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1 世界农业大国 教案设计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 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复习课件(共21张PPT)

(2)人工造林,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人工造林两个重点地区: ①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东北西 部、华北北部、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体系)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3.四大牧区 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 西藏牧区(高寒牧区) 青海牧区
4.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是我 国基本国策。 现代化农业向“立体式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等 方向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 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依据是( D )
水稻 为主。
(2018 山东临沂三区联考)读中国农业农产品主产 区战略格局图,回答 6—7题。
6.下列农产品主要产区与产品的连线,正确
的是
(C )
A.甘肃、新疆—畜产、水产
B.黄淮海平原—玉米、甘蔗
C.长江流域—水稻、油菜
D.华南—大豆、棉花
7.中我国各产区耕作制度和种植品种差别很
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农作物种植比例表
农作物名称
所占比例
水稻
62%
油菜
30%
蔬菜
6%
其他
2%
(1)曲线Ⅰ为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的
土地利用类型以 草地 为主,主要农业生产部门为
畜牧 业。 (2)曲线Ⅱ东段大致经过秦岭-淮河线(地理分界线), 该地理分界线以南耕地类型以 小麦 为主,以北种
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水田 、玉米等。
第二大粮食作物。喜温凉、 南北方都可以种植 耐寒、耐旱
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2 农业的分布 学案

农业的分布【学习目标】1.结合国情,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在地图上指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3.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探究,激情投入,大胆展示。
【学习重难点】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__________。
它是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____________来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农业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
2.种植业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很大,一般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具有可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4.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均衡,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森林资源较多。
6.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___________。
我国的三大林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检测1.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种植业 B.林业 C.牧业 D.渔业2.下列粮食生产基地中,以生产水稻为主的是()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河套平原3.我国四大牧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A.热量、水源充足 B.面积广大,地形崎岖C.气候温暖,湿润 D.有广阔的天然草场4.我市某宾馆迎来一批游客,吃饭时游客对饭桌上的海鲜并不青睐,而对炒羊肉十分喜爱,由此推断这些游客可能来自()①新疆②台湾③西藏④海南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下列地形区与其农业景观的组合正确的是()A.塔里木盆地——一片碧绿的茶园B.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水稻田C.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青藏高原——雪山下,棉田广布6.原来被称为“北大荒”的东北平原,现早以成为全国著名的“北大仓”,下列关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春小麦,华北平原——冬小麦B.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吗,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C.东北平原——中温带,华北平原——暖温带D.东北平原——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半湿润地区7.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是()A.内陆湖泊 B.北部湾 C.南太平洋 D.东部沿海地区8.我国南方水田区和北方旱作区的大致界限是()A.长江一线 B.黄河一线 C.秦岭—淮河一线 D.秦岭—海河一线9.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例中A.B.C.D分别代表的经济作物是:A_______、B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B类作物主要分布在_______平原;C类作物主要分布在_____平原和_____盆地。
《世界农业大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世界农业大国》导学案导言: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对举世经济的影响。
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
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及特点;2. 掌握各国农业对举世经济的影响;3. 认识到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导学内容:1. 世界各国的农业大国及其特点;2. 农业对举世经济的影响;3. 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国的农业景观,引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2. 进修内容呈现:介绍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农业大国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3. 讨论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举世经济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中国农业发展为例,分析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热爱。
四、导学评估:1. 参与讨论和互动环节的表现;2. 对农业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对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信息;2.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培养对农业的实地感知和了解。
六、课后作业:1. 小组讨论:就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深入讨论,并撰写小结;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撰写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认识到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农业产业的热爱和探索欲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
愿学生在本课程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收获,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世界农业大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知道我国是农业大国,各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3、理解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教学重点衣食住行与农业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现代化的农业。
教学方法讲述法、课件演示、讨论法。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了,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第一节世界农业大国(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板书)(一)农业与"衣食住行"(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展示)农机作业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课题世界农业大国上课时间月日教学需要分析课程资源分析多张图表和阅读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的认知学生情况分析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但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较远,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农业,了解农业。
教学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2.了解农业生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将地理图表的语言转化为文字的归纳语言2.学会将身边的实例与书本知识相关3.学会从网络中查找相关知识,拓展课本知识的范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的了解,增加作为炎黄子孙的忧患意识2.通过对袁隆平院士事迹的学习,增强为科学献身的意识。
