之乐,抒发了隐者的清高恬淡情趣。
文章清新可爱,与他的自然风景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读之令人神往。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