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三途径”[论文]

合集下载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初探摘要: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反过来有利于阅读。

从激发兴趣、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指导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理解能力兴趣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做阅读分析时,经常很茫然,不知所措,事倍功半,这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作品的分析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反过来有利于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即使在离开了教师引导、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而形成以上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些能力呢?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并巩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取得预设大于生成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时,让学生读课文后,体会海伦凯勒生活、学习的不便时,先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体会,再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

让学生用布(也可同学们合作,用作业本等物)蒙上对方的眼睛做一件事:从文具盒中拿出笔,打开练习本,画一个小房子。

结果,平时很好办的事却做得很糟:大多学生把房子画得很歪、大多门窗不正等,同学们彼此欣赏作品后哄堂大笑。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抽象知识的感知,让学生感知到海伦凯勒成功的艰难。

这比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觉得语文不再枯燥乏味。

二、展开想象,放飞思绪,激活形象,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

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阅读课堂论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阅读课堂论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阅读课堂【摘要】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开放平台,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加深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阅读教学师生互动走进文本【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46-01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生学生的写作素养。

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但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总感觉到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现将这些不足之处归类如下:第一,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场上获得高分,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串讲串问,讲透讲深讲精,学生则在下面边听边记,偶尔也会回答问题。

一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多,但基本上是老师所赐,鲜有自己所得。

第二,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曲解了新课程要求,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过多,占据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时间,一节课下来,对话是精彩的,讨论是热烈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

但是由于缺少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老师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师生均觉得空空的,不踏实。

第三,教师选取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或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优美,而最后的一个环节里教师常常会不失时机(或早有“预谋”)地将“读”引到“写”,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片断或课文的某种写法完成一篇类似的作文。

这几种现象中既有传统语文的教法,又有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产物。

然而无论哪种教法,都是与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相违背的。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化阅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化阅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摘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难以奏效,好比冷暖的感觉,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感受。

在小学阶段,应以享受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为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点燃学生阅读之火,充分挖掘学生阅读潜能,拓展学生阅读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享受到乐趣,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过去哪一种统一要求、单一指导的阅读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令阅读教学缺乏灵气和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放飞学生的个性,努力让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

一、创设情景,诱发阅读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心灵言语。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刺激、调动、诱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热情,唤醒学生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如学习《凡卡》一文,由于凡卡悲惨的生活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远,学生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教材中所描绘的画境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目睹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情景,耳闻老板和老板娘打骂、伙计戏弄的声音。

当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关爱的时候,教师就适时提出导学要求:“凡卡过着痛苦的学徒生活,请大家读读这部分课文,读完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有的学生说:“凡卡的生活实在太悲惨了,上帝保佑他快点回到爷爷身边!”有的学生说:“我在朗读这段文章时,全身心都碎了,凡卡,你太可怜了。

”有的学生说:“读到这里,我想大声向这个黑暗的社会控诉,为什么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遭受这么悲惨的命运!”……学生入情入境,真正走进凡卡悲惨的生活,感受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

走进文本深处,用心聆听文本声音论文

走进文本深处,用心聆听文本声音论文

走进文本深处,用心聆听文本的声音【摘要】面对当今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对文本的误读的状况,笔者通过本文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尝试找出改变的对策。

【关键词】走进文本文本解读【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90-02从事语文教学十年,除了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外,还有幸得到了多种形式的听课学习机会。

去年在本市一重点中学举行的一场初中阅读教学比赛让人记忆犹新,其中两节《山中避雨》的课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上这两节课的老师都非常的优秀,教学基本功扎实,对课文处理各有特色,其中一位女教师由于她的灵动亲和,更是赢得了在场众多听课老师的心。

面对这样优秀而又各有千秋的课,座上专家们如何评分,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结果出来了,是两个落差很大的分数,那位呼声很高的女教师竟得了一个低分,而另外一位同样优秀的男教师却得到了压倒性的高分。

看到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台上讲课的老师,连台下的听课老师都一片茫然。

专家们解释,是因为那位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生了偏差,对文章的主旨掌握得不准。

