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基础知识
免疫学基础知识

抑制常规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抑制效应T细胞表达IL2及其他细胞因子 抑制靶细胞
介导效应T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裂解
减弱共刺激信号及抑制抗原提呈
三 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产生细胞因子(IL-6、 IL-10、TNF-α)
一 免疫学概论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
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 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 理平衡的功能。
一
免疫学概论
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免疫自稳
识别和清除自身衰退组织。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畸变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一
免疫学概论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调理吞噬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炎症介质作用
四
免疫分子
补体激活三条途径
四 免疫分子
3.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 白介素: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 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 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趋化因子家族:对多种细胞有不同趋化作用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
三 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 细胞, 使T 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专职 巨噬细胞 B细胞 内皮细胞 兼职 上皮细胞 激活的T细胞
三
免疫细胞
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限制过敏反应及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免疫学基础知识介绍

免疫学基础知识介绍免疫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体抵抗外界有害物质和疾病侵袭的机制。
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本文将通过介绍免疫学的基础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反应的过程,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一、免疫学基础概念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由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构成,旨在识别、消灭和记忆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的外来物质。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和免疫调节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应答当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的健康。
免疫应答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应答,它通过机体固有的内在机制来迅速应对各种有害生物。
获得性免疫则是一种特异性的应答,它会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记忆,并提供长期保护作用。
3.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在接触到某种抗原后,会产生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记忆。
一旦再次接触到同样的抗原,免疫系统将迅速而有效地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应答。
这种免疫记忆是由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储存和调控的。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1.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免疫应答中最关键的细胞类型,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分别负责产生抗体和调控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则负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促进抗原的呈递和免疫应答的激活。
2.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淋巴细胞和抗原相互作用的场所。
脾脏则负责滤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免疫应答的启动。
3. 免疫调节分子免疫调节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基础必学知识点

免疫基础必学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损伤。
3. 免疫系统的分类: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备的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免疫防御机制,而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感染病原体或接种疫苗等方式获得的特异性免疫防御。
4. 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三个过程。
免疫识别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的过程,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病原体的攻击和清除过程,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对先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具有长期保护免疫的能力。
5. 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免疫系统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主要负责清除病原体和感染细胞,T细胞和B细胞则负责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调节免疫应答。
6. 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调节机制,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反应。
这包括免疫系统内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以及外部的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7. 免疫记忆和免疫防御:通过先前的感染或疫苗接种,机体可以建立免疫记忆,当再次遭遇相同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从而提供持久的免疫防御。
8. 免疫失调和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
对于免疫疾病的治疗,常采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调节免疫反应。
9. 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疫苗的研发、肿瘤免疫治疗、器官移植、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等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免疫基础知识简介

⑵外周免疫器官
• 包括脾脏、淋巴结等。是成熟免疫细胞在外周的分布场所。 •脾
• 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为动物体最大的 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种功能:
– ①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 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 ③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 ④过滤作用。
• 淋巴结 • 动物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
(三)天然免疫屏障
• 属第一道防线及第二道防线的一部分。 • 物理屏障 • 叶子的腊状角质层、昆虫的外骨骼、蛋的壳膜与皮肤等都属
于物理屏障,这是第一层抵御。然而,动物体不可能与外界 百分百隔离,所以需要其它方式来保护像肺、肠子及泌尿生 殖道等动物体的“漏洞”。以肺为例,咳嗽与打喷嚏就能将 致病源与刺激物排出呼吸道。眼泪与尿液可以将致病源冲洗 出去,而由呼吸道与泌尿生殖道所分泌的粘液则能将微生物 给粘附起来。 • 化学屏障 • 同样也能防止感染。皮肤与呼吸道能分必抗生素胜肽,如βdefensins。唾液、眼泪与乳汁中的酵素(如溶解酶与A型磷 脂质酶)具有抗菌的效果。母猪靠著微酸性的阴道分必物提 供化学屏障,公猪精液则靠防御素与锌离子来杀死致病菌。 致病源随食物下肚后,胃中的胃酸与蛋白酶能提供强力的保 护作用。
• 第三道防线
• 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 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 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动物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 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 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T细胞和B细胞 在中枢免疫器官中成熟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 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 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 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
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与应用

