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构成形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形态构成的设计原则,掌握构成设计应用和绘制方法,培养学生创意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构成的概念4学时(理论4学时)

一、色彩构成基础知识

1. 色彩构成的概念

2.色彩构成的表现方法

3.系统化表示法

二、色彩的形成

原色:无法用其它颜色调配出的颜色红黄蓝

间色: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出的颜色橙绿紫

复色:三种原色和两种以上的间色按比例调配出的颜色

固有色:物体所固有的颜色

光源色:光照本身的颜色

环境色:物体所处环境的色彩对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补色:色相环上直径两端正对的颜色被称为互补

三、色彩体系

(一)孟塞尔色彩体系

(二)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

(三)日本色配色体系

色彩的分类

色彩构成的三属性: 色相明度彩度

明度推移、彩度推移

四、色彩和性格

红:兴奋、活泼、热情、健康有挑战性

橙:饱满、成熟富有食欲感、华丽、温暖、愉快

黄: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

绿:春天、成长、生命、希望

蓝:透明、清凉、冷漠、流动、深远

紫:高贵、庄重、奢华、具有神秘感

白:明亮、干净、纯洁、扩张感

黑:沉静、神秘、消极

五.色系和色调

一、色调的分类

二、色调之间的关系

互补色关系对比色关系临近色关系同类色关系第二章色彩的对比与搭配4学时(理论4学时)

一、明度对比

高长调——明朗低短调——轻柔

中长调——强壮中短调——老成

低长调——威严低短调——沉重

中高调——希望中低调——平凡

二、彩度的对

高强对比——响亮高中对比——强烈

中强对比——强壮中中对比——忠实

低强对比——自然低中对比——平淡

三、色彩的搭配

1、美的定义

柏拉图:美从韵律的均衡中产生

费西纳:美是复杂中的秩序

赫伯特·里德:美是五官知觉到的各种关系在形式上的统一

2、构成形式

(一)均衡(平衡)

(1)色彩的面积、属性是影响配色均衡的主要因素。

(2)不同形状、冷暖、动静给人的重量感是不同的,与配色的均衡具有直接的关系。

(3)色彩均衡的感觉与构图的经营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强调

(1)一般以极小面积的色为强调色,强调的主题要恰当,以形成视觉中心,提高注目性。

(2)采用与画面调子倾向一致的鲜明色,是主色调强调;采用与整个色调对照的小块对比色称之为对比色强调。

(3)采用对比性质作为强调色时须注意:整体色调为高明色时,用暗色来强调;整体色调为无彩色时,用有彩色强调。

(4)强调色的位置和比例关系,都必须考虑配色的平衡。

(三)节奏

1、渐变节奏:按色相、明度、纯度依一定秩序作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呈阶梯式逐渐变化或循环反复。

2、重复节奏:将色相、明暗、纯度、强弱等两个以上的同一要素进行配列,交替反复,造成具有动势的抑扬调子,可以得到井然有序的和丰富多彩的重复节奏。

(四)主从

对比色即异质色彩的对立,但并非各不相干,这种对比关系中有时一方占优势,起支配作用,即为主色。主色一般用在重要的主体部分,配以对比的鲜艳色,形成画面的高潮,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而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称为从色(辅色、宾色),从属主色。

(五)呼应

1.局部呼应

2.色彩的全面呼应

(六)层次

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觉影响着色彩的层次变化。暖色、纯色、亮色、大面积色一般具有前进感;冷色、含灰色、暗色、小面积色彩具有后退感。但这仅是一般的概念,而更多的时候,色彩的层次受色彩的明度对比和纯度变化的影响。

(七)点缀

(1)点缀色在面积对比上要恰到好处,把握主色调与点缀色之间的比例关系。

(2)点缀色应灵活地运用纯度的对比变化。

(八)衬托

1.明暗衬托:利用色彩的明度对比,用较大面积的亮色(或暗色)

衬托较小部分的暗色(或亮色)。如浅色底配深色图,深色底配浅色图。

2.冷暖衬托:利用色彩的冷暖对比,用较大部分的冷色(或暖色)

衬托较小部分的暖色(或冷色)。如冷色底上配暖色图,暖色底上配冷色图。

3.灰艳衬托:利用色彩的纯度对比,用较大面积的灰色(或艳色)

