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探讨
脑血管造影术(DSA)伦理论证

9
最常使用是桡动脉及股动脉
10
桡动脉入路
11股动脉入路12源自造影结果 2.股动脉入路13
造影结果 2.股动脉入路
14
二、项目可行性
• 设备方面:我院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设备);有高场强 MRI机器(3.0T);以及多层螺旋CT机器。
• 麻醉科及相关科室支持:具备气管插管个全身麻醉技术;有专门 介入科专科技师及专科护士。
1
脑血管造影术(DSA)伦理论证
2
目录
1 技术背景
2 项目可行性
3 项目安全性
4 开展人员资质
5 知情同意书
6 隐私与保密
3
一、技术背景
• 技术目的: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旨在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管 理,以及体系建设与人员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规范,为临床医生在急性缺 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
知情同意书
DSA术前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检查的必要性、简要操作过程造影期间需要配合医生的注意事项、 术中术后可能的不适感、可能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案。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后,签署知情同 意书。
7
药物调整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DSA术前如何调整抗凝治疗方案,目前还缺乏研究结论。理论上,口服抗 疑药物会增加DSA等介入检查(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后处理的困难;术前直接停药,又可能增加围手 术期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对于一般手术,需要暂时停用口服抗凝药。通常在术前5d左右停用华法林, 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降低至1.5以下;如存在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 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过渡治疗。对于血管内介入操作(如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起搏器 植入术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继续口服华法林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2016年,欧洲心房颤 动管理指南认为,绝大部分心血管介入操作都能在不停用华法林的情况下安全实施。因此,我们建议根 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风险--获益评估,来决定术前是否停用华法林。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为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脑血管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为26.3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7%,对照组为76.3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预后,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并发症;预防【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281-02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针对患者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行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2]。
为探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特选取76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7.5±5.6)岁;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7.2±5.4)岁。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等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血管病介入术前宣教

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 、体温等生命体征,确保生命体征 平稳。
穿刺部位观察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感染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疼痛管理与药物使用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了解 疼痛的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使用镇 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
感染处理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伤口护理和换 药。
06
心理支持与情绪调节技巧
患者心理需求分析
恐惧与焦虑
对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感到担 忧。
悲观与绝望
对疾病预后持悲观态度, 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依赖与退行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家属 的更多关注与照顾,表现 出行为上的退行。
家属沟通技巧培训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求,理解他 们的情绪反应。
有效沟通
与患者和家属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 ,解答他们的疑问。
鼓励与支持
给予患者和家属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增强他们的信心。
情绪调节方法分享
01 呼吸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 想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 情绪。
03 音乐疗法
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舒缓
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心
情。
02 正念练习
引导患者进行正念冥想, 关注当下感受,减轻焦虑 和恐惧。
04 认知重构
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和
手术,建立积极的认知模
式。
THANKS
感谢观看
造影检查
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血 管病变情况,确定手术方案。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拔出导管并压迫 止血,包扎伤口,安返病房。
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目的解析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情况,对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实施预防。
方法回顾本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择取1年内(即2013年9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其中63例男性,37例女性。
49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4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例其他脑血管病。
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强预防措施,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通过分析可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能减少患者发病率。
结论及早预防和介入治疗脑血管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预防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标签:并发症;预防;脑血管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罪魁之一,据卫生部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部出血或缺血的症状。
民间称其为中风。
下面以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为例,探讨改病的预防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年(即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疾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为44~69岁,相应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每50例为一组。
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脑栓塞手术前7d按医嘱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应用脑保护装置,降低栓塞率,术后预防牙龈出血,足背脉动减弱下肢形成动脉血栓,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预防脑栓塞。
1.2.2脑出血支架术后预防患者血压升高、呕吐、肢体障碍加重[1],当异常情况出现时,应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
对于血压不稳定患者让其平卧,保持血流畅通,待稳定后可略抬高头部,减轻颅内静脉淤血或水肿的发生。
