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一个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

一个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语言发展障碍儿童介绍:语言发展障碍是儿童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发展滞后或困难的一种神经发育异常。
本个案研究旨在探讨一个9岁男孩的语言发展障碍,并提供干预措施。
个案背景:杰克(化名)是个9岁的男孩,最近被推荐给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因为他在语言和表达方面表现出困难。
他在学校中常常因无法理解老师的要求而感到沮丧,他在与其他孩子交流时也有困难。
评估过程:杰克接受了语言和言语评估,以便确定他在语言发展方面的问题。
结果显示杰克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理解方面都存在困难。
他的语音产出普遍不清晰,例如替换或省略音素。
在语法方面,他缺乏正确的语法结构和复杂的句法表达能力。
在词汇和语义方面,他对单词的意义和用法缺乏理解。
个案干预:针对杰克的语言发展障碍,以下是一些针对他的个案干预策略:1.医学干预:通过检查杰克的听力和口腔发音,确保他没有其他相关的问题,例如听力损失或发音障碍。
2.个别语言治疗:设计了一套个别的语言治疗计划,以帮助杰克改善他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理解。
a.语音矫正:通过提供模仿和重复训练,帮助杰克改善他的语音清晰度和发音准确性。
使用视觉辅助材料,例如发音图表和视频,以加强学习效果。
b.语法练习:通过提供语法练习和使用手册,帮助杰克学习正确的语法结构和句法表达能力。
使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c.词汇学习:设计一个个性化的词汇学习计划,帮助杰克扩大他的词汇量和理解单词的意义。
通过使用分类和联想的方法,帮助他记忆和使用单词。
d.语义理解:使用图像和故事情景,帮助杰克理解单词的意义和上下文,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练习,并鼓励他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和描述事物。
3.家庭支持:与杰克的家长交流,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
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正面的语言刺激,例如与杰克共读书籍、讨论事务,并提供模仿和补充材料。
干预效果评估:根据个案干预过程和干预后的观察,杰克在语言和表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唐氏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常常伴随着身体畸形和语言障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语言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以一例唐氏综合症患儿为例,介绍其语言训练的过程和成效,为其他类似患儿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个案概述:被访者是一名7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因智力障碍而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孩子平时生活中表现良好,身体健康,但其语言表达能力远低于同龄人水平,常常不能理解别人的话语或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在交流中出现频繁的语法错误和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训练过程:语言训练从听力训练开始,主要针对孩子语音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训练包括多次反复听取单词和短语,要求孩子能够辨别出语音中的差异,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能够准确地复述出来。
在听力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加入对话练习,要求孩子能够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并能够应答。
这个过程在最初阶段会是一种挑战,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和理解语言。
因此,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进行,逐渐提高训练难度和语言要求,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此外,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还会采用图像辅助和实物辅助的方法,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和自信心。
例如,老师会使用图片或实物来引导孩子讲述事物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效果:经过多次的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单词和短语中的语音差别,并能够明白其含义和运用。
在对话练习中,孩子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也有了更好的展现。
此外,老师发现,在训练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不再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学习和生活的品质也随之提升。
总结:综合来看,针对唐氏综合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唐氏综合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患者患有额外的21号染色体,导致患者在生理和认知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发育障碍。
语言障碍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问题。
由于唐氏综合症患者的智力发育存在一定的限制,他们在语言学习和沟通能力方面通常会存在各种障碍。
本文将通过一个特定的个案研究,探讨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和策略。
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8岁的唐氏综合症儿童,他的语言发育明显滞后,表达能力较差,基本无法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和家人、老师以及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经过专业的评估,小明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和语法知识的习得上。