衬托较小部分的艳色(或灰色)。如灰色底上配鲜艳的图,在鲜艳的底色上配灰色的图。

4.繁简衬托:大面积单纯的底色上配以小面积的多彩纹样,或以

多彩的背景上配以单纯纹样称为色彩的繁简衬托。如黑底上的五彩小花。

(九)渐变

1.明暗渐变:无彩色由黑一灰一白的渐变;同种色由明一暗的渐变:按色环顺序由黄一蓝紫色的渐变。

2.色相渐变:类似色相系列渐变、对比色相系列渐变、互补色相

系列渐变、全色相系列渐变和色相混合渐变等。

3.纯度渐变:由灰一艳的渐变。

4.冷暖渐变:由冷一暖的渐变。

第三章色彩的构成方法40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36学时)

一、无彩色变化构成

(1)黑白构成:对比强烈、分明、眩目、刺激,具有阴阳互补的配

色效果。

(2)黑灰构成:深沉、模糊,具有神秘感。

(3)灰白构成:轻飘、软弱,具有暧昧感。

(4)黑灰白构成:如果等级间隔适当,是最具层次感和明快感的构成。

二、色相变化构成

1.同一色相构成

2.类似色相构成

3.对比色相构成

4.互补色相构成

三、明度变化构成

1.等明度差的配色

2.低明度差的配色(短调)

3.中明度差的配色(中调)

4.高明度差的配色(长调)

四、纯度变化构成

1.弱纯度对比配色

2.强纯度对比配色

3.纯度与其他配色因素的关系

五、冷暖变化构成

冷色具有寒冷、沉着、寂寞、深远、理智、消极、冷静、清爽、内向的特点。

暖色易产生紧张、激动、兴奋等情绪,并具有积极、热情、活力、外向特征;

三、【课堂实践】色环、无色彩、冷暖、心理、肌理、调和构成各1张,白卡纸20X20cm黑卡纸25X25装裱

三、[课堂实践]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点线面综合构成各一张,尺寸:白卡纸20X20cm黑卡纸25X25cm装裱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分配表

五、参考书:

《色彩构成(设计教材丛书)》,陈小青,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7/18 第一版

色彩静物教学大纲

色彩静物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从素描过渡到色彩的一个专门性的练习.从中体会素描工具与色彩工具之间的差异性.并学会用色彩工具理解素描关系。 训练内容:1 单个物体的塑造2 简单组合静物练习 3 相对复杂静物练习 单色稿练习 教学目的: 从素描过渡到色彩的一个专门性的练习.从中体会素描工具与色彩工具之间的差异性.并学会用色彩工具理解素描关系.。 训练内容:1 单个物体的塑造 2 简单组合静物练习 3 相对复杂静物练习 训练重点:1 对颜色干湿厚薄的理解 2 黑白灰层次的区分和 3 用笔的塑造规律和变化 4 空间层次的理解 5 体积与质感的塑造 训练周期:一周(张数:开数:) 色彩认知过程训练 小色稿训练 教学目的: 从复杂的色彩关系当中学会概括大的基本色彩关系.,理解色彩基调在画面中的重要性。 训练内容:同一组简单组合静物的反复变调1 写生色调 2 同类色变调 3 对比色变调 4 自选色调变调 训练重点:1 理解整张画面的大的色彩气氛,也就是所谓的调性问题. 2 理解不同色调之间的颜色对比与和谐。

3 强化处理色彩的主动性。 训练周期:一周 点彩练习 教学目的: 在前阶段小色稿的训练基础上,把握整体的色彩关系的前提下对色彩关系进行细化,深入比较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 训练内容: 1 区分同类色之间的色彩差异. 2 区分互补色之间的色彩差异. 3 理解各类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以及相互关系 训练重点: 1 体会光线照射下所行成的黑白灰以及投影之间的色彩变化. 2 同一颜色在不同空间当中的色彩变化 3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色彩关系 4 理解由色彩的叠加,并置形成的色层变化 5 深入研究冷暖对比纯灰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训练周期:一周 画面技巧专项训练 构图训练:让学生熟悉色彩构图规律,掌握构图的基本知识并熟练的运用。 训练内容:1 常规性构图 2 表现性构图 3 大场景构图 用笔训练:体会不同用笔给画面带来不同的效果。

《女装设计》教学大纲

《女装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 开设学期:四(本科) 总学时: 48 其中讲授学时:20 实践学时:28 计划学分:3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服装效果图技法服饰色彩 讲授语言:汉语 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本课程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必修课。 目的:《女装设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训练,结合品牌女装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 任务:正确、完整地表达设计构思和服装设计效果。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女装设计》胡迅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服装设计》李迎军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服装设计教程》杨威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女装设计》王勇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系列女装设计》周丽娅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四、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女装设计概述(4学时讲授) 第一节、女装设计的特征 第二节、女装设计的发展 第三节、女装分类设计 第二章女装细节设计(4学时讲授12学时实践) 第一节、零部件的设计 第二节、线条的运用 第三章:女装综合设计(8学时讲授12学时实践) 第一节、女装材质与工艺设计 第二节、女装常用服装设计 第三节、女装综合设计实例

