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理考察报告
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是地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和研究能力。
本次实习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进行,为期两周。
实习地点为我国XX省XX市。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2. 培养学生野外观察、分析和研究能力;3. 提高学生地理野外考察技能;4.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区域概况实习地区位于我国XX省XX市,地处XX山脉与XX平原之间,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实习区域包括山区、平原和城市。
2. 实习项目(1)地貌考察考察实习期间,我们重点对实习区域的地貌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主要包括:1)山区:考察了实习区域内的山脉、山谷、河流等地貌特征,分析了地貌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过程;2)平原:考察了平原地区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特征,分析了平原地区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3)城市:考察了城市地形、土地利用、交通、人口等特征,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2)气候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的气候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分析了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水文考察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内的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水文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4)植被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内的植被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分析了植被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5)人文地理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内的城市、乡村、民族、宗教等人文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人文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四、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学会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了野外观察、分析和研究能力;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4. 激发了我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格式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格式一、研究目的地理野外考察是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次野外考察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地理环境的地貌特征、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气候要素及地球变化等方面信息,为深入研究地理学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选择本次野外考察选择的研究区域为XX省XX市XX县XX自然保护区。
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地理考察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地貌特征调查: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貌成因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地貌测量仪器对地表特征进行记录。
2. 生态系统调查:对当地的植被、动物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3. 自然资源评估:对当地的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记录其中的质量和分布。
4. 气候要素观测:对当地的气温、降水、湿度等气候要素进行观测,收集气象数据。
5. 地球变化分析:对地质构造、断裂带、地震活动等地球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探索其成因和影响。
四、研究成果1. 地貌特征调查结果:了解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地貌类型。
2. 生态系统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了研究区的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格局。
3. 自然资源评估结果:对研究区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其质量和分布情况。
4. 气候要素观测结果:收集了研究区的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5. 地球变化分析结果:对地质构造、断裂带、地震活动的调查分析,探索了地球变化的成因和规律。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野外地理考察,我们对研究区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在今后的野外考察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研究区不同地貌类型、气候区域、植被类型等的详细调查,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六、参考文献1. XXX. 地理野外考察方法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2. XXX. 野外地理调查手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0.七、附录1. 野外考察照片2. 野外调查数据记录表3. 野外调查地图以上为本次地理野外考察报告内容,如有问题请指出。
【优质】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篇一:地理野外考察报告安顺地区野外实习报告系别:资环系班级:09级2班学号:姓名:张呈亮前言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次野外实习的主要课程有: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地貌学。
其中地质学的主要内容有:化石与海相沉积、地质罗盘的使用、地形图的科学应用、褶皱、断裂与地层等;土壤地理学的实习内容有:土壤剖面的选择与观察、土壤的性状观察与记载、土样的采集、土壤的地区分析、土壤的改良和土壤与环境的关系;水文实习的足以内容有:河流的相关特性、水的物理特性(水深、流速、流量、透明度等)、河流的治理探讨;地貌学的实习内容有:喀斯特地貌、构造地貌、石漠化、河流地貌、山地地貌。
这一次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更有力的加强了我们参与科研学习的能力。
目录1、实习的目的和路线................................................................... .42、内容................................................................... .. (5)2.1 实习区的概况................................................................... .. (5)2.1.1 龙宫................................................................... . (5)2.1.2 格凸河................................................................... .. (6)..................................................................... ..........2.1.3 花江大峡谷7...................................................................2.1.4 新铺国家地质公园82.2 实习内容. ................................................................... ............................. 92.2.1水文实习报告................................................................... . (9)2.2.2 植物................................................................... . (11)2.2.3土壤................................................................... .. (14)2.2.4 地质..................................................................... ......................19 22 2.2.5地貌................................................................... ..........................2.3实习心得体会 .................................................................. (24)1、实习的目的和路线1、通过学习切身感受安顺自然风光及山川之秀美,并实际认识一些安顺特有的地质地貌,增强其热爱安顺的热情和学习地理学的兴趣。