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及其在防御疾病方面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简单讲述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一、免疫学的基础知识1. 免疫系统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抗体等。
2.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是由T细胞介导,而体液免疫应答则是由B细胞介导。
3.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即在初次遇到致病微生物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在接下来的遭遇中产生更快、更强的反应。
二、免疫学的应用1. 疫苗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药物。
疫苗可以模拟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从而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微生物的抗体或T细胞免疫应答。
疫苗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包括细胞免疫治疗、体液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其中,最常见的是体液免疫治疗,即使用抗体来治疗疾病。
3. 免疫监测免疫监测是利用免疫学的技术对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监测的方法。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抗体或T细胞的水平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治疗效果。
4. 免疫诊断免疫诊断是利用免疫学的技术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抗体、免疫分子或细胞来诊断感染病原微生物或自身免疫疾病等。
三、结语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疾病,都与免疫学有紧密的关系。
充分了解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免疫学基础知识

整理课件
17
三 免疫细胞
Treg细胞:
免疫失能性、免疫抑制性 ➢ 抑制常规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 抑制效应T细胞表达IL2及其他细胞因子 ➢ 抑制靶细胞 ➢ 介导效应T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裂解 ➢ 减弱共刺激信号及抑制抗原提呈
整理课件
18
三 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
整理课件
13
三 免疫细胞
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抗原递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等
其他免疫细胞
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整理课件
14
三 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
按功能分类: ➢辅助T细胞(Th):CD4+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Tc):CD8+ T细胞 ➢调节性T细胞(Treg):CD4+ CD25+ Foxp3+T细胞
整理课件
26
四 免疫分子
2. 补体系统 :
存在于正常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 不耐热的糖蛋白。包括固有成分13种:C1q、C1r、C1s、C2-C9、D 因子及B因子;调节蛋白10种;补体受体10种等。
➢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 调理吞噬作用 ➢ 免疫粘附作用 ➢ 炎症介质作用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1.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2.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整理课件
9
二 免疫器官
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知识点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外界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机体内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几个方面,介绍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复合物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合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免疫系统来对抗外界侵袭。
二、免疫应答的原理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外界抗原刺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
当外界抗原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将启动免疫应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物理屏障、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等。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遇到具体抗原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形成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
这一过程涉及到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激活和免疫效应等环节。
三、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种机制,以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调节分为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两种机制。
正向调节主要包括促进因子的作用,如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等,它们可以增强免疫应答的效果。
负向调节主要包括抑制因子的作用,如抑制性T细胞、免疫抑制分子等,它们可以抑制免疫应答的过度活化。
免疫调节机制的平衡是维持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四、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的研究及应用涵盖了很多领域。
在疾病诊断方面,免疫学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如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
在疾病治疗方面,免疫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如免疫疗法、细胞免疫治疗等。
另外,免疫学还涉及到疫苗的研发、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等方面。
结语免疫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学科,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机体的免疫机制,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免疫力科普知识