第四章:女装品牌分析(4学时讲授4学时实践)第一节、女装流行研究 第二节、高级女装品牌设计分析 第三节、女装成衣品牌设计分析 五、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1、女装细节设计 2、女装综合设计 难点:1、女装综合设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考核形式:随堂考试(平时30% 考试70%) 七、编制与审核 编制人:王卫静 编制时间:2017年3月20日 教研室审议: 系审核:

《女装结构与工艺》教学大纲

《女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女装结构与工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 开设学期:四(2015本科) 总学时:96 其中讲授学时:40 实践学时:56 计划学分:6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史、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制图基础、服装基础工艺讲授语言:汉语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女装结构与工艺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讲授女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等内容。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女装结构设计和工艺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能够独立地进行女装结构设计和工艺流程的设计,并且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服装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女装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余国兴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女装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余国兴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 《服装工艺学—成衣工艺分册》张文斌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 《成衣工艺学》吴铭张小良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服装工艺基础》朱小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课时内容与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裤装结构设计 (讲授6学时,实操12学时) 理论:1、裤装结构设计 2、裤装变化设计 练习:西裤、牛仔裤结构设计 第二章西裤缝制工艺 (讲授6学时,实操12学时) 理论:1、西裤缝制工艺及流程制作 2、西裤工业制板 练习:西裤缝制工艺 第三章女上装结构设计 (讲授16学时,实操16学时)

理论:1、女装纸样设计的基本原理 2、衬衫、背心纸样设计与应用 3、连衣裙纸样设计与应用 4、外套结构设计 练习:女上装结构设计 第四章女上衣缝制工艺 (讲授12学时,实操22学时) 理论:1、女上衣缝制工艺及流程制作 2、女上衣工业制板 练习:女上衣缝制工艺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1、考核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 2、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察学习态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方面),期末考查占70%。 六、编制与审核 编制人: 编制时间: 教研室审议: 系审核: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7030054 课程类别:考试 学时:54 课时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色彩搭配、色彩设计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色彩、了解各种色彩的心理和情感、在色彩搭配方面有很强的掌控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所学专业今后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课程总体目标: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特点。熟悉色彩构成的方法、法则、技巧、技能,并能将其应用到设计中去。 2、能力要求:了解色彩构成在当代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状况,并能具体应用。 3、实训要求:通过做各种练习,来达到提高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设计中。 4、技法要求:掌握色彩脱胶方法,认识涂色工具,熟练运用工具进行涂色,熟练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方法进行色彩搭配和色彩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内容共分五章,前一章为学习色彩构成所必须研究的有关色彩的物理知识,色彩的生理知识,以及色彩的混合,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等。后四章为色彩构成法,即以对比为主的色彩构成法和以调和为主的色彩构成法,以及色彩的心理知识,色彩在所学专业的应用,后四章内容为重点。 色彩构成法中对比与调和关系、色彩的心理是本课程难点。

《色彩》教学大纲

《色彩》教学大纲 学分:6 总学时:108 理论学时:108 面向专业:艺术设计 大纲执笔人:李竞群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色彩、造型、材料是装饰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占据了最直接的地位,对色彩的研究和分析是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对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研究是每一个设计者必备的条件。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构成原理等,掌握基本配色方法和色彩设计原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该结合色彩理论知识、分阶段、针对性的进行色彩配色练习、色彩写生练习、色彩构成练习、色彩归纳及色彩设计练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认识、掌握色彩,并逐渐熟练运用色彩作为设计工具。因此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授课教师应该多准备实例素材,通过幻灯、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讲解,并通过课堂示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写生技法及色彩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从设计思路及设计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色彩知识(18学时) 第一节:色彩产生的原理 1、光与色:波长在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能被人们所感觉,引起色感,称为可见光。 2、光谱:太阳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 3、物体色:一般物体的固有色是由该物体吸收与反射光所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吸收与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4、光源色:①自然光②人造物体的发光 5、环境色:周围环境的色彩作用于物体,称为环境色。 第二节: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色彩的本来面貌。色环。 2、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 3、纯度(饱和度、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或鲜浊程度。 第三节:色彩的体系 1、色立体:借助于三维空间表示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关系。 2、孟赛尔色立体:以色彩的三要素为基础,色相称为Hve(简写H),明度称为Valve (简写V),纯度称为Chrome(简写C)。垂直轴对应明度,偏角对应色相,动经对应纯度。 3、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认为纯白有11%的含黑量,纯黑有3.5%的含白量。组成形式是以明度系列为三角形垂直边轴。 4、日本色研的色立体:以24色相组成色相环,垂直中心轴为明度色阶。 5、色立体的作用:配色词典 第四节:色彩的混合 1、三原色:①色光三原色:红、绿、蓝。②颜色三原色:红、黄、蓝。 2、色彩的混合:①加色混合:色光混合。②减色混合:色料的混合。③中型混合:视觉混合。 本章重点、难点:1、色立体 2、色彩的混合 建议教学方法:采用模型教具讲解孟氏色立体、奥氏色立体、日色研色立体;采用配色练习熟悉色彩混合效果。 思考题:1、光源色、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2、孟氏色立体、奥氏色立体、日色研色立体的原理及形式。 3、配色识典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水粉写生(30课时)