地理实践教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实践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掌握地理调查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识别能力;2. 熟悉野外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掌握地理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内容1. 野外考察(1)考察地点:某市某县某镇某村(2)考察时间:2021年10月15日(3)考察内容:1)地形地貌:观察山脉、河流、平原等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2)土地利用:调查村庄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其变化原因;3)植被类型:识别不同植被类型,了解其生长环境及分布特点;4)土壤类型:观察土壤颜色、质地等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5)人类活动:调查村庄周边的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等。
2. 室内分析(1)数据处理:对野外考察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人类活动等方面;(2)绘图:根据分析结果,绘制相关地理图表,如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分布图等;(3)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考察地点的地理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考察方案;2. 野外考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地理现象;3. 数据整理:将野外考察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为室内分析做准备;4. 室内分析: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地理图表;5.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形地貌:考察地点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为东西向,河流自西向东流。
平原分布在河流两岸,是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
2. 土地利用:村庄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占比较大。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2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精选2篇(一)报告主题: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报告时间:XX年XX月XX日1. 实习背景和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和研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情况,提高我们对地理学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野外实习,加深对自然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2. 实习地点和行程安排本次野外实习地点为XX国家公园,行程安排如下:2.1 第一天:到达目的地,进行团队建设和安全培训。
2.2 第二天:进行生态系统调查,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样本采集和数据记录。
2.3 第三天:进行地形地貌观测,包括测量山峰高度、观察河流形态等。
2.4 第四天:进行气候观测,记录气温、湿度、降水等数据,并与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5 第五天: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探究土壤的组成和质地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 第六天:进行植被调查,了解当地植被的分布和适应特点。
2.7 第七天:总结实习经验,撰写实习报告和交流分享。
3. 实习过程和收获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地考察中。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
在各项实习任务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和数据记录等方式,获取到了大量的实地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在生态系统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差异,并进一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在地形地貌观测中,我们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加深了对地形地貌的认识。
在气候观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土壤采样和分析中,我们了解了土壤组成和性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
在植被调查中,我们对当地植被的分布和适应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实地工作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报告模板

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报告模板
一、前言
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报告旨在总结地理长线野外考察的过程与成果,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二、考察地点及背景
1. 考察地点:(具体地点名称或地理坐标)
2. 背景介绍:(对该地点的地理背景、气候特点等进行简要介绍)
3. 考察目的:(明确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三、考察过程
1. 出发时间及交通方式:(记录出发的具体时间和交通方式)
2. 到达地点后的行动:(详细描述到达地点后的活动和状况)
3. 实地考察内容:(列举并描述各项实地考察的内容)
4. 重点数据收集:(对于需要记录的数据进行详细说明)
5. 采样与分析:(描述采样的过程和分析的方法)
四、考察成果
1.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主要发现与结论:(总结本次考察中得到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3. 存在问题及建议:(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收获和感想
1. 个人感想:(每位成员对于此次考察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2. 收获与成长:(对于此次考察对于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进行总结)
六、总结与展望
1. 考察总结:(对本次考察的整体进行总结)
2. 未来展望:(对于今后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展望)
七、参考资料
(如本次考察涉及的一些地理书籍、期刊、网络资料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的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报告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填写和完善。
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报告模板

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报告模板第一部分:前言地理长线野外考察对地理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增强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次野外考察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二部分:考察目的1. 了解地质地貌情况,包括地表起伏、地球构造、岩层分布等;2. 深入学习地理气候特点,探讨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探索各地生态系统,比较不同生态类型的特点和适应性;4. 研究人口分布、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等人文地理问题;5. 进行数据收集、绘图和实地测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6. 培养团队合作和调查研究能力。
第三部分:考察地点本次考察选择_______(具体考察地点),该地区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生态系统丰富,是进行地理学综合考察的理想地点。
第四部分:考察内容1. 地质地貌考察:包括地层展布、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等;2. 气候生态考察:包括气候要素观测、植被类型调查、生态环境评估等;3. 人文地理考察:包括城镇规划、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4. 数据收集与处理: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和实地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5. 学术讨论和思考:对考察结果进行讨论与总结,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考和建议。
