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各种患者和疾病,因此需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以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标准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感染源,减少感染的机会,从而保护自己和患者不受感染。
以下是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的标准预防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
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应当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口罩可以有效阻挡空气中的病原体,手套可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护目镜可以保护眼睛不受飞溅的液体污染。
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2. 洗手。
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处理污染物品后,都应当进行正确的洗手程序。
洗手应当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持续摩擦至少20秒,然后用纸巾擦干双手。
正确的洗手程序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体,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废物处理。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当严格遵守规定的废物处理程序,将感染性废物和一般废物进行分类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同时,医务人员应当正确使用封闭式垃圾桶,避免废物直接接触人员和环境。
4. 注射安全。
医务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应当遵循规范的注射程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避免交叉感染。
注射后,应当正确处理废弃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再次使用或造成伤害。
5. 环境清洁。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
特别是在接触患者的工作台、手术室、检验室等地方,应当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是保护自己和患者免受感染的关键措施。
通过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洗手、正确处理废物、注射安全和环境清洁,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当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确保工作的安全和健康。
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①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①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三、具体措施包括:⒈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⒉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⒊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⒋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⒌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⒍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0.5%碘伏或75%酒精。
(二)报告:对暴露部位紧急处理后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报告院感办和保健科,院感办详细了解暴露的发生过程,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等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备案。
班外时间由科室负责人报总值班,由总值班报告院感办及保健科。
(三)预防性治疗(Post—Exsposure Prophylaxis,PEP):由专家评估决定是否实行。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越好,最好在1~2小时内开始,尽量不超过24小时。
感染危险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时间已达1-2周,也应考虑预防性用药。
(四)血清学监测:血清学监测统一由保健科开具化验单,血样送检验科。
根据情况开具具体监测相关内容:⒈ 暴露当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HIV 抗体,CD4细胞。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汇报人:2024-01-06•标准预防措施•职业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备与器材目录•安全管理制度与培训•安全事故应急处理01标准预防措施定义与重要性标准预防措施是指在医疗保健工作中,针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呕吐物)等均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均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重要性标准预防措施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止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关键措施,是减少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重要手段。
03空气隔离针对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如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通风等。
01接触隔离针对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02飞沫隔离针对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情况,采取隔离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预防措施分类清洁消毒对操作区域和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脱卸防护用品操作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脱卸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实施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无菌原则,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
评估风险对患者病情、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评估,确定需要采取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穿戴防护用品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预防措施实施流程02职业安全防护保障员工生命安全通过职业安全防护措施,降低工作场所的安全风险,有效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职业安全防护可以减少员工因工作场所安全问题而分散注意力的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维护企业形象企业重视职业安全防护,能够展现出对社会和员工的责任感,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可能对员工的听力、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粉尘、化学试剂等,可能引起中毒、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能引发感染、传染病等。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紧张情绪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睡眠障碍等。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处。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本科室主任和医务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
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基于疾病传播途径及危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预防措施和手卫生规范。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基本点(一)标准预防概念: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标准预防的特点1、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根据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等。
二、防护用品的应用各类工作人员必须正确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防护物品的使用方法,防护措施应适当,防止防护不足和防护过度。
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一)手套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进行有创性诊疗、护理、无菌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
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可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诊疗、护理、检验、卫生工作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完成操作后,应脱去手套,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5、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时,应立即脱掉,洗手后更换新手套。
6、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7、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8、运输废弃物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
(二)其他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可能发生职业接触时,应穿着工作服、围裙、隔离衣、手术衣或其他适宜的防护服,穿戴何种防护服根据接触程度而定。
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同时佩戴防渗透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
(如:口腔科等)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防水围裙、隔离鞋(靴),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及衣服的污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对于择期进行手术、介入治疗、内镜检查、及其他侵入诊疗(包括胸穿、骨穿等)的病人,手术前要进行手术免疫全套(HIV抗体、HBsAg HCV 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麻醉科医师在术前查房时要检查患者是否检查手术免疫全套,如为HIV、HBV HCV或梅毒阳性患者要及时告之参与手术的医师和护士;对于急诊手术,主管医师要检测手术免疫全套(快速检验HIV、HBV、HCV、Trust)。
检验科对于要求快速检验手术免疫全套应在2 小时及2 天内主动向临床报告检验结果。
3、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就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就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与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就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她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与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与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与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与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与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进入人体组织与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
器械与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
;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⑷使用的消毒产品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遵循使用的
范围、方法与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洗手。
3、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与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柜内。
湿化瓶及婴儿暖箱用水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瓶、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定期消毒。
4、保持室内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
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
5、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的病房及其它部位的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液擦拭,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6、病区治疗室应每天1—2次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有灰尘、油渍应随时擦拭。
体温表每次用后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500m g ∕L84消毒液消毒);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
7、随时控制交叉感染。
发现传染病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酌情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相同疾病或感染者可同居一室。
8、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应每周更换,如遇污染随时更换。
9、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应严格隔离,患者所用的器械、被服等要按照“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辅料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统一回收。
10、患者转科、出院、死亡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11、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用品,用后称取重量,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放入利器盒内,其它污物、废物分类放入垃圾袋内,污物达到容器3∕4体积时,及时
封口,并黏贴标签,注明废物种类、来源科室、日期,登记本标明重量与交接人姓名,由专职人员回收到指定存放处,集中上交市焚化站。
上述物品交接必须备记录本记录重量,交接人签字,交接登记数据保存三年。
12、病区内使用的空调保持干净,每月对过滤网进行清洁一次。
13、医务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仪表整洁;工作服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
一、洗手指征: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需要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当医务人员的手明显污染或被血液、体液与蛋白性物质污染后;
3、处理污染物品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6、进入与离开病房前、饭前与休息后。
二、洗手方法:
1、湿手
2、取液
3、揉搓
4、冲洗
5、干燥
6、护肤
标准洗手法:
六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得少于二分钟)
1、掌心相对,手指合拢,洗净掌心与指腹。
2、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洗净指缝与指蹼。
3、指尖并拢,掌心处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4、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5、握住大拇指旋转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6、双手指相扣,洗净指背。
三、注意事项:
1、应注意清洗指甲、指尖、指甲缝与指关节等部位。
2、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
3、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4、注意干手方式,防止再次污染。
5、注意护手,护手用品统一提供。
6、注意取液器的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
如果使用肥皂,皂合应具有滤水的功能,以保持肥皂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