并叮嘱脑出血患者排便不要太用力,避免出血现象发生[2]。
1.2.3综合预防在植入支架手术前应充分评估其危险性,控制血压,若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的患者,防范血管狭窄对血流的影响,加强监护,控制高灌注学症。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
这种病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和神经介入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验证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拓宽治疗选择范围,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带来希望。
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体会

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体会
郑文权;段传志;魏金枝;张湘玲;张燕柳;马新桥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6(9)5
【摘要】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一项新兴的学科,目前开展得越来越广泛.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许多学科都在开展。
我科近年来开展的30例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郑文权;段传志;魏金枝;张湘玲;张燕柳;马新桥
【作者单位】河南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平顶山,467000;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州,510130;河南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平顶山,467000;河南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平顶山,467000;河南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平顶
山,467000;河南平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平顶山,4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探讨 [J], 张帆;廖宁
2.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J], 张萍
3.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的带教体会 [J], 王薇;毕齐
4.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专业临床教学体会 [J], 薛素芳;樊春秋;宋海庆
5.神经内科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具体应用价值探究 [J], 刘庆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探讨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探讨摘要:目的针对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的分类编码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关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一些相关的资料显示,根据国际的疾病和手术操作分类原则,把相关的手术记录进行详细的分类编码。
结果血管疾病分很多种类,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了不同的编码,有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编码;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包括编码的治疗血管的数量和分支血管的操作;血管内介入栓塞编码;根据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种类分别进行编码;进行血管操作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方式和数量来进行相应的编码。
结论编马原要把手术的分类掌握清楚,也要有相关的医学知识,对于医学的各种发展,需要与临床医生不断的沟通了解,通过实践来提升编码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引言: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一些因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脑损伤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现在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之一,现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在逐渐的增加。
发病率在不断的提升,每年由于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或者伤残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
据统计,我国的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在世界上也是趋于前位的。
在我国的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人数,在临床上是排第一位的致死原因。
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脑血管病的治疗种类比较繁多,在其中有一种血管内的介入治疗术,是一个新研发的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进入疗法可以直接作用,在病变的部位,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效果非常的明显,也非常容易判断治疗情况,对于整个临床应用的价值是非常高的,这种介入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小,治疗后的后遗症比较少,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相对比较简单,这些是此项技术的特点,在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是首选的方法。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是要在影像学的引导下来进行,通过介入技术进行诊断和直接的治疗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较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有血管内介入栓塞,溶栓治疗,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血管扩张成形术和血管放置支架等等。
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专业临床教学体会

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专业临床教学体会薛素芳;樊春秋;宋海庆【摘要】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培养进修医师的独特经验,从接收准入制度、岗前培训及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专业临床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效果.本文着重阐明三级教学查房中病例为引导教学法结合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应用,同时强调专业培训讲座、疑难病例讨论、自学能力训练以及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教学途径的结合.经过上述综合方法的临床教学,神经内科脑血管专业进修医师在脑血管病系统规范诊治和管理方面有很大进步,临床教学效果较为理想.%This paper expounds receiving access system,pre-service training,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way and so on,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experience of clinical education for refresher physicians majoring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in the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Xuanwu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clinical teaching in neurology department.I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ases in the three-level teaching rounds.At the same time,it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lectures,difficult case discussion,self-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earning class.Through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the above comprehensive method,the refresher physicians majoring in CVD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ystem,and the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 is relatively ideal.【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07【总页数】4页(P135-137,142)【关键词】脑血管病;临床教学;进修医师【作者】薛素芳;樊春秋;宋海庆【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进修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单位医师进行深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培养业务技术骨干的重要手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探讨
