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乡土中国_的_中层理论_关心与再讨论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每一章的论证思路

乡土中国每一章的论证思路

乡土中国每一章的论证思路中国的《乡土中国》有十章,每一章都向我们诉说着乡土中国的故事,每一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论证思路,这些思路都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乡土中国的精彩之处。

第一章:“从乡土的视角得知中国”,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从乡土的视角出发,去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的故事。

从乡土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许多对古老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从农民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繁荣和发展等不同内容。

第二章:“乡土民俗的发展与影响”,通过乡土民俗的发展和影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观察到乡土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参与并贡献,以及乡土民俗的传播与变迁,乡土民俗如何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的。

第三章:“乡土文学的思想审美及其形成过程”,主要关注乡土作品中思想审美。

从乡土文学中可以发现,乡土文学不仅是记录当下社会生活,还追求思想审美,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意义。

乡土文学也表达了乡土文化的主体性质,以及在当下社会如何表现出我们对乡土文化的尊重。

第四章:“语言、文化、传承”,主要讨论乡土语言如何与非乡土文化交融,以及乡土文化如何以及如何保护传承。

在这一章的论证思维中,我们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乡土语言和非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如何在传承过程中进行跨文化交流,乡土文化如何对现代社会保持其独特性。

第五章:“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涉及乡土宗教信仰的变迁以及现代政治伦理的发展。

本章的论证思路从宗教的历史发展以及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出发,来看待乡土信仰的变化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乡土中国的社会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中国的发展,从乡村走向城市,从穷苦到繁荣,从低素质到高素质,以及相关社会性别和地域隔离等论点,探讨乡土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乡土社会的关系与社区建设”,从乡土社会关系出发,讨论乡土社会的关系形态以及社区建设,比如乡土社会的共生关系,乡土家庭的发展变化,以及乡土社会的责任感等。

《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书评对于我来说,《乡土中国》这本书并不陌生。

因为它是我高一的必读书目。

只是当时我的一定不会想到,我上了大学以后要学社会学,并且要重读这本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于我有着莫名其妙的缘分。

高一初读这本书时,并不能看懂,但是仍觉得有趣。

我当时震惊于,这本七八十年前的书,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今天依然存在。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书中谈到,中国人打电话,一方要问对方是谁,另一方绝不会报上大名,而是说“我”。

联想到自己和别人打电话的经历也是这样,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也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洞察能力,同时感慨于,时代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有些东西,似乎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本土方法论”,也不知道这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理论视角。

当我上课学到“本土方法论”的时候,看到PPT上写的本土方法论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生活的基础,是理所当然的、心照不宣的,一旦这些规则被破坏,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上述打电话的事例。

还有很多在上课时讲到的内容都会让我联想到书中的内容,比如老师上课也提到的“差序格局”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不可否认的是《乡土中国》在我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高一的时候没有读懂这本书,到了大一,依然没有看懂这本书。

只不过学了社会学以后,对书中的内容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理解。

七八十年过去了,这本书上的许多内容仍然可以引起今天的共鸣。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费老思路清晰,言语清明,逻辑清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没接触过社会学的人读来也是十分亲切,几句话就可以把道理陈述的妥妥帖帖。

费老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和理解的深刻,令人佩服。

让我在没接触社会学和初学社会学时都收益良多。

十四章的内容,每一章都值得仔细研究研究,本人才疏学浅。

故在此不去谈论书中的详细内容,导致丢人现眼,只是讲一讲我个人读了《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感悟。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5单元整本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5单元整本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费孝通素养目标 1.文化目标: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特征,深入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思考它们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思维目标:通过研读学术论著,提高辨析核心概念的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掌握严密的论证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学术论著。

3.语言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该书质朴、自然,通俗、形象,严谨、缜密的语言特色。

阅读方法,导图引领任务活动一略读前言、目录、后记,圈点出交代全书内容的词语、句子等答案略。

任务活动二在前面浏览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用“标题”文字填写)答案①再论文字下乡②血缘和地缘③无讼④名实的分离任务活动一把握前三章内容(一)细读第一章,完成下列任务1.在梳理该章思路脉络的基础上,写出本章内容概要(1)依据下面的思路导图,填写各层次的关键词语。

答案①土气②聚居③人与人④人与法⑤人与物(2)写出本章内容概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2.辨析概念(1)“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老的笔下,它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意味。