丰子恺的《山中避雨》,事美、景美、人美、情美,由事及理,含义深刻。

很多老师在解读时,往往注意到了文章的叙事、哲理,把文章的落脚点放在了音乐的作用上,有的甚至提出了让学生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这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文本的原意,是对文本的一个“误读”。

事实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文本的“误读”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在新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倡导下,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关注师生的互动、注重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课堂里学习的方式,师生的关系都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这种课堂遗憾颇多,而最后,教师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解读”这一根源问题上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三种能力”培养论文

阅读教学中“三种能力”培养论文

阅读教学中“三种能力”的培养摘要:获取信息、合作探究、语言感悟,是在阅读教学中着力对学生培养的三种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意义和方法,旨在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三种能力培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不容忽视。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三是语言感悟的能力。

此三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获取信息是合作探究的基础,也是语言感悟的关键。

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对信息处理的动态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反复获取文本信息、处理文本信息的体验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文本,其次来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同学间的交流。

文本信息,从根本上说,是语言信息。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郑玄《诗大序》),“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可见,文学作品的情感附着于一定的语言形式,阅读中所产生的情感也是通过“言”来实现的。

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针对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和含蓄性等特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为阅读教学的深入展开架桥铺路。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本文主要传达了以下信息:1.樟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2.樟树香气四溢,经久不衰,具有“拒虫”的特点;3.以物喻人。

主人也像樟树一样,一身正气,敌人见了也会惧怕。

1和2为显性信息,3为隐性信息。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获取文本所传达的信息:1.哪些词语表现了樟树的形象特点?2.哪些词语凸显了樟树的气质特点?3.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宋庆龄革命生涯中的有关片段,引导学生说说樟树的气质与主人公的品质有什么联系,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把握语义信息的同时获取了文本所要传达的“审美信息”,即由樟树的香气联想到宋庆龄的一身正气,由樟树的“拒虫”联想到宋庆龄的“拒敌”。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采用:
1. 提问法: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根据问题的指引来阅读文本。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
行推理和猜测,然后再阅读文本,与之进行匹配和核对,加深学生
的理解和记忆。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围绕文本的主题或一个问
题进行讨论和合作。

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中探究隐含的意义。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文
本的情境中,体验主人公的感受和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5. 创意写作法:让学生以文本为背景创作新的故事或情节,或
加入新的元素,体会写作本身的乐趣,促进理解。

叩开文本之窗 激发阅读之趣论文

叩开文本之窗  激发阅读之趣论文

叩开文本之窗激发阅读之趣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到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领略文章的神韵。

因此,文章题目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

如果执教者能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维、探索、联想,教学定能够化平淡为神奇,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叩开文本之窗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题目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如《古诗两首》、《寓言两则》;有的题目往往又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如《可爱的草塘》、《狼牙山五壮士》;在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里,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段,又常常以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题目,如《跳水》、《草船借箭》等。

还有一部分课文的题目里,蕴涵着不易被人觉察的特殊意味,如《“你们想错了”》、《生命生命》……此外,有以人物作题的:《詹天佑》、《挑山工》;用地点作题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用动物作为题的:《燕子》、《麻雀》;用相关联的人或物作题的,如《蛇和庄稼》、《鲁滨孙漂流记》;用物件作题的,如《世纪宝鼎》;……二、激发阅读之趣各种各样的课文题目在贴切、具体、简洁、新颖的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施展语文阅读教学、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阅读之趣打开了一扇扇窗。

巧用课题,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透过课题这一扇扇窗,看到的将会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一个个感人的场景,激发的是学生求知的欲望与热情。

