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雨水管渠设计3
DB11T 969-2016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2.0.9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用于削减本区域外排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雨水回用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滞 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0.2 暴雨强度 rainstorm intensity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降雨体积表示。
2.0.3 暴雨分区 rainstorm partition 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同暴雨特征的区域。
2.0.4 重现期 recurrence interval 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统计对象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
DB11/T 969—2016
1. 总 则
1.0.1 1.0.2 1.0.3 1.0.4
为规范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 确保城市雨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内涝积 水模拟计算。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 2017 年02 月01日
2016 北 京
DB11/T 969—2016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 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 号》立项计划,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在执行《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969-2013)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 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对本标准进行了修编。
排水渠施工方案设计

排水渠施工方案设计概述排水渠是用于排除水源,确保工地或其他区域保持干燥的重要设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排水渠施工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步骤。
设计步骤1. 土壤调查和准备在进行排水渠施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调查和准备工作。
通过了解土壤的类型、质地和排水能力等因素,可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
2. 渠道规划根据施工区域的大小和水流量的预测,规划排水渠的尺寸和路线。
确保排水渠足够宽,以便容纳预计的水流量,并且能够有效地排除水源。
3. 材料选择选择适合施工的材料,常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砖块和土壤稳定剂等。
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4. 土地清理和开挖在施工区域清理杂物和植被,并进行必要的土地开挖工作。
确保排水渠的底部平整,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地下管道或电缆等。
5. 渠道施工根据设计规划,进行排水渠的具体施工。
如果使用混凝土或砖块等材料,需要按照正确的比例进行配料和浇筑。
确保施工质量和渠道的稳定性。
6. 排水系统安装排水渠施工完成后,需要安装排水系统。
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排水管道和连接件,并确保其正确安装和牢固。
7. 排水渠维护排水渠施工完成后,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清理,以确保其畅通无阻。
定期清理杂物和泥沙,并检查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修复和更换损坏的部件。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排水渠施工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排水渠的设计和施工是保持工地干燥和安全的关键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和合适的设备支持。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课件.ppt

(2)降雨历时t等于或大于汇水面积最远点的雨水流达设计断面的集水 时间τ;
(3)径流系数Ψ为确定值,为讨论方便,假定其值等于1。
求:图中各管段的设计流量
A
B
C
τ1
1
2
3
4
解:(1)管段1~2的雨水设计流量
Q1~2= Ψ1·q1·FA=q1·FA
其中,q1为降雨历时t= τ1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0
∫ 其中:
τ0
i·dt
0
表示的是τ0时段内的总降雨量h
所以:Qn=f·h=
Fh
τ0
=F·i
▪ 若流量的单位以L/s表示,则: Qn = 167F i = Fq (L/S)
4、雨水管段的设计流量计算举例
A
B
C
1
2
3
4
图中:A、B、C为3块互相毗邻的区域,设面积FA=FB=FC,雨水从各块 面积上的最远点分别流入设计断面1、2、3所需的集水时间均为 τ1( min),并设:
暴雨强度公式是反映暴雨强 度q(i)、降雨历时t、重现期P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雨水 管渠的依据。
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中规定,我国采用的暴雨强度 公式的形式为:
q167A1(1clgP) (t b)n
降雨历时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min)
P——设计重现期,年;
t ——降雨历时,min;
▪ 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特征的重要指标,是 确定雨水设计流量的重要依据。
▪ 在任一场暴雨中,暴雨强度随降雨历时的 变化而变化 。就雨水管渠设计而言,有意 义的是找出降雨量最大的那个时段内的降 雨量。因此,暴雨强度的数值与所取的连 续时间段t的跨度和位置有关。在城市暴雨 强度公式推求中,经常采用的降雨历时为 5min、10min、15min、20min、30min、 45min、60min、90min、120min等9个历 时数值,特大城市可以用到180min。