服装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中专)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专业: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 适用专业:服装制作与营销 学时:36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是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造型基础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服装的设计能力,通过理论讲授、创意设计等实训方式,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服装设计的造型、色彩和材料的设计要素; 2、掌握服装设计的造型、色彩和材料形式美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掌握服装设计的造型、色彩和材料单品类服装的分类与设计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对服装专业的设计兴趣; 2、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严谨态度; 3、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一)服装造型设计(32课时) 1.教学内容:服装造型设计概述;服装造型设计构思;服装造型的形式美;服装的外轮廓造型;服装内部造型布局;服装局部造型设计;基础服装款型设计;设计意图的表现形式。 2.教学方法:图片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分析优秀创意作品;讲解理论/举例、分析优秀作品/示范/同步练习与辅导相结合 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服装造型、服装形式美、服装廓形的基本概念以及服装造型设计的形

态空间、内容形式、相关因素和服装造型设计的设计构思; 2)培养学生的形式美、外轮廓造型、内部造型布局、局部造型设计、基础服装款型设计和设计意图的表现形式的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成衣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服装色彩设计(18课时) 1.教学内容:服装色彩概述;服装色彩的心理原理;服装配色的美学原理;服装配色的相关因素;流行色的分析与应用;服色设计构思与启示和各类服装的色彩设计 2.教学方法:图片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分析优秀创意作品;讲解理论/举例、分析优秀作品/示范/同步练习与辅导相结合 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服装色彩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教学目的与要求、服装色彩的心理原理; 2)培养学生配色的美学原理、服色形式美法则、配色的方法和配色美规律、服装配色的相关因素、流行色的分析与应用、服色设计构思与启示和各类服装的色彩设计的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成衣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服装材料构成(14课时) 1.教学内容:服装用材料概述;服装用纤维纱线;服装用纺织织物;服装用裘皮皮革;服装用辅助材料;衣料的性能风格;衣料的鉴别选用和衣料的洗熨保管。 2.教学方法:图片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分析优秀创意作品;讲解理论/举例、分析优秀作品/示范/同步练习与辅导相结合 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服装服装用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服装材料的演变与发展、服装材料与服装的关系、服装用纤维纱线、服装用纺织织物; 2)培养学生使用服装用裘皮皮革、辅助材料、衣料的性能风格的设计能力以及衣料的鉴别选用和衣料的洗熨保管的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成衣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实训指导书和主要参考资料

服装工艺教学大纲

服装工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服装工艺是服装制作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本专业必需的工艺基础 知识和日常服装的裁剪与工艺技术,使学生有能力从事工业化服装生产,为成为高素质的劳 动者及中初级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要求 1、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手缝工艺和车缝工艺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缝纫姿势。 2、掌握西裤、女裙、衬衫、茄克衫、上衣及西服的缝制流程、质量要求、成品质量标准、整烫工艺要求。 3、初步掌握服装制作工艺中的推、归、拔工艺。 4、能灵活运用工艺手段,采用创新工艺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机

2 2 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服装工艺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 各种手缝针法在服装上的运用;服装缝制工艺的常用工具;各种手缝针法的基本训练;缝纫机各种车缝缉线的基础训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掌握常用手缝工艺的技巧与技法,并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熟练程度。 2、掌握车缝缉线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缝纫姿势。 3、能熟练地使用缝纫机,提高车缝的质量和速度。 二、女裙的缝制工艺 课程内容 直裙的缝制工艺;斜裙的缝制工艺;裙子款式变化的缝制工艺。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一般裙子的缝制工艺流程及其质量要求。 2、掌握一般裙子的熨烫工艺要求。 3、掌握一般裙子的成品质量标准。 4、了解一般裙子款式变化的工艺要求与操作要领。 三、西裤的缝制工艺 课程内容 女西裤的缝制工艺;男西裤的缝制工艺。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男、女西裤的缝制工艺流程及其质量要求。