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

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

(2)什么是“有机的团结”和“机械的团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机的团结”是指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是指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一种法理社会。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解析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解析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解析《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作品目录】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再论文字下乡4.差序格局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7.男女有别8.礼治秩序9.无讼10.无为政治11.长老统治12.血缘和地缘13.名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15.后记【内容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乡土本色》。

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中国课题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乡土中国》与乡土中国的选题分析报告1. 研究动态下图是“《乡土中国》*乡土中国”2010年至今的研究趋势。

2010年以来,发文较多的学者是:张丽军(10篇),陆益龙(8篇),刘小峰(7篇),孟繁华(5篇),彭兆荣(5篇),申霞艳(4篇),梁鸿(4篇),方李莉(4篇),徐志伟(4篇),徐新建(3篇),赵旭东(3篇),潘家恩(3篇),宋剑华(3篇),徐勇(3篇),岳永逸(3篇)。

下图是作者合作网络图。

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12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9篇),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7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5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5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5篇),厦门大学人类学系(4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4篇),吉林大学文学院(4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4篇)。

发文数量较多的期刊有:《文艺争鸣》(20篇),《当代文坛》(17篇),《小说评论》(17篇),《当代作家评论》(15篇),《南方文坛》(13篇),《中国图书评论》(11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篇),《文学评论》(8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8篇),《当代电视》(8篇)。

2. 历年研究发展态势变化近年来的新兴研究主题包括:迁徙中国人口迁移转变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费孝通发文较多的学者成果1. 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成果:乡土中国文学的“农民劳动史”“乡村心灵史”——读贺享雍《土地之痒》 2019 《古船》:百年乡土中国历史罪恶与精神救赎的“天问” 2019走不出去的乡土中国——贾平凹小说的乡村世界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2018《麦河》:关于土地的文学书写与现代性思考 2017论鲁迅对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思想认知及其形象谱系 2017新世纪乡土中国现代性蜕变的痛苦灵魂——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 2016百年中国农民城市梦的审美嬗变 2014“新乡镇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审美书写——贾平凹《带灯》论 2014论老舍的城市底层叙述 2010负责及参与基金:编号:12BZW114“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学术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编号:12BZW11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ZW114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乡土中国现代转型与百年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DWXJ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的历史意识研究”项目号“14AZW01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乡土中国现代转型与百年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2. 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论文成果:后乡土中国的家族力量及其影响的文化取向 2017后乡土中国的自力养老及其限度——皖东T村经验引发的思考 2017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村官政治 2016乡土重建:可能抑或怀旧情结 2016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路径 2015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2015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2010关系网络对乡村纠纷过程的影响——基于CGSS的法社会学研究 2010负责及参与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矛盾纠纷的动态监测与多元化解机制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09JJD840021)洪大用教授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治理转型”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动态监测与多元化解机制研究”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育计划”项目3. 刘小峰长江大学法学系论文成果:乡村社会巨变与农村研究进路——以《乡土中国》与《新乡土中国》为范例的比较研究 2016《乡土中国》的“中层理论”关心与再讨论 2015“差序格局”:诠释于经典与现实之间 2014“熟人社会论”的纠结与未来:经验检视与价值探寻 2014《乡土中国》之再检视 2013论“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201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概念探讨 2010负责及参与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与村落熟人社会的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220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地流转后农村家庭的社会风险与保障机制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与村落熟人社会的变迁研究”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重建路径下的‘乡土中国’转型研究”长江大学社会救助研究中心创新基金课题“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研究”2013年度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反思与再造:费孝通《乡土中国》研究”(项目编号:2013csq001)长江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反思与再造:费孝通《乡土中国》研究”(2013csq001) 2013年度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青年学者项目4. 孟繁华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论文成果:发现城市深处的秘密——评晓航长篇小说《被声音打扰的时光》 2015这是与我们有关的文学——2012年中篇小说现场片段 2013乡土中国的未竟道路——评袁志学的长篇小说《真情岁月》 2012乡土文学仍是主流 2011“茅盾文学奖”与乡土中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两部乡土小说 20105. 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论文成果:中国农耕传统的生命观照 2020魂之归兮,乡土中国——费孝通的乡土情结 2018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土性”景观 2018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2017再议“中国”隅隈边界 2016负责及参与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重点课题“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6. 申霞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论文成果:《白鹿原》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危机 2017当我们谈论生死,我们在谈些什么——论《生死十日谈》 2014乡土中国与现代性——重读《白鹿原》 2013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生命册》与《羊的门》对照阅读 2013负责及参与基金:教育部青年课题“文化消费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研究”教育部青年课题"文化消费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研究"教育部青年课题“文化消费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研究”成果编号:12YJC75106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家族叙事中的自我意识与国族想象研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与"《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共2项,其中2012年立项1项,2011年立项1项;立项项目中,2项属于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题目: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 2012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及问题研究姚晓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2 011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题目:赛珍珠的“乡土中国”想象及其对“传统/现代”认知框架的超越张莹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乡土中国》读后感_7