第四章 城镇雨水管渠的设计

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公式1:
暴雨强度公式2:
换算系数K:
暴雨强度
自记雨量曲线实际上是降雨量 累积曲线。曲线上任一点的斜 率表示降雨过程中任一瞬时的 强度,称为瞬时暴雨强度。 由于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变化 的,表明暴雨强度是变化的。 曲线愈陡、暴雨强度愈大。 在分析暴雨资料时,必须选用 对应各降雨历时的最陡那段曲 线,即最大降雨量。但由于在 各降雨历时内每个时刻的暴雨 强度也是不同的,因此计算出 的各历时的暴雨强度称为最大 平均暴雨强度。
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 是指连续降雨的时段,可 以指一场雨全部降雨的时 间,也可以指其中个别的 连续时段。用t表示,以 min或h计。 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 称为阵雨历时。
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是指在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如10min、 20min、 30min )内的平均降雨量,即单位时间 的平均降雨深度,用i表示。 在一场暴雨中,暴雨强度是随降雨历时变化的。 如果所取历时长,则与这个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将小于短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在推求暴雨强度公式时,降雨历时常采用5、10、 15、20、30、45、60、90、120min9个时段。
暴雨强度
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
降雨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 渠汇集雨水的面积。用F表示,以ha或km2为单位。 任一场暴雨在降雨面积上各点的暴雨强度是不相等的, 就也就是说,降雨是非均匀分布的。 城镇或工厂的雨水管渠或排洪沟汇水面积较小,一般小 于100km2,最远点的集水时间不至超过60min到120min。 在这种小汇水面积上降雨不均匀分布的影晌较小。因此, 可假定降雨在整个小汇水面积内是均匀分布,即在降雨 面积内各点的i相等。从而可以认为,雨量计所测得的点 雨量资料可以代表整个小汇水面积的面雨量资料,即不 考虑降雨在面积上的不均匀性。
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 550272023

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2016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标准的长远目标,明确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任务,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技术法规”体系。
关于规范种类。
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覆盖工程建设领域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分为工程项目类规范(简称项目规范)和通用技术类规范(简称通用规范)两种类型。
项目规范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以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为主要内容。
通用规范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各专业通用技术为对象,以勘察、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通用技术要求为主要内容。
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中,项目规范为主干,通用规范是对各类项目共性的、通用的专业性关键技术措施的规定。
关于五大要素指标。
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各项要素是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和效率提升的基本规定,是支撑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项目的规模要求主要规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应具备完整的生产或服务能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项目的布局要求主要规定了产业布局、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总体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及与规模相协调的统筹性技术要求,应考虑供给能力合理分布,提高相关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
项目的功能要求主要规定项目构成和用途,明确项目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项目发挥预期作用的保障。
项目的性能要求主要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水平或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体现建设工程项目的适用性,明确项目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水平。
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基本技术规定,是落实城乡建设安全、绿色、韧性、智慧、宜居、公平、有效率等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
关于规范实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具有强制约束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以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修、养护、拆除等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其中,对于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指不改变现有使用功能),当条件不具备、执行现行规范确有困难时,应不低于原建造时的标准。
城镇道路排雨水设计规范