2、掌握男、女西裤的熨烫工艺要求。 3、掌握男、女西裤的成品质量标准。 4、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裁自做,提高对西裤结构的理解。 四、衬衫的缝制工艺 课程内容 普通女衬衫的缝制工艺;女衬衫款式变化的缝制工艺;男衬衫的缝制工艺。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衬衫的工艺流程及其质量要求。 2、掌握衬衫的熨烫工艺要求。 3、掌握衬衫的成品质量标准。 4、了解女衬衫款式变化的工艺要求及操作要领。 五、两用衫的缝制工艺 课程内容 茄克衫缝制工艺。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茄克衫的缝制工艺流程及其质量要求。 2、掌握茄克衫的熨烫工艺要求。 3、掌握茄克衫的成品质量标准。 4、了解茄克衫款式变化的工艺要求及操作要领。 六、西服的缝制工艺 课程内容 简做女西服的缝制工艺;男西服的缝制工艺。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男、女西服的缝制工艺流程及其质量要求。 2、掌握西服的熨烫工艺要求。 3、掌握西服的成品质量标准。 4、了解西服款式变化的工艺要求及操作要领。 5、了解西服的推、归、拔工艺及其常见病例的修正。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色彩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Color composition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 总学分: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参考教材:《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范文南,出版地:沈阳,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 参考资料:《色彩构成/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系列教材》(修订版).主编:于国瑞,.出版地:北京,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月。 《色彩构成》主编:约瑟夫·阿尔伯斯,李敏敏译,出版地:重庆,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4月。 《色彩构成/二十一世纪艺术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程悦杰历泉恩张超军,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月。 《色彩构成/创意设计系列教材》主编:韩久海,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4月。 《色彩构成基础与应用/艺术设计新视点丛书》主编:周慧,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月。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色彩构成》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连接着绘画与设计的结合。 《色彩构成》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标志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是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手绘练习为主的课程,将理论课内容实践化,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完整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利用色彩的构成要素、色彩与视觉生理、色彩与心理、色彩的混合、色彩对比、色彩解构与重组等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获得色彩搭配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而获得色彩审美等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色彩构成的组织形式,基本规律和方法等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能够独立完成丰富的色彩组织、构成色调、有秩序的达到对比与和谐,最终达到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等基本素质。 3.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⑴讲授: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的基本内容、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色彩构成是设计师之后进行设计的基础,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设计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从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具备一定的色彩观察与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运用色彩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学时 132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同时,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等职业精神。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教学理论指导,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问题引导,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强化应用,重在色彩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围绕家用纺织品设计员、广告设计员、室内设计员、动画设计员、淘宝美工等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四级)等职业标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 3.课程以认识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表现色彩与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为主,结合美术设计与制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利于“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

品牌服装设计教学大纲

品牌服装设计教学大纲 服装设计方向) 176学时) 课程名称:《品牌服装设计》 参考教材:《品牌服装设计》刘晓刚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服装商品企划学》李俊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年出版 《现代展示艺术设计》李喻军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年出版开课部门:服装系 学时:总176 (理论12 学时,实训154 学时)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专业 职业标准:服装设计师助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服装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设置 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陈列师等。 本课程的实施需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版型、设计和制作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 开发项目, 以品牌服装为主线,以品牌服装设计为核心内容,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奠定了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保证综合实训以及毕业 设计能够顺 利完成。 《品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是以培养服装行业高级实用人才为目标,要有一定的岗位 针对性和 实用性,学生通过对品牌服装设计基础的学习,可以将掌握的服装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充分运用 到市场设计实践中去,也可以熟悉和掌握品牌企业的运做方式以及业内动态,有利于促进 学生专业技 能和综合技能的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投入企业的岗位角色,担当起产品设计的重任。 三、教学内容 课业一:目标品牌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对已有目标市场进行调研与市场分析。确定新产品的设计方向。 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根据新产品设计开发任务书,在规定时间内制定详细完 整的调研计划、合理分配调研任务、确定采取什么调研方法、及如何按计划实施调研,并 对获得的调 研信息的进一步分析比较。培养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调研中出现的意外情 况的应对能力。培养团队的沟通与合作精神。以及学生独立完成工作记录的存档、资料收 集整理分析, 并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书的任务。 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在规定时间内,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市场调研。教师在调研过程中主要起 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选出组长,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团队合作任务的分配按企业设计师助理的工 作内容进行划分。 评价要求——明确过程确认制度, 每完成一个环节需要下一个工作环节对其进行确认。调研报告

