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2.导入新课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 引入三国鼎立时期,并介绍其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了解三国(20分钟)- 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战争和政治斗争(30分钟)-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包括著名的战役和战略。
-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著名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
第四步:影响与评价(20分钟)- 探讨三国鼎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4. 扩展活动- 建议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
-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并进行书评。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时期。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2. 目标整个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的时期背景和原因;- 探索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和政治斗争;- 评价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
2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于同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艺术描述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归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产生对和平的向往。
2 通过历史与小说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生:略总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提示学生看图的标题、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期的一段历史:三国鼎立(板书)师: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对这一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等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总结:三国时期战争多,这时起战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人物智慧的较量上,这些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被很多人所喜爱,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很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形式、手段表现出来,如小说、戏剧、电视等,但都是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通过历史课堂这种形式来学习和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及主要意义。
2. 通过对三国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各种力量的对比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通过对三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导致国家分裂,那么,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东汉末年,有哪些地方豪强势力割据一方?哪些豪强大都占据着富庶的地区?他们各自占据着哪些地区?最后是谁实现了统一?在三国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官渡之战(多媒体展示)(1)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2)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及其附近地区(3)背景: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袁绍控制着今河北、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双方决战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影响又如何呢?(多媒体展示)(4)评价:这场战争是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为争夺北方主导地位进行的一场生死博斗,其结果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提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的兵力对比有何不同?这场战争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在战前对力量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既看到了袁绍的弱点,又看到自己的优点,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获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三国鼎立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兴趣较浓能够把课外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景和轻松的课堂氛围。
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填写相关表格内容,复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
2、通过探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领悟到战争的胜败取决于许多因素。
3、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分析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
4、总结绘制本课政权更替图,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评价任务:
任务1、准确填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比表、三国鼎立信息表。
(检测学习目标1)
任务2、阐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不同原因?(检测学习目标2)
任务3、运用历史语言评价曹操。
(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4、自己动手,完成从东汉到西晋的政权更替图。
说出历史发展的趋
势。
(检测学习目标4)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flash动画《历史的天空》,让学生从感情上进入三国鼎立时期的氛围。
师: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让我们随着这首沧桑的歌曲走进三国鼎立时代,学史实,评人物,谈感悟。
请大家齐读本节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
二、自主学习,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
请大家结合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一、二、三。
(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
三、班级展示:
内容一:军阀混战东汉末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概括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生个别展示。
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式图》)
过度: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们“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东汉末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请大家展示两次战役的基本信息。
内容二:以少胜多两战役
步骤一:归纳比较(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二目,结合材料一、二完成下表内容)
材料一:官渡之战势力对比:曹操有三四万人,袁绍有十万大军
材料二:赤壁之战势力对比:孙刘联军不足五万,曹操二十余万
(生逐项展示表格内容,师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解过程。
)
过度:(师指表格)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为什么会一败
一胜,请大家从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吧?
(出示合作探究题目,播放动画视频《赤壁之战》)
步骤二:合作探究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1、生分组探究,师提醒从政治、经济、军事、用人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
2、生展示探究结果,师出示参考答案,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当的评价)
过渡:赤壁之战后,三方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示地图,指图讲解)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据湖南,湖北,进而进占四川,三方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请三位同学展示三国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并在地图上指出其准确位置。
内容三:平分天下三政权
步骤一:读课文中《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第三目第一段内容,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经济的发展情况。
步骤三:拓展延伸:
从东汉末年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温馨提示:可以从人民生活变化,生产发展等角度思考。
)
内容四:众说纷纭评人物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可结合曹操在政治志向、军事才能、文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看其是否推动了生产,社会的发展来谈论.)
(1、生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提示,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点评学生的观点,明确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3、强调出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堂小结】(自己动手,完成本节政权更替图)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联系当今国家局势,我们坚信:祖国一定会早日实现统一。
【目标检测】
1、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检测目标1)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的原因不包括()(检测目标2)
A 军事实力强大
B 挟天子以令诸侯
C 开荒屯田.
D 重用人才.
3、以下对曹操的评价不正确的是()(检测目标3)
A 政治家
B 奸臣
C 军事家
D 诗人
4、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检测目标1)
A的建立者是B的都城在
C的国号是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