备案号: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DB城镇道路排雨水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rainwater drainage(报批稿)2017-××-××发布2017-××-××施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前言本规范是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5年浙江省建筑节能及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5)423 号)的要求,编制组依照我国相关法规政策,借鉴国内外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排水及内涝防治体系建设模式,在深入调查研究,吸纳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并结合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后制定的。
本规范共7章,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设计计算;5管渠和附属设施;6立体交叉道路排水;7泵站。
本规范由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南路501号,邮政编码:310005)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主编单位: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参编单位: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杭州市城市建设前期办公室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杭州市运河集团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伟业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主要起草人:余建民毛译军陈安东姚卫邵福彪何卫华袁翔刘静李村徐云肖冯一军朱彤温军燕李洵沈建明王庶吴为义陈高青王华郑昕张国伟潘亚成吴淼邓文全王伟栋厉建成4、主要审查人:颜兵赵宇宏周鑫根詹树林周文鸿郭英周松国目次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基本规定 (5)4.设计计算 (6)4.1雨水量计算 (6)4.2水力计算 (7)4.3低影响开发设施计算 (9)5.管渠和附属设施 (11)5.1一般规定 (11)5.2管道 (11)5.3检查井 (12)5.4跌水井 (13)5.5雨水口 (14)5.6出水口 (14)5.7渠道 (15)5.8调蓄池 (16)5.9渗透设施 (16)6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18)6.1一般规定 (18)6.2 高架桥面排水 (18)6.3下穿通道排水 (19)7泵站 (20)7.1一般规定 (20)7.2集水池 (20)7.3泵房设计 (20)7.4出水设施 (21)7.5自动监测系统 (22)附录A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表 (23)附录B 雨水管和其他管道或设施的最小净距 (27)附录C各种地层土壤渗透系数 (28)附录D 植草沟及下凹绿地植物及其特性 (29)本标准用词说明 (31)附:条文说明 (32)Contents1 General Principle (1)2 Terminology and Symbol (2)2.1Terminology (2)2.2Symbol (3)3 Basic Regulations (5)4 Design Calculation (6)4.1 Amount Calculation of Rainfall (6)4.2 Hydraulic Calculation (7)4.3 Calculation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Facility (9)5 Drainage Pipes and Ancillary Structures (11)5.1 General Regulation (11)5.2 Pipe (11)5.3 Inspection Well (12)5.4 Falling Well (13)5.5 Rain Water Outlet (14)5.6 Outlet (14)5.7 Channels (15)5.8 S torage Tank (16)5.9 Infiltration facilities (16)6 Anaglyphic Cross of Road Drainage (18)6.1 General Regulation (18)6.2 Drainage of Bridge Deck (18)6.3 Drainage of Down Channel (19)7 Pumping Station (20)7.1 General Regulation (20)7.2 Collecting Ba sin (20)7.3 Design of Pump Station (20)7.4 Outlet Facilities (21)7.5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22)Appendix A: City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 of Zhejiang (23)Appendix B:Minimum Distance from Rainwater Pipelines to Other Underground Pipelines (Structures) (27)Appendix C :Soi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Various Strata (28)Appendix D: Properties of Grass Ditch and Sunken Green Plants (29)Standard Clause Explanation (31)Attached: Clause description (32)1 总则1.0.1为适应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城镇道路排雨水工程设计,保证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特制定本规范。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种植屋面
下沉式绿 地
建筑、风 景园林
种植屋面建筑构造 下沉式绿地
14J206
15MR105 已 包含
设计、施 工
源头 径流 控制 设施
渗透塘
生物滞留 设施
雨水湿地
给排水、 建筑、风
景园林
源头径流控制设施-渗透塘
源头径流控制设施-生物滞留设 施
源头径流控制设施-雨水湿地
待新编 待新编 待新编
系统
规划、建筑、 结构、给排 水、暖通、 电气、道路、 风景园林、 水文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 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雨
水控制与利用专篇