服装制作工艺教学大纲

服装制作工艺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服装制作工具、手缝与熨烫工艺、缝纫基础、女装裁剪与制作、男装裁剪与制作等。 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熟悉服装制作过程中常用工具及其特点。 (2)掌握服装制作技术中基本手针工艺、机缉技术及熨烫工艺中的“推、归、拔、烫”等技巧。 (3)熟练掌握男女服装典型品种的裁剪与制作程序及工艺要求。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应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2)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服装制作工具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制作服装所用的各类工具,掌握有关工具的使用方法、特点及其功能。教学内容 §1—1 缝纫工具 一、针具 二、顶针剪刀 三、剪刀 四、尺 五、画粉 六、锥子 七、镊子 §1—2 熨烫工具 一、熨斗 二、垫呢 三、水布 四、汤凳 五、铁凳 六、馒头 第二章手缝与熨烫工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手缝工艺从基本掌握到熟练掌握,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教学内容 §2—1 手缝工艺 一、拱针 二、寨针 三、打线钉 四、缲针 五、纳针 六、倒钩针 七、三角针 八、杨树花针 九、拉线袢 十、锁缝 §2—2 熨烫工艺 一、基本烫法 二、熨烫的作用 三、熨烫的类型 第三章缝纫基础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技工技术,并能熟练地使用缝纫机。 教学内容 §3—1 缝纫技巧 一、平缝 二、包缝 三、来去缝 四、分开缝 五、搭缝

色彩构成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方法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解决色彩的运用问题,即通过对基本色彩规律的掌握,举一反三地应用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形象构成,传递一种情感。要求学生掌握色彩最基本的使用概念,色彩的工具与材料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更加亲近起来,强化色彩的结构、空间、质量的概念,灵活运用色彩的创作方法与步骤,理解色彩的表现技巧,深入地理解色彩构成的本质。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没模式可循,许多院校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将一般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略加“压缩”、“削减”而粘来就范,形成多年来煮“夹生饭”式的现象。为结合高职教学改革的特色,我们从内容、课时、学生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深切地体会到——必须把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渗透到“三个阶段”的整合中去,才能形成一个适合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式,才能完成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训练,这一阶段是从色彩基本理论教学起步,进行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技能训练,这一阶段是从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原理与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结合专业方向的技法训练,这一阶段是从专业方向出发灵活进行包括:具象、意象、抽象训练。 通过这三阶段表现性、综合性的色彩构成训练,突出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应用设计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进程中,我们不断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补充、调整和修订,使其更加适应新职业岗位对于设计艺术技能的需求。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从1985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美术装潢专业)成立以来,一共经历了3个主要历史阶段 色彩构成课程的初步建立与摸索阶段 1985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邯郸地方经济的优势,决定设立“美术装潢专业”专业,培养邯郸及周边地区急需的美术装潢设计人才。成立初期,在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专业建设上都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课程建设上,采取了先从市场、行业调查入手的做法,对邯郸市及河北省地区进行了初步的专项调查,了解美术装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再向有关高等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初步构建了美术装潢专业课程。于1985年秋季正式招生,进行了正常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完善阶段 1993年秋季,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了艺术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二个独立的专业,艺术系组成了专业基础教研室。根据装潢广告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学院正式下文决定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列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并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成立了以院领导为首的专业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更广泛的市场和行业调研,对色彩构成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强化基础,突出现代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取得明显效果。 色彩构成课程的发展与创新阶段 2002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决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院领导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对装潢艺术设计专

基础色彩(设计)教学大纲

《基础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色彩 适用专业:设计专业 总学时:48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为设计专业专业课,也是学生本科四年的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绘画中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科学化,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色彩表现技巧,提高学生色彩修养的创造性和色彩思维能力。通过色彩写生练习将色彩理论与色彩实践相结合。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论、色彩感性知识及一定的造型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和自然光色变化规律,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较好地掌握色彩工具性能的一般常识,通过色彩写生练习提高实践能力和色彩运用与创造能力,了解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增长见闻。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色彩画,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色彩画的审美能力。熟悉色彩画的不同表现技法与技能,掌握基本的色彩画的表现方法。 (2)教学重点:掌握室内色彩静物写生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色彩技法的基本规律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装饰基础、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装饰技法及漆艺设计,环境基础设计在色彩运用上都与本课程有内在联系。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示范与技巧讲座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和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并且在色彩写生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色彩知识的能力。(三)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学生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本教研室教师集中打分评定,任课教师再结合学生平时成绩、举办绘画作品展等情况,来集中评定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 二、讲授内容 (一)课程名称:基础色彩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 课程学时:48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加强学生的色彩基础练习,即从客观到主观,从认识到理解,从造型到色彩,全方位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性、色彩感性知识,强化构图关系,色调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理论(课时12节) 第一节色彩原理