语言训练方案针对小明的语言障碍问题,我们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语言训练方案。
我们结合小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简单生动的日常情景对话练习,例如在家庭中进行日常交流、在学校进行教室对话、外出购物时和他人交流等等。
通过这些情景对话练习,训练小明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还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小明理解和学习简单的语法知识。
我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图表和卡片,让小明通过观察和记忆,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
这种辅助工具在唐氏综合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语言知识。
我们还利用语音训练和口腔肌肉锻炼等方法,帮助小明改善和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训练主要包括口腔肌肉锻炼操、语音模仿练习、嘴唇、舌头和声带的协调运动训练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小明口腔肌肉的灵活性和语音的准确性,从而改善他的语言表达问题。
训练成效经过数月的语言训练,小明在语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他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和意图;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改善,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他的语法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正确地使用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一: 学生基本情况姓名:李** 性别:男年龄:6 岁残疾类型: 智障语言障碍类型: 语言发育迟缓二: 学生语言水平初评情况:1 、呼吸、构音器官正常。
2、字母发音方面:①单元音能正确发单元音aoe i u u②声母发音方面:t n q x zh ch sh z c s 不能正确发音, 能模仿发四声3、仿说单音节词:能放说单音节4 、仿说双音节词:能仿说双音节之叠音。
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不能仿说。
5、理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6、表达:能表达简单的需求三、初评情况分析与训练策略李** 语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构音器官运动不灵活, 而导致字母的发音部位方法不正确, 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
由于说词能力处在单音节阶段, 所以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
四、制定实施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1、提高李** 构音器官的灵活性。
①、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口部活动:张口闭口、下颌运动20 次/ 项②、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唇部活动:撅、咧嘴20 次/ 项③、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舌部活动:伸舌、翘舌20 次/ 项2、加强声母发音矫正训练。
①、声母n及其声韵组合:拿奶奶牛女孩男孩你好②、声母I及其声韵组合:喇叭老师长颈鹿狼萝卜脸③、声母zh ch及其声韵组合:猪手指吃饭叉子炒菜早晨3、加强双音节词的发音训练(非叠音), 提高理解能力。
双音节训练词表:①阿姨鳄鱼②蚂蚁玉米乌龟耳朵企鹅③你好再见开门喝水训练看书弹琴吃饭睡觉老师④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名称)⑤其他双音节词语(水果名称、动物名称、食物名称等), 根据情况选训4 、加强三音节词的发音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
三音节训练词表:①abb大姐姐布娃娃吃豆豆老奶奶②aab拍拍手点点头棒棒糖谢谢你毛毛虫③ aba笑一笑跳一跳尝一尝指一指拍一拍好不好④ abc阿姨好对不起吃米饭拍皮球戴帽子开汽车打电话串珠子喝饮料下课了自行车长颈鹿大熊猫胡萝卜电子琴洗手液电视机电风扇羽毛球文具盒五、训练效果反馈经过本学期的训练,李**在语言方面, 从刚开始只能发单音, 到现在已经能较好的说三音节词了, 这是孩子在本学期语言沟通方面最大的一个语言跨越。
智力障碍幼儿早期语言干预的个案研究

智力障碍幼儿早期语言干预的个案研究【摘要】早期干预是智力障碍幼儿康复成功的手段之一,而语言则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该文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一例成功的智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的案例。
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设定的具体目标分阶段地对智力障碍幼儿实施干预是有效的。
同时研究发现,在干预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及时对儿童进行强化,充分利用游戏的价值对智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力障碍幼儿早期干预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16-02早期干预是对幼小年龄的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采用的一种特殊教育的训练手段。
通过这种教育措施的实施,可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或能力)有所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能。
智力受损导致智力障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而语言方面存在的困难则使他们无法顺利与人交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所以,对智力障碍幼儿早期语言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案基本情况介绍可可,4岁,独生女,出生时因窒息而导致轻度智力障碍。
可可的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家庭关系和睦,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均良好。
父亲是商人,母亲是全职妈妈。