免疫力科普知识免疫力是指人体对抵抗疾病和外界有害物质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关于免疫力的科普知识: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
主要包括淋巴器官(如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如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免疫分子(如抗体和细胞因子)。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并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它还能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3.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反应:免疫系统有两种免疫反应,即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通过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来阻止病原体入侵。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4. 免疫力的影响因素:免疫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减少压力,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5. 免疫力的弱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弱化可能导致易感染疾病和免疫系统失调,如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一些方法可以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原体、充足摄入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D和锌)以及保持适度运动。
6. 免疫力和新冠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引起COVID-19的病原体。
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病毒感染。
预防COVID-19的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以及接种COVID-19疫苗。
请注意,以上提供的是一般的免疫力科普知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评估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义•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A )主要由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产生,其中大部分是由胃肠淋巴样组织所合成,少部分由呼吸道、唾液腺和生殖道粘膜组织合成。
哺乳期产妇腺组织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A产生细胞,这些细胞主要来自胃肠。
在人类,还有少量的免疫球蛋白A来自骨髓。
人出生后4~6月开始合成免疫球蛋白A ,4~12岁血清中含量达成人水平,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总的10%左右,半衰期约5~6天。
免疫球蛋白A有免疫球蛋白A 1和免疫球蛋白A 2两个亚类。
免疫球蛋白A 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的85%,α1链分子量为56;免疫球蛋白A 2主要存在于外分泌液中,少部分以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存在,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的15%,α2链缺乏铰链区,分子量为52。
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除单体形式外还有由J链共价相连的二聚体或三聚体等形式。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由J连接的双体和分泌成分所组成,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分泌等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通过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结合,阻抑其吸附到易感细胞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还可中和毒素如霍乱弧菌毒素和大肠杆毒素等。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可能与免疫球蛋白A合成不足有关。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减少也有一定关系。
产妇可通过初乳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传递给婴儿,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αR,血清型单体免疫球蛋白A可介导调理吞噬和作用。
此外,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结合饮食中大量的可溶性抗原以及肠道正常菌群或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热原物质,防止它们进入血液。
•免疫球蛋白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
从结构来看,免疫球蛋白A有单体、双体、三体及多聚体之分。
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及分泌型两种。
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存在于血清中,其含量占总免疫球蛋白A的85%左右。
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虽有和的某些功能,但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肠液、尿液、汗液等。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
故又称粘膜局部抗体。
免疫球蛋白A不能通过胎盘。
新生儿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A抗体,但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
新生儿出生4~6个月后,血中可出现免疫球蛋白A ,以后逐渐升高,到青少年期达到高峰。
2 具体内容2.1 英文名:免疫球蛋白A2.2 别名:血清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A2.3 正常值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扩散法 (法):脐带: 0~50 (0~5)新生儿: 0~22 (0~2.2) 0.5-6个月:30~820 (3~82) 6个月-2岁:140~1080 (14~108) 2-6岁: 230~1900 (23~190) 6 -12岁: 290~2700 (29~270) 12-16岁: 810~2320 (81~232)成人: 760~3900 (76~390)2.4 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免疫球蛋白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 综合征、门静脉性肝硬化、某些感染性疾病、湿疹、血小板减少症、综合征 (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慢支缓解期等。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介于500~2500则病情重,病程长者<500。
脐带血免疫球蛋白A升高:风疹、单纯疱疹、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革兰氏阴性杆菌宫内感染等。
(2)降低: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0%)、非免疫球蛋白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原发性无病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蛋白血症、继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放射线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剂 )、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Ⅲ型、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Ⅰ型(、免疫球蛋白A减低、增加)、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Ⅱ型(无免疫球蛋白A 、,正常)等。