服装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服装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开课系:服装艺术设计系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普高学生) 学时:80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普高)造型基础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服装款式的设计能力,通过理论讲授、创意设计等实训方式,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服装款式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服装款式的设计要素; 2、掌握形式美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的运用; 3、掌握单品类服装的分类与设计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对服装专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严谨态度; 3、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只供学习与交流

只供学习与交流

只供学习与交流

只供学习与交流

四、实训指导书和主要参考资料 1、指导书 《服装款式设计》周朝晖邓美珍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主要参考资料 《服装设计学》刘元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服装款式设计大系》王鸣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服装款式构成/服装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编者: 李永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五、学时分配表 只供学习与交流

六、单元教学组织设计 1、,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注重与实物或图片结合。 2、为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考核项目,利用5~10分钟的课堂时间测试和评分,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3、在实训较多的课程的理论讲授时,采用互动的形式,分组进行讨论,代表发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教师在讲授理论后,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完成信息收集(网络、时尚期刊、市场),并能将其在课堂实训作业中结合利用。 5、为了提高实训的教学效率,课前使学生了解实训的目标,制定由浅入深的实训项目,并对实训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项目。 6、教学手段概述 ①理论讲授; ②实例讲解; ③一对一的习作辅导; 七、考核方式和标准 1、考查方式 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方式分为过程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只供学习与交流

《服装工艺》教学大纲

《服装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服装工艺》 课程代码:20301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40学时(理论:16学时,2学分;实践:24学时,4学分) 先修课程:《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制图》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中职)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服装工艺》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女时装工艺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服装工艺的原理、方法,掌握服装人体工学、人体测量等实际运用,以及制作技巧。使学生了解服装制作工艺的内在规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服装的制作的能力,对服装工艺与造型、材质、相互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女时装的量体、裁剪、缝制工艺理论及其缝制方法,及女时装的缝制操作中的变化工艺的应用。 课程难点:女时装操作中部件及组合的制作方法及推归拔工艺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二)课程内容 女时装的缝制工艺 1、女时装的工艺简述 (1)女时装的外形 (2)女时装的部件分析及练习 (3)女时装的缝制工艺流程 (4)女时装的质量要求。 2、女时装的工艺流程与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女时装的缝制工艺,掌握各步骤的缝制工艺技巧,配裁里料的要点。掌握女时装的推、归、拔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一)实践教学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服装缝制理论知识及熟练掌握基础型服装的制作工艺,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一般服装的能力。 1.本课程考试 2.本课程的评分标准以服装工艺的评分标准为准,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为设计的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和色彩美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高度为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规律的学习,掌握色彩在构成关系上的科学原理,明确使用色彩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以及了解相关色彩组合,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色彩构成作业,进而强化理性认识,为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重点: 色彩的构成原理,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及色彩的心理象征意义。此部分重在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对色彩的构成规律及色彩的心理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本课程重难点: 色彩的心理。色彩的心理涉及到了物理学、生理学、美学及心理学,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与把握,但色彩的心理因素却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一部分重要理解,以色彩的表现创作为辅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课时:51节

注:学时分配及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第三部分讲授部分 第一单元色彩的物理理论【知识要点】 1.色彩产生的原理。 2.色彩的表示方式。 ★孟塞尔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科学地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辨别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单元色彩的分类与特征 【知识要点】 ⒈色彩的分类。 ⒉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色彩的混合。 【能力目标】 ⒈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分类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⒉从新的层次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 ⒊理解色彩混合的几种类型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和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色彩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单元色彩与心理 【知识要点】 1.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⒉色彩的情感与思维。 【能力目标】 ⒈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色彩的对比、色彩的适应、色彩的稳定性、色彩的易见度、色 彩的膨胀与收缩、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错视现象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⒉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素质目标】