1、借题导入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

对课文题目的理解,是一篇课文学习的最好导入。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好的新课导入能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就犹如磁石吸铁,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如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找出重点词语“毁灭”后,启发学生从课题中产生疑问并推想: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是怎样“毁灭”的?从而十分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并有利于直接抓住文章学习的重点;运用课题来导课,要注意的是要能引导学生适时、快速地抓住课题中的“题眼”,也就是课题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或词,以利于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导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导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感情充沛,文辞优美的课文适于采用饱含感情的 朗读法;长于思辨或说明的课文,宜用视读法等。 (教师要加强读法指导)
(基础环节,防“肢解”与“架空”分析)
辨别文体 (2)辨体析题
认识文章形式 语言结构
解析标题 象征、比 喻义 关键字或 题眼
加深 内容理解
(对文章内容、形式的全面审视, 认读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加深)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去掉或替换红色词句,再与原文比较。)
小结: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符合人物的身 份,服务于人物的性格。 例1: 进来一位青年教师,头上长着头发,戴 着一副眼镜,上身穿着一件衬衫,脖子上系 着一条领带,下身穿着长裤,脚穿一双皮鞋。 个子中等,圆脸.皮肤黑白一般,长得有点 胖。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
小结:从不同角度选材,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 侧面。 写人的文章中,事件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因此不要求事件的完整性,只要能表现人物 的思想性格就行了。 布置作业:课外收集一些人物描写的文章或语段, 整理在摘抄本上。
结合本课想一想:怎样 才能写好一个人物呢?
3、复读式: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
单篇文章的复读 单元复读
(三)梳理文章内容:
1、按“什么”、“怎样”、“为什么”三个问题的顺序 梳理文章内容(师提示) 2、学生发表见解可将意见分歧作为思考对象,作 为教读课上要解决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在练习本上完成复述整理任务。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初读感知----字词、工具书的使用
自 读 步 骤
辨体析题----解析标题内容 定向问答----基本完成理解 深思质疑----理解加深 复述整理----梳理心得,查补疏漏
(二)检查自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三途径”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其重点之一就是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

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
“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自己、让“人物”感动自己、让“作者的心灵”感动自己……只有教师自己被“文本”感动了,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却认为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

由于自身不能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机械地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
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

虽然这样生硬的讲课应付了常规考试,但由于我没有走进文本、更没有走进学生,那节语文课,学生的思维是静止的,从他们呆滞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我已经深刻领悟到研究文本的重要性。

我首先查阅了有关陶渊明的所有资料,不得不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深深叹服,同时又广泛阅读了有关课文所涉及的链接人物“黔娄”和“颜回”的故事,真正体会到了“隐者”的高尚情操。

带着这种感动来备课,带着这种钦佩来找课堂的切入点,带着这种对人生的体验走进课堂,我觉得自己走进的是生命课堂,是高尚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因此从挖掘文本价值的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备课应该是一次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与文本生命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

通过对话,能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在实现课堂对话之前,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在充满体验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这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互动、情感互动、思想互动,让阅读教学变成
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律动的阵地。

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那颗拳拳的爱子之心,出示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特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当学生尽情的体验父爱时,我还适时播放了《父亲》这首深情的歌: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聆听着催人泪下的歌曲,观看着年迈的父亲艰难攀爬买橘的画面,学生的内心深处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不懂事。

一向不爱发言的学生刘强流着泪说:“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父亲是那么不容易,他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做豆腐、卖豆腐,就是有病了,也不歇息,可我还穿名牌,嫌父亲没能耐……”;李梅也哽咽地说:“以前我总嫌父母啰嗦,甚至想过离家出走,可是我现在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他们是多么的爱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课堂的氛围都被浓浓的亲情所萦绕着,我抓住契机披情入境,顺情而教,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了朱自清那颗思父、念父之心。

三、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精读少讲,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

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走进文本。

如我在讲《五柳先生传》时,紧扣文本关键性
语句问道:为什么五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难道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吗?更为奇怪的是他怎么连自己的姓字都
不知道呢?中国古代大凡有学问的人都有“字”和“号”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那么五柳先生为什么没有?”学生不做声了,绞尽脑汁也回答不上来。

我见时机成熟,马上出示陶渊明的生活背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并讲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时学生立即纷纷举起了手:“是因为陶渊明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个憎恶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人”“说明陶渊明的做法与世俗格格不入”“这说明陶渊明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这更是陶渊明不慕荣利的表现”……面对着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在我的不着痕迹的引导下,在认真揣摩文本语言的探究中,已经走进了文本,学生的心灵已经和陶渊明的心灵碰撞出了火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教师就要把着眼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实现学生心灵的远游。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乐学,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闪动着人性的光
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