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范文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范文

初中地理人口分布1. 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探讨人口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3.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不均衡性:世界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临海性: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3)聚集性:人口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即人口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4.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东多西少: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的格局。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3)农耕区人口多:农耕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人口相对较多。

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3)政策制度:政府政策、土地制度等政策制度因素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7. 人口分布的意义(1)了解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特点。

(2)研究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分析人口的增长趋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3)关注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问题。

8. 结论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学习人口分布,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人口小论文

人口小论文

人口小论文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即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

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

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

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

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

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

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

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

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

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

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

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

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31.5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国家,如瑙鲁(0.7万人)、安道尔(5万人)、圣马利诺(2.3万人)、摩纳哥(3万人)、梵蒂冈(1380人)。

地理研究探索人口问题

地理研究探索人口问题

地理研究探索人口问题人口是地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都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问题在地理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引发人们对人口变化的关注,并探索人口增长、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以及人口结构等问题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率人口增长是人口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率也相应迅速上升。

人口增长带来了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就业、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需求等。

在地理研究中,关注人口增长对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可能导致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进而带来房地产泡沫和资源紧张等问题。

二、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人口密度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和资源分配。

高人口密度地区将面临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问题等挑战。

而低人口密度地区则可能存在资源浪费和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密度规划与土地利用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例如,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可以提高人口的居住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

人们的迁移行为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和规划等密切相关。

人口流动对源地和目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会使城市化进程加速,改变城市人口结构、文化和经济格局。

同时,人口流动也会导致缺乏劳动力的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经济下滑的问题。

因此,在地理研究中,探索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来引导人口流动,是确保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和就业状况等因素进行的分类。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短缺、医疗服务需求增加等问题。

相反,人口结构年轻化则可能带来人力资源的红利和经济增长的机遇。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

学习人类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地理研究,作为人类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相关问题,人口地理学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人口地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人口地理研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

人口地理学的目标是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和机制,为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人口地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口分布差异,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口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组成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人口数量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等指标,通过对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出人口在不同地区的稀疏程度和集聚趋势。

人口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人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与农村人口的分散,进一步阐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研究则关注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现象,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流向、特点和影响,从而为人口流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而人口组成研究主要关注人口结构、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例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口地理研究主要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种手段。

例如,通过调查问卷、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可以获取到人口数量和组成相关的数据,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和预测,推断人口地理学规律。

三、人口地理研究的实践应用和影响人口地理研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

人口地理论文关于人口的地理论文2010. 6 GIS 技术遥感信息中国人口普查地理支撑技术研究刘德钦, 马维军, 程佳, 李黎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830) 摘要: 介绍了人口普查地理支撑工作, 论述了地理信息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的作用, 针对目前人口普查地理信息应用的现状, 指出了其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了 5 种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在全国人口普查试点工作中进行了检验,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 归纳了各种方案的适用性, 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参考。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地理支撑; 普查区域; 网格; 地址匹配 doi:10. 3969/ j. issn. 1000- 3177. 2010. 06. 020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177( 2010) 112- 0101- 05 Geographic Support Technology of Population Census in China L IU De qin, M A Wei jun, CH EN G Jia( Chinese A cad emy of S ur v ey ing and M ap p ing, Beij ing 100830) Abstract: T he task o f geog raphic suppo rt of populatio n census is intr oduced and the effect o f g eog raphic spatial info rmation for po pulat ion census is discussed. In t he light of recent situation of g eog raphic spatial info rmatio n applicatio n to populatio n cen sus,its shor tages of data co llect ion, manag ement and application are indicated. T he fiv e solutions ar e put fo rw ard t o meet the new challenge o f po pulation census. T hese pr oposals ar e tested in the test pr oject for 6th N atio na l P opulatio n Census, and also co mpar ed, analyzed and ev aluated for t heir suitability fo r applicatio n in the population census. Key words: po pulat ion census; geo gr aphic suppor t; enumeratio n distr ict; g r id; address match 1 引言府行政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

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

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ABSTRACT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driving factor analysis目录1.引言 (4)1.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4)1.2研究背景 (4)1.3研究目的和意义 (4)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5)2.1研究区概况 (5)2.1.1自然地理概况 (5)2.1.2社会经济概况 (5)2.2数据来源 (6)3.研究指标及计算公式 (6)3.1确定研究指标 (6)3.2各个指标的计算 (6)3.3运用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7)4.数据分析 (7)4.1人口密度 (7)4.2人口集中指数 (8)4.3基尼指数 (8)4.4人口的密度变化趋势 (9)4.5人口的均衡与集中性变化 (9)5.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0)5.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0)5.2经济因素 (10)5.3利益因素 (10)5.4政策因素 (11)5.5教育因素 (11)5.6其它因素 (11)6.人口地域分布变动展望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