《乡土中国》读后感_7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1943年所写,1948年出版,是作者在其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虽然写作时间距今已有63年之久,但并未随时间的推移不合事宜,相反,他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法治及状况有着很好的启迪。

《乡土中国》一书包含14篇__,是作者在广泛调查研究后所得成果,读起来并不晦涩难懂,14篇__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

作者运用功能主义学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社会影响深远。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个乡土中国、人情社会。

何谓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写到“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2乡土中国下的身份认同,乡土中国下个体身份的认同带有浓厚的乡土中国的特点。

土地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某一片土地上出生、死去,世代定居的常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且纠缠不清,个体间界限如水面波纹般模糊。

举目皆亲朋,孩童在熟人的目光下成长,价值追求也在别人的审视中实现或推翻,但乡土中国下自我身份及意义却并非完全需要等待他人来定义。

读后感·这就是与西方罪感文化以及日本耻感文化全然不同的中国“礼”文化的产生有关——人既不是背负着原罪无法摆脱现状,也不是在隐私与公共状态下性格的矛盾转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治国修身的.“礼”将内与外结合,也肯定主观能动性对价值的创造和对自我的超越。

“礼”是公共规则,遵守“礼”才有合式、得体的行为,才能在客观上得到“熟人”社会的认可;但“君子”守礼,不只是在外人面前,还在自己面前,以道德的、体面的姿态获得尊严;另一方面,守“礼”即守秩序,服从社会秩序所直接带来的便是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下理想的实现。

《乡土中国》的“中层理论”关心与再讨论

《乡土中国》的“中层理论”关心与再讨论
t i o n s wi t h F e i Xi a o t o n g’S Ea r t h—b o u n d Ch i n a h a v e l o n g b e e n n e g l e c t e d o r o b s t r u c t e d i n t h e a c a d e mi c s p h e r e t h r o u g h t wo a r t i c l e s r e l a t e d t o t he Ear t h —b o u n d Ch i n a a n d t he p r e s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i e s .I n r e t r o —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a c a de mi c h i s t o r y,t h e r e a r e s o me k i n ds o f r e a s o n a bi l i t y t h a t t h e s y s t e m o f c o n c e p t s c o n s t r u c — t e d i n Fe i ’ S Ea r t h—b o u n d Ch i n a s h o ws s o me c o nc e r n s o f t h e t h e o ie r s o f mi d d l e r a n g e p r o p o s e d b y Me to r n, f r o m wh i c h we c a n o b t a i n mu c h i n t e l l e c t ua l i ns pi r a t i o n .I t i s b e ne ic f i M t o t h e p r o mo t i o n o f Ch i n a s t u d i e s i n t e r ms o f ma c r o a n d mi c r o pe r s pe c t i v e s ,t h e o y r a n d e x p e ie r n c e a s we l l a s l o c a l k no wl e d g e a n d t h e g l o b a l i z a — t i o n b y a p p l y i n g t h e s o c i a l r e s e a r c h s t r a t e y ,t g he o ie r s o f mi dd l e r a n g e a p p r o p ia r t e l y . Me a n whi l e,t h e c o n - s t uc r t i o n a nd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o ie r s o f mi dd l e r a n g e s h o ul d a l s o r e t h i n k i t s p o s s i b l e l i mi t a t i o ns pr o f o u n d l y i n o r d e r t o ma i nt a i n t h e o p e n n e s s i n t h e ur r a l s t ud i e s o f Chi na . Ke y W o r ds:t h e o r i e s o f mi dd l e r a n g e;e a r t h—b o un d Ch i n a;r e g i o n l a d i f f e r e n c e s ;r ur l a r e s e a r c h