(包括规划、源头径流控 制、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技术措施)
计划新编Βιβλιοθήκη 雨水斗雨水口排水管道
排水管道 出水口
排水管道 基础及接
口 管道及其 附属构筑
物
井盖及踏 步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 下,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立足建设迫切需求, 突出重点,依据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和现有标准体系,依据《海 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海绵城市相关标准规范,参考国外先 进发展经验,初步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设计体系”,对提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推动 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渗、排
透水铺装
源
头
种植屋面
径
渗、净
下沉式绿地
流
控
渗透塘
制
渗、滞、净
生物滞留设施
系
雨水湿地
统
蓄、净
湿塘
渗、蓄、净
调节塘
源头 径流 控制 设施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3T1144-2017 城镇道路排雨水设计规范(发布稿)

目
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3) 3.基本规定……………………………………………………………………...…..(5) 4.设计计算……………………………………………………………………….....(6) 4.1 雨水量计算………………………………………………………………..…(6) 4.2 水力计算…………………………………………………………………..…(7) 4.3 低影响开发设施计算……………………………………………………..…(9) 5.管渠和附属设施…………………………………………………………….…..(11) 5.1 一般规定………………………………………………………………...….(11) 5.2 管道……………………………………………………………………...….(11) 5.3 检查井…………………………………………………………………...….(12) 5.4 跌水井…………………………………………………………………...….(13) 5.5 雨水口…………………………………………………………………...….(14) 5.6 出水口……………………………………………………………………....(14) 5.7 渠道…………………………………………………………………………(15) 5.8 调蓄池………………………………………………………………………(16) 5.9 渗透设施……………………………………………………………………(16) 6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18) 6.1 一般规定……………………………………………………………………(18) 6.2 高架桥面排水……………………………………………………………...(18) 6.3 下穿通道排水………………………………………………………………(19) 7 泵站……………………………………………………………………………...(20) 7.1 一般规定…………………………………………………………………....(20) 7.2 集水池………………………………………………………………………(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我国北方河流的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大。
直接排放型的合流管道改造为截流式合流管道,需规划设计 的几个方面:
①截流倍数的选用要适当提高,我国现用的截留倍数n0是以平均污水 量为标准的,其实质上只有国外用最大时污水量的50~60%,因此 《规范》建议的截流倍数1~5较低,所用n0值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体 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作不同程度的提高。 ②合流管系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应对截流污水作适当处理,处理能力 应与截流量相适应。 ③溢流井的位臵、构造要得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④溢流口附近可设臵雨污混合水调节池,以截取初雨径流,改善溢流 污水水质,在晴天时把调节池中混合污水送至处理厂处理。
截流倍数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 截流倍数的确定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及其总变 比系数、水体卫生要求、水文、气象条件等因素经计算确 定,一般采用1~5。 说明: (1)在实际设计时应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比较。 (2)在实际设计中,我国多数城市采用截流倍数n0=3。
截流式合流管道的水力学计算
生活污水量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最大生产班内 的平均流量计算 溢流井上游的管段: 按最大径流量计算 溢流井下游的管段:按 被截流的雨水量计算 按设计流量满流计算 0.75m/s,另需校核旱流时管内流速 应比同一情况下的雨水 管道设计适当提高20~30%
我国合流管道系统的工作情况与改造问题
我国近年来有部分管道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管道系 统,但改造后的截流式合流管道并不理想。污染仍极严重, 只是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而已,原因如下: ①规范规定截流雨水量倍数n0一般用1~5,实际上为节省投 资,一般用0.5~1.0,截流倍数过小,致使大量污染物泄入 水体,远远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②城市污水厂处理能力不足。目前城市污水厂按晴天污水量 设计,甚至在晴天污水量下也已经超负荷运行,因雨天处理 能力依旧,迫使大量雨污混合水不经处理直接流出。 ③目前大量工业废水并没有达到进入城市排水管道的水质要 求,特别是一些水量大、浓度高或有毒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 排入城市管道。
截流式合流管道水力学计算实例
例:某镇合流管系人口密度为400人/hm2, 污水量标准150L/(d· 人),ψ=0.6,t1=8min, P=1a, n0=4。 雨量公式: 596 .2
(3)城市街道要 有足够的地下空 间,使有可能实现 铺设雨水和污水两 个管系