地球的人口地理学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动规律。

人口地理学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减少,也更多地考虑到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分布的特点地球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相对较少的人口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人口密集,而沙漠、高山等恶劣环境下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数量的变化地球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破坏、社会压力增加等。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人口控制政策,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问题。

三、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稀缺。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应对。

另外,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成为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四、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

同时,环境的恶化也会对人口健康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关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方式。

总之,地球的人口地理学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为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人口地理学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口地理学论文详解

人口地理学论文详解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号:2014210034姓名:孔晓刚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孔晓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引言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

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放开的背景分析1.1国际背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年级:2014级学号:2014210034姓名:孔晓刚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孔晓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引言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

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放开的背景分析1.1国际背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此外战后,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也逐步提高。

随着1946-1964年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逐步进入高龄,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15-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8%增长一倍,至16%,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随之从29.6岁上升至36.1岁。

全球及主要代表性的10个国家中,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数量也将从目前的2个国家(日本、德国)增至9个国家。

1.2国内背景1.2.1低生育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1.2.2单独二孩政策效果不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1]1.2.3人口老龄化加剧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

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2]1.2.4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开始民工荒,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延到内地,此后再没有停止过,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也没有再停止过,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

所以2004年肯定是一个起点。

如果说区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开始,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不是减慢了,而是一路负增长下去了,所以让我说一个区间,就是从2004年到2010年,这个区间总共才6年,但是这个区间在日本走了30年,在韩国走了40年,中国还是很快的。

[6]1.2.5家庭问题的不断出现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

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

1.2.6男女比例失衡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

即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了115.88个男孩,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2.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国内的影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在全国普遍实行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明显变化,“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逐步淡化。

根据《决定》的要求,要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国家意志和群众意愿的统一,缩小城乡、地区、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水平。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必将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家庭人口结构,显著增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和养老照料功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5]2.2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目前为1.5-1.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2.3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41亿人峰值,2012年下降为9.37亿人,按此趋势,2030年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可保持8亿人以上,但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比例下降,劳动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所减弱。

同时,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201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4.3%,2013年底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亿,而2025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3亿和4亿。

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这些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2.4促进新生人口成长,使大消费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高涨。

在新生儿成长的不同阶段,各消费行业将受到需求支撑。

从消费角度看,新生儿的大幅增长将扩大居民消费,依据年龄增长,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等支出将陆续增加,相关行业需求将相继提振。

据艾瑞咨询预测,在“单独二胎”政策下,2014至2018年,婴幼儿行业市场规模将由1.65万亿增长至3.02万亿,年均增长率约为16%,高于此前约12%的增速,因此二胎政策若全面放开,婴幼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高速增长。

2.5缓解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

即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了115.88个男孩,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二孩政策的实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从而使我国的男女比例达到一定的协调性。

2.6提供充足的国防兵源过去中国30年“一胎化”政策导致适龄青年基数滑入波谷,进而导致近几年军队的“兵源荒”、企业的“用工荒”、大学的“生源荒”“三荒”并发。

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从而有利于为将来提供比较充足的国防兵源。

[8]3. 全面二胎政策的局限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快速下降。

究其根源,生育水平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生育政策,二是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行为。

.3.1全面二孩政策对提高总和生育率作用有限预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仅带来带来300-500万年新增人口。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根据育龄妇女的不同情况,可以划分为:城镇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政策,北京、天津、上海等6个省份的农村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政策,其余农村农业人口采用一孩半或两孩政策,部分少数民族采用两孩及以上政策,双独两孩政策,以及单独二孩政策等6种主要现行生育政策。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夫妻双方都为非独生子女的一孩儿家庭。

以上海市为例,从1979年开始执行严格的“一孩政策”,“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90%以上的家庭都已经符合生育二胎条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影响面只有10%的家庭。

[7]因此,我们在测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时,必须先剔除现有符合“单独二胎”的人群。

即将现阶段已经有一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减去可以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得出本次政策放松所能覆盖的育龄妇女人数。

据此测算,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人群在8018万人。

[4]3.2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能逆转人口老龄化趋势2010-2015年之前的中国,一直在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诸多实惠。

整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从1950年开始就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之中,从1950年最低的3.33亿人增长至最高2014年的10.8亿人,增长224%,而同一时期的少年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虽然也有所增加,从2.11亿人上升至3.61亿人,但71%的增幅远不及劳动力人口。

然而,随着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一方面,人口生育率持续下滑,少年人口持续下降,从1976年最高的3.65亿人下降至最低2011年的2.32亿,下降36.44%;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从最低1960年的2352万一路上升至2014年的1.26亿人,剧增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