乡土中国每章中心观点,核心概念的解释

乡土中国每章中心观点,核心概念的解释

乡土中国每章中心观点,核心概念的解释乡土中国是鲁迅所著的一部小说,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不同的中心观点和核心概念展开。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写和对农民的讽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对这些不公的愤怒和不满。

第一章《故乡》的中心观点是对故乡的怀念,对乡土的情感。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表现了对故乡乡土的眷恋之情,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乡土的热爱。

第二章《桑青》的中心观点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家中的一位妇女桑青,她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妇女地位的呼吁。

第三章《春》主要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描写。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村景象的赞美。

第四章《荷花》更多地是对空灵美的追求,借着荷花对当时名士士大夫有所忤逆表示无畏之态以予以鞭挞,凸显出后期鲁迅的革命立场。

第五章《海昏侯》主要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通过对海昏候的叙述和对海昏侯的人物描写,作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表达了对平民命运的关注。

第六章《坟》讲述的是对过去的怀念,对亲人的惦念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坟的描写,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眷恋和对生死的思考。

第七章《铸剑》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铸剑的描写,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崇尚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这部小说围绕着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展开。

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描写和对不同情感的表达,作者深刻地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这部小说带给读者们丰富的思想和感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的“中层理论”关心与再讨论*刘小峰刘锐【摘要】由两篇涉《乡土中国》文章和当前文献研究发现,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及其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关系,均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视或遮蔽。

追溯学术史,费孝通《乡土中国》所构造的概念体系具有默顿所言的“中层理论”关怀是有某种合理性的,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智识启发。

恰当地运用“中层理论”这种社会研究策略,有利于中国研究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经验以及地方性知识与全域性关照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的推进。

同时,建构并发展“中层理论”,还应深刻反思它存在的可能局限性,进而保持中国农村研究应有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层理论;乡土中国;区域差异;乡村研究【作者】刘小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法学院讲师;武汉,430079。

刘锐,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4-0059-008AREDISCUSSION TO THE THEORIES OF MODDILERANGE IN‘EARTH-BOUND CHINA’Liu Xiaofeng,LiuRui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in sociolog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Fei Xiaotong’s Earth-bound China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 or obstructed in the academic sphere through two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Earth-bound China and the present literature studies.In retro-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history,there are some kinds of reasonability that the system of concepts construc-ted in Fei’s Earth-bound China shows some concerns of the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proposed by Merton,from which we can obtain much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 studies in terms of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theory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globaliza-tion by applying the social research strategy,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appropriately.Meanwhile,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should also rethink its possible limitations profoundl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penness in the rural studies of China.Key Words:theories of middle range;earth-bound China;regional differences;rural research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中,一个独特的鲜明现象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向来不缺少学术界关注的目光,尽管由于研究框架和侧重点的不同,其所关注的方向会有所差异。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多会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变迁背景下关注“乡土中国”的社会转型或改良,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地流转后农村家庭的社会风险与保障机制研究”(14CSH021)。

的思考模式多属于“传统-现代”分析框架或“城市与乡村”二元模式,一般也多着墨于《乡土中国》的子概念[1];或是由学者个人研究兴趣来探讨《乡土中国》发生的本土化历史背景、概念建构方法和理论再诠释,以及研究扩展至费孝通的人生学术史等,这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充实,限于文章主题不予详述。

本文通过对两篇涉及《乡土中国》的文章和当前文献研究比照发现,目前中国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问题及其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间的关系,有值得进一步商榷和再探讨的学术空间,笔者受到启发并由此对相关问题进行阐发。

一、引子:两篇涉《乡土中国》文章的认识差异费孝通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道路和认识中国全局社会,任何从事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学者,都是难以绕过费孝通的。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创作的《乡土中国》,构成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的基础性视角(之一)。

但是,对其内容或方法,当代许多质疑与批评固然有可取之处,各种修正和发展其实也存在争论颇多。

其中,令人偶感意外以及诧异之处的是,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社会学”、“费孝通”和“中层理论”为主题或关键词,以及其他方式仔细比照分析,能找到有价值的文献非常之少①,且发现其中两篇文章在对《乡土中国》与“中层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差异,这给了笔者非常有意义的启发,促使笔者再思考中国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意义,以及《乡土中国》文本的重新认识问题。

