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各个王朝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历代选官制

历史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历代选官制

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分科取士
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增进设士
科,科举制正式形
成。 2、唐太宗时期,科举考试以 进士 和明经

科为主。武则天时期,首武创举 殿试和

3、北宋时期,科举考试有了重大发展,主要体现有: ①录取人数的提高;②殿试成为定制,考生成为“天子门 生”;③为保障公正,实施糊名制、锁院制、誊录制。
材料六:明代大儒顾炎武曾在其著作中谈到:“八股之害,等
于焚书,其败坏人才尤甚于咸阳之坑”。
材料七:近代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
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 制度》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 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 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趋势1:选官标准:血缘、家世门第 →才学; 趋势2:选官方式:推选→公开的考试; 趋势3: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了相对公平、公正、
公开、客观的原则; 趋势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与僵化; 趋势5:选官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用人大权被宦官和豪 强地主所把持,致使“门生故吏遍天下”,察举制失去选拔人才作用
合作共探二:九品中正制
材料三:追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于是朝廷用人没有
了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九品中正 制……这样一李艾,官吏制任命与升降,比较有一客观标准……至 少在曹魏初行此制时,总比以前漫无标准各自援用私人好得多。一 时制度建立,吏治澄清,曹家得天下,这制度也有关系的。
2、科举制考试内容只准局限于儒家经典范围之内,禁锢 人们的思想,内容的偏狭对社会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朝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形成“中朝”,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史称西周。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②诸侯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④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⑤分封地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②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维护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及各种爵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天子地位: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影响:有利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不利影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平等权利受到约束,重男轻女思想一直存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三、秦的统一:秦统一的条件:外部条件:1.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2.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内部条件: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秦王嬴政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3.两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简称皇帝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各个王朝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各个王朝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

公元前2070(禅让制)禹死后,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公元前1046地方的统治。

但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公元前22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6郡,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汉: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魏晋南北朝唐朝: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关。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①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建立:禹时候,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③特点: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①中央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制度:地方封侯、伯,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都城在镐京。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3)主要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文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手封诸侯在其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分封制的影响: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5)破坏:①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②瓦解: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自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最突出的特点。

②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③是“家”与“国”的统一。

(4)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领地内却是大宗。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西汉:空前加强;、东汉:进一步加强;、隋唐:进一步完善;、北宋:强化;、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070(禅让制)
禹死后,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公元前1046
地方的统治。

但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公元前221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6郡,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汉:
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贞观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
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之权。

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清朝:
中央官制:康熙设立南书房,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相互制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
明朝:
沿袭元制;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废宰相,权分六部,加强君主权利,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文渊阁,出现内阁;明宣宗:阁臣票拟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