发表时间:2020-01-13T10:14:02.4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13期作者:杨彦军[导读] 目的针对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的分类编码进行分析研究。
杨彦军(加格达奇区同康医院 165000)
摘要:目的针对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操作的分类编码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关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一些相关的资料显示,根据国际的疾病和手术操作分类原则,把相关的手术记录进行详细的分类编码。
结果血管疾病分很多种类,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了不同的编码,有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编码;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包括编码的治疗血管的数量和分支血管的操作;血管内介入栓塞编码;根据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种类分别进行编码;进行血管操作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方式和数量来进行相应的编码。
结论编马原要把手术的分类掌握清楚,也要有相关的医学知识,对于医学的各种发展,需要与临床医生不断的沟通了解,通过实践来提升编码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
引言: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一些因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脑损伤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现在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之一,现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在逐渐的增加。
发病率在不断的提升,每年由于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或者伤残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
据统计,我国的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在世界上也是趋于前位的。
在我国的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人数,在临床上是排第一位的致死原因。
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种类比较繁多,在其中有一种血管内的介入治疗术,是一个新研发的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进入疗法可以直接作用,在病变的部位,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效果非常的明显,也非常容易判断治疗情况,对于整个临床应用的价值是非常高的,这种介入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小,治疗后的后遗症比较少,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相对比较简单,这些是此项技术的特点,在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是首选的方法。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操作是要在影像学的引导下来进行,通过介入技术进行诊断和直接的治疗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较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有血管内介入栓塞,溶栓治疗,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血管扩张成形术和血管放置支架等等。
二、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介绍和操作分类原则
(一)脑血管病溶栓治疗。
主要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缺血伴有暗带和疏通血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恢复脑梗死部位的血液供应。
常用的溶栓药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和尿激酶。
通过注射来进行。
(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
这是一个现在临床最先进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把专用的器械由股动脉进入血管,通过影像的设备进行引导,到达脑部的栓塞处,应用Solitaire取栓支架装置取出血栓。
整个一个流线的操作,使堵塞的脑血管可以恢复通畅的血流,确保栓塞部位脑部的血液供应。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经导管颈动脉取栓术,经导管颈静脉取栓术等等。
主要的操作去除栓子,头部和颈部血管进行核对,同时编码血管数量,和分支血管操作等等。
(三)血管内介入栓塞。
介入栓塞主要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颅内动脉瘤最容易引发脑出血。
经血管内进入头或者颈部的血管,对于出血的血管进行修补或者是闭合术。
(四)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
把专用的钛合金弹簧圈放入动脉瘤囊内,可以让动脉瘤囊内的血流消失,这样可以让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消除。
方法由动脉进入头部和颈部的血管内,到达动脉瘤的部位,然后放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弹圈栓塞或者闭合。
(五)血管扩张成形术。
把狭窄的血管部位使用球囊来进行扩张,打到血管的扩张成形。
经过动脉进入血管内,利用球囊来进行修补。
主要用于颅内外的血管经皮血管成形术。
(六)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血管支架是在球囊扩张成形的后进行,病变的血管内放入支架,狭窄闭塞的血管部位可以支撑起来,可以减少血管回缩,血管出现再塑形的现象,可以改善血管狭窄部位的血流,来确保血管内的血流通畅,可以很好的预防出现脑梗死减少斑块。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颅外和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种,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氛围颈动脉和其它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
其中颈动脉支架植入有经皮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多种,而其他颅外动脉支架植入有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有经皮颅内血管支架植入术一种。
都是通过动脉开始进行,在影像的技术设备下进行引导操作,在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部位,使用球囊进行扩张,把栓塞的栓子进行清除,在病变部位放入支架,已达到血管扩张的目的,恢复病变血管内的血流通畅。
(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另编码。
以上所有介入操作都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术实现,需要另编码脑血管造影术。
通过脑血管造影评估脑血循环,观察有无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有无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脑动脉造影术,主导词: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术(动脉)-颈88.41;颈部静脉造影术,主导词:静脉造影术-颈88.61。
三、结论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的介入治疗操作选择不同的主导词查找编码。
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编码到99.10;血管内机械取栓术39.74,另编码治疗血管的数量(0.40-0.43),分支血管的操作(0.44);血管内介入栓塞编码到39.72;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根据弹簧圈种类不同分别编码到39.74和39.75;血管扩张成形术编码到0.61或0.62;血管内支架置入编码到0.63-0.65,根据具体的血管操作方式、入路、数量另外进行编码。
病案首页是医疗记录的浓缩体现,首页数据是医院等级评审、各级医疗数据来源的核心,起着非常显著地重要作用。
编码员应当熟练掌握手术编码原则及技巧,提高手术编码和临床诊断的分类能力,培养阅读病案的习惯,联系病案内容,了解所编码手术的诊断依据、诊疗经过、手术记录、出院情况等,熟悉病灶所在的解剖部位,了解新开展的介入治疗操作与方法,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灵活转变主导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编码质量,为临床和医院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张帆,廖宁.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分类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2017(2).
[2]金荣.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64):211.
[3]李婷婷.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分析[J].药物与人,2014(9期):268-268.
[4]金荣.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6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