可可2岁时妈妈发现她说话还不清楚,运动能力欠佳,刚刚能走路,但是她走路摇晃、重心不稳,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均不如其他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诊断为发育迟缓,轻度智力低下,建议家长带可可做早期干预训练。
通过访谈,了解到个案可可的家族无疾病史,母亲怀孕期间无任何不良习性及反应,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应酬,没有戒烟戒酒。
可可是个早产儿,刚出生时体质非常弱,经常患病,可可从出生后其各方面的表现都落后于正常儿童。
通过观察,了解到可可在语言发展方面虽会说简单的句子,但经常自言自语,与父母说话时所表达的句意也很模糊。
为了对她进行有效的评估,首先对她进行了智力诊断,根据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对可可初评可知,她的智商为60分,属轻度智力障碍。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报告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报告I.引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儿童,他们通常在语言、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例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个案,以评估语言训练在促进其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效果。
II.案例描述小明,男性,9岁。
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智商评估为60。
在语言方面,小明存在发音和表达困难,且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比同龄人较差。
他被分配到语言训练项目中,每周接受三次个别训练课程,每次45分钟。
III.方法1.评估:在进行语言训练计划前,我们对小明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理解等方面。
2.目标设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具体的训练目标,包括改善发音准确性、提高语法和句式建构能力、扩大词汇量等。
3.训练内容:训练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包括游戏、绘本、图片描述、角色扮演等,以增加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训练进度:每周评估一次小明的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训练内容。
IV.结果经过3个月的语言训练,小明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理解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的发音准确性得到了改善,能正确发音并辨别辅音和元音的区别。
句法和句式建构方面,小明能够运用基本的句子结构,并开始尝试复杂的句子。
词汇方面,他的词汇量扩大了,能够使用更多的词汇进行表达。
V.讨论本个案研究表明,语言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训练,小明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训练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加了训练的效果。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只有一个案例,不能代表所有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
此外,语言训练的时长较短,长期训练的效果尚未得到评估。
VI.结论虽然本个案研究存在局限性,但结果表明语言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有正面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长时间训练的效果,以及不同训练方法和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提升的效果。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也称为21-三体综合症,是由于21号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遗传病。
唐氏综合症儿童的智力水平、语言表达、社交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因此,语言训练在唐氏综合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一名唐氏综合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探讨语言训练在其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个案描述:孩子小文,男,6岁,唐氏综合症患者。
小文的智力发育普遍存在问题,讲话不清楚,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小文自幼就接受了言语训练,但进展缓慢,是一位语言治疗师的长期跟进训练,也得到了医生、家长、老师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语言训练目标:帮助小文提高语言发展水平,使其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语言训练内容:1.练习发音。
对于唐氏综合症儿童,由于口腔肌肉发育不够完全,导致他们的语音发音不清晰,有口吃等问题。
针对小文的这一问题,语言治疗师选择了一些语音练习,如舌头卷曲、没牙齿、唇翻等练习,用有趣的方法让小文轻松地完成课程。
2.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由于唐氏综合症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较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语言治疗师会设计一些针对小文年龄、智力水平适宜的语言练习,如命令理解、问答、图片描述等练习,让小文能够理解和表达更多的语言信息。
3.提高准确照应能力。
唐氏综合症儿童在言语交际中,常会出现理解不准确、独立思维能力差等问题。
为了帮助小文改善这一问题,语言治疗师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情境作为教学资源,在模拟的场景中,让小文能够学会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准确照应的能力。
4.促进社交情感的发展。
唐氏综合症儿童常常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缺乏积极的表达,这给他们的社交情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训练的过程中,语言治疗师会采用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小文与他人交流,提高自信心和积极表达的能力。