(1)、(2)两条件难以具备,并且要改建几乎所有的接户管,要破坏 大量路面,改造工作量极大,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完成,因此合流 制改造成分流制在实践中较难实现。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合流制改造方案进行过比较,如全 部改为分流制需要投资2.38亿美元,如改成截留式合流制仅需0.58 亿美元,相差4倍多。 从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看,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的合流 管道,主要的改造方向是向截流式合流管道过渡。
截留雨水量(1mm/h) 项目 截留雨水量(2mm/h) 溢流负荷比/% 溢流负荷量 溢流负荷量 溢流负荷比/% (t/(100ha2)) (t/(100ha2)) 36 3.6 10 22 76 4.6 10.8 6 21 晴天年流出负荷量 (t/(100ha2.年))
BOD5
OC SS
1.0
1.3 3.0
Q Qd Qm Qs
Q d 平均生活污水量, / s; L
Q dr 旱流污水量,dr =Q d +Q m ,L / s; Q
Q Q d Q m Q s Qdr Qs
Q m 工业废水的平均最大班 流量,L / s; Q s 设计雨水径流量, / s; L
71
110 137 215 376
单位面积的流出负荷量与溢流负荷量
晴天污水的浓度,最大值大多在平均值的2~3倍内,而雨 污混合水浓度变化很大,最大值可超过平均值的10倍以上, 这是因管道晴天时的淤积在雨天时被冲刷所致。 一般雨天时的加权平均BOD5值约为晴天时的70%,很少 会超过晴天时的浓度;雨天时的加权平均OC值约为晴天 时的80%,但因地区不同,也有可能会超过晴天浓度的。 对于SS,雨天时的加权平均浓度约为晴天时的2倍,低于 晴天浓度的现象极为少见。 单位面积晴天雨天时的流出负荷量
截流式合流制在卫生上比分流制差,环境污 染较大。
溢流井位臵和结构
1 5 6
A
上游合流干管
上游截流管道
堰 溢流管
下游截流管道
2
3
4
污水厂
河流
A 干管和截留管道交汇处
上游合流干管
二条入流管:上游合流干管,上游截流干管 溢流井构造 二条出流管:下游截流管道,溢流管
堰
溢流管
下游截流管道
A-A
溢流井结构
A
溢流井下游管道的设计流量
1 5 6
溢流井下游管段流量
2 3 4
污水厂
河流
Q’=noQdr+ Q’s+Qdr+Q’dr=(no+1)Qdr+Q’s+ Q’dr
溢流井后截留干管的设计流量=溢流井处截留 总量+本段沿线雨水量+本段沿线污水量
P113溢流井水力设计(不要求掌握)。 合流制系统的水力设计计算要求掌握
合流制排水体制的应用场合
①排水区域内有一处或多处水源充沛的水体,其流量和 流速都足够大,一定量的混合污水排入后对水体造成的 污染危害程度在允许的范围以内。 ②街坊和街道的建设比较完善,必须采用暗管渠排除雨 水,而街道横断面又较窄,管渠的设臵位臵受到限制时, 可考虑选用合流制。 ③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倾向水体,当水体高水位时,岸边 不受淹没。污水在中途不需要泵汲。 ④用于旧城改造。对于新建的城镇应采用分流制排水体 制。
⑤截流干管的布臵应与市内河道的整治和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相结合。
5.4 截流合流管道的水力计算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道设计参数
设计流量 设计充满度 设计最小流速 设计重现期 截流倍数
设计流量
合流管道的设计流量由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 量和雨水量三部分组成。
我国《规范》规定合流管道中生活污水量的计算,按平均流量 计算,即总变化系数为1。 工业废水量用最大生产班内的平均流量计算; 雨水量在溢流井上游的管段按最大径流量计算,不考虑管道容 量的调蓄作用。在溢流井下游管段按截留的雨水量计算。
995.1
487.1 701.7
研究认为采用截流雨水量2mm/h比较适当,按全国平均 的晴天最大小时污水量1mm/h计,则截流雨水量为最大 小时污水量的2倍,截流管按3倍最大小时污水量设计。
截流倍数
溢流井下游中,不从溢流井泄出的雨水量与平 均污水量的比例称为截流倍数n0。即截流雨水量与 晴天平均污水量之比。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 截流倍数的确定应根据晴天时污水水质和水量及其 总变比系数、水体卫生要求、水文、气象条件等因 素经计算确定,一般采用1~5。 说明: (1)在实际设计时应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比较。 (2)在实际设计中,我国多数城市采用截流倍数 n0=2~3。 即截流管按3~4倍污水量进行设计。
BOD5 项目 水样几 率/% 50 70 90 50 范围/(mg· L-1) 33~243 58~295 112~402 27~174 平均/ mg· L-1) 90 121 189 54
119.67 74.26 209.91
SS
OC
70
90 50 70 90
42~213
63~244 66~289 144~480 184~859
合 流 管 道 的 设 计 标 准
设计流量
工业废水量
雨水量
设计充满度 设计最小流速 设计重现期
截流式合流管道的设计流量
1 5 6
2
3
4
污水厂
河流
溢流井上游管道的设计流量(1-2,5-3,6-4)
溢流井下游管道的设计流量(2-3,3-4)
溢流井上游管道的设计流量
1 5 6
2
3
4
污水厂
河流
溢流井上游管道(1-2管段)的设计流量
污水厂
河流
溢流井下游管段(2-3,3-4)设计流量Q’包括: (1)截流的雨水部分(未溢流的雨水) n0Qdr n0 (Qd Qm ) (2)管段所服务的本段面积上的雨水设计流量Q’s (3)转输溢流井前的污水量Qdr (4)管段本段面积上的生活污水平均流量与工业废水 最大班平均流量之和Q’dr 。 Q’=noQdr+ Q’s+Qdr+Q’dr=(no+1)Qdr+Q’s+ Q’dr
5.3我国合流管道系统的工作情况与改造问题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改造途径
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直排式合流制 排水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
下游新建 截留管和 溢流井
新建污水管道系统
将合流系统改造成分流制一般需具备三个技术条件·
(1)所有街坊与 庭院都需具有雨水 与污水两个管道系 统,严格分流。
(2)工厂内部的 雨水和冷却水等排 水系统与工业、生 活污水系统分开。
上游合流干管
上游截流管道
堰
下游截流管道
上游合流干管 同一高程`
堰
溢流管
截留干管按满流设计,满流时堰口开始溢流。
水力学设计上,溢流开始时,二条入流管和一条截流出水管 的水位应在同一高程,即堰口高程(截流管段采用管顶平接)。
溢流管
下游截流管道
A
A-A
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布臵原则
合流干管
溢流井
截流主干管
河流
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干管
溢流井
截流主干管
溢流干管
污水厂
出水口
河流
与城市逐步发展的规律相一致,是迄今国内外现有排水体制 中使用最多的。
截流式合流管道与分流制系统相比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