第五部分:考察总结通过本次地理长线野外考察,我们不仅对地理学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相信这次野外考察将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1. 地理学教材;2. 野外考察技术手册;3. 相关科研论文。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格式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格式一、前言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学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地理野外考察的过程和成果,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考察地点和时间考察地点:XXXXXXXXXX考察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三、考察目的1.加深对地理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2.实地探索和发现地理现象,了解当地特有的地貌、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3.观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地理学学科的热爱。
四、考察过程1. 准备工作(1)制定考察计划,明确考察目的和内容。
(2)准备必要的装备和工具,如地图、指南针、测量仪器等。
(3)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
2. 考察内容与方法(1)地形地貌观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地理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植被观察:记录当地特有的植被种类和分布情况。
(3)动植物资源观察:观察当地动植物种类,了解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人文地理观察: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活动,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结果和发现(1)地理地貌:我们发现XXXXXXXXX。
(2)植被分布:我们记录到XXXXXXXXX。
(3)动植物资源:我们发现XXXXXXXXX。
(4)人文地理:我们了解到XXXXXXXXX。
四、考察体会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我们不仅认识到地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感受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我们也发现了许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地理现象,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五、总结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学学科中的重要学习形式,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能够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师培训基地野外考察报告
时间:
考察地点:江苏省中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
参加人员:陈胜庆、李功爱、陈大旺、杨志荣、费燕杰、张慧娟、顾四新、马莉、王保卫、董训跃、罗芸英、杨丽萍
一、考察目的:
为了提升浦东新区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地理教育观念较新、地理教学方法灵活,且能适应“二期课改”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师,浦东新区地理学会、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联合组织了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野外考察活动。
一行的39人中,绝大多数是浦东新区地理骨干教师或陈胜庆、吴根才、李功爱地理培训基地的成员,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如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等技术,收集沿线考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景观资料,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树立新的资源观、能源观和生态环境观。
旨在将实践中获取的知识通过加工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提升课堂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考察内容:
1、我们考察了江苏盐城大丰--世界
目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风光秀
丽,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生态湿地旅游资
源非常丰富,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
这里建立了麋鹿、丹顶鹤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地理考察的好去处。
2、参观了施耐庵纪念馆及陵园--施耐庵是历史名著《水浒转》的作者。
3、考察了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对了解我国近代历史收集了难得的资料。
4、参观了“中国水晶之乡”--连云港市东海县水晶洞、水晶生产和销售基地--我们亲眼目睹了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的产品:各类岩石、矿产,特别了解了内生矿产的形成条件及产品、水晶矿的价值及加工过程,学习了辨别真假水晶的简易方法。
5、参观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了解了我国大陆的钻探技
术,这项工程的胜利竣工获取了大陆基
岩研究的宝贵资料,对地质勘探提供了
许许多多的科学依据。
对进一步研究地
球的演化历史、发展变化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主钻孔位置:38.095300N、40.3778740E,该工程利用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江苏省东海县钻探一口深达5000米的科学钻井。
6、考察了位于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花果山是拍摄电视《西游记》的主要外景地,这里的山石、树木、花草都较特殊,对地质、地貌、生物、土壤、气候的考察意义较大。
也使我们对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
成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了进一步的理
解。
那里的猴子能与人安然共处,体现了
动物与人类和谐生存也是多么美好的。
7、参观了“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堡--连云港”,连云港是兰新线-陇海线的起点,港区是岩石海岸,港阔水深,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港口和集装箱港口之一,是实现海陆联运的重要港口,这个港口的开发
和建设既联系了
我国南北海港和海外港口,又通
过陆上与中亚、东欧、北欧、中欧
和西欧地区的国家相通。
这对我
国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是相当大
的,我们看后感慨
万千。
8、参观了淮安“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了解了周总理辉煌的一生。
9、参观了“邮驿博物馆”,江苏省高邮孟城驿、古文游台,即古代邮政通信的历史见证。
10、考察了连云港的岩石海岸的侵蚀状况,海滨浴场的形成,这对我们了解连云港旅游资源、海岸资源的开发潜力大有裨益。
11、考察了“京航大运河”现今的规模和主要功能--航运、调水通道、灌溉、泄洪、养殖、旅游等。
12、考察“南水北调”起点--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这个花园式的水利枢纽工程,集调水、发电、灌溉、防洪于一身。
体现了我国江河治理的丰功伟绩。
13、考察了地理学之祖--徐霞客故居和墓地:徐霞客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
在山川江河间进行地理探险考察,
给我国地理学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
财富,他的精神激励着我国乃至世
界地学界人士对自然地理等付出不
懈的努力。
三、考察的主要收获:
我们这次地理考察虽然时间较短,所行的地理区域较小,但是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的具有地理特色的考察线路和丰富的考察内容,使我们收获颇丰。
归纳起来有以下收益:
1、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地形,河流(含运河)湖泊,气候,典型动植物,土壤,海岸类型,矿物岩石等的形成有了较明显的了解,由原来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自然地引入,对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很大。
2、人文地理知识方面:对京杭大运河,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连云港的港口建设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都有了较深的具体的感受。
对沿途农业、工业、交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有一点直观印象。
3、历史地理知识方面:“新四军的发展历史”,周恩来辉煌的一生,徐霞客、施耐庵、蒲松龄的生平事迹,以及高邮孟城驿(古代邮政通信-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也有比较大的收获。
4、现代技术设备使用方面:对特殊的地点进行了定位,运用了定位仪进行了旅行导航,进行了一些测距、测速,运用数码相机和DV
把沿途的景物记录下来,还认识
了我国大陆钻探的工程技术。
总
之现代高科技在生活、工作、学
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我们所
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我
们积累教学资料提供了方便。
5、同志之间感情方面:来自各校的地理教师在这次沿途中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互相之间从认识到交流生活、学习、工作的感受,学习现代设备的使用方法。
同志之间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友谊,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总之,我们这次地理考察在陈胜庆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