浅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浅谈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作者:朱洁然来源:《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01期摘要:智障儿童语言训练对智障儿童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一例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策略。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训练;个案大部分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存在发展落后的现象。
他们的语言发展较晚,较迟钝。
在词汇掌握上词汇量贫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语言表达更为困难。
语言发展的落后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的步伐。
一、个案基本情况小浩,男,8岁,唐氏综合症。
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文化程度较低。
现与奶奶共同生活,奶奶不识字。
目前,小浩就读于培智学校一年级。
该生主动语言少,语言理解能力较低,执行简单的指令较困难。
但模仿能力较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粗大运动发展较好,动手能力强。
二、个案语言水平分析1.语言现有水平通过评估发现,在语音方面小浩模仿发音较清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声调和音量。
在词汇量和模仿句子长度上,小浩的词汇量极少,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及句子理解力较低。
在模仿句子长度上,只能模仿一个字的短语,超过一个字会出现舌头打结的情况。
在语用方面,口头语言少,不能主动提问和发起交流。
非语言的沟通较多,当有需要时会用手势或喊叫表达。
综合以上各方面,小浩目前的语言发育水平处于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的低级水平,即他尚无语言,但开始了解常用物品和事物的某些状态。
他能够根据一些事物的功能进行简单的操作,如用勺子吃饭、喝汤。
2.语言发育迟缓原因分析唐氏综合症导致小浩自身语言发展缺陷。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落后也是限制其语言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只有文化程度较低的奶奶抚养小浩,导致小浩被发现为智力障碍的时间晚。
家长对小浩投入的教育时间短,与小浩交流机会少,使小浩没有较好的语言环境,这些原因共同阻碍了小浩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其语言发展严重落后。
三、语言训练的实施及效果1.语言前期训练语言前期训练是指为儿童说话而做的准备训练,包括注意力的训练、听简单指令、动作模仿、培养交流愿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苏州市吴中区殊教育学校李晓英摘要:针对一例有中度智力障碍并有严重语言发育迟缓的九岁儿童,通过对该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生理评估,分析产生其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心理因素,笔者运用科学的言语治疗技术,通过在学校实行个别化语训方案,并与家长合作的方式在家庭中延伸其家庭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实施康复训练,经过八个月的持续康复,最终取得明显改善的效果。
本个案可为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技术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训练言语矫治智力障碍定义: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
语言发育迟缓定义: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
其主要表现为:1.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 2、说话晚或很晚 3.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 4.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 5.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 6.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 7.交流技能低 8、回答问题反应差 9.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言语治疗定义: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原指一套为矫正发声和构音缺陷而设计的与行为有关的技术和方法,如矫正口吃。
现在也指用于失语症的康复和处理发育性言语障碍的技术和方法。
言语治疗是由言语治疗专业人员对各类言语障碍者进行治疗或矫治的一门专业学科。
其内容包括对各种言语障碍进行评定、诊断、治疗和研究,对象是存在各类言语障碍的成人和儿童。
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声障碍和口吃等。
直接从事言语治疗工作的人称为言语治疗师或语言治疗师。
本文拟通过对一名特殊学校的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个案研究,探寻可供参考的语言训练方法。
1、研究对象和康复模式1.1研究对象阳阳(化名),男,2002年11月出生,9周岁,医学诊断评估结果为中度智力障碍,且伴语言发育迟缓问题。
其父母均为工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内向,不苟言笑。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家中还有一个健康的妹妹,现已上幼儿园。
入学前其父母对阳阳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母亲甚至有一段时间不敢出来见街坊四邻,及其自卑。
有了小喆妹妹后,阳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得到改善。
但由于阳阳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四岁了也只能表达双音节词,而且清晰度极低,当阳阳称谓其他人时,常常听起来像是在用方言骂人,此时便会告诉他不要讲了。
自此,从四岁到八岁的四年间,阳阳基本不再发声。
八岁时阳阳入学进入智力障碍部个别化教学班,2011年9月笔者接任该班级阳阳的语训课,每天下午一节课,由此对阳阳的语言训练个案研究开始。
1.2 康复模式在经过老师与家长班主任的沟通后,我们确定了:语言训练承接主题课部分内容部,语训教师自行制定言语矫治,语言训练方案,家长配合语训教师延伸至家庭康复的模式。