其一,童潇的《论费孝通中层理论的建构努力及其当下意义》[2]在许多涉及《乡土中国》的研究文献中,非常独到地提到了《乡土中国》与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建构的关系。

该文认为,“《乡土中国》在学术史上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全景素描,而且在于提供了有关农村基层社区研究的‘社区含义-人际关系-礼制秩序-权力结构’理论框架,它们依次分别是‘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长老统治’,从而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学自己的‘中层理论’。

”总体而言,该文陈述相对比较简单。

其二,桂华、贺雪峰的《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构建》[3](下简称《区域差异》)认为,“农村区域差异”是基于中国农村经验事实的中层理论建构,对于推进中国农村研究和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意义重大。

《区域差异》文中,桂华、贺雪峰首先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学术团队(下简称“中心”)“农村区域差异”视角提出的学术史和田野经验史,他们大致经历了“村庄社会结构”-“村庄社会关联”(分裂型、团结型、分散型)-“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视角”(家庭核心、宗族和户族)再到“农村区域差异”(南、中,北)视角的学术演进。

紧接着,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研究为参照,他们顺势提出了农村研究领域的“中层理论”建构问题:认为费《江村经济》过于地方性和具体化,“相对于整体中国农村,江村的经验具有偶然性、片面性,与其他地区农村中的经验事实存在差异和矛盾”(对此笔者也赞同);而《乡土中国》的不足,主要为不是“经验性认识”,“过于抽象”。

“农村研究中大致有两类表述中国农村社会的方式:一是抽象的总体概括方式……二是具体的细致描述方式……《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恰恰为上述两种表述方式的代表作……与《江村经济》相比,由报刊文章汇编而成的《乡土中国》算不上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基于作者的感悟和体会,相关概念和命题皆不具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经验验证……高度抽象概括的《乡土中国》对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却是不够的。

我们曾经在《乡村社会关键词》自序中批评其‘将庞大复杂的中国农村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理想型。

这种理想型显然远离中国的现实,既无时间概念,又无空间概念’”。

[3]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学者杨念群对“中层理论”与中国史学研究作了跨学科的应用检视和重新阐述,参阅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中层理论应用之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分析》,《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对于《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能够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对的理想类型……之所以以这种方式进行理论建构,是因为它不是一本经验研究著作,更类似于用社会学语言表述的文化比较研究著作。

‘乡土社会’相对于具体时空中的中国农村也过于抽象,不属于关于中国农村的经验性认识。

”[3]诚然,说《乡土中国》不是经验性著作,某种意义上是不恰当的。

它是孤立地看待《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倘若单纯地看《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确实是随笔性质的杂感,不具备严格的逻辑推理,不是一本纯粹的经验性学术著作,很多概念如“差序格局”是从文学修辞手法中开始,又在形象化的比喻中结束,会让读者产生云里雾里的错觉①。

但是,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历史性的视角(或更宽容的学术态度),即会看到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著述时代背景,特别是费孝通的人生学术历程,我们显然还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共识:《乡土中国》(初版于1947年)是费孝通在早期本科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花篮瑶社会组织》(1935)、《江村经济》(1939)以及《云南三村》(1943)田野调研的经验性基础上分析思考创作的,尽管自言为仅是“大胆朴素”的“不成熟的想法”和“一段尝试的记录”,“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质的”。

[4]1-3费孝通晚年自述,1930年他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时候,他的老师吴文藻正在倡导“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不同于早期社会调查方式的“社会学研究方式”即“社区研究”,“我们这些年轻人开始就跟着吴文藻老师。

吴文藻老师指出了这条路子。

可是他自己没有下去调查。

我们这批年轻人不管怎么样就下去调查了,看中国农民是怎么生活的。

这个方法就是‘五四运动’开始的,即empiricism (经验主义),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获取知识。

”[5]并且,“从实求知”“行行重行行”伴随着费孝通一生。

追溯学术史,20世纪40年代末期费孝通迎来了个人学术生命的高峰,《乡土中国》便是这一高峰阶段的结晶之一,《生育制度》则是另外一本。

费孝通自陈,他“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包括他和前妻王同惠女士的广西大瑶山调查,在家乡太湖东南岸吴江市开弦弓村及其抗战归国后云南禄村的调查;“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是继《生育制度》基础上,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第二次尝试,试图“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