1 别名:血清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2 免疫球蛋白G概述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 )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机体合成免疫球蛋白G的年龄要晚于,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
免疫球蛋白G是血清中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总的75%。
3 人免疫球蛋白G的亚类根据免疫球蛋白G 分子中γ链抗原性差异,人免疫球蛋白G有4个亚类: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免疫球蛋白G 3和免疫球蛋白G 4(小鼠4个亚类是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a、免疫球蛋白G 2b和免疫球蛋白G 3)。
其中免疫球蛋白G3γ3铰链区含有62个氨基酸残基,具有4个重复γ1铰链区(15个氨基酸残基)的串连结构,重链间二硫键数量多,约10~15个,因此易被蛋白酶裂解,半衰期也较短。
不同免疫球蛋白G亚类的生物学活性有所差异(表2-3)。
免疫球蛋白G的半衰期相对较长,约为20~30天。
免疫球蛋白G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其固定补体的能力依次是免疫球蛋白G 3>免疫球蛋白G 1>免疫球蛋白G 2,在小鼠为免疫球蛋白G 2b>免疫球蛋白G 2a>免疫球蛋白G 3,人的免疫球蛋白G 4和小鼠的免疫球蛋白G 1无固定补体的能力。
4 免疫球蛋白G的免疫作用免疫球蛋白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此外免疫球蛋白G还具有调理吞噬、和结合等作用。
由于免疫球蛋白G上述特点,免疫球蛋白G在机体免疫防护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都属于免疫球蛋白G类抗体。
应用对麻疹、甲型肝炎等有免疫力的产妇或正常人丙种或胎盘球蛋白可进行人工被动免疫,能有郊地预防相应的传染性疾病。
不少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因子(抗核抗体)以及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大都也属于免疫球蛋白G 。
5 化验5.1 正常值免疫比浊法、单向免疫扩散法:脐带: 7.6~17 (760~1700)新生儿: 7~14.8 (700~1480) 0.5~6个月:3~ 10 (300~1000) 6个月~2岁:5~12 (500~1200) 2~6岁: 5~13 (500~1300) 6~12岁: 7~16.5 (700~1650) 12~16岁: 7~15.5 (700~1550)成人: 6~16 (600~1600 )5.2 化验结果意义升高:①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综合征 (斯约格伦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等。
②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③肝脏病:慢性病毒性活动性肝炎、隐慝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等。
④传染病:结核、麻风、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病、淋巴肉芽肿、放射线菌病、疟疾、锥虫病等。
⑤类肉瘤病。
1 基本内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为970,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
在分子结构上免疫球蛋白M无铰链区,Cμ2可能替代了铰链区的功能。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免疫球蛋白M是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如八目鳗可产生免疫球蛋白M。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无论是B细胞膜表面(),还是合成分泌到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都是最早出现的,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有能力产生免疫球蛋白M。
在抗原刺激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一般免疫球蛋白M也最先产生。
免疫球蛋白M在正常人血清中平均浓度为60~180%,占血清总的5%~10%。
由于免疫球蛋白M在免疫应答早期产生,并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作用比强500倍以上,而且活化补体后通过C3B、C4b等片段发挥调理作用,因此免疫球蛋白M在机体的早期免疫防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然的血型抗体(凝集素)为免疫球蛋白M,血型不符的输血,易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免疫球蛋白M不能过胎盘,脐血中如出现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球蛋白M,表示胚胎期有相应病原微生物如梅毒螺旋体、风疹或巨细胞毒等感染,称为胚胎感染或垂直感染。
正常人血清中也含有产量单体免疫球蛋白M。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中一种主要的。
成熟 B细胞有,在正常人B细胞库()中免疫球蛋白细胞约占80%。
在记忆 B细胞中免疫球蛋白M逐渐消失,被、或所替代。
免疫球蛋白M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对防止菌血症起主要作用。
一个免疫球蛋白M分子由5个单体通过J链连接成五聚体。
这种结构使免疫球蛋白M具有较多的抗原结合价,可以同时和数个靶细胞结合。
因此,免疫球蛋白M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起主力抗体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M的抗菌作用比高1000倍。
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免疫球蛋白M是最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
胎儿大约在胚胎期第20周即能合成免疫球蛋白M。
因母体的免疫球蛋白M不能通过胎盘,如果胎儿或新生儿血液中出现免疫球蛋白M时,即表示已发生过宫内感染。
1周岁以上的小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即达到成人水平。
天然抗体多为免疫球蛋白M。
冷凝素、类风湿因子等,都是免疫球蛋白M。
2 相关信息2.1 英文名:免疫球蛋白M2.2 别名:血清 ,免疫球蛋白M2.3 正常值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扩散法 (法):脐带: 40~240 (4~24)新生儿: 50~300 (5~30) 0.5~6个月: 150~1090 (15~109) 6个月~2岁:430~2390 (43~239) 2~6岁: 500~1990 (50~199) 6~ 12岁: 500~2600 (50~260) 12~16岁: 450~2400 (45~240)成人: 400~3450 (40~345)注:正常值因标准品制备而变化。
2.4 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急、慢性肝病 ( 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黑热病、锥虫病、伤寒、弓形体病、乙型脑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脐带血免疫球蛋白M升高: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梅毒、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弓形体等宫内感染等。
(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和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1 基本内容是1966年发现的一类,分子量为188,血清中含量极低,仅占血清总的0.002%,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
ε链有4个(Cε1~C ε4),无铰链区,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
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使丧失生物学活性。
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胃肠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常是变应原入侵和I型变态反应发生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