并以交接单的形式相互沟通。
如一日训练内容:家校康复监测单康复对象:阳阳日期:( 11)年( *)月( *)日训练教师:某某老师家长签名:阳阳妈妈2、康复过程:2、1了解康复对象,进行系统评估。
2.1.1主观评估:在基线期,我们通过对阳阳的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到阳阳现在存在语言发育迟缓与阳阳在学龄前受到长辈讥笑,不愿意说话直接相关,造成现在存在严重的心里障碍。
正是因为长期不说话,造成现在的言语问题,其主观评测结果:构音器官退化,(主要表现为唇部外翻,舌萎缩,下颌只能维持小半开位。
)呼吸支持不足,(主要表现说话响度不够。
)发声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时用耳语声。
)共鸣出现问题,(主要表现鼻音过重,典型鼻音功能亢进。
)2.1.2客观评估:本评估主要采用实时言语测量仪, Dr. Speech 作为评估工具,经过实施康复的教师的数据整理后进行综述。
评估内容:(1)呼吸功能评估:最长声时:0、8秒常模:10秒最大数数能力: 2秒常模: 5秒s/z 比:无法测得起音斜率:无法测得(2)发声功能评估:音调:平均言语基频:550 常模:295 评估结果:音调低于正常水平。
响度:30dB 评估结果:响度小音质:异常评估结果:听觉感知:嘶哑声、粗糙声较重、较虚弱。
(3)共鸣功能评估:舌位是否正常:i的F2值小于3000,判断为后位聚焦鼻音功能是否正常:鼻音功能亢进(4)构音运动功能评估:构音器官结构:唇部外翻,其他构音器官结构正常。
下颌运动:下颌运动受限,不能进行低位运动。
唇的运动:唇部肌张力不足,圆展唇均不到位。
舌的运动:无舌尖,只能微微伸出一点,无交替运动等。
舌和下颌综合运动:舌和下颌不分离。
口腔轮替运动速率:无。
(5)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语:仅能说单音节词:“妈”“爸”双音节词:“爷爷”。
句子:无句式。
构音清晰度:13.88%2、2制定实施语言训练康复方案。
2.2.1制定阶段目标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与家长、主题教育教师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以下言语矫治方案:阶段一:(2011年10月1日到2011年11月1日)阶段二:(2011年11月1日到2011年12月1日)阶段三:(2011年12月1日到2012年1月1日)阶段四:(2011年1月1日到2012年2月1日)2、3康复效果评估监测。
经过一个学期的语训,在期末是给阳阳做了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五个项目的客观能力评估,其评估结果如下:(1)呼吸功能评估:最长声时: 3.2秒常模:10秒最大数数能力: 3.8秒常模: 5秒s/z 比:无法测得起音斜率:软起音(2)发声功能评估:音调:平均言语基频430 常模:295 评估结果:音调低于正常水平。
响度:60dB 评估结果:响度小音质:评估结果:听觉感知:嘶哑声、粗糙声较重、较虚弱。
(3)共鸣功能评估:舌位是否正常:i的F2值小于3000,判断为后位聚焦鼻音功能是否正常:鼻音功能亢进(4)构音运动功能评估:构音器官结构:唇部外翻,其他构音器官结构正常。
下颌运动:下颌运动受限,不能进行低位运动。
唇的运动:唇部肌张力提高,能做正常圆展唇唇位。
舌的运动:可见一点舌尖,能做舌的前后交替运动和左右交替运动。
舌和下颌综合运动:舌和下颌能分离,下颌能完成大半开位运动。
口腔轮替运动速率:不能测得。
(5)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语:能清晰表达b p m d h g k的单、双音节词构音。
句子:能表达少量短句。
构音清晰度:30.56%3、问题与启示。
3.1问题: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阳阳在个别化教育过程中需要的不只是语言治疗,其感觉统合能力、认识发展水平、和情绪行为问题也直接制约这语言治疗的进程。
比如感觉统合能力问题直接影响他做呼吸放松训练等需要肢体配合的训练、认识发展水平影响到做语音能力训练、情绪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的互动和教学进度。
同样的相信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他康复训练。
由于现阶段学校专业康复师的缺口很大,往往一个康复师要在一节课中兼具几项障碍的康复训练,这也是康复进程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着“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的原则,我们期待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能得到解决。
3.2启示:对照基线期与学期评估报告我们可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在呼吸能力方面:虽然呼吸能力还达不到常模,但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发声能力方面已经由从前的平均响度30dB提高到现在的平均响度60dB, 平均言语基频也有所改善,只是粗糙生嘶哑声还较为严重。
共鸣功能提高较慢,后位聚焦还较为明显,伸舌法“i”和前位音练习效果收效甚微,鼻音功能亢进矫治有所收效,但仍不稳定,需要老师扶触鼻子提醒才能矫正。
构音运动能力和构音语音能力的评估收效最为明显,口部构音运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阳阳学过的声母单音节词、说音节词的构音基本能够完成。
阳阳在康复过程中的这些点滴进步让我们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得到了鼓舞和肯定。
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本身受限于认知障碍的影响,其康复之路就显得较为艰辛,更何况康复对象是一名大龄(九岁)智障儿童。
有人说:“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收获就再哪里。
”对我们而言,可能别人在付诸时间之后是硕果累累的收获,可是对我们而言,哪怕收获的是一点点小鱼小蟹也让我们倍感鼓舞。
这样的康复之路更像是一场不知目的地的马拉松,除了要求“选手”要具备科学的言语治疗理论方法这项基本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选手”在整个“赛程”中,在即使看不到目的地的情况下依然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毅力和勇气。
笔者研究的这则案例可能并不算成功,但求抛砖引玉,以此和广大的培智学校的语言康复治疗师共勉,为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技术发展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1、《言语功能的评估标准及方法》黄昭鸣万勤张蕾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口部运动治疗学》卢红云黄昭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语言康复训练实用手册》张磊周林灿黄昭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黄昭鸣杜晓新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