教学关键把握教学重点地理图表的分析教学难点1.狭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的涵义的区别2.我国人均耕地在世界的地位及其相应的基本国策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3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又如何呢?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区别何在呢?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读图说明2005年比1978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倍数及农业产值的构成发生的变化,2006年我国哪些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你家中还保存着以前的各种票证吗?它曾经是派什么用场的?学生交流通过网络查找的有关都市现代农业的资料:(1)上海的都市现代化农业开发区(2)立体化农业(3)工厂化农业(4)生态农业(5)美国现代化农业的社会化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从学生熟悉的我国历史导入,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世界农业大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世界农业大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国农业大国的梗概和特点;2. 掌握世界农业大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分析比较不同农业大国的优势和挑战;4. 提升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农业大国?2. 世界农业大国的分布和特点;3. 美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农业大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4. 不同农业大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特色;5. 农业大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式:1. 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世界农业大国的梗概;2.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各农业大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农业大国的优势和挑战;4.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或网络调查,了解农业大国的实际情况;5. 进行教室展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农业大国的理解。
四、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参与讨论、教室表现积极;2. 作业表现:完成相关阅读、调研和写作任务;3. 期末考核:进行农业大国知识的综合测试。
五、作业设计:1. 阅读《世界农业大国》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2. 选择一个农业大国进行深入调研,撰写钻研报告;3. 制作PPT展示所选农业大国的农业发展情况;4. 参与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农业大国的优势和挑战;5. 针对农业大国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六、参考资料:1. 《世界农业大国发展状况分析》;2. 《农业大国比较钻研》;3. 《农业大国发展趋势预计》。
七、备注: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国农业大国的发展情况,提升他们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培养自主进修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愿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教案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种植业中水稻和小麦、甜菜和甘蔗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它们的生长习性;了解我国的三大林区,四大牧区的分布和代表牲畜。
2.在分析各种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时培养综合读图能力.3.通过对我国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了解,增强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忧患思考。
二.预习内容1.通过查阅"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将其与各种农作物的分布图相比照,完成下列问题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糖料作物甜菜和甘蔗各自的生长习性,集中产区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2.通过查阅"中国主要林区图 , 中国四大牧区图 ,完成下列问题我国森林资和草场资的特征,分布和现状.三.拓展粮食作物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
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
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
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
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
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
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世界农业大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世界农业大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国的农业产量与地位2. 掌握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3. 分析影响农业大国地位的因素4. 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导学内容:一、世界农业大国概述1. 农业大国的定义及特点2. 世界农业大国排名及产量分布3. 农业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1. 美国:农业科技领先,粮食生产大国2. 中国:人口浩繁,农业产量居高不下3. 印度:农业劳动力充裕,绿色农业发展4. 巴西:农业出口大国,热带农业优势三、影响农业大国地位的因素1.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资源等2. 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等3. 政策支持:农业补贴、市场珍爱等4. 国际竞争: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等四、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1. 农业现状:产量、质量、效益等2. 农业问题: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污染等3. 农业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农业发展等4. 农业未来:科技创新、摩登化发展、农民增收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一国农业大国地位的因素,并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
2. 观看视频:了解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3. 实地调研:走进农村,了解农民种植、养殖的情况,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
4. 写作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展望,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导学评判: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研和写作活动,表现出对农业发展的浓厚兴趣。
2. 独立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提出见解,展现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导学目标。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加深对农业大国地位的认识,提高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关注与思考,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息前行,为实现农业摩登化和村落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农业大国
【教学目标】
1.说出农业的概念,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含义。
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举例说出农业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大致说出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学会运用统计图表,说明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3.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国情,树立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价值观。
4.初步理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农业的重要性。
2.我国农业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存在以及发展有重大影响。
农业与“衣食住行”。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学生举例……
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什么?
直接——食用;间接——工业的原料。
学生举例……
结论:农业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2.我国农业发展早。
许多农作物起源于我国。
如:水稻、大豆、茶叶。
另外,我国还首先饲养了猪、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3.阅读“水稻的起源”。
(1)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农业发展迅速。
(2)补充介绍“粮票”。
为什么需要粮票?粮票有什么作用?
粮票是计划经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的产物,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用
来调节供需的手段,是购买粮食的凭证,正式用与1955年。
1992年国家粮食购销价格开放后,粮票退出历史。
我国粮票种类非常多,包含“吃穿用”。
(3)思考:为什么我国农业发展如此迅速?
原因:江河治理、修建水库;农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的使用;改良品种和耕种方式……
结论:科技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的各方面条件,从而推动农业发展。
4.阅读“杂交水稻”。
(1)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
读图,说说农业产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从侧面可以反映什么社会现象?(学生或教师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2)我国农业特点。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的耕地面积大,为世界第四,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3,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人口基数大。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
思考:我们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5.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种类:立体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化农业。
二、拓展延伸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说一说,上海有哪些现代化农业基地?并对其中一个做简单介绍。
补充:立体化农业。
在一定区域,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根据自然和社会资源分布的空间和时间差异,以及生物的生理特点肥种植业、养殖业。
甚至农产品和工业结合起来,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结构的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