最新服装缝制工艺教学大纲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服装缝制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0030 180055 180070 课程总学时:180 周学时数:3;3;4 学分:2.2;2.5;3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必修 开课系(部):服装系 执笔人:石梅 审核人:王秀芝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服装裁剪与缝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从西裤、衬衣、西服等基础服装的缝制工艺出发,通过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各种服装的工艺流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成衣的裁剪与缝制工艺。 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手缝、机缝、零部件的制作以及熨烫等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裙子、西裤、衬衣、西服等基础服装的工艺流程及缝制方法,能够根据各种不同的规格尺寸准确的绘制出样板,并能根据样板进行快速的排料、裁剪、缝制、整烫、检验等工艺。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基础缝制工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服装工艺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零部件的裁剪与缝制工艺。 [重点与难点]重点:机缝工艺练习。 难点:服装零部件的制作工艺。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CAI课件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理论,开阔专业知识视野。 [主要内容] 第一节手缝工艺 一、手缝工具

二、手缝工具的使用及保管 三、手缝针法 第二节机缝工艺 一、常用机缝工具 二、常用缝纫设备 三、机缝工艺 第三节服装部件制作工艺 一、袖头制作方法 二、口袋制作方法 三、领子的制作方法 四、裙子后开衩制作方法 第四节熨烫工艺 一、常用熨烫工具、用品 二、熨烫原则 三、熨烫温度、湿度、压力和时间的控制 四、熨烫方法 [参考书目] [1]张家腾、王学主编,《服装缝制工艺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孙兆全主编,《成衣纸样与服装缝制工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服装的熨烫原则有哪些? 按要求缝制单开线口袋一个。 按要求缝制单开线口袋一个。 第二章裙子的纸样设计与缝制工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裙子的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裙子的裁剪与缝制工艺。[重点与难点]重点:裙子的裁剪与缝制工艺。 难点:裙子绱拉链及做装腰头的缝制工艺。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CAI课件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理论,开阔专业知识视野。 [主要内容]

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构成形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形态构成的设计原则,掌握构成设计应用和绘制方法,培养学生创意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色彩构成的概念4学时(理论4学时) 一、色彩构成基础知识 1. 色彩构成的概念 2.色彩构成的表现方法 3.系统化表示法 二、色彩的形成 原色:无法用其它颜色调配出的颜色红黄蓝 间色: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出的颜色橙绿紫 复色:三种原色和两种以上的间色按比例调配出的颜色 固有色:物体所固有的颜色 光源色:光照本身的颜色 环境色:物体所处环境的色彩对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补色:色相环上直径两端正对的颜色被称为互补 三、色彩体系 (一)孟塞尔色彩体系 (二)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

(三)日本色配色体系 色彩的分类 色彩构成的三属性: 色相明度彩度 明度推移、彩度推移 四、色彩和性格 红:兴奋、活泼、热情、健康有挑战性 橙:饱满、成熟富有食欲感、华丽、温暖、愉快 黄: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 绿:春天、成长、生命、希望 蓝:透明、清凉、冷漠、流动、深远 紫:高贵、庄重、奢华、具有神秘感 白:明亮、干净、纯洁、扩张感 黑:沉静、神秘、消极 五.色系和色调 一、色调的分类 二、色调之间的关系 互补色关系对比色关系临近色关系同类色关系第二章色彩的对比与搭配4学时(理论4学时) 一、明度对比 高长调——明朗低短调——轻柔 中长调——强壮中短调——老成 低长调——威严低短调——沉重 中高调——希望中低调——平凡 二、彩度的对 高强对比——响亮高中对比——强烈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 色彩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各类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美术与设计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教授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色彩规律;熟悉色彩和色彩画的工具、材料及性能,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并通过色彩训练诱发学生的色彩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和创作中熟练地组织和表现色彩打下基础。 3.教学要求: 色彩教学活动,要执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造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美术素养,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设计)能力。 4.教学课时安排: 总课时:120课时。 5.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要求初步掌握色彩规律和基本技法,着重强调色彩塑造和构成能力的培养。 2、审美性原则。选择能使学生得到美感熏陶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3、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精选那些专业需要的,并适用于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素质提高的内容。 4、实践性原则。以色彩理论讲授为先导,技能训练为主体,强调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联系起来,把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生活,富于职业教育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模块色彩原理(8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在对不同光源色的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了解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以及画面整体色彩的关系;初步体验色彩引起的视觉心理感应。 2、掌握色的三要素、色彩对比、色调等词汇含义;掌握色的混合、色彩对比手法和表现规律,理解色调的形成、变化及类型。 讲授要点: 1、光与色的关系。包括色彩的来源、光与色的关系等。 2、色彩的物理原理、生理原理、视觉心理。 3、色彩的常用词汇,主要内容有原色、间色与复色,色相、明度、纯度、条件色、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色彩空间透视、补色关系等一些基本概念。 4、色彩的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内容安排: 1、光与色的关系,色彩基本原理与视觉心理 2学时 2、色彩基本词汇和基本规律 6学时 第二模块色彩表现(104课时) 教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